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育人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破解

2024-04-28 15:15王玲
教書育人 2024年6期
關鍵詞:育人思政政治

王玲

(大連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點關注的是育人過程中空間要素的構建。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其把所有可以實施育人的空間覆蓋進去,構建了各領域、各層次、各方位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育人體系需要通過全方位育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系統、科學、完整地開展與延伸,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教育成就直接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聯系在一起。

一、全方位育人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工作機制致使育人內容和形式固化

自全方位育人理念提出后,高校思政教育的確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但是因為缺乏整體的規劃與系統性的建設,實際工作是處于失衡狀態的。首先,高校延續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領導方式:上級部門發布政策,下級部門執行政策。這樣的模式雖然穩定,但是缺乏創新性,且沒有考慮到思政工作對象的發展性,直接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反饋不及時、不準確等問題的出現。近年來,一些高校為了在思政工作中取得成績,在全方位育人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高層次人才”的概念,本意之一是為了通過先培養一批思政人才獲得可推行的經驗,而后在整個高校進行廣泛式的培養。但在實踐過程中,“高層次人才”成為一項考核學校德育政績的指標,很多學校不得不把工作重點放在迎接考核上,實際的培養工作就變成了“拉橫幅、喊口號、拍照片”,育人工作變成了形式主義。其次,部分高校內部的各個部門沒有建立協同機制。很多發揮育人功能的部門都呈現獨立、單一的工作狀態。因為在教學工作中沒有交集,所以德育上也缺乏主動交流的意識,協作機制不通暢。這是對全方位育人整體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最大的背離,造成了高校育人工作與專業教學發展的不匹配和不適應,無法達成育人的目標。

(二)育人資源開發不充分致使德育效能低下

育人資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又是全方位育人的基礎與保障。高校對顯性德育資源的開發極為重視,且取得了一些成績。如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公益性組織達成合作育人的關系,讓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學習、實踐、創新教育等活動;開通線上教育平臺,使網絡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這些顯性的教育資源為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與此同時,基于全方位育人的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疏漏卻也被充分地暴露了出來。部分育人主體不能從內心真正認識并認同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本質與關鍵,全方位育人仍然停留在高校主導、高校實施的單主體階段。在學生需要獲得幫助時,僅憑高校一個教育主體,無論是心理上的輔導,還是生活上的支持,就都會表現出嚴重不足的情況。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學生精神和情感上不能得到更多支持的基礎上,思政教育很難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更為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檢驗與專業課的效果檢驗不同,它很難通過具體的指標進行量化,所以高校在進行資源配比建設時,為這項工作分配的資源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這會進一步拉低德育的實效性,導致資源鏈和效能鏈之間的嚴重不匹配。

(三)空間覆蓋面不足致使多主體責任意識欠缺

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一種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狀態中。伴隨大學生接觸的社會層面越來越廣泛,實現這一狀態的客觀難度是在逐漸加大的。加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價值觀從各種渠道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當中,這不是僅依靠學校一個主體就能扭轉的,其需要從國家到各個部門再到高校,通過政策規范,而后找到可行性渠道,深入家庭、企業、各行各業中,形成一個全面且主動配合的網絡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一方面,這一網絡尚未集成,另一方面,學生在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其在社會上得到的信息反饋嚴重偏離,這會讓學生深深地陷入對教育和自我的懷疑中,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另外,一些學生會尋求家庭的幫助??蓮膶嵺`效果來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更多地主導了家庭教育。權威式教育、命令式教育、物質激勵式教育導致學生出現極大的精神壓力、攀比虛榮的心理、情感淡漠等,因為這些錯誤的教育做法,全方位育人的效能不僅沒有發揮出來,還會使得學校教育的成效被減弱。

二、全方位育人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策略

(一)遵循規律,建立全方位育人的機制

立德樹人是全方位育人的根本出發點,其決定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標,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的工作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并非憑空而來,它是基于事物的客觀運行規律得來的,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書育人工作和學生成長路徑三個客觀規律的內在聯系中挖掘而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將其總結為“八個相統一”,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具象的依據。首先,“大思政”育人格局構建的主體必須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這三個具體問題。確保意識形態的清醒與育人方向的正確,讓高校培養的人才能真正擔當起民族復興的大任。其次,全方位育人是一個長效系統性的工作。體制機制的建立是讓這項工作能夠長效系統開展下去的前提。所以高校黨委必須牽頭成立領導小組,認真學習領會政策與會議的精神,對這項工作進行全面的部署、統籌與規劃,穩扎穩打地推進育人工作。在完善了頂層設計之后,下屬的各個部門依次被打通,可以通過管理、教學、服務等多個層面,同時部署、評估和監督的形態推進全方位育人工作,每一個形態有獨立的章制,各個章制之間又有協作的部分,全方位育人的體系就得到了初步的構建。接下來,各個部門需要明確工作的內容與職責。通過建立責任清單把組織建設、任務分工、機制創新等細則性工作落實到位。從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第二課堂、網絡課堂等各個層面,把空間層面全部覆蓋,確保在實施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過程中,育人力量互聯互通,育人工作的常態化和創新化開展都有堅實的基礎。

(二)整合資源,優化全方位育人的路徑

學校是實施全方位育人的最堅實的陣地,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現有資源有限且集合資源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善的客觀事實面前,學校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內的育人資源。從學校文化、各類課程、實踐活動、科研合作、管理服務、心理健康、網絡環境等各個方面深刻地挖掘可供本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資源,讓學生身處校園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潤。有一些高校組織教師鉆研專業課和思政課結合的創新課型,有一些高校開展“思政空中課堂”,有一些高校定期舉辦思政主題的實踐活動……這些均是有意義的嘗試,可以凝結成經驗進行推廣。與此同時,學校要主動地向校外的育人資源拋出“橄欖枝”,如與當地的革命根據地、紅色展覽館、黨史博物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合作,通過定期舉辦活動開放日、志愿講解員等活動,讓先進的思想文化成為一種“內生動力”,感染和召喚大學生投入新時代的建設事業中。學校還可以與一些藝術組織合作,通過排練舞蹈、話劇、音樂劇,在節假日、紀念日進行展演等形式,一面把思政教育灌注到學生的心中,一面讓思政教育在社會上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三)強化意識,協同全方位育人的主體

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廣泛性與活躍性是實現全方位育人不可多得的優勢。抓住學生走向社會的契機,搭建一批社會實踐平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服務人民,在服務人民中增長才干,是把各方育人意識轉化成為可見可用的成果的最好的方法。從社會層面來看,學生的實踐、創業可以獲得育人的效果。利用新媒體平臺讓思政教育實現跨地域的匯聚又極為符合全方位育人打破地域限制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教育主體也會得到更多的素材,從實踐中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傳遞的途徑(方法)。一旦社會主體掌握了育人的方法,其對這項工作的認知也會隨之深化,主動積極地投入育人事業中。目前國內高校開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隊”“助力鄉村振興”等育人精品項目就是最好的典范。在協作的過程中,為了能把考核指標量化,可以考慮建立一些實習實踐基地,配以大學生實習實訓的制度,督促育人主體和大學生同時進步,實現雙贏。從家庭層面來看,家長的理解、信任、鼓勵和支持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心理動能。所以家長必須擺脫傳統的育人觀念,主動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要與學校取得積極的聯系,了解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得到來自教師的專業指導,從而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統一在一起,完成教育主體的協同工作。

三、結語

全方位育人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要想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必須遵循教育的規律,修正傳統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重新構建各類機制的基礎上打通內部的協作途徑,匯聚各領域、各層次、各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以高校為堅實陣地,家庭、社會各司其職的教育大格局。當然,全方位育人的范圍之廣、內涵之厚是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被反復研究和不斷總結的,當其隨著時代的訴求和教育本質的凸顯,在新的形勢與新的任務下愈加充分地彰顯力量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成功地翻開了新篇章,真正成為高層次人才的培育陣地。

猜你喜歡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