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與展望:2023 年我國成人教育理論研究概況
——基于對2023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成人教育學刊》的統計分析

2024-04-17 12:21樂傳永葉長勝
中國成人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終身教育體系社區

◎樂傳永 葉長勝

一、欄目設置與轉載論文的統計分析

(一)欄目設置情況

2023 年的欄目設置數量共有18 個,比2022 年減少了4 個?!敖K身教育”“理論研究”“比較與借鑒”“繼續教育”“社區教育”“遠程教育”“開放大學”等專題保留多年,成為常設欄目。與2022 年相比,2023 年新增了“專題: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專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終身教育立法”“專題:‘三教’協同創新”等欄目,這與中央政策精神的貫徹、國家重要文件的頒布等密切關聯。其中,“比較與借鑒”“終身教育”“專題:老年教育”的設置次數和轉載論文數量排在前三。同2022 年相比,“社區教育”“繼續教育”等欄目的頻次有所減少(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2023 年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成人教育學刊》欄目設置一覽表

(二)源雜志轉載量情況

就2023 年的源雜志載文量而言,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成人教育學刊》每期期刊轉載量為8-10 篇,與此前的月均轉載量差異不大;35 本期刊共轉載107 篇文章,比2022 年減少1 篇,源雜志數量減少1個?!堵毥陶搲罚喜?、《終身教育研究》(南京)、《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成都)在本年度分別被轉載文章16 篇、12 篇、11 篇,共39 篇,占比36.4%,且連續3 年位列前三,可見三本期刊的文章質量甚好?!堕_放教育研究》(滬)和《遠程教育雜志》(杭州)的文章轉載量在3 年中首次進入前十名行列(具體見表2),表明兩本高水平期刊對成人教育研究成果的高度關注。通過2020—2023 年的歷時性比較可知,源雜志的“進—出”變化始終保持在2—4 本;《中國遠程教育》(京)、《中國成人教育》(濟南)和《成人教育》(哈爾濱)的文章轉載量多年來保持領先地位,整體變動幅度較小。與2022 年相同的是,本年度的源雜志依然以職業教育類、遠程教育類期刊為主;以核心期刊為主,非核心期刊為輔,這一態勢將在短期內難有較大變動。

表2 2023 年與2022 年、2021 年源雜志轉載量比較表

(三)源雜志所在地情況

2023 年的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成人教育學刊》源雜志所在地共涉及19 個城市:北京市(20 篇),主要來源期刊有《中國遠程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8 本;南昌市(17 篇),來源期刊主要是《職教論壇》;成都市(15 篇),來源期刊包括《現代遠程教育研究》和《當代職業教育》;南京市(12 篇),原發期刊為《終身教育研究》;哈爾濱市(9 篇),主要轉載期刊是《成人教育》《現代遠距離教育》等3 本;濟南市(7 篇),全部來源于《中國成人教育》;上海市(5 篇),主要轉載于《開放教育研究》;杭州市(4 篇),全部轉載于《遠程教育研究》;石家莊市(3 篇)、貴州市(2 篇)、廣州市(2 篇)、天津市(2 篇)、武漢市(2 篇)、常州市(2 篇)。此外,大連市、深圳市、沈陽市、重慶市、呼和浩特市各有1 篇(具體見圖1)。從2023 年來看,由于源雜志的整體變化不大,因此2023 年的源雜志所在地整體變化幅度較小,北京市、南昌市、成都市、南京市等城市多年來一直是轉載量的“頭部”地區。

圖1 源雜志所在地轉載文章數量比較

(四)源雜志的影響因子比較

從表3 可以看出,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包括《職教論壇》(南昌)、《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成都)、《中國遠程教育》(京)等7 本;其中,CSSCI 來源刊有4 本,復合影響因子均高于5,共被轉載28篇文章,比2022 年增加11 篇,占總數的26.17%,增長幅度較大。

表3 源雜志的被轉載文章比例與其CNKI 復合影響因子一覽表

(五)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的情況

從作者所在單位分布來看(具體見表4),2023 年,被轉載文章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研究者,開放大學教師,此前的成人學校、社區學院等機構研究者在本年度沒有涉及??傮w來看,高校依然是成人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共發文76 篇,占比71.03%。普通高校發文量明顯增加,達到42 篇,占比39.25%,并且理工類、財經類、農林類院校均有所涉及,高校類型逐漸多元化;師范院校發文34 篇,占比31.78%,與2022年發文量持平;山西大學以5 篇、華東師范大學以8 篇的載文量連續多年來分列兩類院校第一。開放大學系統在2023 年的表現不俗,共被轉載26 篇文章。國家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浙江開放大學依然保持此前水平,江蘇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常州開放大學也各自被轉載2 篇文章,這一定程度上表明開放大學系統在成人教育研究領域的科研投入和研究力量有所增益。

表4 第一作者來源一覽表

從第一作者所在地域情況來看,發文作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等省會(直轄市)、東南沿海城市。從作者的合作關系來看,在被轉載的107 篇文章中,單篇轉載文章作者≥2 人的文章數量超過一半,這是近幾年來持續的研究態勢,即開展合作研究、有組織科研的趨勢愈加明顯且重要。

二、研究主題及熱點分析

(一)成人教育學基本理論研究

加強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科建構的反思是發展成人教育、完善成人教育學科的基點[1]。關于成人教育知識、成人教育學史以及學科建設問題的理論探究等,都是推進成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構件”。

成人教育知識發展經歷了19 世紀中葉之前的起源時期、19 世紀中葉至20 世紀60 年代的專業孕育時期和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的專業化時期三個階段,并呈現出不同的知識范式。其中,成人教育知識發展與實踐的關系、成人教育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關系、成人教育知識的性質和地位及成人教育知識發展的價值取向等,是事關成人教育專業化、科學化、學科化的核心問題[2]。成人教育知識的發展與知識觀的生成與變革密切相關。知識觀是人們對知識的基本看法、見解與信念,是人們對知識本質、來源、范圍、標準、價值等的種種假設,是人們關于知識問題的總體認識[3]。知識觀關乎教育實踐的根本性和基礎性認識問題,而傳統知識目前在知識價值、知識形態、知識生產與傳播、知識組織上的局限,已成為制約成人終身學習創新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成人終身學習領域,新知識觀突破了傳統知識觀的局限,為破解成人終身學習實踐中的矛盾,促進成人終身學習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知識觀作為對知識的根本認識和看法,是教育的認識論基礎,知識觀的發展必將推動教育教學的系統性變革[4]。

可以說,沒有成人教育知識觀的革新,也難以形成、發展成人教育新知識體系。而兩者的推進,都有助于成人教育學的發展。成人教育學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回溯百年來的成人教育學科史是推進成人教育基礎研究、學科建設的必要舉措,關乎成人教育學來自哪里、走向何處。成人教育學史是以歷史中存在的成人教育學為研究對象的一門交叉學科,具有歷史學與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其研究任務為再現、解釋成人教育學發展的歷史,把握成人教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而為成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借鑒,并推動成人教育學的理論創新[5]?;趶碗s性視角,成人教育學因其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行為主體的“成人”作為其特定研究對象,更是天然具有比一般教育活動更為復雜的特性……,將學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復雜系統和現實的復雜條件深刻聯系起來,將建設性的學科態度真實體現在學科建設的復雜關系當中,用復雜性思維建設性、創造性地將成人教育學科的建設放在真實的歷史條件和真實的問題中,才有可能持續、深入推進成人教育學科的發展[6]。

(二)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研究

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始終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與此前不同的是,2023 年被轉載文章更加關注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研究。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戰略指引下,大力推進全民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大國,是我國進入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因此,要明晰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基本架構及要點,推進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7]。其中,學習權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與學習型社會的權利基礎與邏輯起點。概括性人權條款為學習權提供了價值基礎和語義空間,基本權利規范體系為學習權提供了規范基礎和意義空間。學習權作為一項憲法基本權利,需要構建包括基本權利和具體權利類型在內的子權利體系,建立基于國家履行尊重義務、保護義務與給付義務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層面的保障制度,確立相應的推理規則,為學習權實現提供了理論、制度與方法論基礎[8]。

如上所述,學習權的實現與維護、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需要政策支持、立法建設、平臺構建,優化終身學習治理。從世界各國或組織的57 份終身學習政策文本分析看,我國有必要提高政策工具結構效率和科學性,建立剛性法律與柔性規劃結合的制度框架以健全終身學習政策體系,發展終身學習文化實現社會文化場引導公民參與終身學習[9]。從我國的政策立法走向看,終身教育立法的政策之窗開啟,仍需在宏觀上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教育體制機制、理順各級教育法之間的位階關系;在中觀實踐層面上,迫切需要建立國家資歷框架來保障終身教育各項實踐的規范運行;在微觀立法層面上,以政策企業家的推動、相關政策的外溢與地方立法等推動國家層面終身教育立法[10]。從歐洲終身學習平臺的建設經驗看,發動民間力量參與拓寬傳統正規教育范圍,促進非正規、非正式教育成果認證;保障弱勢群體,樹立公民意識;推行數字化教育,提升媒體素養的實踐活動,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11]。此外,面對市場化、老齡化與網絡化所帶來的沖擊以及數字智能技術的更新迭代,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轉型,而且還必須從框架結構上去明確轉型目標、算力支持、多元協作與學習評價等的內在關聯[12],助益一體共融的學習生態構建。

在推進終身學習體系化進程中,尤其在數字化建設背景,數字智能技術正在以不可逆轉之勢影響著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其中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亦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領域。此中,國家資歷框架是終身學習制度體系的基礎,事關經濟、教育、人才、外交等國家重大戰略[13]。因此,有學者聚焦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困境、學習成果認定以及學分銀行建設等方面的研究。長期以來,我國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始終停留在政策層面,存在全國性資歷框架久未建成、局部試點推廣與整合困難等多重問題。我國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資歷框架,必須秉持本土性原則與長期性原則,針對我國實際問題,完成主體機制改革、核心制度完善、保障支持優化等,推動國家資歷框架落地運行[14]。此外,要積極借鑒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優化學習成果認定,如加拿大。該國開發了先前學習評價與認定的原則、標準、認定工具等。理性借鑒該國經驗,提高學習成果認證的規范性和科學性,落實嚴格的質量審查和促進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有利于補充我國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的短板[15]。

總之,我國聚焦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相關研究仍具有進一步突破的空間;比較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理論研究需要進一步推進,并加強與現狀研究的結合;實踐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優化。為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研究,我們應明確研究目標,規劃研究思路;厘清研究內容,把握核心問題;拓寬研究視角,實現研究創新[16]。

(三)老年教育實踐研究

推進學習型大國建設,要積極調動各類群體參與學習,尤其不可忽略2.8 億老年人的參與。在老齡化背景下,積極推動老年教育實踐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如何推進老年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者們基于政策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以及時代訴求,展開了多維度的探討。

從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看,把老年教育納入法制化軌道,以法治的系統性思維前瞻性規劃老年教育法律體系建設,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唯有化解老年教育法律整體結構及功能上存在的體系性缺陷,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的充分實現[17]。從宏觀定位上看,老年教育作為新時代老齡工作重要基礎工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重要舉措、終身教育體系重要環節等,在教育、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揮多元功能。因此,促進老年教育多元功能的發揮,需要在法律政策、管理體制、課程教學體系等領域協同發力,構建起老年教育的“四梁八柱”[18]。從教育服務體系構建看,構建新時代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是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因此,首先需要讀懂新時代對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并由此確立以服務為本位的高質量老年教育體系構建的整體思路與基本框架,通過對集聚溫度、提高精度、提升效度和拓展寬度的關注,實現服務老年群體、助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功能[19];構建行政體系、辦學體系、為老服務體系和社會支持體系四個緊密關聯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20]。

隨著數字化的進程加快,人口老齡化將更多老年人推向數字鴻溝的邊緣,老年信息化教育成為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重要途徑。在老年信息化教育開展過程中,學校教育最受老年人歡迎;老年人對現有的信息化教育總體滿意但也有期待。未來老年信息化教育內容應“適需化”,滿足老年人學習需求;師資建設“助老化”,打造助老師資隊伍等[21]。有研究者基于三級數字鴻溝理論認為,農村老年群體深陷“數字接入溝”“數字能力溝”和“數字產出溝”三大數字鴻溝,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應通過強化社會公眾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網絡消費課程等教育舉措消除數字鴻溝,提升農村老年群體的智能消費素養[22]。也有學者關注普惠性老年教育應用場景建設,強調通過構建“老年教育大腦”實現多場景協同與多源數據融通,從而彌合“數字鴻溝”,構建起老年人快樂學習、自我完善的價值塑造空間[23]。

此外,部分研究者圍繞老年學習者的心理資本與學習體驗間的關系、老年群體學習需求與社會支持等主題開展了合理的實證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分析了老年學習者的心理資本與學習體驗間的關系,認為老年學員的心理資本均會正向影響其學習環境體驗、課堂參與體驗、課程選擇體驗、人際互動體驗和學習滿意體驗[24]。也有研究者基于實證數據指出,老年群體學習需求較高,基礎性學習需求高于發展性學習需求;年齡資本、健康資本以及文化資本是影響學習需求的主要因素[25],等等。這些研究很好地豐富了老年教育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取向。

(四)社區教育的拓展性研究

在終身教育理念指導下發展社區教育,有利于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促進“終身學習型社區”的建設,推動“終身學習文化”的形成,推進個體生命整全性的實現[26]。這需要以更加廣泛的視閾推進社區教育理論發展與實踐研究。

從宏觀的話語體系和社會背景下看,我國現代社區教育從20 世紀80 年代發展至今,存在以中小學教師為主體,扎根于教育體制改革背景的話語體系;以開放大學、社區學院等教育工作者為主體,以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為主導的話語體系;以社區工作者和研究者為主體,以社區建設和治理為主旨的話語體系。當下,社區教育應當立足于新時代的情境,厚植教育綜合改革的歷史基因等,全力形成“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社區教育新體系[27]。而社區教育新體系(含話語體系)的建設需要觀照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宏大背景。中國式社區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晰其概念生成、內涵特征及邏輯體系有著重要意義[28]。

從社區教育的具體實踐研究看,主要關涉社區教育空間與場景建設、社區教育與治理兩方面。一是社區教育空間與場景建設研究。構建一種新型的社區教育空間和空間關系,應將“空間(場所)意識”進一步轉向“空間(場景)意識”,從“物理場景”向“智慧場景”轉化,是教育空間拓展的重要實踐[29]。在場景理論的觀照下,社區教育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推動社會教育化,把社區教育場景構建納入社區建設,從在地性資源整合、場景化學習樣態、生活化內容設計、項目化行動實施和智能技術應用賦能等方面落實[30]。也有研究者依據元宇宙的內涵和空間特征認為,在社區在線學習實踐中,可以嘗試把在線學習課堂、在線體驗基地、在線閱讀活動等打造成相應的社區在線學習情境[31]。

二是社區教育及其治理研究?;谏鐣Y本理論,有學者認為以社會系統網絡、社會信任和社會規范為三大關鍵要素的社會資本理論,為研究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邏輯框架和理論視角,而信任缺失、制度規范不完善等是阻礙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有機融合的主要因素,應通過形塑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的“互信”、實現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的“互惠共生”等促進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的融合發展[32]。此外,在后疫情時代社區教育助力社區治理的任務情境中,因循“任務情境一自我賦能”的思路,在理念創新的內外因驅動下,明確促進自我賦能的關鍵要素:在場意識、能力建構和策略選擇,從而助力后疫情時代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融合發展[33]。

(五)“三教”協同及繼續教育研究

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國家提出并實施了普教、職教、成教“三教統籌”的教育發展模式,對我國教育的綜合性改革與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從系統性理論來看,“三教統籌”凸顯出了教育系統間的聯動性、連通性、交互性等特征,依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34]。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更加注重推進“三教”協同創新與體系化。首先,從“創新”視角看,“三教”協同創新首先是教育體系自身的協同創新,并以此為策源由內而外,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這需將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構建涵蓋統籌共建、溝通協調、內生動力、評價促進、政策保障的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等,推進我國教育體系、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35]。我國也可重點借鑒德國“螺旋式、雙元制”模式和澳大利亞“階梯式、資歷框架”模式,重點做到創新發展思路、建立轉換機制、突破制度壁壘[36]。有學者基于德國“三教”協同創新實踐認為,其存有基于法律制度體系和組織協調方式的動力機制、基于多級融通體系和融合調節方式的運行機制等經驗,建議推進制度體系建設、注重價值認同等建設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技能型社會等[37]。

其次,從“體系化”視角看,繼續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繼續教育體系需要彰顯教育對人生命關懷的本質。在生命哲學視域下,我國繼續教育體系存在價值性與工具性、連貫性與階段性、開放性與封閉性、單一性與包容性等諸多矛盾,需要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理念重塑價值體系,以終身教育為指向進行目標體系改造,構建交錯貫通的類型結構體系[38]。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方面,其發展成為獨立的辦學體系,需要一套政策制度體系支撐。作為政策制度體系之一的質量保障制度,其建立需要首先明確新時代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質量定位。也即,要堅持分立性質量定位,在衡量維度和指標上體現出自身的特色;具體學校的學歷繼續教育質量定位要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社會地位相適應等[39]。此外,此中也應注重高等繼續教育體系的整體評價。高校高質量繼續教育體系構建的評價符合學習貫徹二十大報告精神的要求,事關高質量繼續教育發展方向。結合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職責和發展實際,高校高質量繼續教育體系構建的整體評價,涵蓋對體系構建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實施保障的高效性、社會貢獻的全面性和持續發展的引領性等[40]。

(六)開放大學(教育)及其辦學研究

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面向成人開展遠程開放教育、以“互聯網+”為特征、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開放大學的最大辦學優勢在于其有一個龐大的辦學組織體系,通過這個體系,開放大學的教育服務能夠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開放大學要健康發展,就要在辦學組織體系建設方面下大功夫,采取有力的措施來改變目前的“松散”局面[41]。

在推進開放大學轉型發展中,一要推進開放大學向平臺型大學轉型。建設平臺型大學要動態把握需求,保持應變力;建立精準對接機制,提升集聚力;強化特色品牌效應,增強吸引力;優化辦學組織體系,擴大輻射力;深化大學內涵建設,夯實內生力;應避免的認識和實踐誤區,重點關注平臺型大學的核心價值和功能實現[42]。二要錨定建設鏈接世界的數字化大學的目標。開放大學應著力推動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強化技術賦能和保障,完善制度環境,以數字化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以數字化助力開放大學高質量發展[43]。三要注重內部治理結構的生態優化。治理是高校內涵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績效考核作為高校內部治理的重要環節。開放大學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施運行,折射出其實現治理現代化中面臨的五大關鍵問題,應從治理制度、治理結構、治理方法、治理保障、治理評價等五個維度統籌考量提升內部治理科學性的有效方式,助力開放大學的高質量發展[44]。

在聚焦上述六大主題之外,本年度的學者也較為關注兩個主題:一是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組織建設,例如,有研究者開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下的學習型建設研究、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工作場所學習研究、國際學習型城市與社會治理研究,等等。二是高素質農民培育研究,涉及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農民培訓支持體系研究、農民培訓效能提升及評價研究等。

三、未來展望

(一)多主體服務終身學習研究

無論是推進學習型大國建設,還是促動教育變革,多主體參與、支持終身學習實踐是必然趨勢。2023 年10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和上海開放大學共同主辦了“推動高等教育機構實施終身學習:策略與實踐”的國際會議,并發布《高等教育機構實施終身學習的國際趨勢》《高等教育機構實施終身學習的實踐》,倡導高等教育機構積極服務終身學習,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習者的需求[45]。從更為開放性的視角看,推進終身學習實踐不僅需要發揮高等教育機構的力量,還需積極調動中小學、職業學校、成人學校(社區學校、老年學校等)、開放大學等辦學機構,鼓勵社會力量支持終身學習項目,聯動“每個人”進行終身性、持續性的學習。從學術研究視角看,研究者需要進一步探討多主體服務終身學習實踐的理論意涵、實踐機理、現實價值等,著重關注高等院校、職業學校支持終身學習實踐研究。

(二)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

當下,氣候危機、生態危機等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應對系列生態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9 年9 月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倡議全世界各國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增強環保責任,進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46]。2022 年11 月,教育部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3 年12 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在迪拜召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視頻出席綠色教育部長級圓桌會議,并強調“堅持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施綠色學校創建行動?!痹谏鲜霰尘跋?,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或將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議題。從成人教育實踐領域看,上海已經依托社區教育機構開展了有益嘗試,出版了《社區可持續發展教育:上海行動觀察》,武漢、常州等城市也在依托中小學、社區等多方主體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今后研究的趨向看,研究者或應關注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和優秀案例研究,開展國內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研究,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等。

(三)終身教育數字化研究

教育數字化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新賽道、新動能,更是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新舉措、新要求[47]。近幾年來,“教育數字化”成為重要的政策議題、研究議題和實踐焦點,并將持續成為今后研究的核心主題?;跀底只尘?,學者們已經在終身教育領域開展了諸多探討,關乎終身教育(學習)體系建設、社區教育、老年教育、開放大學,等等。然而,當前的研究較多從宏觀層面探究數字化與終身教育發展,如《數字化時代終身學習體系的現實挑戰與生態構建》《數字化終身教育資源結構、分類及標準研究》等,而缺乏具體實踐層面上的探討。因此,在此后的研究中,研究者或應關注終身教育師資隊伍、資源開發、課程設置、平臺構建、場景建設、教學方式變革等與數字化的融合研究,以助力終身教育實現真正的內涵化、數字化發展。

(四)基于實證數據的成人教育研究

實證研究即基于事實和證據的研究。實證研究體現了以理性為基礎,以懷疑、獨立、公益、變革等為內涵的思想精神,具有客觀性、可量化、有定論和可驗證等鮮明特點。教育科學知識的增長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與創新。教育實證研究對增長教育科學知識、認識教育規律和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48]。然而,從本年度被轉載的文章來看,思辨研究依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處于較為“弱勢”的境遇?;谏鲜龅恼J識,我們認為實現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突破,需要在方法論層面反思當下的研究方法與范式,倡導研究者關注、推進成人教育實證研究。但是,推動成人教育實證研究并非易事,需要在研究理念、方法論認識、研究者自身能力等方面有所增進。因此,今后的成人教育研究領域應積極開展基于實證數據的成人教育學術會議、專題征文等,以提高個體認識,增強學者群體的共同認識,從而助益成人教育實證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質量與科學性。還需要認識到,沒有高質量的證據(數據)的收集、獲取與利用,成人教育實證研究如同“浮萍”,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也即,證據驅動研究的關鍵是如何發掘、開發并利用高質量的證據,從而促進知識傳播、創造與應用[49]。

猜你喜歡
終身教育體系社區
社區大作戰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
慕課讓終身教育變為一種現實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國外終身教育模式借鑒
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之父
如何積極應對社區老年抑郁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