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視域下從唐代文物看中西文化交流

2024-04-25 09:26崔超華梁曌
收藏與投資 2024年4期
關鍵詞:絲綢之路一帶一路

崔超華 梁曌

摘要:古絲綢之路綿延數千里,自唐以來,出土文物精品不斷,在唐代宏大而豐富的文化體系之下,中西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文章以“一帶一路”為研究視角,以唐代文物為具體研究對象,以闡釋古代絲綢之路上體現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文物魅力為目的,以案例分析法分別對金銀器、陶瓷器、玉石器、琉璃器類文物進行概況梳理,旨在從“一帶一路”視角發掘唐代文物之美。

關鍵詞:“一帶一路”;唐代文物;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

唐代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進行了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不僅有效促進了唐代經濟繁榮發展,還間接推動了文化、科技和藝術的傳播與交流,使得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習俗的相互認知愈發提升,其中不乏中西文化交流之下而誕生的金銀器皿、陶瓷及紡織等傳世寶物。這些文物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更是當今“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衍生品和創造者。

一、研究背景

古代絲綢之路最早形成于秦漢時期,并于三國至隋朝時期得到發展。自7世紀后,伊斯蘭文明在中原開始深入傳播,縱觀古代絲綢之路,駝隊徐行,商船往來,茶葉、絲綢、瓷器等生活物資從中國運往中亞、西亞、歐洲,西域的農作物、金銀器、香料等物也傳入中土[1],

活躍的商業貿易與頻繁的文化往來使得外來文化不斷流入中原,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兩大文明,亦可看作文化、宗教、技術和商品交流的大通道。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中國不僅疆域遼闊,物資富饒,還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有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唐代開放的政治環境和“絲綢之路”的暢通,造就了唐代中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而今流光溢彩的唐代文物不僅見證了大唐作為“一帶一路”交會點的輝煌歷史,更描繪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畫卷。正所謂“文物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載道,恢弘萬千”[2],唐代每件珍稀寶貴的文物背后,都凝聚著唐人的匠心智慧,鐫刻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見證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在當下探尋唐代文物所折射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唐代文物類別和特點

(一)金銀器類:造型繁多,形態多樣

正如唐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一樣,唐代金銀器的種類繁多且形態多樣,常見器具包括茶具、酒具、醫療用具、化妝用具、佛事用具及其他生活日用品等。來自伊朗世界的金銀盤在此前已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到了唐代金銀器皿更趨流行,因為唐人貴族相信用它們盛放飲品有助于延年益壽,而造型豐富的金銀器種類超過其他所有質料器物,亦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唐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在出土的眾多金銀器中,當屬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鏨花金執壺、鎏金鸚鵡紋提梁銀壺、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最具代表性。

以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圖1)為例,造型為八瓣形杯身,口沿和底沿為聯珠紋,杯身上男子狩獵圖與仕女行樂圖交替出現。作為皇室貴族使用的酒器,其不僅映射出貴族們生活的奢華,亦反映了當時唐朝國力的昌盛和經濟的繁榮,亦是唐代金銀器的上乘之作。杯外狩獵圖為典型的薩珊藝術,而仕女圖則為典型的中國風格,杯體圖案展現了濃厚的異域風格且華麗溢彩。早在2018年,考古學家曾在撒馬爾罕地區的一處古壁畫中發現描繪了正在狩獵的中國皇帝和侍女陪伴的中國公主圖案,與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上的圖案如出一轍,足以證明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

(二)陶瓷器類:千瓷百態,多彩釉色

陸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串聯著龐大信息網絡的重要道路,是中西方文化、技能和思想交流的平臺。伴隨著唐代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印度洋、紅海等地區的船只隊伍在不斷壯大,海上絲綢之路逐步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早在宋元之前,支撐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已由原來的絲綢變為了瓷器,故而海上絲綢之路則又被稱為陶瓷之路。著名的唐代沉船“黑石號”,自打撈出水后其瓷器文物數量多達6萬件,可謂“千瓷百態”。透過這些瓷器文物亦可窺見唐代中西商貿文化交流往來之頻繁,其中不乏如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花鳥紋瓷壺、白釉綠彩瓷壺、青釉褐綠彩摩羯紋瓷壺、青釉褐斑貼花椰棗紋瓷壺、胡人貼花陶范這樣的上乘陶瓷精品[3]。

以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椰棗紋瓷壺(圖2)為例,出自亞勿里洞島海域“黑石號”沉船。壺體表面呈大口狀且圓唇外卷,壺短且直頸,呈八棱形短流三股曲柄,釉面表層雖光亮如新,但通體罩透明青釉卻不及底,瓷壺胎色米黃,下身沒上化妝土處呈青綠。值得注意的是,該瓷壺的流以及雙系下分別飾有一串帶果實的椰棗紋,而椰棗樹則是阿拉伯地區特有的常見高大喬木,亦是阿拉伯民族的象征。該瓷壺作為專供外銷的產品,亦見證了唐代長沙窯瓷器出口對外貿易往來熠熠生輝的場面,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三)玉石器類:質地精良,造型輕巧

古代玉器藝術發展至唐時期,開始逐漸向世俗化邁進,唐朝開拓西域,暢通絲綢之路,和田玉料源源內輸,各類玉石器物在當時十分流行,例如彩色瑪瑙、水晶、玉環、蹀躞帶等,在目前已出土的唐代玉器之中,如白玉松鶴龜鹿紋佩飾、忍冬紋玉杯、鑲鎏金嵌寶珠玉臂環、玉耍舞胡人等上乘精品玉石器文物,大多均用骨咄玉或于闐玉制作而成,其質地多精美細膩,玉中雕刻圖案又多以胡人、獅子等為紋飾題材,域外藝術風格明顯,與前朝玉雕相比亦有新意,體現了“絲綢之路”文化的多元與包容。

猜你喜歡
絲綢之路一帶一路
淺析“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發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國際物流港建設的思考
情灑西域,奠基樂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