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種藥劑對馬鈴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試驗分析

2024-04-24 09:34王川
農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關鍵詞:枯萎病出苗率病株

王川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為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食用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可為人體提供大量的蛋白質、礦物質、粗纖維及多種維生素營養。依據202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全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為1813.27萬公頃,總產量3.76億噸,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約578.27萬公頃,總產量為9436.22萬噸。我國馬鈴薯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甘肅、青海、云南、河北等地區。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馬鈴薯種植面積逐步擴展,在部分馬鈴薯主產區出現了連作的現象,馬鈴薯長期連作倒茬周期生產,導致土壤中的生態環境結構出現失調,土壤中的致病菌增多。再加上不同馬鈴薯產區之間的種薯調運不良的問題,促使馬鈴薯生產期間的土傳病害愈發嚴重,對馬鈴薯種植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馬鈴薯枯萎病作為馬鈴薯生產中常見土傳病害,發生后會導致馬鈴薯植株出現萎蔫、枯萎,減產嚴重。為有效防控馬鈴薯枯萎病,本文將以馬鈴薯枯萎病的病原學及發生規律進行分析,并以樂薯1號馬鈴薯品種為試驗對象,研究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枯萎病的田間防治效果,以供參考。

一、馬鈴薯枯萎病發生流行特征

馬鈴薯枯萎病為馬鈴薯生長期間較為常見的一種真菌性土傳病害,在我國分布廣泛。馬鈴薯枯萎病是由馬鈴薯受鐮刀菌屬病原菌侵染引發,包含尖孢鐮刀菌、腐皮鐮刀菌、接骨木鐮刀菌等。馬鈴薯枯萎病發病后,表現為維管束受害特征,致病菌從馬鈴薯根系部位進行侵染,影響維管束的正常發育與運輸養分。受害馬鈴薯植株維管束部位變褐、縊縮,出現營養水分的傳輸堵塞,促使馬鈴薯植株地上部分萎蔫、枯萎致死。對受害地下部位的馬鈴薯薯塊進行剖開,可見維管束有不規則褐色病變。馬鈴薯枯萎病感染后,田塊植株發病率可達90%以上,發生嚴重時會出現減產甚至于絕收。馬鈴薯枯萎病致病源在冬季在土壤、種薯、枯枝殘葉中越冬,當外界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致病菌逸出侵染植株。侵染部位最初為馬鈴薯的根系傷口處或根毛頂端,隨后向上發展,危害種薯、維管束部位。馬鈴薯在我國馬鈴薯產區發生范圍廣泛,該病害傳播快、防治難度大,嚴重制約我國馬鈴薯產業的良好發展。

二、馬鈴薯枯萎病防效試驗

目前,馬鈴薯枯萎病的防治方式包含化學藥劑防治、農業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其中農業防治是以提升馬鈴薯種植期間的田間管理水平,例如科學施肥、合理輪作、選用優質抗病品種等措施,以增強馬鈴薯植株的長勢,降低其感病風險。而化學、生物防治技術則是采取化學制劑或生物制劑進行拌種、藥劑噴施防治,此兩項防治技術在使用后,對馬鈴薯枯萎病均有較好的防效。由于我國部分地區農戶在實施馬鈴薯枯萎病防治期間,存在化學藥劑過量使用、濫用的現象,不僅影響馬鈴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污染。而生物制劑作為一種優質安全的藥劑,應用在馬鈴薯枯萎病防治時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同時還可對土壤進行改良優化,具有環保安全、生態等優勢。例如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芽孢桿菌、假單孢桿菌等生物制劑,可以有效的提升作物長勢,降低病害的發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與蔓延,起到促生、增產的效果。

為探究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本次試驗將選用4種化學藥劑及2種微生物菌劑,以馬鈴薯品種樂薯1號為試驗對象,在馬鈴薯枯萎病發病嚴重的連作地塊實施田間防效試驗,并對馬鈴薯的出苗率、收獲期馬鈴薯枯萎病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對比不同藥劑處理下馬鈴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旨在能夠篩選出高效防控馬鈴薯枯萎病的藥劑。

1、材料與方法

①試驗地概況

本次馬鈴薯枯萎病防治試驗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中嶺鄉進行,該區域屬于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征為高寒、干旱、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該地區年平均氣溫3.2~8.6℃,年均降雨量319.2~531.9mm,年均日照時數2708~3636h,年無霜期約90d,農作物生長期為196~250d。

試驗地塊土壤為壤土,連續4年輪作馬鈴薯,枯萎病常發地塊。試驗地塊有機質含量25.81g/kg、全氮1.99g/kg、有效磷25.93mg/kg、有效鉀151mg/kg、pH值為6.2。

②供試材料

本次參與試驗馬鈴薯品種為樂薯1號,屬于早熟馬鈴薯品種。該品種生育期60~70d,株高60cm左右,植株直立、莖葉繁茂、分枝數量少;莖稈粗壯為紫褐色,株型較為分散,復葉大,葉片綠色,側有小葉3~5對,葉色淺綠,生長勢較強。塊莖為長橢圓形,皮色淡黃,肉色深黃,外表光滑,芽眼小、淺;結薯量約4~5個,結薯較為集中、整齊。樂薯1號對A病毒、癌腫病免疫,抗Y病毒、卷葉病毒,易感晚疫病,不抗環腐病、青枯病。種薯從當地正規農資市場購入。

本次試驗所使用的藥劑為64%噁酮·氰霜唑水分散粒劑,由陜西華戎凱威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30%氟吡菌胺·氰霜唑懸浮劑,由江蘇省農墾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

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種子處理懸浮劑,由北農(海利)涿州種衣劑有限公司提供;

30%唑醚·氰霜唑懸浮劑,由河北成悅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000億孢子/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由山東魯抗生物農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5%氨基酸寡糖素水劑,由山東省綠士農藥有限公司提供。

③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共設置7個不同處理,其中處理7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共有21個小區。其中,處理一為64%噁酮·氰霜唑水分散粒劑使用量為100g,播種前均勻噴淋種薯100kg,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處理二為30%氟吡菌胺·氰霜唑懸浮劑80mL,播種前均勻拌種種薯100kg,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處理三為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種子處理懸浮劑80mL,播種前均勻拌種種薯100kg,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處理四為30%唑醚·氰霜唑懸浮劑80mL,播種前均勻拌種種薯100kg,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處理五為1000億孢子/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0g,播種前均勻噴淋種薯100kg,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處理六為5%氨基酸寡糖素水劑80mL,播種前均勻拌種種薯100kg,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處理7為空白對照(ck),不進行藥劑拌種使用,使用清水拌種種薯表面攤晾干燥后待播。每個小區面積20m2,小區連接的區域設置1m隔離帶,共有試驗面積600m2。

④試驗管理

播種前1~2d對種薯進行切塊,依照不同處理的用藥量及拌種種薯量進行拌種。拌種后,將馬鈴薯種薯塊分別攤晾在地面,陰干后裝袋標記區分。播種時間為5月10日,播種深度為20cm,播種前基肥撒施充分腐熟有機肥1000kg/667m2,播種時種肥使用馬鈴薯專用肥50kg/667m2。馬鈴薯種植行距為90cm、株距40cm,于6月8日進行間苗定苗。出苗后進行一次培土,培土高度10cm。培土后地表均勻噴施45%二甲戊靈水劑2000倍液,以控制雜草的發生。本次試驗管理中,各處理除馬鈴薯拌種所使用的藥劑種類不同外,其余田間管理均一致。

⑤數據的調查與計算方式

于6月21日調查田間出苗率情況,8月20日對田間馬鈴薯的枯萎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并依照病情分級標準對其進行計算病級及病株率數據調查。試驗取樣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個取樣點內調查馬鈴薯植株3株,每個小區共調查馬鈴薯植株15株。9月25日試驗馬鈴薯全部收獲,收獲后對各小區的馬鈴薯病薯率、產量進行測算,并計算馬鈴薯枯萎病的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馬鈴薯枯萎病病情分級標準:

0級:馬鈴薯葉片植株未表現出明顯枯黃、萎蔫,植株生長發育正常

1級:馬鈴薯植株葉片出現枯黃、萎蔫率占總葉片數的0%~25%

2級:馬鈴薯植株葉片出現枯黃、萎蔫率占總葉片數的25%~50%

3級:馬鈴薯植株葉片出現枯黃、萎蔫率占總葉片數的50%~75%

5級:馬鈴薯植株葉片出現枯黃、萎蔫率占總葉片數的75%以上

枯萎病病薯調查方法:每個小區內隨機取馬鈴薯塊莖10個,將塊莖的臍部切開,觀察其維管束表現。當維管束為虛線狀褐變,著為枯萎病病薯。

病株率%=維管束褐變植株總數/被調查植株總數×100

病薯率%=維管束褐變塊莖總數/調查塊莖總數×100

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株數×病情分級代表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病情分級代表值)]×100

相對防效%=(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⑥數據處理

本次試驗數據使用Excel2010軟件、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一處理與分析。

2、試驗結果與分析

①幾種藥劑對馬鈴薯出苗率的影響

觀察表1中的數據,可以發現,不同藥劑處理下馬鈴薯中薯出苗率有差異性。馬鈴薯出苗率最高的為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五,出苗率均為94%,其次為處理四、處理六,出苗率為93%,較次為處理三,出苗率為92%,最次為處理七(ck),出苗率僅為90%。由此分析可見,在本次試驗中幾種藥劑處理下,對比空白對照組,出苗率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出苗率差異性顯著(p<0.05)。

②幾種藥劑對馬鈴薯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響

觀察表1中的數據,可以發現,在本次試驗中幾種藥劑的使用對馬鈴薯的病株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病薯率均有影響。其中,病株率最高為處理七(ck)空白對照,病株率達到21.9%,病株率較低的為處理三,病株率為10.9%,其余處理中病株率均處理11.6%~13.5%之間;病情指數最高為處理七(ck)空白對照,病情指數為15.7,病情指數最低的為處理三,病情指數為4.57,較次的為處理一、處理六,病情指數分別為4.89、49.6,其余處理中馬鈴薯枯萎病病情指數均處于5.21~5.78之間;對比不同處理下的防治效果,分別表現為處理三>處理一>處理六>處理五>處理二>處理四,防治效果為70.89%>68.85%>68.41%>66.82%>65.92%>63.18%。對比馬鈴薯收獲后測定的病薯率數據可以發現,在本次試驗中,馬鈴薯病薯率最高的為處理七(ck),病薯率達到29.8%,最低為處理三,病薯率為15.4%,較次為處理一,處理六,病薯率分別為16.6%、16.9%,其余處理中病薯率均在17.2~20.3之間。

對比馬鈴薯枯萎病病株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及病薯率數據可以發現,在本次實驗中對馬鈴薯枯萎病防效最好的為處理三,其病株率、病情指數、病薯率均處于最低水平,分別為10.9%、4.57%、15.4%,防治效果最佳為70.89%。

③幾種藥劑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觀察表1可以發現,在本次實驗中各處理下的馬鈴薯產量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中,馬鈴薯產量最高的為處理三,折合畝產達到了2036.53kg/667m2,對比各處理差異顯著(p<0.01),其次為處理六、處理一、處理四、處理五,折合畝產分別為1840.98kg/667m2、1836.58kg/667m2、1824.13kg/667m2、1811.5kg/667m2,此四個處理馬鈴薯折合畝產均在1811.5~1840.98kg/667m2之間,對比處理二折合畝產1763.77kg/667m2差異極顯著。本次實驗中折合畝產最低的仍為處理七(ck),其受馬鈴薯枯萎病的影響,病薯率較高,折合畝產出現下降,為1514.66kg/667m2,對比其他處理差異極顯著(p<0.01)。

觀察各處理對比CK增產率數據,可見增產率表現為處理三>處理六>處理一>處理四>處理五>處理二,增產率數據為34.45%>21.54%>21.25%>20.43%>19.6%>16.45%。對比本次試驗中幾種藥劑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可見以處理三中的馬鈴薯折合畝產及增產率最高,分別達到了2036.53kg/667m2、34.45%,證實在該藥劑處理下,對馬鈴薯的產量有提升的效果。

3、結論與分析

在本次試驗中,共使用了4種不同的化學制劑與2種微生物菌劑共有6種不同的藥劑對馬鈴薯枯萎病執行田間防治藥效試驗。通過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在選用的幾種藥劑中,對馬鈴薯的出苗率影響均高于空白處理,出苗率在92%~94%之間;對比馬鈴薯枯萎病防治效果,可見幾種藥劑對馬鈴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3%,其中以處理三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種子處理懸浮劑80mL拌種種薯100kg的方式下,馬鈴薯枯萎病防效最為顯著,達到了70.89%;對比馬鈴薯折合產量數據,可見在幾種藥劑不同處理下,馬鈴薯的產量均達到了1763kg/667m2,對比處理七(ck)空白對照差異極顯著(p<0.01)。其中以處理三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種子處理懸浮劑80mL拌種種薯100kg的方式下,馬鈴薯折合產量及增產率最為顯著,分別為2036.53kg/667m2、34.45%。由此可見,在馬鈴薯播種前,使用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種子處理懸浮劑80mL拌種種薯100kg,攤晾后待播方式下,馬鈴薯的出苗率、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折合畝產數據最高,適宜在青海省地區馬鈴薯種植期間進行應用。

近年來,馬鈴薯輪作后土傳病害的發生嚴重制約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為規避馬鈴薯種植期間土傳病害的發生與影響,多數地區積極應用種薯藥劑處理的方式進行拌種,以降低馬鈴薯播種后土傳病害的發生。在選擇拌種藥劑過程中,部分種植戶秉承用藥劑量越多、防效越高的錯誤理念,過量使用化學藥劑,造成土壤污染,嚴重影響馬鈴薯產品的質量健康。在本次試驗中,所參與試驗的6種不同化學制劑及微生物菌劑,使用量均為安全劑量,應用效果對比空白對照表現優異。本次試驗中使用的2種生物制劑,分別為枯草芽孢桿菌及氨基酸寡糖素,其在馬鈴薯的出苗率、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折合畝產方面表現略低于處理三咯菌腈·精甲霜·噻呋化學制劑的使用,但是在維護土壤生態安全及植株根際間微生物的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本次試驗中并未對馬鈴薯根際微生物種群多樣性、土壤生態性等方面進行記錄調查,相關技術研究人員可依此為方向,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歡
枯萎病出苗率病株
早播條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種與種衣劑處理對花生出苗的影響
豌豆抗白粉病資源田間評價試驗
中國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進化差異的探究
績溪縣水稻紋枯病發生特點及防治意見
提高玉米密植品種出苗率技術要點
不同基質對萬壽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響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新陳菜種使用有技巧
銅、鋅元素對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有顯著效果
一株抗藥用白菊枯萎病生防菌的分離與生防效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