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科普節目創新創優策略

2024-04-28 05:58
視聽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獲獎作品科普受眾

蔡 瑜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0 年的3.20% 提高到2020 年的10.56%;全社會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更加濃厚;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有利于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動科技強國各項目標的實現。

一、電視科普節目現狀

長期以來,廣播電視作為主流媒體,是科普傳播的重要載體。我國科普類節目大致經歷了從知識講座、新聞專題、戲劇化節目到融媒體節目的發展歷程,從單一模式發展為真人秀、情景劇等多元模式。

主流媒體較有影響力的電視科普節目包括央視《走近科學》《科技之光》《創新進行時》、江蘇衛視《最強大腦》《超腦少年團》、北京衛視《大先生》、湖南衛視《科學少年團》、山東衛視《科普總動員》《奇跡總動員》等等。這些節目風格迥異,內容豐富,根本宗旨都在于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通過節目的傳播,激發了受眾尤其是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受眾面相對狹窄的電視科普節目影響力、收視率不及綜藝、民生等節目,科普節目也較少在主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許多市縣級媒體沒有科普專欄節目,而散見于日常新聞類、專題類節目中。編輯記者克服各種困難,創作出高質量的精品佳作,為普及科學知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

二、電視科普節目創新創優之道

歷年江蘇廣播電視優秀社教節目評比,科普節目一直是單獨的獎項之一,足見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主流媒體傳播價值的引導。評析近年江蘇電視獲獎科普節目,管窺創優創新之道,能啟迪從業者創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一)把握重大主題

中國新聞獎評獎將“題材重大、主題鮮明、新聞性思想性強、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引領社會輿論”作為第一業務標準。地方主流媒體在創作中要緊扣時代脈搏,在新時代的洪流中捕捉有價值的課題線索,凝練重大主題。2020 年度獲獎作品《“海水稻”畝產超千斤》聚焦國家糧食安全落地實施;2021 年度獲獎作品《探尋“長江第一鮮”,解密刀魚養殖那些事》凸顯長江生態保護新成果;2022 年度獲獎作品《無人農場“慧”種地》展現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尤其是2022 年度獲獎作品《科技賦能種業振興:解鎖“華夏第一雞”基因密碼》,取材于江蘇京海集團一項科研成果,該集團通過近二十年不懈努力,研發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培育本土種優質種雞,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肉雞產業“卡脖子”的局面,該片以重大典型科研成果生動詮釋二十大精神,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類似獲獎作品還有很多,主題立意具有高屋建瓴的氣勢,構思精巧、制作精良,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價值擔當。反觀個別作品,雖然畫面也算精致豐富,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視性,但題材相對單薄,主題不夠鮮明,即便在市級評獎中也難以脫穎而出。

科普節目把握重大主題,需要編輯記者深入學習思考國家的大政方針,具有一定的宏觀視野,對黨和政府關于科技工作的戰略部署了然于胸。同時,要緊密跟蹤前沿科技動態,對科技知識保持濃厚興趣,善于從公布的最新科研成果中捕捉有價值的報道線索,這是科普節目創優創新的重要環節。

(二)善于“講故事”

科學知識、科技術語、科學原理、科研成果比較深奧晦澀,科普節目創作者必須吃透題材的相關知識點,深入淺出地用通俗易懂、受眾喜聞樂見的語境語態表達出來。從江蘇社教近幾年獲獎科普節目來看,創作者普遍重視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通過圖表、動畫等各種生動形式,講解相關知識點,提升了節目的可視性,便于受眾理解接受。

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每項科學研究都充滿了波折與挑戰,每個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都凝聚著艱辛的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都是“有故事的”。將科學家精神、人文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科普知識宣傳中,講好故事,肯定“人”在科學創造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滿足受眾認識自我、探索世界、求知求新的需求,也是科普節目創新創優的重要途徑。

2022 年度獲獎作品《科技賦能種業振興:解鎖“華夏第一雞”基因密碼》,不但通過動畫等形式講解了分子輔助育種技術的基本原理,還講述了涉農科技企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全片將科普知識與創業故事相融合,顯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激發了受眾對該涉農科技企業的敬意,以及對國內農業領域科技技術的自信心、自豪感。2021 年度獲獎作品《點豆成“金”》則巧妙采用故事化表現手法,基層科技工作者吳春芳多年致力于提高蠶豆產量、促進農民增收,是業內公認的“科研狂人”。以前她多次實驗均告失敗,一次偶然的發現,激發了她的靈感,點燃了走向成功的火花。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作者通過設置沖突、解開重重懸念,用曲折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地營造視覺效果。畫面表現亦大膽打破科普節目常規,用狂風暴雨、陰云密布等畫面語言表現主人公面臨失敗的內心世界;田間頑強向陽生長的野草,表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陽光普照、云開霧散的畫面,又讓受眾感受到主人公大獲成功的喜悅。故事化的科普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感動了受眾,也能打動評委的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故事化不等于故弄玄虛、虛張聲勢,在創作中要把握好講故事的“度”。

(三)推進科普+科技融合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高端新穎的科技研究成果運用到各行各業,媒體技術創新亦緊跟時代步伐。尤其在新媒體時代,媒體與前沿科學技術深度融合,豐富了科普節目的外在表現形式,使節目更具時尚感。AIGC 等新技術與網絡媒體的深度融合滲透于媒體的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全過程,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央視《詩畫中國》為觀眾帶來兼具中國精神風骨與審美旨趣的文化“盛宴”,新改版《開講啦》采用XR技術打造虛擬設計與現實場景相結合的主題平臺,構造出宇宙空間站、深海潛水燈虛擬場景,增強觀眾代入感。

2021 年度獲獎作品《南博考古公開課》,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和南京博物院合作的系列科普節目中的一期。節目通過文物展示講解、道具模型對比、趣味實驗等新穎方式,向受眾介紹江蘇考古工作中發現的文物,以及從文物中反映出的華夏文明的發展變遷過程。更令人稱道的是,節目通過手機端互動、互聯網視頻,以及VR 技術同步播出,提高了受眾的沉浸感和參與感。

2003 年度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描繪出技術賦能媒體發展的未來方向和圖景,與媒體融合發展緊密相關的新技術、新應用、新創意令人嘆為觀止:借助AIGC 內容創作平臺項目,用戶可通過簡單地輸入文本、選擇發音人或虛擬形象,一鍵完成音視頻的輸出,且語氣變化、語句停頓、聲音細膩程度與真人相差無幾;數字氣味遠程傳輸技術著眼于氣味在網絡傳播中的技術突破,隨著氣味控制精度的提高,在家聞到雨后原始森林泥土和樹木混雜的自然氣息成為可能??破展澞縿撟髡咭e極消化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大膽運用到日常節目創作中。積極推進科普+科技融合實踐,是科普節目創新創優的必由之路。

縱覽近年江蘇優秀電視科普節目,佳作紛呈、精品迭出,令人鼓舞,同時也存在農業題材偏多、工業等其他戰線題材相對偏少,科技感、時尚感不足等問題。創作者要樹立“大科普”理念,在新征程上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強國各項目標,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引領作用。

猜你喜歡
獲獎作品科普受眾
獲獎作品選登
科普達人養成記
獲獎作品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獲獎作品選登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