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誤會的荀子

2024-04-18 10:11陳正宏
環球人物 2024年7期
關鍵詞:性惡秦國荀子

陳正宏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下令清理孔廟里有資格陪著孔夫子享受后人祭祀的前代名儒,一次性取消了14個古人的“陪祀”資格。已經在孔子的兒子孔鯉旁站了500多年的荀子,也在被除名之列,理由據文獻記載,是因為講過“人之性惡”的話。

但把“人之性惡”視為荀子的謬論,也許是個歷史的誤會。

荀子的生活年代,是戰國末期。按照《史記》里《孟子荀卿列傳》的記載,荀子在當年,算得上是兼跨學術和政治兩界的大佬:他單名況,本是趙國人。雖然50歲才到齊國,但不久就做了稷下學宮的“祭酒”;后來因為在齊國受排擠,他又跑去了楚國,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也算是地方一把手。他的學說,都集中在一部他和門生們合著的書中,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荀子》。

今本《荀子》收了32篇文章,那是西漢后期著名文獻學家劉向的功勞。在此之前,荀子的文章從戰國流傳到漢朝,并被政府藏書機構收藏的,多達322篇。劉向通過文本???,發現其中有290篇內容都是重復的,所以把它們刪除合并,最后寫定為32篇,取名《孫卿新書》——以孫卿為名,是因荀氏先祖與孫氏有關,而當時人姓氏兩出是常見的。

到了唐代,大理評事楊倞為此書作注,更改了篇章的次序,將書名更定為《荀子》,流傳至今。引起后人極大爭議的《性惡篇》,在楊本《荀子》里位于第二十三篇。雖然標題有點駭人,細繹內容,卻是邏輯清晰的正常文字。荀子想表達的,是人的善良和教養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教育和學習的。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針對的是孟子倡導的性善說,但直接說人性善是“偽”,猛一看的確讓人無法接受。清代以來許多學者指出,荀子時代的“偽”字,不是真偽的偽,而是人為的為——因是后天人為,所以加了一個人字旁。未承想時過境遷,“偽”字的后來意思,即“作偽”的“偽”,在漢語里取得了強勢的地位,荀子的文意也因此長久被歪曲了。至于跟孟子的意見相左,倒是確實存在的。但荀子生活的時代,現實比孟子的時代更黑暗污濁,講課時老師感憤現狀,出語偏激,矯枉過正,或許也是常有的事。不過作為孔子所引領的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孟、荀二人并沒有根本性的沖突。

荀子被后人詬病,還跟他的一個特殊門生——秦國丞相李斯有關。李斯學成后,在秦國的政治實踐完全與儒家之道背馳,這能怪罪到乃師荀況頭上嗎?恐怕不能?!盾髯印返摹蹲h兵篇》里,有一段師生對話,很能說明問題。學生李斯跟老師荀子說:“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币馑际乔貒拇鞔蛘踢B著勝利,海內就數秦兵最強,威名傳遍諸侯各國。但秦國并不是依照仁義來做事的,而是看怎么方便怎么做的。言下之意,老師您那套仁義道德沒用。荀子的回答是:“秦四世有勝,諰諰然??痔煜轮缓隙埣阂?,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薄爸L”音同“洗”,諰諰是擔心害怕的樣子。這是說秦盡管連著四朝君主以打勝仗聞名,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病,就是一直害怕天下各國聯合起來,把自己擠扁打垮。這樣的心態,其實是走到窮途末路上的軍隊才有的,因為它沒有一個根本的東西統領著。而事實上秦不過二世即亡,正說明荀子有先見之明。

荀子十分重視“學”與“禮”,卻在傳統儒家的道統里持續被排斥、冷落。(張雅云 / 繪)

關于整部的《荀子》,歷來有綜合前代諸家之說而成書的概括說法。通觀32篇本文,可發現有兩個關鍵詞,即“學”和“禮”。對于“學”什么,荀子是有頗為具體的限定的。他說: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荀子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解釋了“學”的起點和終點。在他看來,正宗的“學”,是從朗誦儒家經典為始,以研習典禮為終;而從更高層次的意義上說,“學”是以做一個讀書人為開端,以成為圣人為最后歸宿的。這樣的學習,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才能入門,因此也要學到死才能停止。明顯地,這已把學的具體實踐歸結到禮的研習了。

荀子對“禮”的集中解說見于《禮論篇》。他認為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不能不有所求;有所求又放任無度,人與人之間就不能不相爭;相爭就會造成混亂,社會混亂則導致人的窮困。先代君王討厭這種混亂的局面,所以制定禮儀來加以區隔,用以涵養人的欲望,供給人必要的需求。在個人的欲望和社會的物質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使兩者相互支撐,共同生長,這就是“禮”誕生的根源。所以他認為“禮”的關鍵詞就是個“養”字,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教養。這樣的教養,自然包含了許多禮儀細節,所以《荀子》里也有如“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面”那樣的具體指導。他甚至認為,“積禮儀而為君子”,即君子的養成,也在于禮儀的積累和訓練。

因為十分重視禮儀和教養,連帶地荀子也重視義利之辨。不過他并沒有簡單地把義和利對立起來。而是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大略篇》)。即使是堯、舜當世,也不能把老百姓求利的欲望滅掉,但他們有辦法讓百姓對于利的欲望,敵不過對義的喜愛。另一方面,即使桀、紂當權,也無法把老百姓的好義之心徹底除去,但他們的作為,會讓百姓的好義之心,敵不過他們對利的貪求。所以荀子的結論是“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應當說,這比他前后的儒生們簡單的義利之辨,要更合乎人性和歷史實際。

荀子認為:“能凝之,則必能并之矣?!睙o論族群還是國家,如果有強大的凝聚力,則合并或者統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樣的思路,在戰國末秦朝初,是十分超前的;在今天紛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不是也很能啟人心智嗎?

從儒家一系看荀子,他與孔、孟相比,理想主義相對較弱,現實主義傾向凸顯?!短煺撈防镎f:“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闭驹诮裉斓牧錾峡?,這只不過比其他人更清醒也更早認識到了自然的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會因人事尤其是人的道德水準的高低而改變。但在拘謹的儒生尤其是理學家們看來,這樣理解天道和人倫的關系,是狂悖異常、天理難容的。所以宋代理學權威二程、朱熹都不喜歡荀子。荀子最終在明代被趕出孔廟,正是在傳統儒家的道統里被持續排斥、冷落的結果。

荀子被趕出了孔廟,《荀子》在儒家經學領域里地位也陡降,但在傳統的子書系統里,它卻獨成名家,并不寂寞。全書開篇那以“勸學”為題的文字,由于被收入古代各類文章選本和現代各級教科書,而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名篇?!扒喑鲇谒{而勝于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膀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凝練的語句,意味雋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學子,努力奮進。

荀子對“學”的重視,由于經常跟對“行”的強調連在一起,所以《荀子》中的相關論述,也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超越了學校教育的領域,而具有了更寬泛的適用性。如《大略篇》,“無留善,無宿問”,盡管后半句講的是學生有問題要盡快問,不要隔夜,但前半句講做善事要立即行動,就不只是對學生而言了;“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則以扼要的話語,把學、行二者的重點何在點明了;而“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把讀書和做官的微妙關系說得如此通透,不是很有現實意義嗎?至于《榮辱篇》的“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修身篇》的“怒不過奪,喜不過予”,雖然文本里沒有出現“學”字,但結合《荀子》全書對習禮的講求,可見溫和理性的話語背后,依然有教養之學作為支撐。

荀子在《荀子》一書里留給后世的,當然不止于勸學勵行?!栋Ч防?,魯哀公這位自稱“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寡人”,向孔子提出了他從未知曉的哀、憂、勞、懼、危這五種情狀,孔子則就近取譬相告,尤其是最后講解什么是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苯裉?,它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八字形式,成為漢字文化圈內的政治箴言。

作為一位曾在基層執政,又親身經歷了秦國攻占楚國首都的士大夫,荀子通過觀察和思考,指出:“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薄澳倍忠浴皥浴弊餍揎?,意思顯然是指向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一個詞語——凝聚力。他看到了秦國兼并六國過程中爆發的那種似乎所向無敵的氣勢,因此承認兼并之戰的確是秦國非常擅長的,但是,兼并之后,秦能把六國的人心也凝聚到一起嗎?這恐怕是一件更難的事吧。相反地,荀子認為:“能凝之,則必能并之矣?!睙o論族群還是國家,如果有強大的凝聚力,則合并或者統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樣的思路,在戰國末秦朝初,是十分超前的;在今天紛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不是也很能啟人心智嗎?

猜你喜歡
性惡秦國荀子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五張羊皮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秦國的“拐點”
秦國的東進與東出
瞞天過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