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金色面紗銜接起的歷史傳奇

2024-04-25 09:45宋奕
城市地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最高法院城市更新大廈

宋奕

在“獅城”新加坡的市中心,遠遠可見一座青銅色圓頂的古典建筑,門前并排的幾棵椰樹掩映著它潔白的身軀。這棟建筑并不簡單,它的前身是新加坡市政府大廈和最高法院,迎著城市更新的浪潮,一位來自法國的建筑師用巧妙的設計將二者連接起來,從此,古老的歷史建筑搖身一變,成為了鼎鼎大名的國家美術館。

2023年3月,新加坡“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與周邊建筑群”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與其一同被列入的還有最高法院舊址,它現在的身份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登上這個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后,新加坡半個多世紀的城市更新歷程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市政區,也迎來了又一次高光時刻。若要追溯市政區的歷史淵源,還要從200年前的故事說起……

“開埠之父”萊佛士與新加坡的前世今生

19世紀初,一直倚重馬來半島北部港口檳城的英國殖民者打算南下,在半島的南部開辟一個新的自由貿易港。新加坡在這個時候進入了他們的視野——這個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的小漁村,古稱“淡馬錫”,從公元8世紀開始歸屬室利佛逝王朝。大約14世紀,在一次外出狩獵時,室利佛逝王子發現了一只他并不認識的動物,并從隨從口中得知這是一只“獅子”。王子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于是決定在淡馬錫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城市的名字就取自梵文中的“simha”(獅子)和“pura”(城)。從此,這片土地就有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即馬來語中的“獅城”。后來,新加坡又歸屬了馬來柔佛王朝,直到19世紀英國殖民者來到這里。

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首次登上新加坡的土地,開啟了這座城市作為世界級貿易港的建成之路。在今天的新加坡,萊佛士廣場、萊佛士酒店、萊佛士書院等名稱,無不在紀念這個被稱作“新加坡開埠之父”的英國人。大名鼎鼎的萊佛士爵士其實出身平凡:他是一個船長的兒子,由于家境貧寒,14歲便輟學進入了位于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當雇員;因擁有語言天賦、善于交際溝通,24歲他便被派往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首府檳城,從此開啟了與東南亞的不解之緣;1811年,年僅三十歲的萊佛士指揮英國軍隊攻取爪哇,并成為爪哇總督,為帝國立下大功;1819年,為了尋找新的自由貿易港,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與柔佛蘇丹等人簽下條約,隨即宣布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新加坡的統治,并擔任新加坡首任總督。

初登新加坡的萊佛士首先確立了這座港口城市的自由貿易制度,免征商業稅的政策讓各地的商人和移民云集于此,新加坡的貿易空前繁榮。1822年,萊佛士又開啟了更為大刀闊斧的城市形塑計劃,不僅提出了未來新加坡的城市區域規劃,還對建筑風格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這些都催生了一座典范性的亞洲新城市。在后來續約百年的時間里,市中心陸續建起了一座座滿足新的城市功能的大樓,“市政區”也從中誕生。這些建筑大多集中在政府大廈大草場的附近,擁有西式風格的外觀,體量恢宏,例如當年的國會大廈、政府大廈、最高法院等等。

萊佛士在新加坡待的時間并不長,他在1824年回國,1826年病逝于倫敦,后被新加坡人尊為“開埠之父”,他的銅像至今仍矗立在新加坡河畔的泊船北碼頭。

1867年,英國王室取代東印度公司直接統治新加坡。之后的新加坡不僅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貿易港,還充當了英國海軍基地的角色,直到1942年在二戰中被日軍攻陷,進入日占時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英國人重返新加坡,恢復殖民統治。在戰后獨立的浪潮中,新加坡于1965年宣布建國。

李光耀的一張便條開啟獅城更新之路

進入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跟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腳步,進入了戰后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進程,其中對歷史建筑與街區的保護,引發了國際上的關注。1963年,聯合國專家指出,需要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與歷史區域進行保護,這里面就提到了新加坡那些富有特色的沿街店屋、牛車水華人聚居區,以及甘榜格南阿拉伯人聚居區等,而擁有恢宏歷史建筑群的“市政區”也在其列。不過隨著戰后大量人群回流新加坡,當時政府關注更多的是如何解決日益凸顯的住房短缺問題,歷史建筑與街區的保護一時間并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

在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推進過程中,始終有一些人心系新加坡這個年輕國家的建筑遺產,其中就包括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新加坡城市更新部的首任負責人在多年后回憶,他在1967年的一天收到了來自總理李光耀的一張便條,上面問他們是否有保護老建筑的計劃。負責人第二天便送去了已經準備好的唐人街、小印度等歷史區域的保護規劃材料,看了材料,李光耀又回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非常高興看到有人想著保護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1971年,新加坡《古跡保護法》頒布,緊接著“古跡保護委員會”成立,首批國家紀念建筑也隨之公布,這預示著,新加坡的城市更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關注。不過,真正要將歷史建筑及街區的保護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并非一日之功。1983年,新加坡旅游觀光人數下降,再次引發了政府的重視,旅游專責小組在調查研究后得出結論:旅游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在于老建筑、老街區以及其所承載的獨特地方文化,在現代化都市中日漸消失。

受到觸動的新加坡政府,決定將遺產建筑保護實質性地納入城市規劃之中。在1986年底公布的城市歷史遺跡保護總體規劃中,共確定了6個保護區,到了1989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0個,公告的保護建筑數量達到3200個??死a頭、駁船碼頭、牛車水、小印度等歷史文化區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紛紛發展成為旅游熱點。同樣在1989年,新加坡時任總理吳作棟提出“我們應該投入更大的關注和資源在新加坡的文化和藝術上,文化和藝術會增加一個國家的活力,提升人民生活的素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歷史建筑保護與文化藝術事業發展之間的“聯姻”,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

法國“裁縫”的巧思國家美術館終于誕生

世紀之交,新加坡政府進一步提出打造“亞洲復興核心城市與全球化世界中的文化中心”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市政區中一批國家紀念建筑在得到保護的同時,還獲得了新的公共文化功能。例如1867年建成的皇后坊大廈,在2003年作為新的“亞洲文明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建成于1827年的舊國會大廈,也在2004年變身為用于表演的“藝術之家”。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有另一個重要計劃——建設一座新的國家美術館。2005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顯龍在國慶集會演講上宣布:市政區內毗鄰的兩座重要國家紀念建筑,即新加坡政府大廈和最高法院,將被改造成為新的國家美術館。

兩座建筑中,靠右邊的新加坡政府大廈建成于1929年,作為政治中心,它曾經見證過許多新加坡重要的歷史時刻。例如1945年9月12日,英國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在大廈前宣布日軍在東南亞地區投降;1959年6月5日,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這座大廈中宣誓就職;直到2005年騰空之前,這里都是新加坡總理府、外交部、文化部等重要國家機構的所在地。而作為新加坡最后的新古典風格建筑之一,1939年建成的最高法院,不僅見證了新加坡司法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還因頗具藝術美的外觀,被譽為“半島上最漂亮的建筑”。這兩座建筑都在1992年與市政區的其他幾座歷史建筑一起,被公布為“新加坡國家紀念建筑”。

要將兩座標志性歷史建筑合成一座新的國家美術館,并非一件容易的工作。于是在2007年2月,一場針對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設計方案的國際設計大賽拉開序幕。經過兩個階段的評選,擅長博物館與文化空間設計的建筑師讓·弗朗索瓦·米盧,及其團隊的設計方案最終脫穎而出。讓·弗朗索瓦·米盧畢業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早在1988年,他就在巴黎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主持設計了法國布貢古墓博物館、米盧斯國家汽車博物館,此外還參與了格魯吉亞國家博物館的重建。

在談到自己引以為傲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設計理念時,讓·弗朗索瓦·米盧將自己比作一個“裁縫”,他說如果要做到量體裁衣的話,就必須先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己的顧客。于是在尋求設計靈感時,他在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上席地而坐,一邊打量眼前這兩座肩并肩的歷史建筑,一邊琢磨怎么才能夠將它們合二為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有了主意:左邊的最高法院比右邊的政府大廈略高,在設計中可以把最高法院的檐口線條向右延伸到政府大廈原來略低的頂層之上,用玻璃和金屬材料在上面打造出一個泛著黃金色澤的新空間。讓·弗朗索瓦·米盧把這個手法比喻成:為建筑披上了一層“面紗”。

在這層“面紗”上,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它位于兩座建筑中間地帶的下垂部分,也就是新的美術館主入口的位置。主入口從天而降的金色“面紗”,如同門簾一樣被向外掀開,指引著這一場藝術之旅“入門”的位置。讓·弗朗索瓦·米盧回憶,這個給兩座大樓戴上“面紗”的點子最初形成只用了五分鐘,但是最終讓它成為一個漂亮作品,卻花費了數年的時間。這一設計的初衷是盡量減少對兩座歷史建筑的改變,而在兩座建筑之間,原本的間隙地帶搭建起來的新主入口,正好達到了這個目的。穿過半掀面紗所進入的中庭,現在是一個半室外空間,除了作為美術館主入口之外,也成了觀眾繼續探尋兩座歷史建筑內在世界的起始點。

修繕改造工程于2011年正式開工,前后歷時四年之久。2015年11月24日至12月6日,盛大的開幕儀式在新建成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舉行。短短兩周內,這里涌入了17萬參觀者,他們都想爭相一睹這兩座國家歷史建筑華麗變身為國家美術館之后的風采。

掀起金色的面紗共饗藝術的盛宴

當參觀者們從“面紗”下的主入口進入美術館的新中庭時,會發現整個建筑的結構支撐形似一棵巨大的雨樹,它的枝干纖細,當日光穿過樹枝縫隙時,會在屋頂四周的鏤空隔屏上投射出斑駁的樹影,光影迷離之際,讓人有一種置身樹蔭下的感覺。進入中庭,順著長長的階梯步入新建的地下部分,可以進入不同的展廳,在兩座建筑內部巨大的展陳空間里,盡情領略新加坡和東南亞現代藝術的魅力。

美術館核心空間——最高法院一翼三到五層展覽空間的主要常設展陳內容,是《從宣言到夢想:19世紀以來的東南亞藝術》,它用超過300件藝術作品來展現整個東南亞的現代藝術史。步入最高法院舊址時,映入眼簾的是金碧輝煌的圓廳,上方有一個大拱頂,這里曾是最高法院的圖書館,圓廳內弧形的書架上一度藏有20000本圖書,后來隨著藏書的增加,圖書館在1991年移入了隔壁的政府大廈?,F在,圓廳展室被用來陳列上述大展的策展背景材料。

美術館中聚焦新加坡本土現代藝術的展覽被安排在了政府大廈,常設主展名為《你叫什么名字?》,展覽通過“南洋遐思”“關注現實”“新語言”“傳統變形”“漂泊的根基”等主題展覽,回顧新加坡從20世紀早期視覺藝術發展,到1980年以后人們對新加坡當代藝術中的身份認同問題的再思考。除此之外,主題多樣的臨展被安排在政府大廈三樓與四樓的展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的樓頂別有洞天,它擁有一個面積頗大的“黃廷芳屋頂花園展廳”,整個展廳由水池、裝置藝術空間、工作室和城市眺望平臺組成,在遨游藝術世界的同時,游客還能從這里眺望整個新加坡市。

當然,除了展出的藝術作品之外,最高法院和政府大廈兩座見證了新加坡城市變遷的建筑本身,也可稱之為“藝術品”,它們不僅承載了新加坡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還展現了歷史建筑與城市改造完美融合的藝術之美。目前,關于這兩座國家紀念建筑蛻變為美術館的點滴故事,也被編入政府大廈一翼四樓的一個主題展覽中,名為《傾聽建筑:美術館的歷史與變身》。2023年3月,包括這兩座建筑在內的“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與周邊建筑群”,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已進入預審評估階段。幾年后,它們會成為新加坡的第二個“世界遺產”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最高法院城市更新大廈
防止大拆大建!廣州正式發布城市更新5個指引
定調!廣州城市更新由國企主導!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影子大廈
TOD/城市更新
加拿大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釋:普通法方法的勝利
電梯
冰淇淋大廈
秘魯最高法院維持對前總統藤森原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