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蘭應用科技大學校企合作對我國工程教育的啟示*

2024-04-24 07:38陸倩倩吳央芳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4年6期
關鍵詞:芬蘭應用型校企

陸倩倩 吳央芳

浙大城市學院工程學院 杭州 310015

0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國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大國。為滿足國家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2019年,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在《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有關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指出,要構建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完善產教融合的推進機制[1],為建立完善產教融合提供了政策環境。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在立足“地方性”和“應用型”的屬性下,致力培養應用創新型、應用研究型的復合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培養未來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有效模式,在推進“新工科”建設和全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形勢下,有效發揮校企合作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受到工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正逐步加強和推進校企合作,推動相關行業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實現高等教育和企業資源的優化組合[2]。但是,由于政策執行力度不夠、高??己嗽u價機制偏科研、企業自身生產與實踐教育協調困難等原因,一直未能將本科生的專業性實踐教育有效融入校企合作。雖然應用型高校在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設置了企業生產實習、畢業見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但主要以參觀實習、企業文化和產品介紹等方式實施,尚未達到建立本科生職業觀、專業技能和工程素養的目的。

本文通過分析芬蘭應用技術大學的校企合作現狀和模式,結合中國當前校企合作的現狀和局限,探討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政府、應用型高校和地方企業共同推進校企合作的實施措施,以落實校企合作培養未來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實踐育人功能,實現知識、能力、實踐、創新一體化[3]的培養目標。

1 芬蘭高等教育及校企合作現狀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測評高等教育畢業生最佳表現的研究報告顯示,芬蘭長居世界前列(2017年排名第一),佐證了芬蘭的高等教育質量好[4]。芬蘭的工程教育始于1849年的赫爾辛基技術學院[5],2003年,芬蘭議會通過修訂后的《應用科技大學法》(Polytechnics Act),標志著芬蘭高等教育體系雙軌制的確立,即由綜合型大學和應用科技大學共同組成[6]。芬蘭的應用科技大學旨在為社會培養技術人才,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促進個人的職業發展,通過從事應用研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其地位和辦學宗旨與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類似。目前,芬蘭共有16所綜合性大學和25所應用科技大學,2017—2019年,兩類大學的在校生總數和本科生入學新生數如表1所示,可見應用科技大學在芬蘭高等教育的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芬蘭的應用科技大學以項目形式保持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實現了學習與工作的緊密結合,加強了與小微企業和服務部門的科研合作,促進了地方的就業率提升,擴大了學校的開放性,推動了學校的國際化發展。2019年,來芬蘭應用科技大學攻讀學位的本科留學新生數為2 600人,較2018年增加近200人,印證了芬蘭應用科技大學秉承市場化和服務地方經濟的校企合作育人方式獲得國際認可。

表1 2017—2019年芬蘭的綜合性大學和應用科技大學學生規模(單位:人)

芬蘭應用科技大學根據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專業教育,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校企合作,將教學、研究、開發、服務、創新過程融入實際項目,堅持讓學生在“做中學”“發展中學”的理念[7],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本文通過對芬蘭25所應用科技大學校企合作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總結了芬蘭校企合作中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互助互補的關系。

1.1 政府提供專門政策保護并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

首先,應用科技大學與綜合性大學分屬兩套管理體系,受不同法律約束,應用科技大學遵循《應用科技大學法》,獨立的法律確保了應用科技大學的辦學質量和宗旨,有效防止了“學術漂移”現象[8]。其次,校企合作項目經費來源豐富,主要來自歐盟、芬蘭政府、專業基金會和地方企業,用于開放性科學與研究;此外,芬蘭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用于應用科技大學的經費支持校企合作。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如政府和區域發展組織、相關的部委,全過程參與校企合作項目,把控項目實施進度,協調解決校企合作中的困難、監控項目質量。

1.2 加強校際互通,健全工程教育條件

1)芬蘭政府不僅支持學校和企業間加強合作,還倡導應用科技大學之間的合作,促進學校聯盟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匯集各校的資源和平臺,使其共同完成項目合作。如諾維亞應用科技大學(Nov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海上模擬和可持續能源技術兩大工程項目就是與荷蘭大學和芬蘭其他應用科技大學合作進行的。學校間的合作更有助于發揮學校的專長,高質量地完成項目,推進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2)建設資源共享平臺,推廣高校應用研究和合作能力,讓合作企業和高校共享教育資源、實驗室資源和服務資源。對外,高校除了參與企業應用型研發、技術服務等項目外,還提供實驗設備、儀器等對外的租賃服務;對內,平臺上建立了研究者和學生的自由選擇通道,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校企合作項目。

3)樹立加強實踐的教學理念,堅持發揮學生在“做中學”“在發展中學”的主動性。應用技術大學規定4年制的本科學生必須完成一個學期的實習任務,要求本科生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并簽訂協議,最終的本科畢業設計也必須與參與的項目相關。

4)部分學校建立設計工廠或者生活實驗室,幫助地方性中小企業產品更新或者新產品商業化;如赫梅應用科技大學(H?m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建立的設計工廠,是一個集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和企業于一體的跨學科產品,是為服務而設計的學習平臺,塑造以激情為基礎的學習文化,向企業推廣專業知識服務,并進行產品的開發;坦佩雷應用科技大學(Tamper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建立的生活實驗室與赫梅應用科技大學的設計工廠類似,提供應用性產品測試和實驗條件,吸收學生參與當地企業的研發項目,與學校研究者和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參與新方案的研討和實施,完成企業研發項目。

5)健全高校教師培養體系,大范圍地促進高等教育教師的在職培訓,促進教師去企業和其他學校間交流,進行國際化的訪問,并提供經費支持。

1.3 合作模式中,企業參與者角色的多樣性

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提供平臺,企業的技術人員扮演著學習者、技術支持者、兼職導師的角色。首先,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并簽訂協議,鼓勵實習生參與項目研發,并支付報酬。其次,企業員工接受學校提供的針對企業需求的在職培訓,包括語言培訓、商務培訓、技術培訓等;再次,企業的項目參與者定期參與校企合作的技術研討會,及時反饋技術需求和市場需求;最后,企業參與者在校企合作項目中參與評價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成果質量。

2 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現狀

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強實踐教育方面也全面融入校企合作項目,并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的校企合作途徑主要有:1)聘請企業導師進行專業課授課、指導學生畢業設計或者舉辦專業講座;2)企業提供便利,協助高校完成生產實習,并逐步推進跟崗、頂崗實習模式;3)簽訂校企合作研發類或者服務類項目;4)高校教師去地方企業掛職鍛煉以及高校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名譽教授或企業導師;5)高校與企業建立專用實驗室,依托高校研究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咨詢或者應用型研究成果的推廣。

盡管高校和企業在推進校企合作方面有共同的目標,但是目前的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企業導師擔任校內指導教師,指導過程是在校內進行,考核方式依照學校課程體系,雖然企業導師本人具有實踐經驗,但校內缺乏實踐環境,而且企業導師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模式傳統,因此,并未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效果。

2)與企業合作開展的實習以參觀為主,學生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訓練;建立的實訓基地能夠形成規模性接納實訓學生的企業很少;在實訓過程中,企業不僅很少提供勞務報酬,而且考慮正常生產秩序會受影響,反而會讓學校支付實習費用,合作模式無法實現教學和服務的結合;學生畢業實習的單位只有少部分是學校推薦的,大多數學生是自己聯系實習基地,不僅實習分散,且實習效果和質量無法準確評價。

3)關于校企合作的研發類或服務類項目,企業旨在依托高校研究人員針對性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高校方面的參與者多為高校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本科生能融入的機會非常少,另外,科研項目合作部分激勵因素是高校研究者為了學校的科研考核和職稱評審,因此,項目合作尚未發揮其在本科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中的效用。

4)高校鼓勵和支持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周期一般為6~12個月,切實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但在掛職過程中,教師仍然需要參與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的考核;而且,這種一次性的企業掛職鍛煉很難維持與企業的可持續合作關系。

5)企業與高校共建實驗室的模式對推進校企合作意義重大,但是涉及學校場地投入和資金的大量投入,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很難支持,而資金雄厚的企業往往要權衡和高校共建實驗室能否實現共贏。而且,絕大多數企業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并未意識到應履行其社會教育責任。

3 對我國工程教育的啟示

芬蘭應用科技大學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成功,展現了全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為我國推進應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提供借鑒。

3.1 政府全方位支持和全過程參與

政府是高校和企業合作的堅實后盾,更起著校企合作的催化劑作用。一方面,政府應出臺用于支持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專門政策,建立支持地方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專項基金,在合作過程中為學校和企業提供政策和經費上的保障;同時,明確學校對企業的服務性以及企業在人才培養環境中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政府加入校企合作過程,參與校企合作的質量評估,能確保校企“雙贏”合作機制的建立。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參與過程性評估,不僅能起到監管作用,而且還能及時了解學校和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共同協商制定對策,及時調整政策,還可以及時推廣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擴大受益面。

3.2 高校整合資源,建立服務企業的共享平臺,健全實踐教育評價體系

首先,加強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打通資源共享渠道,集高校優勢,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按需服務”。應用型本科院校聯盟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和共同發展,為當地企業提供更全面的合作資源。目前,一些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形成了高校聯盟,比如,2016年浙江省13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結成高校聯盟,但是,在教學和實驗室資源共享,教師互聘以及學生校際交流合作等方面仍有待推進。同時,在推進新工科建設的進程中,高校應合理整合傳統專業,創建新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樹立學校特色,與市場保持信息暢通,以滿足市場經濟和地方建設的人才需求,探索未來人才培養新模式。

其次,重視實踐教學并加強應用性科學研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為企業提供私人定制式的服務;為實踐教育和企業需求做好嫁接。應用型高校創建網絡共享平臺,做好宣傳,將學校能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培訓、技術、設備等信息和資源在平臺上共享,為企業提供技術和服務的綠色通道。

再次,應用型高校建立基于教師應用型能力的評價機制,不要過度追求學科建設,導致應用型高校的“學術漂移”。應用型高校定位與研究型高校不同,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更重視實踐教學和應用性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鼓勵教師“走出去,資源帶進來”,塑造“雙師型”教師,學校在績效機制中應靈活評價教師在應用型資源和人才實踐培養中的工作,鼓勵教師和企業對接項目,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推進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實踐培養全過程。

最后,建立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性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實踐和創新的全方位考評。學生的質量是衡量教育是否達到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唯一標準。芬蘭教育中遵循的“做中學”“發展中學”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校企合作中,以項目驅動方式,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和條件,發揮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建立校企雙方關于學生參與度、成果質量和應用能力的全方位評價體系,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

3.3 企業肩負實踐育人的社會責任,建立儲備人才通道

1)企業需肩負社會責任,肩負起未來人才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務。如建立儲備人才的部門,對接高校應屆畢業生畢業實習或暑期實習,并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儲備人才。按照企業標準參與學生實習過程中的質量考核,嚴格把控學生實踐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卡。2)企業以其產品二次開發為驅動,贊助高校舉辦專業競賽項目,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搭建平臺,同時為企業和行業塑造潛在人才。3)企業結合產品或技術特點,開設企業學堂,和地方性院校共建實踐類高品質課程。

4 結束語

本文結合校企合作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分析芬蘭應用科技大學校企合作的成功之處,通過剖析我國應用型高校在實踐教育中面臨的問題,提出:1)政府方面,除了提供政策和經費,還要融入校企合作全過程;2)高校方面,要整合高校資源,建立企業服務平臺,制定科學的實踐評價機制,履行其未來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型技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大任務;3)企業方面,要肩負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社會責任,在共建實踐平臺和學生實踐能力評價上彌補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不足。校企合作是加強我國應用型本科工程實踐教育的重要途徑,政府、高校和企業應共同合作、共謀發展,一起探索和踐行符合我國產業模式發展的實踐教育培養模式,實現我國工程教育培養未來應用型、創新型技術人才的目標。

猜你喜歡
芬蘭應用型校企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芬蘭學校能治愈“厭學癥”
在芬蘭坐火車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Herrmans對芬蘭工廠進行擴建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