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化隊伍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建議探析

2024-04-25 04:04韓湘瑜
綏化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心理咨詢專業化心理健康

韓湘瑜

(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加強專業支撐和科學管理,著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022年,教育部將“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計劃,做好科學識別、實時預警、專業咨詢和妥善應對”作為年度工作要點之一。然而,根據《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在對山東、河北等31個?。ㄗ灾螀^、直轄市)近8 萬名15—26 歲的大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45.28%的學生有焦慮心理,21.48%的學生有抑郁風險。且這些數字有逐年上漲的趨勢。[1]目前,雖然國家、社會、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但由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的校園惡性事件依然頻頻發生。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在提醒我們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化隊伍建設已刻不容緩。

一、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現狀

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起步較晚,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最開始,只有北京和上海的少部分高校開設了心理咨詢服務項目。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重視和國家關注。于是越來越多的高校紛紛設立了心理咨詢服務部門。早期的高校心理咨詢服務主要模式為定期給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的適應力,達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2]2005年9月28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進入正規化、系統化階段?,F如今,我國大部分高校都設有自己心理咨詢中心,并會配備沙盤、放松椅等輔助心理治療的設備。而在中央16號文件和教育部1號令等文件精神的指導下,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正逐漸走向專業化的道路。

二、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存在問題

(一)發展速度跟不上時代步伐。雖然各高校紛紛成立了心理咨詢服務部門,且在硬件配置上趨于完善,但是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思想健康問題的理念依然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以黑龍江省某高校為例,學校會在新生開學時為學生發放統一的調查問卷,以測試新生面對開學時是否會有壓力、焦慮、不適應等問題,這樣的問卷雖然可以反映出一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但這樣系統化、模塊化的提問方式往往缺少針對性,對于一些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無法起到測試作用。并且調查問卷的方式往往存在私密度不夠的問題,這使得很多學生為了保護隱私,不敢如實填寫,這也導致了調查結果的準確度大大降低。除此之外,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安全講座也是各高校為了預防學生心理問題所采取的常見的宣傳方式。這些方式雖然可以起到一定預防作用,但由于缺乏創新,難以與大學生日漸復雜的心理問題相匹配,導致作用有限。楊珍副教授曾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因時而化、因勢而謀、順勢而為?!盵3]傳統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要求。

(二)心理咨詢工作人員不夠專業化且經驗不足。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師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半路出家,非心理學專業出身,后期考取心理學相關資格證書獲得工作機會的;另一種是心理學相關專業出身,畢業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前者理論基礎薄弱,在面對真實案例時,常常因為專業知識不夠難以給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后者實戰經驗不足,只能照本宣科,面對患者只會運用所學內容給出刻板的治療建議,缺乏變通。此外,還有一些高校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分配到輔導員身上,要求輔導員定期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以達到提前預防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目的。但是絕大部分輔導員沒有任何心理學相關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他們能做的,也僅僅是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和案例,再把找到的內容傳達給學生。這些情況都使得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發展舉步維艱。

(三)學生心理咨詢意識不強。很多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有偏差。學校的宣傳和教育會讓學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社會的影響,他們又羞于尋找專業人員解決自己心理健康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讓現在的學生多了獲取信息的渠道,他們可以或主動或被動地了解到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引導,他們很難辨別這些信息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對于自己有幫助的;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咨詢這項服務在國內的普及度不高,人們對心理咨詢不夠了解,大眾對于心理咨詢常常有著錯誤的認識,很多人覺得只有“不正常的人”或者“精神病”才會去做心理咨詢。[4]當學生同時獲得這兩種信息時,就容易讓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產生類似于“我真的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嗎”“我這種情況是出現心理問題了嗎”“如果我去做心理咨詢,同學和老師知道了會不會在背后議論我”等心理揣測。

三、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

(一)打破傳統模式,構建“互聯網+”模式的心理咨詢團隊。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由于心理問題往往會涉及到個人隱私,導致學生們在遇到感情、就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等問題時往往采取“自我開解”的方式,很少有學生主動到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尋求幫助。還有一些學生寧愿和朋友傾訴自己的心事,也不愿冒著泄露隱私的風險找專業人員解決問題,這也導致了現在高校內咨詢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卻越來越多的怪異局面。而“互聯網+”這一模式正好可以打破這種僵局。所謂的“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與傳統模式相結合。各高??梢栽趦染W建立心理咨詢網站,方便學生隨時就自己出現的心理問題向專業人員尋求幫助。網絡平臺溝通的方式也可以讓學生不必面對面與陌生人談論自己的隱私,這種方式極大地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尊重,也可以消除學生在咨詢心理問題時對于暴露隱私的擔憂。

(二)設立專業團隊,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心理咨詢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程度要求較高。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提出,高校要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而美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更是明確規定了從事這一工作的咨詢人員必須獲得心理學、教育學、臨床學等多個學科專業資格,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從事這一崗位。在美國,有專門為大學生設立的心理咨詢中心,其工作人員包括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這些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實習并取得執照才能上崗,更有甚者,要在經過每個階段的學習之后再接受相關的職業培訓和專業的訓練,包括博士。[5]

我國高校內的心理咨詢部門工作人員數量少,工作人員與學生的比例遠低于國際標準。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往往掛靠在其他部門之下,并且偏行政化。工作人員在專業背景、個人能力和工作經驗上差距較大。要解決這一問題,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人員編制,保證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數量與學生數量成正比,確保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有人可問,有病可治”。其次,國家教育部和衛健委可以聯手制定心理咨詢師的考核標準,完善考核制度,確保只有專業人才能夠承擔這類工作。

(三)多元化普及心理咨詢概念。心理咨詢隊伍建設是大勢所趨,但是心理咨詢工作是否能走得遠,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它的認可程度。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為集體性質的教育活動,這樣的教育模式往往缺少針對性。比如性別差異導致的心理問題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課堂上,男生和女生接受的關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是相同的。再比如,由于所處學年不同,學生面臨的壓力也各有差異,大一新生的壓力可能更多來自于無法快速地融入集體,而臨近畢業的學生則更容易因為就業而焦慮。那么,只有針對不同的群體定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得到學生的認可。因此,保證多元化、有針對性地普及心理咨詢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歡
心理咨詢專業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對幼兒園聽評課專業化的思考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法科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研究
心理咨詢:架一座心靈的彩虹
引導青年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高校心理咨詢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