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服飾文化譯介之路

2024-04-28 05:38姬云菲
秀江南 2024年2期
關鍵詞:夫子譯語服飾文化

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素有“東方歌劇”之稱,被譽為中國國粹。京劇將歌唱、舞蹈和音樂有機結合,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改革開放后,京劇活躍于國際舞臺,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系統中的名詞翻譯是京劇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環節。京劇服飾的造型是表現人物身份背景、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的一種重要方式。京劇服飾既有共性又有獨特性,每一次都會表現出時代背景、民族風情、地域特征。因此,京劇服飾在戲劇演出中不可或缺。頭飾是京劇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體現演員的性別、年齡、職業和社會地位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使更多的外國朋友更好地理解和推廣京劇文化,對其進行翻譯尤為重要。本文以夫子盔為例,對京劇服飾中的文化詞匯進行研究。在目前關于京劇服飾文化英語翻譯的諸多文獻中,筆者選擇了闕艷華等編著、陶西雷校譯的《中英文對照京劇服飾術語》作為案例,從語言、句法、篇章三個層面,分析了京劇服飾的文化語境,并分析了京劇冠帽夫子盔的英譯,歸納了京劇服飾文化名詞翻譯的注意點,希望能為未來的京劇文化名詞翻譯提供一些借鑒。

在京劇演出中,不同的人物身著不同的頭飾,這是因為頭飾反映出人物在職業和地位上的差異,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冠帽文化。我國學者對京劇冠帽等京劇服飾文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對京劇服飾文化的翻譯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關于京劇服飾文化,國內的學者做了很多研究。劉月美、劉琦是對京劇服飾類型描述得最詳細的作家,其作品對人們了解京劇頭飾文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劉月美(2002年)將頭盔劃分為硬頭盔和軟頭盔兩個類別,并配有圖畫說明,以便讀者閱讀。劉琦(2008年)以42件京劇服飾為例,對其服飾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玄機”。

但是,關于京劇服飾的英譯,中外學者沒有一個完整的譯本。通過查閱現存的有關京劇服飾文化名詞的資料發現,1961年著名戲劇理論家齊如山主編的《國劇行頭》對京劇服飾的類型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劃分和介紹,并以圖文的形式,中、英雙語介紹了京劇服飾。近年出版的趙少華主編的《中國京劇服飾》,將京劇頭飾分成盔、帽、冠、巾四個類別,并配以中、英兩種語言,以滿足中外觀眾的需要。2008年譚元杰編寫的《中國京劇服裝圖譜》、2008年陳申編寫的《中國京劇戲衣圖譜》等作品,均以中、英雙語的形式概述了京劇服飾文化,尤其是京劇特有的服飾形態。目前,有關京劇服裝文化名詞翻譯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闕艷華主編、陶西雷校譯的《中英文對照京劇服飾術語》(2017年),該書對京劇服裝和冠帽的翻譯最詳盡,并配有圖文說明,通俗易懂。

國外關于京劇的研究大部分為京劇文化研究,很少有對京劇服飾文化詞匯進行單獨研究的文獻,由Alexander B. Bonds撰寫的《京劇服飾:人物與文化的可視交流》對京劇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及服裝和頭飾文化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被認為是西方首部對京劇服飾進行深入剖析的書籍,但與闕艷華主編、陶西雷校譯的《中英文對照京劇服飾術語》(2017年)相比,其對京劇頭飾內容的覆蓋范圍并不廣。

蘇珊·巴斯奈特、勒弗維爾等的翻譯研究經歷了一場歷史性突破,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化翻譯派”。從宏觀和廣義的角度來看,文化翻譯包含所有文化信息,包括語法含義。從狹義上說,文化翻譯是指文化母體(即文化起源地)各個層面在語言上的體現。愛德華·薩丕爾指出,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能脫離其所處的文化環境而生存,正如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在它的核心處缺少一種天然的語言。京劇是中國的一項重要傳統文化,其名稱具有顯著的文化意象。在文化翻譯中有兩種趨勢,一種是以語義為中心的異化傾向,即注重語義的適配性;二是歸化傾向,側重于“文化適應”。勞倫斯·韋努蒂提出了歸化與異化翻譯原則。歸化是為了減輕譯文讀者對原文的陌生感而采取的一種文體翻譯方法。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保持源語的異國情調,必須打破譯語的固有模式。在翻譯目標上,應采取異化策略,以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播,擴大本土文化的影響力;從易讀的角度出發,應采取歸化方法,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文化內涵。在英、漢兩種語言互譯中,歸化和異化各有優缺點。由于京劇是一種具有突出傳統文化特征的藝術,通過異化翻譯所傳達的信息常常與原作的文化意蘊相距甚遠,從而阻礙了譯語讀者的理解與鑒賞。

京劇頭飾具有豐富的中華服飾文化內涵,是一種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服飾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十分匱乏,譯者在翻譯中應注意對源語文化的尊重,并盡可能地傳達源語的文化內涵,同時要使譯語讀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本文選擇闕艷華主編、陶西雷校譯的《中英文對照京劇服飾術語》(2017年)中被列為四大冠帽之一的夫子盔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析。

根據冠帽制作材質以及佩戴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行當,京劇頭飾可以分為四大類:盔、冠、巾、帽。筆者按照這四大類,基于文化翻譯的歸化和異化,對《中英文對照京劇服飾術語》中有關夫子盔的翻譯進行跨文化解讀,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的京劇,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關于夫子盔,書中先給出術語中文名稱以及具體的文本介紹,再對其進行翻譯。術語翻譯簡潔明了,中文文本介紹的翻譯具體深入,兩者相結合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原文:夫子盔

樣式前扇低后扇高,上面小下面大。正中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龍耳子掛大穗、飄帶。頂部大火焰的兩側有龍須,冠前有黑、藍、白等色的絨球。白夫子盔為《長坂坡》中的趙云、《滿江紅》中的岳飛所戴,綠夫子盔為關羽所戴,黑夫子盔為項羽所戴。

譯文:Fu Zi Kui (Warriors Helmets)

Worn by warriors. The upper part is larger than the lower part, and the front part is higher than the back part. The helmet looks like an upside-down clock, and is decorated with tassels and ribbons on both sides in black, blue and white. The big red pompom on top of the helmet is trimmed with dragons chasing a pearl. The white warriors helmet is worn by Zhao Yun in Changban Slope (Chang Ban Po) and Yue Fei in The River all Red (Man Jiang Hong). The green warriors helmet is decorated with yellow pompoms and ahead dress (houdou), and is worn by Guan Yu. The black warriors helmet is for Xiang Yu.

盔,在京劇表演中為武將所佩戴,是他們在行軍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一般來說,盔都是硬胎的,盔上一般都綴有絨球、珠子等進行裝飾。譯者在《中英文對照京劇服飾術語》中將“盔”翻譯為“helmet”?!癶elmet”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的意思是“a strong hard hat that soldiers, motorcycle riders, the police etc wear to protect their head,即頭盔、安全帽”。譯者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忠實原文,解釋了盔的質地,并指明了其作用,符合京劇冠帽中盔的文化含義。夫子盔采用了兩種翻譯方式。一種是音譯,直譯原文且與原文完全對應,這就屬于文化翻譯中的異化。雖然這種翻譯方式忠實于原文的表達,但是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顯然已經不能滿足譯語讀者的需求。為了促進文化交流、滿足廣大讀者需求,譯者根據佩戴者的身份,又采用了歸化的方式,將其翻譯為“warriors helmets”。在古代,“夫子”的意思有五種:一是古時對男子的尊稱;二是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稱呼;三是舊時女子對自己丈夫的稱呼;四是對古板而思想陳腐之人(含譏諷意)的稱呼;五是孔門學生對孔子的稱呼。從以上解釋來看,第一種意思最符合原文中對于“夫子”的解釋,即古時對男子的尊稱。但是,“warrior”一詞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中的解釋為“a soldier or fighter who is brave and experienced-used about people in the past,即(昔日的)武士、戰士、勇士”。從中英文字面意思來看,“warrior”和“夫子”的意思似乎并不相符,但是英文選用“warrior”翻譯出了“夫子”在京劇語境下的內涵,即在京劇文化中,夫子為戰士或勇士,表達貼切,較好地保留了源語的文化信息,是一個歸化的成功案例。再看對“夫子盔”的簡介,從字詞角度來看,“二龍戲珠”被翻譯為“dragons chasing a pearl”不能很好地為譯語讀者所理解。首先,“龍”在中國是一種神異動物,象征祥瑞?!癲ragon”在西方世界中是邪惡的象征。但是隨著中外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國際地位提升,“龍”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將中國的“龍”翻譯為“dragon”,已經被西方世界廣泛接受。其次,“二龍戲珠”在中國神話中體現了“龍”這種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寓意吉祥安泰和平安健康。如此復雜的文化韻味,如果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翻譯為“dragons chasing a pearl”,勢必會令西方讀者產生不莊重之感,不理解其中美好的寓意,甚至產生誤解。在協調源語文化以及譯語讀者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不妨在兩者之后采用歸化的翻譯方式,加上“symbolizing fortune”放在小括號內進行進一步解釋。這樣不僅凸顯了中國特色文化,還能避免譯語讀者誤解。

在中文文本中,作者還指出“白夫子盔為《長坂坡》中的趙云、《滿江紅》中的岳飛所戴,綠夫子盔為關羽所戴,黑夫子盔為項羽所戴”。這句話說明了不同人物形象佩戴的夫子盔顏色不一樣。在京劇服飾文化中,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人物形象和性格。白色代表氣質英武瀟灑的青年將帥或者具有儒將風度的中年元帥,綠色代表品格忠義、氣質神勇的形象,黑色則象征性格粗獷或者性格剛正、氣質莊重以及沉穩的形象。佩戴三種不同顏色夫子盔的人物形象也各有不同。趙云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英姿颯爽,忠勇兼備。關羽也是中國古代蜀漢著名武將,更有“武圣”之稱,一生誓死追隨劉備,驍勇善戰,義薄云天。素有“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則是鐵血硬漢,勇武善戰。由此可見,顏色的含義與所對應的人物形象完全相符。但是,這些顏色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同于中國文化的特殊含義。其中,白色是《圣經》中上帝、天使等的象征,具有美好、純潔、高雅、希望、幸福、快樂等含義。綠色除了表示大自然的生命之色,象征生機、和平、環保、希望等,在西方文化中多為貶義,表示沒有經驗、缺乏訓練、見識淺薄等。黑色在西方文化中則多讓人聯想到邪惡、痛苦與不幸。因此,不同顏色的象征意義在中西文化中差別巨大,如果不在翻譯中做好處理,勢必會引起譯語讀者的誤解。書中給出的譯文只是簡單地將顏色翻譯了出來,并沒有特別說明,顯然不能更好地被譯語讀者理解。另外,作者列舉相關戲劇劇目并指出佩戴這兩種盔帽的人物角色,是為了借助人物形象幫助讀者認識其佩戴的盔帽。比如,“白夫子盔為《長坂坡》中的趙云所戴”被翻譯為“The white warriors helmet is worn by Zhao Yun in Changban Slope(Change Ban Po)”?!堕L坂坡》在英文中并沒有對應翻譯,為便于源語和譯語讀者理解,譯者同時采用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方式,可以接受?!摆w云”對于源語讀者來說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一些譯語讀者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凸顯顏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特征,筆者建議,不妨采取歸化的翻譯方式,在人物名字旁增加解釋,即“Zhao Yun(a famous valiant general in the kingdom of Shu Han in ancient China)”。這樣既忠實原文,又能協調中外文化差異,幫助譯語讀者了解中國文化。

從文本的句法上來看,“worn by warriors”是原文中沒有的內容,譯者在此增譯了。這樣處理雖然沒有忠實于原文表達,但是為目的語讀者減少了理解和欣賞的障礙,幫助外國友人建立人物與帽盔的對應關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方法。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英文表達更加注重“形和”,因此,在翻譯時應該對其加注主語“it”和be動詞“is”,這樣更符合英文的表達邏輯,便于西方讀者理解。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環節就是將京劇文化推廣到國外,首先要思考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有多大的成分可以為西方所接納。將中國晦澀的傳統文化異化翻譯,指望“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能吸引觀眾,無疑會對“陽春白雪”的京劇藝術傳承與傳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就像被奉為經典的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紅樓夢》英譯本,在英語世界里,無論是再版的數量、引證的數量、借閱的人數,還是受到的重視,都比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差很多。這表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更傾向于接受歸化翻譯。中國文化的輸出也是有階段性的,在初期,中國文化應該以歸化的形式與西方文化相融合,進入西方市場,然后進行廣泛傳播。

作者簡介:姬云菲,女,漢族,江蘇鎮江人,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夫子譯語服飾文化
四川冷門絕學系列之九 《西番譯語》:清代四川編纂的雙語詞典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夫子的挑戰
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服飾文化解讀
凈美雪頓·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裝與服飾文化展演活動盛大舉辦
夫子之文章
現代流行服飾文化視閾下的符號化消費
乙種本《西番譯語》藏漢對譯音義關系辨析
關于量詞的日中機器翻譯規則的研究
夫子亦“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