?

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

2024-04-17 06:25孟瑩
參花(上) 2024年4期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活動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漸呈現多樣化與個性化的趨勢,而文化館作為主要的群眾文化服務平臺,其傳統的工作模式與服務內容已經難以完全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面對這一現狀,如何創新和提升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工作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文化館服務的新模式,提高其智慧化服務水平,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以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成為文化館有效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所在。本文從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意義入手,基于群眾文化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創新對策,以期推動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在新時期實現質的飛躍。

二、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意義

(一)提升群眾文化生活品質

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在提升群眾生活品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質需求得到相對滿足之后,人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文化館提供的各類文化活動,如展覽、講座、表演和培訓等,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群眾在審美、學識等多方面得到了較大提升,從而顯著提高了文化生活質量。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化館通過舉辦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展覽、傳統文化節慶活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推廣等形式,有效激發了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些活動不僅加深了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激發了其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這些途徑,文化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傳遞給每一個參與者,保證了文化的連續性和活力,同時也使傳統文化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其獨特的影響力和價值。

(三)提升群眾文化素養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文化素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群眾個人競爭力的重要標準。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工作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有助于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文化館不僅是文化藝術的展示場所,更是群眾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沿陣地。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展覽、群眾藝術培訓等活動,文化館可以不斷拓寬群眾的文化視野,增進他們對文化藝術等領域的了解,從而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審美水平和創造力。這種文化素養的提升,不僅能夠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還能夠為社會的持續進步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三、目前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智慧化程度不高

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文化館的傳統服務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首先,許多文化館在數字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方面缺乏深度和廣度,未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其次,智能化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如在線互動、虛擬展覽、數字導覽等功能還不夠完善,不能充分滿足用戶的便捷化和個性化需求。最后,數據分析和用戶研究不足,導致文化館的內容創新與服務精準推送能力有限,難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服務的最佳體驗。

(二)傳播渠道不暢

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在傳播渠道方面存在局限性,這成為制約文化館文化服務廣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盡管文化館會積極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但這些活動的宣傳和推廣往往依賴于傳統報刊媒體和線下推廣方式,難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導致活動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足。此外,缺乏針對性的傳播策略也使文化活動難以精準達到目標受眾,影響了活動的參與度和活動質量。

(三)專業人才匱乏

群眾需求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對文化館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文化館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首先,缺乏具有現代文化管理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化館管理和服務的要求。其次,互聯網、新媒體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要求文化館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而這方面的人才同樣短缺。最后,部分文化館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機制不夠完善,導致人才流失嚴重,難以形成穩定的專業團隊。

(四)缺少持續的經費投入

經費投入是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保障,而缺乏多元的資金來源卻是許多文化館所面臨的難題。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多元化的資金渠道,文化館在擴展服務、更新設施、引進人才、提升活動質量等方面受到限制。首先,經費不足難以滿足很多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需要,導致文化館的基礎設施老舊,信息化建設滯后,難以提供高標準的文化服務。其次,經費的不確定性影響了文化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使一些有益的文化創新項目難以得到有效實施和推廣。

四、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提升群眾文化工作智能化水平

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挑戰,文化館要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并通過這些技術應用帶來明顯增效。首先,文化館可以部署物聯網(IoT)技術,通過傳感器收集相關展覽情況、環境信息和參觀者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后,可以用于優化展館環境、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同時通過參觀者行為分析,不斷調整策劃與組織方案,以持續提升參觀者的服務體驗。其次,引入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文化館可以為訪客提供沉浸式的展覽體驗。例如,通過佩戴VR頭盔,參觀者可以“步入”歷史現場或名畫之中,而AR技術可以通過與用戶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互聯,情境化呈現展品背后的故事,增強互動性,提升體驗感。再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文化館能夠實現智能導覽服務。AI導覽機器人或應用程序,可以根據參觀者興趣和行為模式提供定制化的導覽路線,推薦參觀者感興趣的展品,甚至解答文化藝術相關問題,這樣的智能服務能夠極大地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質量。最后,通過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文化館可以有效地分析群眾的參與度、偏好和反饋,用于策劃更貼近群眾需求的文化活動,實現精準的群眾文化服務。這不僅能夠提升參觀者的滿意度,也可以提高文化館的運營效率和社會影響力。這些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文化館展覽內容的數字化、參觀者體驗的個性化、管理的智能化,以及服務的精準化,[1]不僅能擴大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播范圍,也能使文化館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文化傳播中心,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二)拓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渠道

信息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互動性強的特點,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化傳播工具。對于文化館而言,積極拓展新媒體平臺,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還能為文化服務提供更為多元和便捷的渠道。

首先,文化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群眾號、抖音等,發布文化資訊和互動內容,吸引更多的關注者,提高活動的參與度。通過精心設計的線上活動,如線上展覽、文化知識競賽、互動問答等形式,文化館能夠有效地與群眾建立聯系,拓寬服務邊界。其次,利用視頻平臺和直播技術,文化館能夠實時分享講座、表演、工作坊等文化活動,讓無法到場的群眾也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服務。這種形式的傳播,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文化傳播更為靈活和廣泛。最后,新媒體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文化館可以通過分析用戶數據,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和興趣點,進而優化活動內容,實現精準文化服務。通過用戶互動和反饋,文化館可以及時調整和改進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在內容創新方面,文化館要與時俱進,結合熱點事件和群眾興趣,創作符合新媒體傳播特點的內容,如圖文并茂的文章、快節奏的短視頻等,以吸引年輕群體的注意力,進一步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播力。[2]

綜上所述,依托新媒體平臺,文化館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文化傳播環境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實現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傳播,滿足現代群眾對文化服務的新期待,實現文化館在新形勢下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影響力。

(三)打造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

在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工作中,專業人才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是新形勢下文化館發展的重要策略。為此,文化館要從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和完善激勵機制三個層面入手。

首先,文化館要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合作,開展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從根本上提升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水平。這種合作不僅可以為文化館輸送人才,也可為在校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其次,鑒于新媒體和數字技術在當前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要性,文化館更應注重在職員人員的持續教育和技能更新,尤其是對數字化資源管理、新媒體運營、數字營銷等方面的培訓,以保持人才隊伍在新形勢下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再次,引進人才是提升文化館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文化館可以通過建立更為開放和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海內外高水平的文化工作者和管理人員。[3]最后,文化館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設立專項獎勵、成果分享、職業發展規劃等措施,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激勵機制的建立,不僅能夠促使人才更好地為文化館的發展貢獻力量,也有助于留住核心人才,形成穩定而富有活力的專業團隊。

綜上所述,打造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對于文化館而言是一項系統工程。[4]這不僅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更需要文化館建立長效機制,形成人才培養和激勵的良性循環,確保文化館在新形勢下能夠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群眾。

(四)加大群眾文化工作資金投入力度

在推動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中,資金的持續和充足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加大資金投入不僅可以提高文化設施的硬件水平,更是對文化內容創新、人才培養,以及文化活動多樣性的有力保障。加強對群眾文化工作的資金支持應當從如下兩個層面著手。

1.提高認識,爭取資金支持

首先要明確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確保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用于維護和升級館舍基礎設施,支持數字資源的開發和共享以及文化活動的常態化運營。其次,可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和扶持特色品牌和創新項目,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教育、本土藝術的推廣等。

2.開拓創新,多方籌集資金

首先要加強資金的自我籌措能力,比如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等。其次,可以吸引社會力量投入文化事業。[5]文化館要建立與企業的合作模式,通過品牌贊助等形式,引入企業資金支持群眾文化活動項目。最后,加強對已有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產生最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通過多方努力,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為群眾文化工作提供持續而穩定的資金保障,更好地發展群眾文化,不斷提升文化館的文化服務水平和社會影響力。[5]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應對新形勢下日益多元的挑戰。通過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館信息化水平、利用新媒體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打造專業人才隊伍,以及加大資金投入等策略可以有效促進文化服務質量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文化館只有轉變傳統服務理念,實現從傳統服務模式到現代化、智能化服務的轉變,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功能,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秋英.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參花(上),2023(03):113-115.

[2]王志云.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參花(上),2023(01):128-130.

[3]李慶鋒.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J].新楚文化,2022(09):93-96.

[4]蔡瑋煒.互聯網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創新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9(14):7-8.

[5]肖少華.淺談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探討[J].戲劇之家,2019(34):240-241.

(作者簡介:孟瑩,女,本科,曲阜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文化館群眾活動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尋訪呈貢非物質遺產文化館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多讓群眾咧嘴笑
章堰文化館
大愛有光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藝術館設計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