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標準化支撐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2024-04-21 02:15沈群紅
標準科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廈門市標準化文明

沈群紅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

0引言

生態文明的概念由來已久,其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工程,其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完善標準體系,加快環境質量方面標準的制定[1]。

標準作為國家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制度,標準化是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手段,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因此,開展標準化支撐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1.1頂層設計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2012年生態文明寫入黨章,2019年生態文明進入憲法,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我國逐漸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戰略地位[2]。生態環保法制建設不斷健全,構建了“源頭、過程、后果”覆蓋全過程的制度框架。廈門自取得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國家層面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制定并頒布了30余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的廈門市法規規章,其中《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是福建省首例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法規[3]。與此同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任務納入廈門市年度黨政領導責任制考核任務之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普法宣傳,生態環保執法監管力度空前。

1.2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近年來,廈門環保戰績可謂可圈可點: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垃圾分類工作連續20個季度名列全國第一,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100%[4],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主要流域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提升[5],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全省最低,城市聲環境質量全國領先,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海洋生態修復加速推進,全市累計修復岸線30公里,建成人造沙灘100多萬平方米。單位GDP用水量下降40.11%,新能源汽車推廣量居福建省第一,綠色出行率達70%。廈門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生態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全市域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4]。

1.3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呈現加速發展的新局面,經濟發展動能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6]。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十年來,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到2021年的42.6%,位居福建省首位;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5.1%,超過上級下達的12%目標,萬元GDP用水量僅10.9立方米/萬元,累計下降超過35%,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能源結構大幅度改善:清潔能源裝機比重上升,截至2022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11.6萬千瓦,新增生物質裝機容量0.8萬千瓦[7]。單位GDP能耗下降15.1%,全社會能耗強度下降6%,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3%,能源消費總量下降0.9%[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下降率1.1%。

2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標準化問題及挑戰

廈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尚處于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的中后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方式尚未完全形成,重點領域環境問題尚未徹底解決,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有待提升,綠色生產生活理念滲透不足,與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標桿城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相較深圳、杭州,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優勢不明顯;與新加坡、西雅圖相比,在城市治理意識與理念、城鄉規劃與管理能力、生態環境質量、社會多元共治水平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1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框架有待健全

2018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了《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發展行動指南(2018-2020年)》,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的基礎框架,包括基礎與管理、空間布局優化、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培育5個方面,該指南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的研制和實施提供了依據[9],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工作涉及部門多、范圍廣、技術性強、影響面大,該指南并不能完全適應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整體性要求,在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質量和治理等重要領域的標準體系沒有全面體現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10]。

2.2部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標準有待完善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國也成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領域的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修訂了節能產品評價、節水型企業評價、綠色產品評價(綠色工廠、綠色建筑、綠色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清潔生產評價等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在區域評估環境影響報告編制技術指南、廈門市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美麗家園、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統計核算、環保管家、雨污分流、紅樹林、機關用能等領域已發布了部分標準或列入廈門市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但總體而言,生態文明建設標準數量還是偏少,而且領域分布不均,如:揮發性有機物(VOC)治理、污泥處理處置、土壤修復、環境監測等環保標準,以及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產品價值化,生態系統監測、評估、修復、構建等保障生態產品供給與實施標準嚴重匱乏。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之間的協調工作存在欠缺。此外,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標準宣貫、培訓力度不夠,標準實施應用和效果評估欠缺,對先進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的支撐力度不足。

2.3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實施工作有待加強

廈門市早在2011就制定了《廈門市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廈門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并在2018年進行了修訂,但這兩個排放標準實施的情況并不樂觀。據有關資料報導,杏林灣水環境整治、飲用水源地保護仍然問題突出,一些治理項目污水應接未接問題明顯,個別農村仍然存在污水橫流現象。保護“廈門藍”仍待加力,臭氧、二氧化氮濃度有待改善,島外部分施工項目未嚴格落實揚塵管控要求,異味擾民投訴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投訴量全省最高。廈門市國土空間有限,環境容量緊張,部分區域空間規劃執行不力,居住區與工業區緩沖空間不足,新建小區與新陽工業區、海滄南部、集美北部工業區等工業區涉企“鄰避效應”反復投訴的問題尤其突出,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標準的執行、監督、反饋、評估尚未形成有效的PDCA循環機制。

3標準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3.1加強急需及重點領域標準的研制

應圍繞上級督辦及日常監管中的突出問題,加強生態文明相關標準研制。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制修訂節能低碳相關標準;在人居環境提升方面,建立具有廈門特色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體系,完善市政設施、環境衛生、市容秩序、建筑工地、固廢處理、綠地養護、智慧化城市管理運行、城市噪聲治理等領域標準;研制城市體檢評估、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等標準;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農村環境監測與評價、農村廁所建設與管護、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農房建設、網絡通信設施建設、水電管網綠色改造、飲水安全等領域加大標準供給,提高美麗鄉村建設質量;在生態保護方面,開展環境治理等技術標準研制,逐步完善重點地類、自然保護地和海域海島等自然資源利用標準,探索建立自然資源分級評價標準;在污染防治方面,圍繞“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完善大氣、水、海洋及土壤污染防治標準;研制危險廢物、環境噪聲、光污染防治標準;在綠色經濟方面,提升城市規劃標準水平,加強智慧城市及綠色建筑標準化建設,參與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開展綠色金融、綠色會展標準研究,研制綠色投資評估以及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類標準??偨Y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筼筜湖綜合治理,五緣灣生態修復,海上環衛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信息化機制等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標準”,走出廈門,走出福建,甚至走出國門[11]。

3.2形成生態文明標準實施、反饋和修訂的良性循環機制

首先,在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措施中引用相關技術標準。實施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質量評價標準體系,確保交通、建筑施工的噪聲排放評價標準,城市玻璃幕墻、夜景照明、道路照明等管控標準,重點用能產品能效、重要行業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等標準的有效實施,推動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標準,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的實施;其次,充分調研標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聽取一線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建立標準實施效果反饋機制,及時修訂標準中與實際情況不相符之處;最后,通過組織社會公眾,標準制定者、參與者以及標準使用者參與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實施效果評價,建立標準實施效果綜合評價機制,促進標準實施取得良好效果[12]。

3.3建立生態文明標準宣貫與推廣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組建由市場監督管理局、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生態環境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洋發展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及相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組成的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生態文明標準研制的技術指導與歸口管理工作。依托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團隊,加大對生態文明重點領域標準的宣傳、培訓,開展生態文明標準化技術咨詢服務、技術審查和推廣應用,突出標準化工作對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指導作用,推動社會各界重視標準、理解標準、掌握標準。構建、更新、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專題數據庫,并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服務平臺進行展示,使相關人員可以隨時查閱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標準信息,加強生態文明標準的推廣。

3.4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國內外標準化合作交流

針對大陸地區,推動廈漳泉都市圈、閩西南、長三角區域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標準化合作機制的建立,以標準的“軟聯通”推動區域市場融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針對臺灣地區,開展兩岸生態文明管理制度、機制比對研究,合作研制兩岸生態保護共通標準。針對“一帶一路”、RCEP重要貿易國家、金磚國家,開展國內外標準體系研究、比對、互認,推進標準信息共享與服務,瞄準能效等國際先進標準,開展對標達標提升行動,提升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一致性程度,以標準互換帶動標準互認[11]。

4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廈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和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13]的必由之路,我們應加強生態文明標準的制定、實施推廣,充分發揮標準化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和導向作用,進一步促進“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向規范、長效、可持續的高層次發展。

猜你喜歡
廈門市標準化文明
我校入選2021年度廈門市“金磚示范單位”
標準化簡述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組織祭掃活動 緬懷革命先烈
標準化是綜合交通運輸的保障——解讀《交通運輸標準化體系》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老區情難忘——記廈門市老促會原會長張振福
論汽車維修診斷標準化(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