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紀錄片的審美流變與價值取向

2024-04-25 06:45李紅梅
電影評介 2024年2期
關鍵詞:鄉土紀錄片文化

鄉村興則國家興。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的解決,鄉村振興政策的銜接與落實已是一種必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盵1]由此可見,鄉村振興已是當今一項極為重要的時代課題。而紀錄片以其真實性的特質常常被視作一種時代與社會的鏡像和表征?!八囆g是生活的反映,時代是紀錄片創作的終身命題?!盵2]以鄉村振興為題材的紀錄片融合了文化消費與主體塑造的雙重功能。一方面,今時今日的紀錄片不再單純地僅僅專注于對于革命、階級等話語的闡述,轉而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紀錄片從宏觀上又從屬于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以國家體制為制作依憑、在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它們展示出引領社會風潮、塑造社會認知、整合社會文化乃至于服務于國家政策等多種多樣的作用。在此過程中,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展現出符合時代發展話語的審美流變與價值取向。

一、審美流變:“參與式文化”下的多元化影像書寫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審美的流變是伴隨著媒介環境的特點而產生的。技術環境的變化與文化語境的變遷,媒介內容的受眾不再是純粹的消費者,而是產銷合一的主體。在這種情形之下,受眾不再甘于處于觀看者的角色。他們更希望以某種方式介入到媒介內容之中,即亨利·詹金斯所言的“參與式文化”。這一概念源自詹金斯于1992年出版的著作《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其誕生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粉絲的集結和與之造成的文本重寫現象。詹金斯將這種文化現象定義為“對普通民眾參與障礙較低、藝術表達障礙較少、能夠大力支持創作和分享、具有非正式執導、經驗與知識傳授的一種文化”[3]。用戶不再只能觀看節目,而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傳播甚至是節目的創作中去。

為了適應這一媒介環境的特點,鄉村振興紀錄片積極地改良自身的創作范式,不再局限于宣傳片式的內容模式,注重進行多元化的內容呈現與影像書寫。例如,在《田園中國》①中,紀錄片與真人秀的模式被結合到一起,場景的變動實質連通了觀眾與影像中的人物之間的心理空間,鍛造了情感意義上的紐帶。觀眾既獲取了關于鄉村的信息和知識,又以一種替代性的方式進入到想象中的鄉土空間,對于影像文本的消費與生產同時存在;《了不起的村落》(黎振亞,2017-2019)②的主創團體則在社交媒體上創建了人格化的賬號,通過定期與受眾進行互動,來增進彼此之間的關系。對于紀錄片的觀看從一項文化消費行為升華為維系情感的手段……在這些互動式、參與式、開放式的文本建構中,受眾亦被轉化為紀錄片的推廣主體。他們積極地在社交平臺上轉發、評論,最終形成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二次傳播和破圈效應?;诖宋幕?,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的審美流變從表現內容與表達形式等多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出具有新時代新面貌的鄉土美學。

(一)構建新時代鄉土美學

在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中,鄉土社會被賦予了一種積極的價值建構。這種價值從本質上而言是對城市話語的解蔽。這類城市話語運用二元坐標式的思維,既將鄉土定位為欠發達的落后地帶,而這種觀念也通過制度、媒體、教育等,對身在其中的人們進行規訓,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觀念,在經濟上“城市化”的同時,也逐漸完成了思想上的“城市化”。[4]將鄉土擠壓至一個失語的位置,又從中汲取著文化資源,或者說,在現代都市生活的人們以鄉愁抵抗城市生活所滋生的焦慮,以城市中心主義為透鏡來審視鄉村的言論,在各類社交媒體平臺上已屢見不鮮。而在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中,鄉土不再被固定地刻畫為一個滿溢懷舊氣息,獵奇與落后并存的空間,地方性的生活、文化與歷史亦擺脫了次要的地位。被“線性的進步主義觀念”①所否認的鄉土,在這些影像作品中得到了另一種形式上的承認。但與此同時,在承認傳統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這些紀錄片并不排斥發展的意義。新舊并存成為這一類紀錄片中鄉村風貌的關鍵詞。

在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中,鄉土的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是不可缺少的敘事內容,同時它們被創作者們賦予了一種悠然恬淡的審美體驗。不論是對于各種景觀的展演,抑或是對于人物行動的描述,區別于城市生活的“慢”特質成為紀錄片中的主要節奏。鄉土的時間被賦予了奇妙的流速,鄉土的空間亦承載著時間的厚度。例如,在聚焦“三農問題”的紀錄片《瓜熟蒂落》(宋滿潮,2021)②中,二十四節氣作為軸線定義著影片時間的流動,三個情況各不相同的瓜農家庭隨著時間的變動經歷著各自的難題、困境與喜悅、幸福。作為一種民俗,二十四節氣滲透著中國人關于土地與自然的思考和智慧。而當這種民俗文化被調用至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中時,一種別具一格的國家意志與人民生活的互動悄然達成。生產活動既依據著二十四節氣的民間意義上的安排(清明種瓜,立夏賣瓜,立秋種辣椒),又被歸納至追尋小康、振興鄉土的宏偉藍圖當中。因此,在這種框架的表述下,鄉村振興既是自發的,又是自覺的,更是一種官方和民間的有序合謀。

然而,在《瓜熟蒂落》中,起到支撐作用的國家意志并未展現出強烈的在場感,取而代之的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影片放棄了旁白解說的紀錄片范式,并未一味專注于對政策的解讀和闡釋,反而是聚焦于個體的心理與活動:梁斌運用科技手段來促產增產;強強為了家長里短而頗費腦筋;滿倉整日地奔波于鄉野與辦公室之間。占據敘事時間的是吃飯、閑談、種植、商量、鄉里人的生意經,詳略得當的瓜農生活主導了紀錄片的價值內核。于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影像的塑造中從一項國家層面的宏偉藍圖被轉置為鄉土住民們發自內心的殷切盼望。

與此同時,《瓜熟蒂落》在示意美好前景之外,還積極運用當地的文化資源,為重泉村予以審美維度上的建構。主創者們采用了對稱的水平構圖法來記錄大棚內的成排的西瓜,綠意森森的西瓜在秦腔的配樂之下被塑造為一種近乎鄉野器官的視覺符號。西瓜的藤恰恰又是家庭的隱喻。于是,圍繞著西瓜這個關鍵的符號,《瓜熟蒂落》將發家致富的理想、鄉村振興的前途與合家團圓的愿景融合在一起。也正是在這種復合的、多維的敘事當中,鄉土生活不再被視作城市生活的附庸。城鄉所固有的中心邊緣結構得到了顛覆。鄉土的潛力與尊嚴都收獲了承認。鄉土被灌入全新的內涵,田園牧歌式的農耕傳統與現代化意義上的發展合鑄了新時代的鄉土美學。

“情感具有社會功能,通過情感能夠進行社會動員,調動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共同完成社會任務?!盵5]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提供關于鄉村的種種話語,不論是想象中的返鄉、對鄉土發展的期望,抑或是對自然風貌的渴望、對農耕文化的向往……最終作用于受眾的內心情感,并驅動他們主動參與到紀錄片的協同傳播過程中。而在這些行動當中,受眾通過互動的儀式鏈條重新確認自我與他人的身份,并最終將這一身份歸納至國家話語的層面之中。

(二)在“逆向流動”中塑造鄉土人物

塑造好典型人物是講好時代故事的關鍵所在。對于當今時代的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來說,僅僅展現當地住民的人物形象是不夠的,在鄉村振興作為國家大策的背景之下,書寫“逆向流動”的人群成為一項必要之舉。2020年上映的電影《一點就到家》(許宏宇,2020)便做出了這樣的示范。這部影片書寫了三個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云南鄉村創業種咖啡、開快遞服務站的故事,成為了年度話題之作。他們不僅將大山里的云南咖啡帶向全世界,還將網絡購物這種便捷的生活方式帶入村民們的生活中。影片在末尾匯集了對現實中離鄉打工的年輕人的采訪,一種濃烈的離鄉之愁將文本與受眾串聯起來。近年來的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也采取了此做法,在微觀之處見宏觀,以一個個與鄉村有關的年輕人的故事構建當代鄉土故事。

在紀錄片《理想的鄉村》(張華/丁祥/楊驪珠/洪嘉寶/郝雨竹/王悅陽/艾琳/甘梅穎/陳亞女,2022)①中,人物成為敘事的線索與題眼。十個不同的人物指向十個不同的故事,最終融匯于鄉村振興的大命題之下。這些人物包括當地村民、返鄉青年、志愿者、鄉村醫生、建筑師、藝術家。以先發帶動后發的互助敘事既承認了在現代化潮流中遭遇發展危機的鄉村不可忽視的地位,又彰顯出獨特的中國特色。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理想的鄉村》提供了一種另類的返鄉話語。不同于城市生活所催生的懷舊式的鄉愁情緒,在《理想的鄉村》中,鄉村被具象為一個切實的存在而非虛無縹緲的情感載體。自愿回鄉創立圖書室的吳利珠、致力于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的傅英斌、在艱苦中辦學的更確木蘭,這些人物在短小精悍的篇幅內被塑造成為一個個逆向流動的典范。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些頗具奉獻精神與人格魅力的人物的背后,存在的是一套中國關于鄉村發展的本土經驗。吳利珠、傅英斌等人并不是個例,他們的行動被統合在“共同富?!钡膱陶繕酥?。人物回到鄉村參與建設,助力鄉村的振興,更改了想象中的文化空間的位置關系,彌合了傳統和現代、落后和發達之間斷裂性的鴻溝,規避了現代化話語中線性進步主義的弊端,并再次肯定了基層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的重要價值。

在紀錄片《記住鄉愁》(2015-2021)②中,人們的返鄉則是受到了鄉土底蘊的感召?!队涀∴l愁》的敘事線索在于對傳統禮俗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的有機整合。鄉村的傳統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彰顯出更加強大的精神價值。返鄉不僅是一種對于故鄉經濟意義上的助力與奉獻,同時也是人物找到真我,收獲慰藉的必要之舉。在第一季第二集《孝道傳家》中,本在上海從事廚師工作的舒志新在而立之年回到了家鄉,他給出的原因是“家有老人”?!靶ⅰ弊鳛橐环N傳統的倫理道德,在屏山村內成為了被廣泛認可的社會秩序,而這種秩序又予以村民們安寧的精神境地。于是,經由這些典型人物的示范,鄉村振興題材類的紀錄片講述了雙重形式的反哺:城市反哺鄉村的經濟,鄉村反哺城市的精神。大眾媒介視覺圖景中城鄉對立、鄉村落后的刻板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人物的逆向流動將大眾的注意力吸引到鄉村,“人往高處走”式的成功學敘事被“共同富裕,共同發展”這類更為平等的話語所取代。

在這樣的媒體傳播進程下,一方面重新喚起了從鄉村走出的年輕人重回鄉村尋找自身價值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對鄉村特色的宣傳吸引人們來到這里體驗本地的風土民情?!班l村游”逐漸形成了近年來的旅游主題風潮,觀眾得以介入影像美學之中,并以自己的實際游歷實踐紀錄片的表達,由此形成創作與受眾的合流。這可稱得上是阿諾德·貝林特所說的“使感知者與世界在一種復雜的相互關系中結合在一起”[6]的美學,即在上文所述的參與式文化中,環境、紀錄片與受眾這三者不斷輪換著“文本”與“傳播者”的角色。紀錄片不再只是風景宣傳畫,而是真實地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中、記憶里,甚至引領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風潮。

二、價值取向:關注現實境況,梳理文化脈絡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提及鄉村振興戰略時指出,鄉村振興應當包括五個方面的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以及組織振興。由此可見,文化振興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而以鄉村振興為題材的紀錄片恰好有著形塑鄉村文化、提升鄉村形象、培育鄉村精神的種種功效。以鄉村為創作意象,以鄉村的發展為敘事脈絡,以生活于鄉村中的人物為敘事主體的紀錄片一方面向社會大眾傳遞鄉村發展的境況,反映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實情況,另一方面又為當代的鄉村在文化生態中尋覓到一個位置,弘揚主流價值,講好中國故事。

“剖析一部人文紀錄片的價值要以歷史和現狀為前提,從文獻歷史、藝術審美、人文傳播、社會影響、產業開掘五方面審視其綜合價值?!盵7]可見,在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中,價值取向的建構呈現出以下的特點: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統攝下,結合戀地情結、傳統禮俗、人文風貌與經濟發展等多重維度,并有意識地規避城市中心話語,因地制宜,將實際的鄉土生活與他者化的“鄉愁”式的鄉土劃清界線,以平易近人的鏡頭語言和敘事方式,拉近鄉村生活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并力圖塑造廣泛的傳播效應,以紀錄片的播出和放映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開展。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鄉村振興紀錄片從鄉土建設與鄉土文化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聚焦鄉土建設,關照發展進程

作為時代之鏡,紀錄片需要切實反映時代的變遷,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亦是如此?!班l村紀錄片積極闡釋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構建鄉村振興戰略的影像闡釋體系,擔負著建構與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使命?!盵8]在這種時代語境之下,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積極地圍繞鄉村建設這件大事展開了影像敘事。在諸如《淘寶村》(焦波/李夢龍/孫超,2019)①《了不起的村落》等一系列紀錄片中,各式各樣的關于鄉村如何參與現代化進程的故事被囊括至影像當中。

以《淘寶村》為例,作為國內首部聚焦于鄉村與電商的紀錄片,以詳實的細節記錄了鄉村住民在應對信息化浪潮和互聯網時代的陣痛、迷茫、奮斗以及最終的收獲。電子商務被嵌入鄉村的經濟生活當中,彰顯出技術的普惠性,從而通過影像和事實否定了技術具有排他性的觀念,又對抗著城市中心主義獨占先進技術的話語。淘寶園區的創立又標志行政力量對資源的分配和調動,于是,單純的商業活動被整合進入公共行動之中。紀錄片中所描述的一切都與數十年前鄉鎮基層信息網絡的建立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鄉村振興也正是在這個維度上被界定為一項符合公共利益的集體主義戰略。

可以說,對鄉村建設的呈現是一種關于鄉村現代化的另類經驗的描述。它示范了路徑、過程、困境以及結果,同時為大眾關于鄉村的想象破開了一個口子,使之能夠容納更多現代化的要素,使傳統與現代不再是格格不入的,并構建了一種多元化的價值體系。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內涵被廣泛地擴充,要振興鄉村絕不能單純地依靠老路子。此外,紀錄片所挑選的事件和人物不僅是現實中鄉土建設的參與者,同時亦被置于大眾傳媒的領域之內,被塑造為一種關于如何實現鄉土發展的知識信使。這些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既為同處于鄉村、渴望發展所在地的人群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又向社會大眾展示了鄉村發展的狀況,甚至能夠直接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例如《花開河洲》①對村鎮詩意化的影像書寫直接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走向昌盛,《舌尖上的中國》②背靠央視的權威性推動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在這種良好有序的互動之下,鄉村振興有別于西方式的發展道路,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中國式鄉村現代化。

我們發現,鄉村振興紀錄片不僅僅可以反映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實情況,同時推動著鄉村振興的進一步發展??v觀涉及鄉村振興題材的紀錄片,大多數影片的創作方都屬于官方組織。創作主體的身份賦予了這些紀錄片極強的權威性,有助于樹立品牌形象,建構社會大眾的議程。作為壓艙石、定盤星的主流媒體對鄉村振興紀錄片的投入映證了其隸屬于主流話語,并在國家的層面上對其進行建構。鄉村振興被指認為新時代的中國發展故事,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被勾勒為一個與所有國民息息相關的事件。對其重要性的確立有助于引發扳機效應,使鄉村振興廣泛進入人們的視野。

(二)挖掘鄉村文化標識,重構鄉村空間概念

在當代大眾媒介所提供的視覺圖景中,城市往往占據著一個牢不可破的中心位置,而鄉村則被不假思索地拋至邊緣,并蒙上了一層獵奇的色彩。在這種由逐利的眼球經濟邏輯驅動下,鄉村被界定為一個文化與視覺上雙重匱乏的空間,并與傳承了數千年的關于鄉村生活的詩詞歌賦中的形象相去甚遠,隨之而來的便是鄉村的失落,首先在社會的表征和想象的層面上被確定了下來。費孝通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盵9]這種文化自覺重在找回失落的鄉村文化傳統。盡管鄉村確實面臨著人口出走等種種困境,但仍在當代生態文化中不斷轉型以尋找適合自我的定位,它們所缺少的是一次在視覺文化圖景中得到廣泛展演的機會。紀錄片《記住鄉愁》就是這樣一部應運而生的作品。

《記住鄉愁》系列紀錄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發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組織拍攝。作為一部從國家層面出發的紀錄片,《記住鄉愁》展現出獨樹一幟的關照視角與真誠態度。秉持著“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的創作方針,以豐富的細節聯系了古與今、人與景?!八^細節,就是構成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情景、自然景觀的最小組成單位?!盵10]青山綠水的鄉野風光、古香古色的傳統建筑、淳樸和睦的鄉風民風,這些細節要素的提煉為鄉村賦予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標識。

以第九季中的《黎寨稻香茶意濃》一集為例,影片以茶農們的具體生產活動為切入點,娓娓道來的旁白提綱挈領式地強調著紀錄片的敘事線索:茶農們如何與土地互動,如何處理橡膠林的難題,又是如何地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鄉村被勾勒為一個極具活力與生命力的生產空間。與此同時,傳統的生活方式也煥發著勃勃的生機:黎族人一起進山狩獵,得到的獵物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有一份。不論是采茶、曬谷子,還是進山捕獵,這些活動和行為只能夠發生于黎寨,它們本身便構成了黎寨獨一無二的文化標識?!队涀∴l愁》以一種官方媒介式的權威讓這些活動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使生產活動成為黎鎮日常的主軸,并凸顯了生產活動本身的崇高價值。它以有力的姿態駁斥了消費語境中鄉村文化的匱乏,佐證著鄉土生活的底蘊及其豐富性。

在《記住鄉愁》第一季中,“敬畏之心不可無”“孝道傳家”“講和修睦”等村鎮主題將綿延了千年的中國禮俗文化與鄉村振興的主題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既表述了“千村千面”的事實,又鮮明地指涉著鄉村振興的核心不只牽涉到經濟層面,還理所當然地包括了人文層面。在這些頗具人文氣息的敘事線索的指引下,鄉土的精神空間得到了較好的闡釋。而在影片外的輿論場中,人們對于鄉村失落的概念恰恰起源于一系列鄉村中道德文化淪喪的印象。因之,以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記住鄉愁》實現了對于鄉土生活的價值再構。

紀錄片對于鄉村文化正好起到了一種促進和增補的作用。人乃是文化的主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乃是中華民族在激蕩的世界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所在。對于民俗接遞的呈現,在影像的范疇內促進了文化自信的生發和鄉村文化的振興。

結語

鄉村如何實現現代化,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更是世界上一切渴望發展的國家要處理的難題。以鄉村振興為題材的紀錄片基于中國的發展模式、傳統文化和自身國情,既表述了中國鄉村邁向現代化的獨特經驗,向世界發出了中國之聲,又號召人們將目光投向鄉村,兼顧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我們必須講好鄉村振興的故事,傳播出鄉村的好聲音,才能讓鄉村振興的步伐不斷向前延伸、邁進。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河北慰問困難群眾并考察扶貧開發工作[EB/OL].(2012-12-30)[2023-12-20].https://www.gov.cn/wszb/zhibo547/content_2314098.htm.

[2]陳紅梅.描繪脫貧攻堅的時代畫卷:中國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影像特色與價值表達[ J ].當代電視,2021(04):60-67.

[3]Henry Jenkins.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9:5-6.

[4][法]米歇爾·???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修訂譯本)[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29.

[5]段峰峰,匡蓉.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的話語建構[ J ].中國電視,2023(03):73-77.

[6][美]阿諾德·貝林特.藝術與介入[M].李媛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

[7]趙月枝,龔偉亮.鄉土文化復興與中國軟實力建設——以浙江麗水鄉村春晚為例[ J ].當代傳播,2016(03):51-55.

[8]劉忠波.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紀錄片的文化使命和審美觀照[ J ].中國電視,2020(07):6-11.

[9]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十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196.

[10]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88.

【作者簡介】? 李紅梅,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影視藝術、融媒體教學研究。

①《田園中國》是中國首檔鄉村振興融媒推介節目,2020年在山東衛視首播。由青年人組成的“田園推薦團”和由專家組成的調研團以找尋“幸福時刻”作為主線,將鄉村振興帶來的人民幸福感作為表達的重心,以短視頻為表現手段,深入當地生活,展示拍攝對象在鄉村振興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

②互聯網微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以山鄉奇景與東方文化為核心,存檔東方100個村落,2017年第一季在今日頭條、B站、騰訊視頻等網站上線;2018年上線第二季;2019年上線第三季。

①這里區分“線性時間”和“進步主義”兩個概念,對后者的批判往往是與前者聯系在一起的?;浇陶J為,“時間”是上帝創造的,是屬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恒定不變的。瓦爾特·本雅明認為,“進步主義”的流行依靠于“線性時間觀”的奠定,他批判這種線性的進步觀,認為在這種進步觀的視野中,歷史用“進步”的敘述話語來掩蓋人類現實的苦難,從而造成人們對于苦難的漠視乃至遺忘?!斑@種觀念不可否認的是對人類社會倒退的冷漠”。參見:[美]阿倫特編.《啟迪: 本雅明文選》,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第271頁。

②《瓜熟蒂落》2021年9月25日在CCTV-17首播。

①《理想的鄉村》2022年4月8日在CCTV-9首播。

②《記住鄉愁》2015年1月1日在CCTV-4首播。

①《淘寶村》2019年7月26日在CCTV-9首播。

①《花開河洲》2021年8月10日在CCTV-1首播。

②《舌尖上的中國》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首播。

猜你喜歡
鄉土紀錄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誰遠誰近?
芬芳鄉土行
讀《鄉土中國》后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