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史視域下非遺傳播人對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影響與啟示

2024-04-22 21:59張汝琳
三角洲 2024年8期
關鍵詞:桃子文化

張汝琳

以四川鹽亭非遺桃子龍傳播人陳永兵的生平為切入點,采用人物傳記的形式,通過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對獲取的資料進行整理和討論,以此了解陳永兵在傳播非遺文化過程中的艱辛和執著,以及他對非遺文化桃子龍傳承的貢獻,也借此縱向揭示四川鹽亭桃子龍的傳承過程和保護現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層闡述:首先以陳永兵的生平,深入了解其與桃子龍結緣、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其次分析陳永兵對桃子龍傳承與傳播的影響,以及他對桃子龍傳承的貢獻;最后以筆者的視角分析鹽亭非遺文化桃子龍的保護現狀和未來趨勢。

陳永兵與桃子龍

陳永兵,男,62歲,祖籍四川鹽亭北街人士。1962年出生在重慶市的朝天門碼頭。1966年隨母親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市農八師,并在此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學業。因為自幼酷愛藝術,在整個讀書期間,陳永兵一直都是學校的文藝骨干分子,并被人戲稱為瘋狂的學習積極分子。13年后,迫于時代發展的變遷和生活的壓力,陳永兵回到了祖籍鹽亭并參工于鹽亭縣化肥廠。在此期間,結識了文化館的舞蹈干事林海老師,自此開始了自己與桃子龍的相識之路。

1982年,鹽亭縣文化館收到了綿陽市群眾藝術館的委托,開始收集和整理鹽亭縣民族民間音樂、舞蹈集。為了完成這個委托,也為了梳理鹽亭縣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歷史和發展,在林海老師的帶領下,陳永兵在后續三年多的時間里,參與到了整個收集、整理,以及編纂四川省音樂、舞蹈志的工作之中。

自從接到這個任務,在一個收錄機、一個軍用挎包、一個記事簿的伴隨之下,我走遍了鹽亭城鄉并深入農家,到過柏梓、黑坪等偏遠山區,遍訪了全縣的老藝人,在無數次的不屈精神和艱辛之下,想盡辦法通過文獻資料、口述記憶等方式,終于完成了鹽亭縣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志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也是在完成這個工作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桃子龍”這個已經在鹽亭失傳了幾百年,誰也沒見過的民間藝術。

1982年5月,陳永兵來到了鹽亭縣金雞鎮原青龍村(現嫘祖村),準備收集民間藝人王映維講述的口頭文學《蠶絲祖神傳說》,從王映維的講述中,陳永兵第一次了解到上古時期嫘祖“協和百族、帛化干戈”的民間故事,以及“桃子龍”的起源傳說。

王映維當時大概60余歲(現已去逝),是鹽亭縣金雞鎮原來的青龍村、現在的嫘祖村的農民,也是一個民間藝人,他主要靠從事農村的紅白喜事、曲藝、故事、川劇等謀生,是鹽亭縣口頭文學《蠶絲祖神傳說》的第一代傳人。

據王映維老師的講述,因為上古時期各部落戰爭頻發,嫘祖(即蠶絲祖神)為了團結大家,利用部落首領生日祝賀的時機,在獻壽桃的時侯把一個個壽桃連接起來,在視覺上形成一條龍,以此引導大家團結起來,化干戈為玉帛,這是最早桃子龍的起源傳說。后來經過陳永兵多次走訪了解了另一種更具有參考性和真實性的桃子龍的起源。

“桃子龍”是在宋朝時由當時鹽商傳入鹽亭的,那個時候叫“桃兒龍”。當時的大富人家很多都會在每年香會節和給老人祝壽的時候,朝廟獻桃,祈求神靈保佑。獻桃人流摩肩接踵,好似蛟龍擺尾,又如游龍沉浮于人海之中,一些民間藝人觸景生情,把獻桃與舞龍燈融為了一體,產生了流傳至今的脫節龍這一民間龍舞形式《桃兒龍》。

根據桃子龍的傳說,陳永兵憑借多年對藝術的浸染,以及在2008年結束文化館的借調工作后,至今從事一線藝術教育工作的前提下,經過先后多次的鋪墊和嘗試,最終解決了桃子龍從文字變為藝術作品的各種難題。

當時考慮到桃子龍來源于祝壽、祈福,根據文獻記錄,獻桃一般都是由小孩子來進行的,這就要求表演桃子龍的演員要身材嬌小和靈活,身材嬌小就意味著演員的力量就相對弱一些,沒辦法和其他龍舞形式一樣采用那種很大很重的材質。所以在設計龍頭、龍身和龍尾的時候,我對它采用的材質和重量做出了很多嘗試:桃子大小規格、材質視覺效果、道具輕重情況、支架舉棒長短、存放收管技術等,最后決定用重量輕巧的竹絲編制,再輔以皮紙和麥漿糊做造型和連接,這樣就能夠做到即輕便又有桃子龍的特色。還有它的音樂和動作也都是根據它的歷史傳承和演員的特點來設計的,嘗試過很多以后才定下現在這個以鑼、鼓、嗩吶為主的配樂形式和基本步伐、舞法及身段要求。

經過陳永兵多年的嘗試和打磨,他創編的與“桃子龍”相關的民俗舞蹈作品《舞蠶龍》《蠶神》《龍之龍》《花之舞》《桃子龍 小金龍》《花之韻 龍之舞》等,先后在國家級、省市級的比賽和表演上亮相,其中《桃子龍 小金龍》于2006年6月的中國西部文化博覽會民族民間文化展演上首次正式與全國觀眾見面并獲獎。有了這一次的鋪墊,2009年完整形態的桃子龍民族民間舞蹈作品《花之韻 龍之舞》終于出世,并一舉獲得了文化部民族民間發展中心頒發的金獎及其他省市級獎項。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桃子龍”的發展和傳播空間得到了拓展,為其成為非遺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礎。2008年,鹽亭縣文化局申報了“桃子龍”為省級非遺文化,并在2009年獲得批準,上報的均為陳永兵創編的相關作品和資料。雖然陳永兵在傳播和發展非遺文化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大艱辛和努力,但由于身份上的爭議,未能在申報時成為“桃子龍”的直接傳承人,這也成為他非常遺憾的事情。

陳永兵對桃子龍的影響和貢獻

在桃子龍的傳承和傳播過程中,陳永兵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首先,桃子龍這個藝術形式在鹽亭縣因為歷史原因已失傳幾百余年,它的再現雖然是傳承人劉仕龍先生的一力促成,但在它再現于世之前,關于桃子龍的起源傳說、文字素材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都是由陳永兵先生采集而來,沒有他的四處奔波和堅持不懈,就沒有桃子龍的再現;其次,桃子龍再現后的初始形態只是以文字的方式出現,并且當時的文字資料較為簡略,技術模糊之處甚多,無法從中直接獲取我們如今看到的桃子龍完整形態,它之所以能夠以現在的形態呈現在舞臺上,需要歸功于陳永兵多年來的鉆研和打磨,大到作品的整體設計,小到每一個步伐、每一個走位、每一種造型,都凝聚了陳永兵無數的心血,可以說沒有陳永兵對藝術創作的追求和有始有終的做事態度,桃子龍就沒有再次作為藝術作品呈現的可能性;最后,一個藝術形式的傳播需要多重的途徑和大量的曝光率,為了能讓桃子龍走出鹽亭、走進大眾視野,陳永兵帶著自己前后30余年摸索和創作的桃子龍舞蹈作品,不計代價地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賽,讓桃子龍出現在專家、學者和大眾視野之中,為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陳永兵就沒有作為省級非遺文化的鹽亭桃子龍。如果說是桃子龍傳承人劉仕龍先生讓桃子龍在一度失傳的境況下再現于世,那么筆者認為,發展和傳播桃子龍并讓桃子龍成為非遺文化的主要貢獻人就是陳永兵先生。

鹽亭桃子龍的現在與未來

根據對陳永兵先生訪談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探討,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了解到了鹽亭縣非遺文化“桃子龍”的產生、發展和傳播過程,也由此見證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困難和艱辛。在此過程中,陳永兵先生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以及對“桃子龍”和故土文化的情感,讓我們備受感動。俗話說,十年做一事成就一人,陳永兵先生為了桃子龍的傳播和故土文化的發展,三十年磨一劍,方成此景,這正是我們所有傳承、傳播非遺文化的人所需要具備的、難能可貴的工匠精神??杉幢闳绱?,鹽亭桃子龍的傳承現狀依然不容樂觀,目前僅有的傳承人劉仕龍先生已入耄耋之年,發展和傳播的人也只有現年62歲的陳永兵先生和其子陳佳赟先生兩人,鹽亭桃子龍仍然面對著傳承斷代的問題。

如果要讓類似“桃子龍”這樣小眾且缺乏民眾基礎認知的民間非遺藝術項目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以下三點缺一不可。

國家和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F階段國家對非遺文化的政策傾斜是非常明確和強力的:2004年8月,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世界性非遺保護的政策框架指導下,開啟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政策制定與執行之路;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目標、方針及基本原則;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將關于非遺保護的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在這樣優質的發展環境之下,鹽亭桃子龍應乘著東風,在所屬區域建立非遺項目獨樹一幟的代表場所以作為重要的傳承基地。例如,創立桃子龍民俗館、以桃子龍為中心開發旅游景點和項目、制作桃子龍周邊或文創產品等。

曝光率是確保知名度和群眾基礎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數字時代的到來讓紛繁復雜的信息都聚焦于網絡上,各行業的發展也都無法脫離網絡輿論和流量,有了流量就有了資本的推動,繼而就能產生大量的受眾。在各大主流平臺上曝光獲取關注形成發展趨勢,成為各個品牌、形象、藝術、文化甚至個人展示的重要渠道。鹽亭桃子龍想要發展壯大,就需要迎著當下傳統文化強勢崛起的趨勢,針對社會主流人群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和喜好,借用現代先進的技術支持,以此增加受眾群體。例如,制作桃子龍起源、發展、傳播等宣傳講解短片;參與其他旅游景點的項目和演出;展示桃子龍龍頭、龍身、龍尾等道具的制作過程;拍攝桃子龍舞蹈作品的創作經歷等。

迎合時代的變遷和審美的變化勇于創新。對于鹽亭桃子龍來說,當下的傳承斷代除了缺乏知名度和受眾基礎,導致學習和傳承技藝的人數稀少甚至缺失,主要還來自于其表演形式單一,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當下主流人群的審美喜好。應結合民族文化強勢崛起所帶來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以及當代人群對事物的情感化、個性化的追求,創新其文化理念,擴大鹽亭桃子龍的文化價值。例如借鑒河南衛視《唐宮夜宴》作品的強敘事風格,讓桃子龍作品講述自己的故事;突破場地限制利用水下拍攝或AI等先進技術對作品進行加工和美化,強化視覺的沖擊力和美感;創作卡通形態的道具和少兒版作品,拓寬傳承的人群基礎等。

筆者相信就像陳永兵先生一樣,每一個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傳播人都有著相同的對藝術的執著和堅韌不屈。在當下我們引以為傲的各種中國文化卷土重來之時,傳統的、小眾的民俗文化、民族藝術都迎來了最佳發展時機,這既是各個傳承人和傳播者長久盼望的機會,也是充滿未知和荊棘的挑戰。就陳永兵先生個人而言,未來的發展不僅要將現有作品進行擴散、教授和傳播,并利用所能獲取的資源對桃子龍進行改良和創新,擴大桃子龍的展示場所,還應在現有人員基礎上,重視傳承、傳播人的培養,廣納弟子、開班授徒,將自己畢生所學傳遞發揚,培養更多像自己一樣對藝術熱情、執著,對民俗文化熱愛且堅定的人,讓傳統的民俗、民間文化藝術進入校園之內,走進民眾之中,增加受眾,拓寬平臺,樹立形象,走向大眾。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堅持之下,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才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本文課題來源為中國傳統舞蹈研習(桃子龍卷);CTWH2022WD02。作者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猜你喜歡
桃子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輕松去除桃子毛
桃子
桃子
誰遠誰近?
桃子
等我回來再騙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