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通市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調查思考

2024-04-27 19:02張恩義張正鑫陳茂苑
創造 2024年2期
關鍵詞:易地群眾社區

◆張恩義 張正鑫 陳茂苑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標志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昭通是云南省脫貧人口最多和搬遷規模最大的地級市。全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5.47 萬人,占全省搬遷任務的28.5%,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373 個,其中萬人以上安置區有9 個。但“搬得出”不等于脫貧攻堅任務的終結,如何強化“穩得住、能致富”的搬遷后續扶持,進一步鞏固拓展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切實使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才是最終目標。

一、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后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制度保障

根據國家部委和省級部門關于做好后續扶持工作進一步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效的部署要求,昭通結合實際,印發《昭通市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效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以“點長”制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堅持上下聯動形成工作整體合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取得實效。

(二)以“兩業”促增收

第一,培育產業挖掘發展潛力。立足各安置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發展思路,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搬遷群眾”的聯動發展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產業發展紅利惠及更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第二,保障就業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把“穩就業”作為后續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800 人以上安置區建立30 個創業就業服務站,建立到樓棟、到戶、到人的高度組織化轉移就業聯系機制,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穩定增收。

(三)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第一,創新形成五級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在9 個萬人安置區成立黨工委,新設立3 個街道辦事處,在800人以上安置點成立111 個黨組織、組建44 個社區、配備社區干部537 名、設置樓棟長918名,構建“街道、社區、片區、樓棟、住戶”五級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有效破解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堵點、痛點,穩步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完善和提升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貫穿工作始終,以集中宣講、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發展難題等方式為民辦實事。

(四)堅持示范創建樹標桿

圍繞“配套兼顧遠景、經濟顯著增長、民生保障到位、社會和諧穩定、社區治理有效、群眾高度認可”目標,深入推進“各具特色、宜居宜業、和諧穩定”的萬人以上安置區脫貧致富示范標桿打造工作,科學制定創建標準,明確36 條創建指標,并將萬人以上安置區后續扶持工作納入全市年度目標綜合考核。力爭到2025 年,安置區示范創建全面完成,成為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

二、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導致生計適應困難

雖然政府、企業、扶貧車間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但部分年齡大、身體差、文化素質低的群眾無法在遷入地找到工作。再加上日常消費支出的大幅度提升,加劇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心理上的不安,影響到他們對環境的適應。

(二)自身能力不足,導致后續發展困難

搬遷群眾多數來自貧困程度較深的農村地區,受地理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僅掌握傳統的農耕技術?!拜斞椒鲐殹笔关毨罕姼惺艿近h和國家的關懷,同時也使部分群眾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加重了對政府的依賴程度。這部分人徘徊在脫貧的臨界點,稍有變故就會返貧。

(三)產業發展不足,導致后續生計困難

昭通市地處烏蒙山片區,97%的國土是山區半山區,集中安置區在土地征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成本高,用于后續產業發展的資金有限,導致產業投資心有余而力不足。扶貧車間對安置群眾就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仍有突出矛盾亟待解決,主要體現在入駐扶貧車間的企業數量較少、規模小,大多是小微型私企,吸納勞動力有限、支付報酬不高,提供崗位的種類不多,選擇余地少。

(四)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埋下返貧隱患

第一,信息建設相對滯后。目前的動態監測系統是通過大數據與扶貧系統相聯合創建的數字化預警系統,可以快速掌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收入情況,但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自身能力等信息就很少涉及,識別內容不夠全面、識別指標不夠精準,不能及時對有返貧風險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進行預警。同時,返貧監測系統也只是在少數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內建立,絕大多數搬遷安置點還需進一步完善。

第二,人才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防返貧監測系統的信息需要通過人工進行錄入、識別指標、后臺數據管理,同時工作人員還需對采集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分析,這就考驗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但調研發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人員構成復雜、學歷參差不齊,影響到防返貧監測機制的專業化和科學化。

(五)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影響后續扶持效率

第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治習慣,社區綜合治理參與度極低。在調查問卷中,部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不清楚自己擁有的自治權利,大部分情況下只參與社區事務的實施過程,很少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管理和監督過程。

第二,幫扶資源有待整合。后續扶持的參與主體眾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合作,導致扶持資源、扶持項目、扶持隊伍等較為分散,幫扶質量和水平有待提升,各種幫扶資源有待整合。

三、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對策

(一)重塑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社會適應網絡

第一,提高安置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心理適應能力,真正適應新生活。一要關注安置社區失業群眾,幫助他們培養和樹立積極心態,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自我認識,提高就業信心,為失業群眾傳遞更多正能量,進一步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心理融入;二要加強社區工作人員以及樓棟長的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知識,從而對社區失業人員、老人等加以關注并進行開導。

第二,保障并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參與社區政治生活的能力。社區要積極動員和鼓勵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參與到社區政治生活當中,行使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行使參與社區公共文化生活等的權力。同時,分階段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政治參與能力和參與感。

(二)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自身發展能力

第一,強化就業幫扶,組織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積極就業。一是篩選優質崗位向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推送。建立健全勞務對接機制,加強與主要勞務輸入地相關部門、企業對接,依托各類就業服務機構,收集篩選企業用工信息,及時精準向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推送優質崗位。二是加強人才合作,鞏固勞務協作,實現群眾共同富裕既管當前又管長遠。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把人才合作與勞務協作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通過支教、支農的專業團隊到安置區開展“傳、幫、帶”工作,為后續扶持注入強勁動力;通過勞務協作,開展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就業信息、創業指導、權益維護等綜合型服務,搭建從培訓到就業的“直通車”平臺。

第二,大力挖掘本地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業機會。一是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吸引優質企業落地昭通的力度,增加就近就業機會。二是精準盤清現有產業用工需求,同等條件下優先培訓和推薦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三是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兜底安置就業。

第三,開展“技能提升行動”,提高勞動力能力素質。一是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和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既有能力及學習能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崗培訓、個性化培訓,拓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獲得技能的渠道。二是堅持扶智、扶志、扶技“同軌”,在規模較大的安置區(如靖安、卯家灣等)周圍建立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基地,通過中高級專業知識學習和多元化技能培訓,增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勞務市場的競爭能力。

(三)壯大基礎產業及特色產業促進可持續發展

第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質量。一是培大育強、打造高質量“強企方陣”。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力以赴拼經濟拼發展,依托安置區已建成的蔬菜和食用菌大棚等產業基地,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在大中型安置區新建配套產業園區、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基地,著力解決產業鏈、物流鏈等制約問題,構建安全、環保、信息等服務體系,增強園區項目承載力和吸引力。二是品牌興農,激活安置區發展新動能。緊緊圍繞天麻、竹子、花椒等優勢產業,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逐步培育和發展一批“名、特、新、優”農產品,有力推動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鼓勵有條件的大型安置區發展景觀農業、觀光體驗、文化休閑、健康養生等新型業態。

第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產業布局。一是堅持以商招商、親情招商。依托安置區扶貧車間標準化廠房、現有產業優勢等資源,加強東西部協作以及滬昭協作的資源、要素、人才對接,爭取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技術型、數字型等企業落戶昭通。利用春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開展“返故鄉、建家鄉”活動,推動創業回鄉、項目回遷、資金回流。二是嚴格落實招商機制。立足昭通資源稟賦,通過招商引資做優做強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三是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實施投資項目審批代辦、政策集成直達快享、政銀企常態對接等服務,當好企業的服務員。

(四)建立健全易地扶貧搬遷風險防控體系

第一,健全返貧預警機制,加強勞動力就業動態監測。一是建立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產業、民生保障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按照“統一管理、動態調整”原則,由網格員、行業部門、幫扶責任人“三支隊伍”每月對監測對象進行跟蹤回訪,定期了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收入支出、就業創業、就醫就學等情況,全面動態監測掌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返貧風險,逐項及時整改消除。二是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和分層分類救助幫扶機制。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低保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對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的困難群眾給予專項社會救助或實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嚴格落實低保、特困供養、孤兒保障、臨時救助等幫扶措施,進一步擴大社會救助的覆蓋面,同時緩解“低保捆綁”帶來的懸崖效應。

第二,組建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一是吸納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進入防返貧預警中心,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不定期送出去培訓,不斷增強工作能力。二是建立一個多層級的防返貧預警系統,把發改、人社、教體等部門納入其中,各部門各司其職、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預警系統,充分發揮好防返貧預警系統的作用。

(五)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第一,加大多元主體參與后續扶持的動員力度。政府應支持企業、社會組織、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等多元主體參與后續扶持,實現解決問題的方式由被動單一轉變為主動多元,更好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通過政策鼓勵、需求調查、物質支持等多種方式,為社會力量的參與提供支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宣傳隊伍,保證有充足的工作人員進行宣傳動員,使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后續扶持。鼓勵企業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設并給予資金、技術、就業崗位等的支持。鼓勵社工組織給予心理輔導、組織活動、專業社工人才的支持。鼓勵社會愛心人士、群團組織給予資金、技術、專業人才的支持。

第二,強化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一是成立后續扶持聯動小組,負責與企業、社會組織、搬遷群眾等不同主體的對接,統一安排部署,最終形成在政府引導下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后續扶持格局。二是建立多元主體參與后續扶持的信息服務平臺。平臺動態記錄各種后續扶持資源的數量、流向、需求等,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歡
易地群眾社區
社區大作戰
多讓群眾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報告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四大看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