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教學方法

2024-04-27 15:42陳劉妹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4年3期
關鍵詞:教學方法

陳劉妹

摘 要 以《石鐘山記》為例探討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教學方法,介紹蘇軾的貶謫經歷,從獨特的結構、清晰的敘述邏輯、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和思辨的主旨四個方面對文章進行詳細剖析,在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 《石鐘山記》? 古代游記散文? 教學方法

北宋元豐年間,王安石主持變法,推行新政,試圖通過改革應對當時社會經濟的問題。這一新法引起了新舊兩派的激烈沖突,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卷入了“烏臺詩案”,被貶謫至黃州。這段被貶謫的經歷不僅是對蘇軾個人的打擊,也是他思想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黃州,蘇軾經歷了近五年的時光,這段黃州生涯對他的認知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貶謫之地雖然是他生活的低谷,但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高峰。他在這個階段創作了《赤壁賦》《題西林壁》等名篇,展現出了他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精神。蘇軾之所以游歷石鐘山,并寫下《石鐘山記》,與他個人的經歷和思考息息相關。這篇游記記錄了他對石鐘山的考察過程和對以石鐘聲音命名的質疑,突顯了他的務實求真、對傳統解釋的懷疑。游記中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提出質疑,體現了他的求真精神。蘇軾夜訪石鐘山、仔細聆聽石鐘山的聲音,并對兩種解釋進行實地考察,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強調了實地考察的重要性,不肯盲從,展現了他對認知的嚴謹態度。

《石鐘山記》不僅是對石鐘山的探索,更是對知識的探求和真理的追尋。蘇軾在這篇游記中展現出了務實求真、質疑傳統觀點的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于他的其他作品中?!妒娚接洝肥翘K軾文學創作的一個縮影,成為中國古代游記散文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古代游記散文的概念

游記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種重要的散文體裁,其獨特性在于以作者親身經歷的旅行、游歷或考察為基礎,通過文字敘述展現作者在旅途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全貌。這類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不僅豐富了文學形式,也為后人提供了歷史文化的珍貴記錄。

游記散文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真實性,作者通常親身踏足所述之地,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體驗,并將所見所聞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親歷性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游記散文通常既有敘述性質,通過對景物、事件、人物的描寫來還原旅行經歷,又貫穿著作者的思考和探究,對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和思考。游記散文不僅是一種紀實性的記錄,更是一種文學創作,通過文學手法描繪景物、抒發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

在中國文學史上,游記散文一直是重要的文學樣式。古代經典作品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醉翁亭記》等,展現了作者對游歷之地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游記散文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記錄了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等信息,為后人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同時,因為對人文環境的關注和作者個性的表達,這些作品成為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的體現,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

二、獨特的結構

《石鐘山記》結構獨特,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它并非簡單地記敘游覽見聞,而是以質疑作為切入點,通過“疑─察─結論”的方式結構全文。蘇軾不盲從古人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來驗證真相,這種邏輯思辨的方式在中國古代散文中較為罕見。

文章一開始即引出作者對古人觀點的疑問,通過對酈道元和李渤說法的質疑,激發了讀者對傳統觀點的關注與思考。這一部分質疑傳統說法,提出問題,古今對照,引出下文。在第二部分,作者親自前往石鐘山,對當地情況進行實地考察,驗證對古人說法的質疑。作者通過詳細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他的親身經歷中,展示了小童持斧扣石的情景以及夜晚在石鐘山的真實感受。這一部分是對實地考察的詳細敘述,包括觀察所得、個人體驗和對比分析等。在第三部分,作者總結前文的疑問和考證,對親身考察所得進行總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部分不僅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還回扣了開篇的疑問,表達了作者的思考和觀點。作者慨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通過對兩位古人觀點的評價,強調通過實地考察得出結論的重要性,為文章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通過質疑、考察和結論三個部分,學生能更清晰地理解散文結構。

三、清晰的敘述邏輯

《石鐘山記》的敘述邏輯清晰明了,每一段落都圍繞主題展開,層層推進,論述流暢;每一部分都有著明確的目標,互相呼應,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對文章主題的清晰認識。

作者在引述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時,并沒有直接給出自己的立場,而是通過嚴謹的辨證手法,曲折地表達自己的疑慮。針對酈道元的說法,先說“人常疑之”,暗示自己的不確定態度,接著通過“以鐘磬置水中”的實驗論證酈道元的說法難以成立。對李渤的說法,先說“余尤疑之”,其后通過實地考察否定李渤的觀點。這種表達方式使讀者能感受到作者對問題的深刻思辨。

質疑李渤的說法時,通過“自以為得之矣”講述李渤自認為找到了原因,接著用“然是說也,余尤疑之”表達了自己的質疑。這種曲折的表達方式展現了作者的謹慎態度,也使文章的論證更完整。在描寫小童持斧扣石的過程時,作者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通過“余固笑而不信也”一語,暗含對這種驗證方式的質疑。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既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也為后文的實地考察埋下伏筆,使讀者對文章的發展更加期待。在實地考察時,作者通過描寫石鐘山的夜晚,將整個氛圍描繪得陰森可怖,通過景色的描寫為后續的發現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在發現真相時,通過“徐而察之”和“而為此也”的表達使得整個過程充滿了變化,也使讀者感受到作者發現過程的邏輯性。在末段,通過“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這樣的表達方式,既對酈道元表示敬意,又對李渤進行戲謔。這種明確的評價方式,使作者的態度更鮮明。

對文章敘述邏輯的分析拓展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視野,使他們能夠深入探索文本背后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態度和觀點。通過對《石鐘山記》等文本的解讀,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對古人觀點的質疑和論證過程,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分析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古代游記散文的興趣。透過對文章邏輯、語言、表達方式的剖析,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內涵,增加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探究熱情。

四、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

《石鐘山記》中,作者用明喻手法對景物進行 了生動形象的描寫。比如,“聲如洪鐘”這個比喻直接用鐘聲比喻水聲,使讀者能夠想象出水聲的雄渾有力。而將大石形容為“猛獸奇鬼”,為景物賦予了強烈的生命力和神秘感。在文中作者還使用了一些暗喻,這些暗喻常常含蓄、隱晦,給讀者留下了一定的聯想空間。例如,“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這種隱晦的描述賦予湖口水聲一種歷史和文化的內涵,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了石鐘山的聲音。作者還運用了擬人手法,使得景物具有生動的人性特征。比如,“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以比喻、擬人多種修辭手法描寫岸邊“大石”,賦予大石神秘感與力量感,能夠激發讀者的無限想象。

作者使用擬聲詞描述山谷中傳出的聲音,如“鏗然”“磔磔”“噌吰”“窾坎鏜鞳”等,這些擬聲詞通過模擬水聲的韻律,賦予鐘鳴聲、水石撞擊聲以直觀的形象感。此外,對鳥鳴和水聲的描述也別具匠心,文章借助富有表現力的動詞與精準的描寫,渲染出棲鶻驚飛的情景、鸛鶴的叫聲以及水聲的聲勢,從而讓讀者產生了視聽上的真實感受。這些形象生動的描寫豐富了讀者對景物和聲音的感知,使文章更生動多彩。讀者能身臨其境般與作者一同感受山谷的神秘、聲音的奇特,深入體驗到文章的魅力。

教學中,深入剖析作者在文中運用的各種修辭手法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明喻、暗喻、擬人、擬聲等修辭手法,豐富自己的表達方式,提高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對修辭手法的深入分析,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文章中的情景描寫、聲音描述等,從而更深入地感知和體驗到作品的情感與意境。

五、思辨的主旨

《石鐘山記》采用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夜游石鐘山的實地考察,對酈道元和李渤關于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考證分析,提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的論斷。教學中,可以從三個層次講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第一層次,強烈的反問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突顯了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深刻思考和對真相的渴望。通過這樣的探尋,作者在文中展示了一種探索歷史、追求真相的精神,這有助于引導讀者思考對待歷史問題時的態度和方法,強調了對事實真相的追求。這一層次的表述也為后續的分析提供了邏輯基礎,為讀者明確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創造了條件。通過對“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問題的強調,作者為自己的探究奠定了哲學性的基礎。

第二層次,作者以批判性的口吻指出了石鐘山得名由來無法準確傳承的原因。首先,他指出酈道元觀點的局限性和不詳之處,暗示了人們對酈道元觀點的懷疑。其次,作者對士大夫未進行實地考察的態度表示批評,認為他們對這個話題缺乏真正的興趣和深度探究。進一步提到“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未能記錄相關情況,導致了事實真相在歷史上的遺漏和缺失。最后,指出以“陋者”為代表的“臆斷者”憑借誤傳和臆測,使真相無法被準確地流傳。這一層次的分析是對歷史文化傳承中不足之處的批判,強調歷史傳承存在某些片面性和誤導性。作者以具體的實例論證了事實真相往往無法被真實記錄和傳承,為第三層次中作者寫作意圖的揭示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層次,作者對前文的論述進行了思辨性的總結,突顯了寫作意圖?!皣@酈元之簡”表明酈道元觀點的簡略,“笑李渤之陋”表達對李渤淺漏觀點的嘲笑。這種對比評價突出了作者對真相的堅持和對歷史觀點的選擇性支持。整體而言,這一層次強調了作者在寫作中的明確目的,即傳播自己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深刻思考,并糾正歷史中存在的誤導性觀點。這對讀者在閱讀中明確作者的立場,引導讀者對歷史真相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具有顯著的教育意義。

《石鐘山記》作為一篇精彩的古代游記散文展現了蘇軾對歷史觀點的質疑和注重實證、追求真理的精神。文章以其獨特的結構和清晰的敘述邏輯為學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機會。教學中通過對其修辭手法和思辨層次的分析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歷史觀點的多樣性。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學生對古代游記散文的認知,也激發了他們對文學作品深入探究的興趣。

猜你喜歡
教學方法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數學復習教學方法
高中體育教學方法初探
淺談高等數學中教學方法的創新
實用型中醫人才培養中慕課教學方法的探討
文言文教學方法實踐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之我見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中醫康復學教學方法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