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數學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探析

2024-04-17 10:20陳益平
學苑教育 2024年9期
關鍵詞:思政內容數學

陳益平

(福建省尤溪縣梅仙中學,福建 尤溪 365101)

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方式,其本質內涵便是通過完善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問題,進而從各科課程教育過程中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目前,部分教師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并未關注知識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仍止步于機械性的講授方式,因而導致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被嚴重削弱。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深入挖掘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政內容,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關注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養,加強課程思政的指向性,為祖國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一、解讀課程思政

為更好地實現初中數學課堂的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教研以及文獻閱讀的方式對具體內涵進行了以下分析:

(一)思政元素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

在各個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是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無聲立德樹人教育要求。例如語文教學中,借助詩詞歌賦、文言文或人物傳記等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傳統魅力及個人品格;英語教學中通過跨文化活動設計增進學生情感體驗,增強其政治認同。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益訴求、接受能力等密切聯系起來,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接受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課程思政是利用學科知識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引導,即基于學科知識滲透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品格教育等內容,營造良好德育環境,使學生在環境滋養下自覺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為其后續學習、生活提供養分。

二、初中數學教學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層面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體現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點內容。在初中階段,因教學任務較為繁重,部分教師在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階段存在理解誤區,導致思政元素的滲透受到影響。其一,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許多教師對思政的理解不夠深入,單純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加德育教育內容,并未關注對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掌握,導致許多學生面對枯燥乏味的說教失去學習興趣,影響教學質量。其二,思政元素的高效融入需要教師具備專業水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但部分教師因教學壓力、管理壓力較大,難以將身心全部投入到思政工作當中,因而導致思政元素的滲透陷入停滯。

(二)學生層面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展開需要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需求進行。首先,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常規的數學學習本就無聊,再在其中增添枯燥乏味且教育性極強的思想政治內容,會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大家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性不足,對初中數學課程思政產生消極影響。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技術了解更多資訊,其中不乏有不良信息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思想,使課程思政的建設受到阻礙。最后,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敏捷且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大多數學生極難在整節課的學習中保持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始終無法得到提升,思政元素的融入更是難如登天。

三、初中數學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價值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現思政元素的有機滲透具有重要價值。第一,初中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授法或情境創設法進行巧妙導入,這樣能突破機械化學習的弊端,以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第二,蒙養之始,以德育為先。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已經成為關鍵任務。實現數學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理論基礎的同時,了解到更多的數學傳統文化、古代數學家的智慧以及平等開放的政治理念,這樣能使學生逐漸樹立政治認同,并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成長為文化的傳播者,發揚傳統文化,提升其核心素養。第三,實現課程思政的建設能實現傳道授業解惑同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改善自身行為不端、缺乏進步動力等現實問題,進而為其后續參與高中階段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必然需求,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因此,廣大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靈活設計,保障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實現數學知識與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機結合。

四、初中數學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策略

課程思政的建設并非盲目地將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糅合在一起,而是需要教師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結合初中生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設計更貼合其發展區間的學習內容。下面將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總結數學與思政元素的具體融合方向。

(一)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統領,對教學質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實現思政元素的有機滲透,教師應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深度解讀教材內容,從中挖掘可用于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再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指引學習的方向,保障其通過目標的達成實現全面發展。

以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圓”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首先研讀教材內容,梳理本節知識內容,并挖掘教材中所反映的思政元素。本課以“圓的特征”為主線,向大家介紹了弦、直徑、半圓、等圓、等弧等相關知識,意在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點與圓的位置特征。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閱讀,教師發現可以利用墨翟在《墨經》中提出的“圓,一中同長也”作為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并據此設計教學目標:1.提供《墨經》選段,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了解古代關于“圓”的闡述,深化對“圓只有一個圓心,由圓心到圓周的長度相等”這一重點知識的理解。2.借助我國傳統餐桌圓形形狀特征、圓形的月餅等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內容,向學生分享圓形所象征的團圓、美滿、和諧的含義。3.以車輪為范例,帶領學生探索“為什么要將車輪設計為圓形”這一問題,幫助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圓的基本特征,感受圓心、直徑以及半徑之間的關系。在目標設計完畢后,教師便可以根據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走入“圓”,學習這種美麗的圖形。

(二)巧妙導入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對初中生而言,思想政治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與嚴謹性,倘若一味強調繁瑣知識,可能會使學生出現抵觸心理。因此,為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巧妙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利用視頻或生活現象進行導入,巧妙引入思政元素,以直觀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

以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近期上映的影片《奪冠》片段,視頻中展現了中國女排輝煌年代的光影事跡同其幾十年頑強拼搏的奮斗歷程,所蘊含的合作精神以及頑強不息、積極進取的優秀品質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在完成情境導入后,教師可以由排球比賽為切入點,提出:參賽隊伍兩隊之間進行一場比賽,假設有a 個球隊,那么比賽場次數b 與球隊數a 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由此引入二次函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我國“復興號”高鐵列車(圖1)作為情境線索。

圖1

由列車行進的路程與運行時間的關系出發,帶領學生復習一次函數以及正比例函數的相關內容,巧妙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并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我國基建事業的發展,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培育其愛國情懷,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三)借助思政內容提問,增強學生思維能力

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力的有效手段,為凸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重點知識為切入點,為學生設計關于思政元素的相關問題,組織學生以集中討論的方式進行探究,在自主解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以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的應用”一課教學為例,在以往知識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三邊長度的特殊關系,對勾股定理理論內容具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使大家順利地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教師借助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經典問題“引葭赴岸”為線索,分享題目“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解題前,教師需要首先提出問題:原題中都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線索?一丈是多長?要想解決此問題需要構建什么樣的數學模型?在問題的牽引下,學生嘗試對原文進行翻譯,得到此題的重要線索是求水的深度以及在水中蘆葦的長度,因此可以構建勾股定理模型如下(圖2)。

圖2

設葭長為x 尺,根據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這一定理得到(x-1)2+52=x2,解得x=13,求出葭長,故而水的深度為13-1=12 尺。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古人運用文言文準確描述數學概念的智慧,同時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勾股定理概念的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勾股定理問題的實際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在提出這種文言文例題或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提供指導,降低問題難度,保障學生能順利完成解題,增進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

(四)拓展思政學習內容,豐富學生文化視野

北師大版教材中部分章節為大家提供了閱讀板塊,包含了思政元素,為學生普及了數學文化等相關內容。對于思維活躍且求知欲望較強的學生而言,為進一步增強課程思政的建設,在原有教學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結合教學內容為大家提供、拓展豐富的思政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訴求,拓展其文化視野。

以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分式的加減法”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憶同分母分數加減計算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出“同分母的分數應如何進行加減運算”這一話題。接下來,根據“將異分母的分數轉化為同分母的分數進行加減運算”這一原理,教師可以為大家拓展《九章算術注》關于“齊同數”的描寫內容:不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減時必須要先化異分母分數為同分母的分數后將分子相加減,用分數計算類比分式。根據教師的科普與拓展,使學生感受到古人對數學的獨特理解以及大智慧。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完成關于:等等式的計算,使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感受到我國古代數學名著的巧妙,培養類比思想,促進人格養成,堅定文化自信并增強愛國意識。與此同時,為使課程思政能夠順利延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精神,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閱讀《九章算術注》中的內容,尋找與現代數學相關聯的材料,嘗試在父母的幫助下制作PPT 在班級中進行分享,幫助大家在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感受我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歷程。

(五)布置課后鞏固練習,增強思政融入成效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發現,學生在學習知識后1 小時內便開始出現遺忘現象,到9 小時后所記憶的內容已不足40%。為保障教學效率,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質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設計課后練習任務,幫助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參與復習,通過有效的鞏固方式深化所學。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自主實踐類任務,邀請學生查找與知識點相關的數學文化故事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等,幫助學生在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愛國意識,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

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軸對稱現象”一課教學為例,在本課學習中學生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在課后時間,為幫助大家及時深化鞏固所學知識,順利地實現遷移與運用,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1.尋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拍攝照片并進行打印,回到班級中分享搜集到的資料,指出圖中的對稱軸,并談一談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2.從古代建筑、名勝古跡等主題尋找我國著名的對稱建筑,如:故宮、天壇等,在感受軸對稱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性質的基礎上,體會古人的建筑智慧,感受古建筑的壯麗與雄偉。3.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嘗試自主設計剪紙作品,感受其中所反映的圖形軸對稱性質,在體會非遺魅力的同時鍛煉自身動手操作能力。

考慮到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在微信群組中發布相關信息,邀請家長進行督促,擴大課程思政的陣營,并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回到班級中進行分享,交流任務心得與感受,使大家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建立積極情感體驗,為后續步入高中階段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上述任務的完成,既能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化所學知識,減緩知識的遺忘速率,同時也能使其在自主練習中樹立文化自信,感受數學的發展及對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以課程思政為大方向,將立德樹人作為初中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深度挖掘數學知識背后蘊藏的思政元素,優化課堂組織形式,加深思想政治元素與學科知識的融合,構建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思政內容數學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主要內容
我為什么怕數學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