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與區域產業體系匹配的專業布局與策略研究

2024-04-22 12:28張峰玉楊明鄂
時代汽車 2024年6期

張峰玉 楊明鄂

摘 要:職業院校專業布局與區域產業體系具有一定的匹配性。文章著重分析湖南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要提高專業結構和產業體系匹配度的相關策略,為職業院校專業布局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區域產業 專業布局 匹配度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大的變革。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需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通過優先設置一批新興專業,重點發展一批緊缺專業,升級改造一批傳統專業,選擇淘汰一批過剩專業,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才能有效助力區域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1 區域產業體系與專業布局之間存在的問題

1.1 專業體系與產業緊密度不高

圍繞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需求設置專業是職業院校辦學的基本邏輯起點。由于相關信息不對稱、歷史遺留等原因,當前,湖南職業院校專業布局與區域產業體系還存在匹配度不高、銜接性不強、同質化較多等特點。

1.1.1 核心專業同質化發展。從專業開設情況來看,在培養層次、類型和目標定位上存在一定雷同性,比如2023年全省共設置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31個點,而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只有1個點,這一分布會造成畢業生向單一崗位上扎堆,無法緩解區域產業人才短缺問題,學生就業也不理想。

1.1.2 大類專業跨度較少。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要求職業院校推動專業融合發展,讓學生在具備一專多能的同時,還需要懂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比如發展汽車專業集群,可以通過新增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汽車智能技術等專業,優化群內專業結構,從而促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

1.1.3 專業群組建類別單一。從研究調查的數據來看,大部分職業院校都是在同一專業類或專業大類內進行組群,跨大類組建專業群的較少,不符合企業需要跨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課程體系與崗位匹配度較弱

從專業群課程體系與崗位鏈適應性的總體表征來看,存在課程目標與崗位需求脫節、課程內容與崗位實際滯后、課程結構要素較為單一的問題。

1.2.1 課程目標與崗位需求脫節。目前,職業院校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課拓展,實訓課和創新融合課程以及技能等級認證課等。每一門課表述了很多的課程目標,卻未能精準的對接企業崗位的需求。

1.2.2 知識技能與崗位實際滯后。很多課程內容都是效仿本科課程內容,學科知識體系較濃,與企業實際生產中需要滯后,且不能全覆蓋。還是在用3-5年前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學生,讓學生三年后去就業,導致在校期間學習的內容與未來工作崗位內容存在較大差異,致使學生工作初期會屢犯低級錯誤,難以建立職業自信,甚至產生職業恐慌心理。

1.2.3 課程構成要求較單一。隨著現代產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一線生產服務人員大幅度減少,許多一線工人面臨轉崗和靈活就業的問題。因此,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除了會基本的現場操作技能外,還需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技術迭代、工藝改進、產品升級等學習與創新能力。目前職業院校雖然推動理實一體化教學,但也都是些淺層次技能訓練,學生知識技能遷移能力較弱,崗位適應性不夠靈活。

1.3 教學體系與技術產業鏈銜接性不完善

從教學體系和技術鏈的適應性情況來看,存在著教學目標與技術需求失衡、教學內容與技能需求錯位和教學模式與產業鏈需求偏離等問題。

1.3.1 教學目標與技術需求失衡。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是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滿足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主要舉措。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頒證主體來看,職業院??梢酝ㄟ^對接人社部門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頒布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和行業企業為主體主體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實現教學體系與相關技能證書對接。然而,隨著技術更新迭代不斷加快,相關證書標準更新未實現同步,職業技能等級和資格證書標準不能全面、及時、精準反應行業企業的相關需求。這就導致院校培養的技能無法適應企業的轉型升級對員工的技能要求。

1.3.2 教學內容與技能需求錯位。從專業教學內容反映情況來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占比較高,相關操作規范、創新能力、專業情感和職業素養的占比較低。這反映了職業院校在進行教學和育人的過程中,過多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傳授、操作技能的訓練,而對于學生的規范意識熏陶、創新能力培養、職業情操的養成等方面關注力太少。而在企業訪談中,多數企業會反復強調員工需要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和追求創新等工匠精神??梢?,依據教育教學和學生發展規律,傳授學生全面的技術技能,急需推動結構化教學團隊建設,培養大批雙師型教師。

1.3.3 教學模式與產業鏈需求偏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是職業院校最好的教學模式。從當前的調研情況分析,大部分課程或教材的教學任務或訓練項目,都針對群內部某一專業而進行開發,沒有形成可以供專業群內不同專業“按需選項”的教學體系,項目之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關聯性不強、連貫性不足、系統性不夠,不利于專業群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專業知識的掌握。針對程序性較強的項目,受條件制約和課程實際,往往也被教師切割成局部技能操作或單一技能練習,沒能體現項目設計的完整性,也無法讓學生接觸到實際工作任務的復雜性、開放性和多維性,導致課堂實際訓練與企業生產實際偏離較遠。

1.4 培養體系與人才鏈需求性有待于提高

從職業院校專業培養體系的適應性狀況來看,養存在著培養目標示范引領性較弱,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和校企合作資源投入不夠等問題。

1.4.1 培養目標前瞻性低。當前,職業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設定主要根據當地產業布局現狀和企業發展規模來確定,主要存在培養目標前瞻性不強、同質化發展嚴重,對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未來趨勢把握不足、掌握不夠,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多依賴學科體系、過多講些概念,培養出的學生對新技術敏感性不強,對崗位的適應性弱、對產業未來走向反應遲鈍感。

1.4.2 校企聯合培養效果不顯著。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法寶。因校企雙方的關注點不一致,長期以來處于“校熱企冷”局面。企業的參與,還是更多關注生產效率和利潤率提高,與學生希望通過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存在“信息不對稱”。所以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過程中,即使企業的部分技術骨干以“師傅”身份參與人才培養或課程教學,但因其不熟悉教育理論、教學規律和授課技巧,很多企業典型做法、大師現場經驗,學生卻無法吸收到。

1.4.3 校企聯合培養資源投入不足。推動校企雙方在技術、人才、設備和資源的共建共享,實現合作雙贏,是職業教育推動校企合作的目標方向和關鍵動力。從校企合作現狀來看,合作企業更多的只是提供實習崗位和部分設備,還沒有真正做到把院校學生當成自己的員工或者準員工來培養,不僅導致合作專業學生在合作企業的就業留存率低,更加挫傷了企業繼續參與職業教育,增加投入專業建設、共享相關資源的熱情和積極性。

2 區域產業與專業布局匹配的策略

2.1 提高專業體系與產業鏈的緊密度

2.1.1 聚焦區域產業確定重點建設專業。建設專業是職業院校凸顯辦學特色、增強服務能力、提升競爭力的核心關鍵。須把握幾個關鍵:一是要根據院校所在城市或區域的發展規劃,結合自身發展背景和辦學優勢,明確自身發展定位,確立重點建設專業。二是深度對接本地龍頭企業或重點產業鏈,對相關需求進行歸納總結,圍繞龍頭企業需求,以重點建設專業為基礎,拓展或新設相關專業,積極推動專業群建設。三是與深度合作企業共同完善專業建設與評價標準,推動企業技術、人才、設備和資源向學校開放共享,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體系緊密對接。

2.1.2 打破專業壁壘推動專業協同發展

專業是否可以協同發展,關鍵在于專業與專業之間是否技術領域相近、專業基礎相通、職業崗位相關和教學資源可共享。比如在汽車制造業領域,一個擁有智能化生產線的汽車制造廠,需要既精通整車制造工藝、又懂智能化整車裝配線操作的生產技師,也需要既精通汽車自動化產線運維、又熟悉汽車及零部件生產流程的設備運維技師,還需要既精通新能源汽車裝配調試、又會汽車零部件缺陷分析的品質管理技師,這就需要對接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產業,主動打破專業的壁壘,實現相關專業資源共享,推動專業群呈現協同性與多元性的發展,從而促進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2.2 加強專業群課程體系與崗位鏈的匹配度

2.2.1 課程目標對接崗位需求。根據崗位工作典型任務和核心職責的相關規定明確專業群的育人目標。根據專業群內專業的不同培養定位去分解育人目標。然后將群內專業的課程根據細化目標進行分解分攤。避免課程目標的盲目性和同質化現象,從而提高專業群的課程目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2.2.2 持續動態調整課程內容。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每個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名詞層出不窮。為了應對這些變化,在不大動課程體系的情況下,實行課程內容動態調整,將落后的部分知識進行刪除,增添新技術和新技能,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所學知識的前瞻性[2]。

2.3 提高專業群教學體系與技術鏈的銜接性

2.3.1 提升教學目標與技術需求的匹配度。實施職業技能認證是職業院校主動對接企業需求檢驗人才培養效果的最好標尺。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對接區域龍頭企業員工內部認證體系,確定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必須立足本區域產業特點和發展趨勢,引入國家認可的龍頭企業牽頭開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動態更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訓練模塊。必須把握新技術和產業變革趨勢,與行業新勢力企業合作,引進最新技術、最新工藝、最新方法,推動課程內容更新,確保專業教學體系與技術鏈有機銜接。

2.3.2 倡導職業素養與專業知識技能并重。職業院校的職業素養是在長期實踐訓練和理論學習中通過積累而獲得的,并在實習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養成。對此,職業院校應將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貫穿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將艱苦奮斗、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等職業素養深度融入教學內容當中。其次,要將技能大師請進校園和課堂中,和學生創造面對面的機會,用榜樣的力量去激勵學生積極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最后,要及時分享專業發展動向,讓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最新技術,養成積極進取的職業精神。

2.4 優化專業群培養體系與人才鏈的需求

2.4.1 強化培養目標的前瞻性。進入智能化時代,在不斷的新技術廣泛運用的智能化時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以及生活方式的更新迭代快,需要大批量交叉跨界、融合創新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更好契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同時,在專業培養定位上應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根據當地汽車企業新技術變革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推動汽車類專業結構優化與布局,對傳統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增加培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充換電設施維修保養和檢測診斷等教學目標。

2.4.2 提高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質量。深度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是職業院校提高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要充分挖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共生點、共鳴點和共情點,重點關注學生和企業員工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提升。要讓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找到自身的價值感和贏利點,讓企業在投入人才、技術和設備等優勢資源,獲得更多經濟和社會效應。特別是可以參照部門車企的做法,與學校建立相應的合作育人項目,把一批企業自身有實戰經驗的一線師傅或為學校培養一批獲企業認證的老師送到講臺上,為學生傳道授、授業、解惑,引導學生建立職業發展規劃,指導學生專業技能訓練。

2.4.3 建立校企資源共享新平臺。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專業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重要舉措?,F在,有許多汽車企業,都有自己網絡學習和技術資源平臺,比如寶馬的悅學院和ISTA系統等等,都向合作院校的訂單培養學生和教師提供開放賬號,參與校企合作的師生可以及時獲得最新的維修手冊和技術標準。這樣可以更加快捷的實現了技術的傳遞,減少中間培訓產生的時間浪費和資金的開支[5]。校企合作的學生的在校期間,簽訂了符合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利益的實習就業協議,學生通過工學結合,完成企業相關技術課程學習,也到相應的崗位進行了實踐歷練,就業上崗適應期縮短,留用率較高。這也大大提升了企業積極參與積極性。企業投入學校的設備,可以實現在校就能進行員工培訓的良好局面,提高企業資源投入促進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3 結語

專業布局與建設是職業院校服務經濟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職業院校聯系社會的重要紐帶。區域經濟和產業的良性發展是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基礎保障,而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的匹配性又關系到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職業院校只有基于區域產業體系結構匹配,持續推動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動態調整,不斷加強與區域內龍頭企業合作,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才能確保自身專業體系與區域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相一致,從而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湖南省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與區域產業體系適配性研究與實踐”(XSP22YBC305)。

參考文獻:

[1]李月芳,蔣慶斌.“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3):55-61.

[2]王潔輝,李波.河南省地方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匹配性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4):65-68.

[3]周建松,陳正江.以專業建設新成效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專業建設”主題獲獎成果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6):17-22+35.

[4]宋亞峰,潘海生.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譜系圖構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5):137-143.

[5]馬中秋,萬德年.基于“五維”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的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06):44-4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