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指引下的小學美術教學深度思考

2024-04-22 15:36蔡莉
家長·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新課標色彩美術

蔡莉

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學習美術,能夠更好地感知美、表達美,鍛煉形象思維與創新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至關重要。美術教育有助于整合情感、認知與實踐能力,強化跨學科學習與生活應用。新課標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融合及與其他學科的聯動,以此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文情懷,實現全人教育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因此,在新課標指引下,小學美術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審美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并重,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實施跨學科整合,關注并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新課標指引下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審美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

新課標強調美術教育應注重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感受美、理解美,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判斷能力。同時,鼓勵小學生發揮想象和創造力進行多元化的藝術創作活動,如繪畫、手工制作等,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創新的樂趣、發展創新思維。

(二)融合生活實際與跨學科整合

新課標倡導將美術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實現美術教育的生活化。同時,提倡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如結合科學知識進行自然描繪、結合歷史人文進行主題創作等,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三)個性化教學與發展學生個性

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興趣特長,提供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發展需求,旨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美術課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現獨特的藝術個性。

二、新課標指引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一)審美啟蒙與創新能力涵育

1.賞析經典美術作品,培養學生鑒賞力。

除了進行基本的課程教學外,教師還應提供多元的美術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賞析古今中外的經典美術作品,讓他們在藝術欣賞中熏陶情操,培養審美感知力和鑒賞力。

以人教版教材《色彩的和諧》一課為例。教師應精心準備豐富的美術素材庫,包括古今中外關于色彩運用的經典美術作品,如梵高的《星夜》以其獨特的色彩對比展示了情感表達的力量,中國傳統工筆畫中的色彩搭配則體現了和諧而雅致的美學追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作品作為教學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高清圖片或多媒體投影等方式直觀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語言和表現手法。在賞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觀察和討論,分析作品中色彩的冷暖、明暗、對比與調和等原理在實際創作中的應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整體畫面的情感傳達和視覺效果。同時,借助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故事的講述,使學生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對色彩和諧之美的認識。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互動式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創作等環節,鼓勵學生親自嘗試配色實踐,按照所學的色彩理論知識去構建自己的“和諧”畫面。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經典作品進行色彩復原,或者自由創設主題,利用色彩表達特定情緒或意境。

這樣,教師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在《色彩的和諧》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成功實現審美啟蒙的教育目標,幫助小學生逐步建立起深厚的審美素養與藝術鑒賞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創意表達,培養創新思維。

教師應積極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環境與豐富多元的創作機會,讓學生擺脫傳統框架束縛,大膽嘗試個性化和創意性的藝術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美術技法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培養獨立思考、敢于創新的精神風貌。通過解決實際創作中的問題,學生能夠學會觀察生活、提煉主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特視角的藝術再現,從而有效發展和鍛煉創新思維能力,為未來成長為具有審美創造力的人才打好基礎。

以《動物的花衣裳》一課教學為例。教師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潛能,使他們通過觀察、思考和實踐創作活動,理解和欣賞動物皮毛、羽毛等自然紋理的美,并將其轉化為藝術表達。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豐富的動物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種類動物獨特的花衣裳,如斑馬的黑白條紋、孔雀開屏時斑斕的羽毛等,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好奇心理。其次,講解動物的花衣裳與其生活環境、生存方式之間的適應關系,融入科學相關知識。在探究環節,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嘗試解釋動物為何會有這些特殊的花衣裳設計,并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后,在創作階段,教師可提供多樣化的藝術材料,如彩筆、水彩、剪貼紙等,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及個人想象為動物設計新的“花衣裳”。這一過程不僅強調模仿真實動物紋理的寫實性,還強調學生創意性的發揮,如結合現代元素或抽象表現手法,以此培養學生個性化與創意性的藝術表達能力。

這樣的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動物的花衣裳》課程內容的實際運用,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和創新思維,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學科融合與生活情境鏈接

1.整合、運用跨領域知識,拓寬藝術表現維度。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能夠拓寬學生對藝術表現的認知維度和實踐空間。教師應當主動將美術教育與語文、科學等學科內容相結合,構建一種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升各學科核心素養。

以《太空新居》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整合美術之外的學科知識,以創新和立體化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構建對未知宇宙空間的藝術想象與科學理解。如,從語文故事或科幻文學的角度出發,分享有關太空探索、未來居住環境的文本片段,引導學生沉浸在宇宙科幻的語境中,激發他們對“太空新居”的想象和敘事興趣。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中的環境描寫、角色設定和情節構思,嘗試用語言文字描繪自己心中的“太空新居”,鍛煉其口頭表達和書面創作能力。再如,引入科學教育元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關于太空物理環境(如微重力、真空、宇宙射線)、航天科技材料(如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以及生態循環系統等基礎知識,鼓勵學生基于這些科學原理設計他們的“太空新居”概念畫作,確保作品既具有藝術美感,又符合科學邏輯。

在具體繪畫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現失重狀態下的人類生活場景,如何利用色彩、光影、構圖等美術手法傳達出太空環境的特殊氛圍。同時,還應啟發他們考慮生態平衡問題,比如如何在畫中體現封閉生態系統的設計理念,包括氧氣生成、廢物處理等要素。這種美術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更能提升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從而實現全人教育的目標。

2.融入生活素材,實現美術教育的生活化。

美術教育的生活化,主張教師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巧妙地融入課堂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從平凡中發現不凡的美。教師需要加強引導,鼓勵學生以藝術的視角審視和記錄日常生活場景、物品或事件,通過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捕捉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與細微變化,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感知力,使他們認識到美無處不在,無論是家居擺設、街頭巷尾的景致,還是四季更迭、人物百態,都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源泉。這既能夠增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又能夠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以《線與造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各種線條表現形式,如觀察自然界的枝葉脈絡、建筑結構的幾何線條以及衣物褶皺的曲線變化等,讓學生認識到線條不僅存在于繪畫之中,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礎元素之一。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觀察或展示相關圖片視頻等方式,引導他們捕捉并記錄下身邊的線條特征,以初步建立起“生活即素材”的認知框架。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創作任務,如,讓學生描繪家鄉的一座橋的結構線條,或者利用線條來表現家庭成員面部表情的特點;讓他們用線條重新構建一次親身經歷的場景,如城市公園的漫步路徑或自家廚房內炊具擺放的輪廓等。

其次,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線條(直線、曲線、折線等)表達不同的情感和主題,體驗線條在藝術創作中的情感傳達功能。如,硬朗的直線可能代表秩序與力量,柔和的曲線則象征著流動與和諧。學生通過理解這些概念和進行實踐操作,能夠靈活運用線條塑造和記錄生活中的形體與情境。

最后,除了傳統的手繪方式,教師還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攝影、數字藝術等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嘗試用更廣闊的視角去探索線條在生活中的無限可能性。這樣一來,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感知生活之美的同時,通過藝術手段記錄和創造生活之美。

(三)個性差異關注與多元評價引導

1.因材施教,挖掘學生潛能。

學生所擁有的潛在藝術才華,是指在其內心深處尚未被充分發掘與培養的藝術潛能,這種潛能可能表現在對色彩、形狀、線條、質感等視覺元素的敏銳感知和獨特理解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識別并激發學生的這些潛在才華;創造一個包容和支持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我,不受既定框架限制,敢于嘗試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手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針對性的藝術技能指導和審美素養培育,使他們能夠在提升技術能力的同時,發展獨到的藝術見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最終目標是幫助每一位學生將自身的藝術潛能轉化為可見的作品和成果,實現從“潛在”到“顯現”的藝術才華升華過程。

以《我設計的自行車》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于自行車的認知程度、興趣愛好以及個人特長。有的學生可能對機械結構感興趣,有的學生則擅長色彩搭配或圖形設計,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差異化指導。例如,對于對結構有獨特見解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通過手工制作設計出具有新穎傳動系統或舒適騎行體驗的自行車;對于喜歡色彩搭配和圖案設計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專注于自行車車身涂裝和裝飾元素的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提供多元化的創作材料和技術支持,如紙質模型制作、三維建模軟件操作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創意。

通過上述方式,《我設計的自行車》這節課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各自的藝術特長,挖掘其潛在的藝術才華,提升其創新設計能力和審美素養。

2.全面評價,過程與結果并重。

新課標下的小學美術教育應避免單一化的評價方式,要讓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前者關注學生最終完成的藝術作品質量,包括構圖設計、色彩運用等方面的綜合水平,其直觀反映了學生的藝術技能掌握程度和創作成果;后者聚焦于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考方式、探索精神以及進步軌跡,其涵蓋了從構思創意、素材收集、草圖繪制到成品制作等一系列環節。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既肯定了學生的藝術產出,又認可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激發其內在潛能。

以《風景寫生》教學為例。在結果性評價層面,教師需關注學生的風景寫生作品的質量,包括觀察學生是否準確捕捉了自然景觀的形態特征、空間關系,以及他們在色彩搭配、構圖布局等方面的表現,依據畫面最終呈現的效果,評價學生對繪畫技法的理解、運用程度以及審美能力的發展情況。然而,僅僅評價作品成果是不夠的,更需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在風景寫生的過程中,教師應全程參與并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和思考過程。比如,觀察學生如何選擇視角和主題,如何分析實際景物,提煉關鍵要素,并嘗試通過草圖初步構建畫面的結構。此外,教師還應當注意學生在面對復雜環境時如何調整自己的觀察方法和創作思路,如對光線變化的敏感度、對細節描繪的取舍等。這樣既鼓勵了學生追求高質量的藝術作品,也肯定了他們在挑戰自我、克服困難中所取得的進步與成長。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指引下的小學美術教學重在引導學生賞析經典美術作品,啟蒙他們的審美意識,培養其敏銳的鑒賞力;鼓勵學生自由創意表達,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活力。學科融合與生活情境教學既能拓寬學生的藝術表現維度,又可使美術教育真正實現生活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美、創造美,進一步提高美術教育的實效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了每個學生的發展規律,能夠促進其個性化發展;評價機制上倡導過程與結果并重,能夠全面衡量學生的藝術成長歷程及成果。這些策略能夠促進美術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新課標色彩美術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當道 俘獲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