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吟誦古譜歌詩 跨學科提升核心素養

2024-04-22 22:50李媛媛
三角洲 2024年4期
關鍵詞:工尺歌詩詩詞

李媛媛

古譜歌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它將漢語言的聲音和意義充分融合,追求語感、情感、樂感、美感的完美統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中學生在日常課程中接觸到的詩歌局限且止步于課本文字,其本身的吟誦屬性消失殆盡。在音樂教學工作中開設古譜詩詞吟誦課程,帶領學生譯讀工尺譜還原古音古調,引導中學生探索、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感受古典音韻深刻內涵和文化底蘊。營造自主課堂,鼓勵學生跨學科探究,融匯古今,創造性發展轉化經典,力求中學生在弘揚傳承的同時形成新聽覺和現代審美,提升核心素養。

中國傳統記譜法的傳統及傳承

一、中國傳統記譜法

最早的記譜法“聲曲折譜”,是周代大司樂為宮廷收集民歌、韻腳和文字進行規范整理產生的,現已失傳;五代后唐時期的《敦煌曲譜》為器樂譜存世,詩詞譜遺失,已有學者將曲牌、詩詞和器樂譜結合,復原了《敦煌琵琶譜》的演出;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是由俗字譜記錄下來的聲樂譜。俗字譜是工尺譜的變形,譯讀俗字譜時如果沒有工尺譜在旁譯注很難讀懂,所以工尺譜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和基礎。清代乾隆主持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八十一卷,匯集幾千首器樂譜和一百多首詩詞樂譜;清代謝元淮結合昆曲唱腔,依照詞的意境創作了《碎金詞譜》與《碎金續譜》,包含了八百多首古詩詞曲譜。

《魏氏樂譜》是工尺譜的集大成者,編纂始于明代宮廷樂師魏之琰,因躲避戰亂,帶領樂工,攜帶曲譜和樂器輾轉福建再至越南,最終落腳日本長崎,世世代代收集整理傳承中國傳統音樂,凝結了幾世魏氏子孫心血,最終于清代成書于第四世孫魏皓。前人歷經艱險和漫長的堅守,如今才有這本珍貴的素材讓我們可以譯制,讓筆者在課堂與學生共同領略千百年前民間音樂的美。

二、古譜歌詩吟唱課程傳承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表述“聚焦核心素養,課程組織內容以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吸收、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相統一”。筆者所開設的古譜詩詞吟唱課程,是將中國古代記譜法記錄下來的歌曲復原,融合現代音樂元素創新,通過音樂實踐呈現。

中學課堂古譜歌詩譯讀與吟唱

一、工尺譜的學習與《魏氏樂譜》的譯讀

工尺譜是學習吟誦古詩詞的工具,學習譯制工尺譜是課程的基礎和關鍵?!翱趥餍氖?,心領神會,是中國傳統音樂主要的傳承方式,與這種傳承方式相適應的必然是一種具有極大靈活性和即興性的提供給表演者自由發揮余地的記譜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工尺譜應運而生?!惫こ咦V的音名: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別對應簡譜中的“5、6、7、1、2、3、4、5、6、7”高八度的記法是在末筆畫往上加一撇,或在譜字左邊加“亻”;高兩個八度的記法是在末筆畫往上加兩撇,或在譜字左邊加“彳”;同理,低八度的記法是在末筆畫往下加一撇,低兩個八度就在末筆畫往下加兩撇。

《魏氏樂譜》中的樂曲節奏規范,識譜譯讀相對容易,比較便于學生掌握。以《關雎》為例:從上往下,從右往左,從上到下共八格,一格算作一拍,一小節四格;單個格子里有多個音,唱成多個音的節奏;格中的字數、字的大小分布也代表了不同的節奏型:一個格子里有兩個音唱成“××”、三個音唱成“×××”或“×××”、四個音唱“××××”、五個音唱成“××××/×”或“××/×××”或“×××/××” 等,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和寫意性?!段菏蠘纷V》有時還用“點”和“撇”表示延長音,起附點的作用。由于工尺譜具有簡約性和框架性,如遇到不清晰的記譜時可以按照自己的音樂審美來演唱。古曲的韻律偏緩慢,加之古人音域沒有現代人寬廣,當遇到跨度比較大的音程時,優先選擇音程關系近的音高。

二、中學生吟唱古譜歌詩 感受古韻之美

古詩詞作為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是古人藝術素養的極高審美體現。學生從對吟誦古詩詞的初步體驗發展到對音樂內涵的深入挖掘,從對音樂的感悟上升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耙魳穼W科旨在以音樂為媒介,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體驗、表現、評價、創造能力?!痹娫~之美,在韻律、在畫面、在貫通古今的情感意境之中。我們的吟誦也要遵循傳統文化的基礎,不僅注重語感、樂感,更要注重美感。學生理解了音樂,藝術火花被點燃,掌握創作音樂作品的方法,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獲取音樂和人文情感,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積淀。

想象與意境之美。情感與文學相通,了解作者心境、作品背景與蘊含的情感。善于聯系場景,感受場景營造的意境??臻g變化對應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變化,運用通感聯覺的方法。以吟誦《關雎》為例,關雎講述了一位君子清晨尋覓佳人,渴望迎娶窈窕淑女的動人故事,其中主人公內心活動描寫細膩,充滿了生活氣息,抒發了純真樸素的思想情感?!瓣P關雎鳩”以聽覺入耳,清晨的鳥叫聲在靜謐的河邊顯得清亮悅耳;“在河之洲”視覺入畫,君子在尋找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是想到了采荇菜的淑女,人物的心理變化隨著“寤寐求之”到“求之不得,輾轉反側”而層層加深。帶領學生感受古人“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的徹骨思念,和“從前時間變得慢”“人面不知何處去”的深情。結尾幻想美好的婚禮儀式,琴瑟、鐘鼓加以助興,營造出盛大的禮樂場景。整首詞從聽到、看到、想到,到內心感受豐富的立體感知,節奏靈動如流水,旋律舒緩悠揚,令人心醉。

韻律與音樂之美。在古譜歌詩的吟誦中,唱法伴隨著旋律的變化,進行輕重、緩急、強弱、頓挫、轉折、吞吐、收放,感受旋律跌宕帶來的情感變化。以漢武帝的《秋風辭》為例,這首詩是公元前113年武帝登基多年志得意滿,率領群臣在山西祭祀后土,泛舟汾河之上的即興之作,道盡一位王者的悲哀。開篇“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吟唱的時斷句與節奏相和,第一句旋律6 535 6 32 1旋律走向低緩,有凋零寒冷的悲秋之感,白云清澈蕭瑟,寒冷的秋風與清冷奇美的白云,觸覺、視覺交織,將空間由腳下引向遠方的曠野,秋風采用泛音的演唱方式,泛音帶鼻咽腔多一點,表現白云的干凈與清澈;草木黃落,將視線由天空回到腳下;雁南歸,目光遙想遠方,內心悲傷抒發情感?!疤m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聞到近處的芳香,心中懷念佳人抑或曾經的自己,結尾回到主音給人歸屬感,將節奏、語言、情感與音樂融合,唱入歌者的心中。

語言與發聲之美。唱出詩歌的韻味,要格外注重吐字發音?!赌显~引證》中所講述的中國音樂審美:“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鄙蚶ǎ骸肮胖聘枵哂姓Z,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下如縈縷耳,宇則有喉唇齒舌等音不同。當使字字本皆輕圓,悉融入聲中,令轉換處無磊塊,此謂‘聲中無字,古謂之‘如貫珠,今謂之‘善過度是也?!卑衙恳粋€字咬清楚,比如“關關雎鳩”中“關”字發音嘴型由清圓慢慢舒展開發“an”的音,在口腔中完成字頭、字腹、字尾的連接,飽滿而有韻味。沈寵綏:“啟口輕圓,收音純細?!鼻患儯呵浑S字走,依字行腔。魏良輔:“五音以四聲為主,四聲不得其宜,則五音廢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務得中正,如果茍且舛誤,聲調自乖,雖具繞梁,終不足取?!毙星蛔匀?,轉音若絲。板正要做到板強眼弱,注重邏輯重音。沈括:“善歌者謂之‘內里聲?!鄙蚶ā秹粝P談》:“不善歌者,聲無抑揚,曲聲無含韞,謂之‘叫曲?!?/p>

中學生傳承傳統音樂,跨學科提升核心素養

一、浸潤式體驗,跨學科自主探究

培養學生形成自己對音樂的思考與認知,自主探究、創編音樂作品。學習吟誦古譜詩詞之前,學生要了解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可能涉及文學、歷史、地理學科等需要自主學習。對環境、語言、習俗的了解有助于把握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分析調式調性,將樂曲進行改編整理,吟誦呈現古譜歌詩作品。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一學期《木蘭詩》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講述木蘭從軍的故事,感受南北朝的府兵制度、均田制等社會特點,拓展常香玉老師經典豫劇《花木蘭》選段,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學生發散思維聆聽熟悉的迪士尼《花木蘭》,再次對比感受外國人眼中木蘭的人物形象,體會不同文化視域下音樂表達方式;最后師生一起進行旋律分析:《木蘭詩》是一首宮調式,自由發展,一氣呵成的聯合曲式結構,共四個段落:1—16小節,17—32小節,33—40小節,41—結尾。這首古樂府詩為中國五聲調式,朗朗上口,吟誦時可進行一些速度的變化。學生最后的演繹呈現劃分小組,融合歌、樂、舞與表演相結合多樣形式,大家都深入感受到《木蘭詩》的意境和精髓。

二、善用民族樂器瑰寶,豐富演繹形式

古琴藝術發展千年流傳至今,琴歌作為歷代琴家口耳相傳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最高審美。學生在吟誦古譜詩詞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古琴藝術,在《醉花陰》的吟誦中一曲琴歌還原古典音樂,體味文人風骨;在《琵琶行》學習吟誦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為君翻作琵琶行,學生運用琵琶伴奏,聲思掩映傾訴衷腸;還有古箏、琵琶、笛子、二胡、塤、江南絲竹民樂隊等色彩豐富的民族樂器伴奏。此外,在傳承傳統樂器的同時,鼓勵學生運用豐富多樣的西洋樂器進行樂曲創編,借鑒和運用西方優秀音樂傳統編配新曲,為古譜詩詞的旋律伴奏、創編和聲。

三、打造自主課堂,學生主導多維感知

基于中學生的特點,初中音樂教學適合為學生打造自主課堂模式,注重課堂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主課堂能夠激發學生多元表現,有利于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在自主課堂中,學生可以自由參與或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古詩詞,進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的搜集資料。其間涉及歷史朝代、文化風俗、服飾禮儀等跨學科知識,在收集資料探索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體味詩詞中蘊含的典故情思;學生嘗試和聲旋律的音樂編創,可以融合器樂、舞蹈、詩畫等創意,以音樂劇、舞臺表演劇等形式立體呈現音樂作品,由學生們互相聆聽、賞析作品演繹。最后由班級文藝委員分別對各個小組進行評價,老師進行綜合評價。這種自主課堂模式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表達、表現、協作能力,課堂教學呈現出有效、多元的交流,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音樂作為聽覺藝術,其學科特點表現為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古譜歌詩吟誦課程,是師生將大家認為最應傳唱的詩詞進行整理,遵循古典傳統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努力把《魏氏樂譜》中曲譜詩詞的譜譯準、詞念準、曲唱準;在吟誦古譜歌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其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和審美的意趣。引導學生做好古譜歌詩的演唱,促進古典音樂與現代樂器演奏體系之間的融合,把詩歌唱得韻味無窮。一方面吸收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創新領域,創作中國風格的作品,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少年。利用音樂課堂培養中學生形成新的以漢語言為載體的聽覺審美,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

李媛媛,女,1994年4月生,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古譜歌詩。作者單位:張江集團中學。

猜你喜歡
工尺歌詩詩詞
張桂光錄商承祚句
上海將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工尺App” 以數字化為抓手助力工程管理增效
歌詩達塞琳娜號與鉆石公主號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處置措施的對比及啟示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變革抑或回歸:重思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主義傾向*——從鮑勃·迪倫憑“歌詩藝術”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談起
淺析工尺譜
文化藝術出版社《中國工尺譜集成》(第一輯10卷)
詩詞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