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2024-04-22 16:47李育軍
家長·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法治道德政治

李育軍

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對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以及責任意識等至關重要,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探討如何將核心素養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概念

(一)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小學生對國家、社會制度的認可和擁護。在小學階段,教師應培養學生對國旗、國歌、國徽的尊重和愛護,帶領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國家是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從而樹立起愛國愛家的情懷。

(二)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指個體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方面的自我修養。小學階段是培養道德修養的關鍵時期,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懂得尊重師長、關愛同學、孝敬父母,形成誠實守信、善良正直的品質。同時,引導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是指對法律權威的認同和遵守法律的自覺性。通過道德與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石。小學生應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識,樹立守法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公正的良好習慣。

(四)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個體在心理、情感、價值觀等方面表現出的積極、健康的狀態。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學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品質,能夠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五)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所承擔的義務和職責的認識和擔當。小學生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從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樹立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利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負責,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政治認同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它通過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以提升學生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和理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思考身邊發生的一些小事件。通過分析案例,學生能夠感受到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形成對政治認同的初步理解。此外,案例分析法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政治決策對社會的影響,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政治認同。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人大代表為人民》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如學校周邊環境的改善、社區公共設施的更新等,這些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夠遇到的小事件。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小事件背后的政治因素,如人大代表是如何參與決策的,他們又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通過案例分析,學生逐漸認識到政治決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理解到人大代表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學生也開始理解,政治并非遙不可及的高樓大廈,而是實實在在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因素。此外,案例分析法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學會了如何從復雜的問題中提煉關鍵信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這種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僅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有益,還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分析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對政治的認同感,理解人大代表不僅是政治制度的代表,更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這種認同感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2.情境模擬法。

情境模擬法是指通過模擬具體的社會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體驗和感受在不同政治環境下的行為和決策的影響。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模擬法設計一些有關政治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情境,讓學生扮演公職人員、普通市民等不同的角色,從而感受到政治環境對人的行為和選擇的影響。通過情境模擬,學生能夠從親身體驗中感受到政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加深對政治認同的認識,同時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積極的政治認同。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有關政治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情境,如模擬城市的公共設施建設決策過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作為公職人員,應該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作為普通市民,應該如何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作為專家學者,應該如何為政府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政治認同的內涵,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情境模擬法,讓學生感受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重要性。比如,在模擬公共設施建設決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作為公民,應該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引導學生認識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二)道德修養

1.故事教學法。

故事教學法是一種富有教育感染力的教學策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思考,從而傳遞道德與法治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述具有啟發意義的生活故事或歷史典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正誤、善惡、榮辱等道德命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情感認知。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這些是大家的》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講述一個關于公園里公共座椅的故事——公園里的座椅是供大家休息和乘涼的,但有些人卻把它當作自己的私人椅子,長時間占用。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他人對座椅的使用,也破壞了公共財物的公平性和共享性。這個故事能夠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公共財物,如何正確使用公共財物,以及公民應有的公共意識和責任。為了加深學生對公共財物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引入相關的歷史典故,如講述古人共同維護水利設施的故事。古人認識到水利設施是關系到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公共財物,因此大家共同出資、出力維護。這些歷史典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公共財物的重要性,以及每個人在維護公共財物中的責任和義務。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教師可以設計情境模擬活動,比如,讓學生模擬公園管理人員,提醒游客正確使用公園的公共設施;模擬社區居民,共同討論如何合理使用小區的公共空間。這些模擬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理解公共財物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責任感。

2.小組討論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小組討論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觀點,分享彼此的看法,接觸不同的思想,提升對道德修養的理解。此外,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學生可以在討論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培養健康的情感和情緒管理能力。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說話要算數》這節內容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話題,如“什么是誠信?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說話算數?”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表達觀點,分享彼此的看法。在討論中,學生可以逐漸認識到誠信和說話算數的重要性,并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這些品質。其次,教師可以在討論中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說話算數。最后,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當學生在討論中出現困惑或偏離主題時給予必要的引導和糾正??傊?,小組討論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三)法治觀念

培養法治觀念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游戲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比如,設計角色扮演、法律知識問答等游戲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逐漸理解法律的作用,激發對法治的敬畏和尊重,增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意識。游戲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憲法是根本法》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法律知識問答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學生扮演各種角色,通過回答有關憲法的問題來了解并深化對憲法的理解。游戲可以設置多種難度級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為了提高游戲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機制,不僅讓學生學習法律知識,還提升其團隊協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游戲教學的推進,如視頻、圖片等。比如,在提問時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通過游戲化教學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憲法知識,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四)健全人格

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標之一,其中,觀察評估法是一種有效的策略。觀察評估法不僅僅是一種評估手段,更是一種深入了解學生內心世界、把握學生個性特征的方法,既能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長,也能發現學生在道德、法治觀念上的不足,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采取觀察評估法。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學會反思》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作業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反思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面對錯誤時的態度,是坦然接受還是逃避責任;在完成作業時,是認真檢查還是草率應付。通過這些觀察,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反思能力,從而制定出更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此外,教師還需要在評估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對于反思能力較強的學生,應鼓勵他們更深入地反思,積累更多的經驗教訓;對于反思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引導他們逐步學會反思,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之道。通過觀察評估法,教師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方法。

(五)責任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尤為重要。服務學習法是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環保實踐等活動的方法。在實踐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進而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念。此外,服務學習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嘗試將服務學習法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深度融合起來。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環?;顒?,如垃圾分類、植樹造林、節約用水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實則意義非凡。通過垃圾分類,學生可以了解到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學會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植樹造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認識到提高土地綠化率的必要性;節約用水則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做到的環保行為,通過節約用水,學生可以了解到水資源的珍貴,并學會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逐漸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明白保護地球并非僅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采用服務學習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五大概念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全面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素養,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教師應深入理解和貫徹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五大概念,為培養新時代的優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歡
法治道德政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