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中醫英譯

2024-04-22 18:22吳瑞睿
三角洲 2024年4期
關鍵詞:腎水譯語適應性

吳瑞睿

當前,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醫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醫“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堅定?!饵S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多本中醫典籍已經得到外譯?!饵S帝外經》,又名《外經微言》,李照國教授所譯《黃帝外經》Yellow Emperors External Canon of Medicine為世界首部,在面對底蘊深厚的中醫內涵時,譯者選擇何種翻譯方法,如何兼顧傳播文化內涵與譯文可讀性等值得探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借鑒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以生態學視角洞悉翻譯活動,提出“翻譯即文本移植”“翻譯即適應選擇”以及“三維”適應性選擇與轉換的翻譯方法等觀點,為探究翻譯實踐提供新思路,也為《外經》英譯本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從“三維”的角度對《黃帝外經》英譯本進行深入的探究,旨在探究《外經》中譯者做出的適應性選擇與轉換。

中醫英譯概況

中醫翻譯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了國內學者的持續關注,國內外學者在中醫英譯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有關中醫英譯的研究成果數量不斷上升,論文發表量不斷增長,研究層次不斷加深。

盡管中醫外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道阻且長,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中醫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多由文言文撰寫,其“言簡、意賅、理奧、趣深”,具有模糊性、抽象性、文學性與多義性的特點,這要求譯者不僅需要扎實的英語基礎,還要具備深厚的漢語功底,注意漢語與英語在詞匯、句法及邏輯銜接層面的差異。從事中醫翻譯的譯者需要兼顧英語學習與中醫理論學習。其次,由于中西醫存在巨大的差異,中醫術語名詞基本上都空缺于目的語文化之中,譯者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到對等詞,單純地采用直譯、意譯等翻譯策略極易造成譯文的文化缺失。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將中醫術語等同于相近的西醫術語,用西醫名詞直接取代中醫,這種譯法不僅造成中醫傳統概念損失,還會讓譯文讀者誤解中醫。

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思想為依據,從生態學的角度解讀和審視翻譯活動。

在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翻譯生態環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這些因素制約譯者的翻譯活動。生態翻譯學認為“適應”是“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選擇”是“譯者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

在日常交流中,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人類交際的目的與內容;而交際又是依賴語言作為媒介進行的,由此可見,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大因素密不可分。生態翻譯學在對這三大因素緊密聯系的基礎上,將翻譯方法簡單概況為“三維”的選擇與轉換,即語言維、交際維和文化維。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關注語言形式,要求譯者在不同方面和層次進行適應性選擇;“文化維”關注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交際維”重視交際意圖。漢英分屬于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在語言層面上存在許多差異,譯者需要正確處理語言不同,以使其在譯語生態環境中具有生命力?!拔幕S”的適應性選擇與轉換要求譯者重視原語生態環境和譯語生態環境中的文化差異,在進行語言轉換時,盡量避免曲解原語文化并關注譯文在移植到譯語文化后的接受度?!敖浑H維”要求譯者在傳達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原文的交際意圖,并斟酌能否準確地在譯語生態環境中表達出來。

生態翻譯學對翻譯的定義和“三維”適應性選擇與轉換強調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譯者在原文生態環境中要充分理解原文,并明確自己在翻譯中的任務,在翻譯時,譯者要協調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以期滿足譯語生態環境對譯文的期待,完成從“轉換者”到“生態人”的轉變。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 ? ? ? ? ? ? ? ? ? ? ? ? ? ? ? ? 《黃帝外經》中“三維”適應性選擇與轉換

《黃帝外經》作為重要的中醫藥典籍,其譯本要求譯者在進行語碼轉換時,需要盡量保證《外經》中所含的中國醫學文化。

一、語言維

中醫典籍多言簡意賅,在翻譯時,譯者需要擴充句子結構以實現譯文的通順。李照國教授所譯中醫典籍中大多在文內采用括號夾注,放在音譯后的圓括號“( )”用于添加釋義,為了區分譯文與譯者所做的解釋,因行文或者表達需要添加的詞語用方括號“[]”表示;大括號“{ }”表示衍文。在《外經》的譯文中,“[]”常被用于添加句子主語、連接詞等以符合英語語言習慣。

例1:原文:岐伯曰:“心包絡,非臟也?!?/p>

天老曰:“非臟列于臟中,毋乃不可乎?”

譯文:Qibo answered, “The pericardium [is in fact] not Zang-organ.”

Tianlao asked, “[It is] not Zang-organ but included in the Zang-organ. Is it unnecessary?”

漢語注重意合,經常出現省略,在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但是英語注重形合,強調句子結構的完整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銜接,與漢語不同。譯文中,譯者將岐伯的話添加了系動詞“is”,使得譯文句型完整,并添加“in fact”增強了語氣。天老的話語省略了主語“心包絡”。在譯文中,譯者補充了句子主語 “It”,使得譯文句式和邏輯符合英語習慣,譯文更加自然流暢。

二、文化維

隱喻是中醫詞匯里常見的一種形式,要求譯者在移植時要深入了解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時關照原語和譯語,避免誤讀。

例3:原文:容成問曰:“方士采紅鉛接命,可為訓乎?”

譯文:Rongcheng asked, “Fang Shi[1] obtains menarche to prolong life. Is it necessary?”

[1] Fang Shi (方士): In ancient China, Fang Shi (方士)refers to people who worshiped Daoism and were familiar with various ceremonies in Daoism practice, or people who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doctrines related to astronomy, calendar, medicine, theurgy and augury, or the people who were familiar with and practiced the Dao.

在中醫術語中,“紅鉛”指女性月經初潮的經血,明代萬全《廣嗣紀要》中記載“月事初下,謂之紅鉛”,曾被明代術士視為長生不老的藥物。在中國文化中,月經是需要忌諱的,不能直說。在柯林斯字典中menarche的釋義為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menstruation in a womans life”。譯者在西醫術語中尋找對應意義相近的詞,采取歸化的譯法,考慮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譯語讀者的接受度,以充分適應譯語生態環境。

三、交際維

例4:原文:伯高曰:“夫精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腎之不靜乎?”

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靜也。精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p>

譯文:Bogao asked, “Is the essence not the water in the kidney? The water tends to move and the heart is not calm. Is it caused by kidney [water that is] not calm?”

Qibo answered, “In kidney-water, there is true fire. Water tends to [flow] downwards while fire tends [to flame] upwards. That is why the essence is not calm. [When] the essence moves, the heart is uneasy. However to prevent the essence from moving still depends on tranquility of the heart.”

在傳統中醫理念中,“腎水”有多重含義,首先,“腎水”可指代病名,即五臟水腫病之一,《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記載“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次“腎水”代指腎臟,《素問·氣交變大論》:“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此外“腎水”可指所有的體內不容易流失的體液,如:骨髓、精液、胰島素、荷爾蒙、關節潤滑液等。中醫基礎理論認為,腎在陰陽中屬于陰中之陰,五行屬水,有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功能,腎又稱為“水臟”。由此可見,“腎水”在不同的語境下可指代不同的意象,同時又蘊含著中國古代的五行陰陽學說,極具東方色彩。從交際層面看,筆者認為直譯法會造成誤讀,可增加注釋,解釋腎臟與“水”的關系,以達到更好的交際目的。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記載“夫精者,身之本也”,同時《靈樞經脈》有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由此可見,“精”對于人體構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是一切生命的基礎。中醫學中有關“精”的理論受到古代哲學精理論的影響,認為人的形體和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精”。李照國在翻譯時抓住“精”是人體本質的基本概念,做出適應性的轉換,將其意譯為“essence”,從交際層面看,這種轉換降低了譯語讀者因為文化差異導致的陌生感,將中醫特有詞匯移植到譯語文化中。

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探究李照國所譯《黃帝外經》英譯本中譯者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層面所做的適應性選擇與轉換,平衡譯語生態環境與原語生態環境,體現出了在翻譯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中醫英譯提供新的理論支撐。

作者簡介:

吳瑞睿,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外語學院。

猜你喜歡
腎水譯語適應性
中醫名言拾粹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四川冷門絕學系列之九 《西番譯語》:清代四川編纂的雙語詞典
虎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生
Lessons from Compiling and Translating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乙種本《西番譯語》藏漢對譯音義關系辨析
《金匱要略》大劑量黃芪應用驗案舉隅
關于量詞的日中機器翻譯規則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