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年 云南尋“龍”

2024-04-28 12:12顧穎閔杉梁東婕李曉佳
云南畫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恐龍

顧穎 閔杉 梁東婕 李曉佳

2024年,是中國的龍年,甲辰年。龍年話“龍”,據了解,云南有超2萬個“龍”字地名。本期專題重點介紹云南各地有關“龍”的地名,一起跟隨“龍”的足跡,體驗云南的大美河山吧。

一座山:玉龍雪山

麗江,地處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處?!安桉R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使麗江成為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城市。麗江有很多熱門景點。除了三大古鎮(大研古鎮、束河古鎮、白沙古鎮),玉龍雪山是麗江必去的景點。

說起玉龍雪山,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使你從未去過玉龍雪山,你也曾在網上或朋友圈看到過它的雄偉模樣。玉龍雪山位于麗江古城以北約15公里處。它的規模非常大,占地960平方公里。其主峰為扇子陡,海拔高達5596米。

在當地納西語中,玉龍雪山被稱為“奧盧”,意為“天山”。山頂有13座雪峰,終年白雪皚皚。站在山腳不遠處,遠遠望去,玉龍雪山就像一條騰飛的“巨龍”,所以玉龍雪山也有“玉龍”的美譽。

早在唐代,南詔國有“五岳四瀆”一說。當時玉龍雪山被命名為“北岳”,其余為南岳無量山、西岳高黎貢山、東岳轎子雪山、中岳點蒼山,“四瀆”指瀾滄江、怒江、金沙江和黑惠江。

玉龍雪山的峰巒起伏,山勢連綿不斷,從北向南呈排列狀。每個山峰都獨具特色,高聳入云,猶如刺破天際。這些峰巒之間被云霧圍繞,營造出一種奇特而壯美的氛圍。在玉龍雪山的北部,藍天白云與雪山相互輝映,形成了一幅壯美的風景畫。而南部的山脈則逐步消逝在云霧之中,似乎通向了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這片壯美的雪山區域吸引著無數的探險家和旅行者,他們來到這里,目睹大自然的壯美景觀,并感受高山雪域的奇特與宏偉。玉龍雪山作為自然界的杰作之一,向人們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宏偉,為來訪者帶來了難以忘懷的體驗。即使在一天之中,玉龍雪山也是變化無窮的。清晨,山村尚在酣眠,而雪山卻已峰頂染上晨曦,朝霞映著雪峰,霞光雪光相互輝映;傍晚,夕陽西下,雪山像一位披著紅紗中的少女,亭亭玉立。如愿環山一游,奇景迭現:步入白沙玉湖,雪峰杉林、草地畜群、玉壁金川,構成一幅令人銷魂奪魄的畫面;轉到雪山西面,是驚心動魄的虎跳奇景;再往上行,可觀賞動植物寶庫。

乘坐大巴抵達山腳,沿著用木板鋪成的山間小道,穿過原始森林區,只見多處木牌上寫有“小心螞蟥”等字樣。沿途長滿苔蘚的參天古木林立;倒地的古松橫七豎八,枯枝腐葉,苔蘚遍布,林間氤氳著潮濕霉變的氣息。

繼續前行,前面開闊處就是牦牛坪了,是由三面大山一面森林圍住的一塊草坪。隨后乘索道游覽玉龍雪山,可盡情欣賞和領略雪山獨特的植物景觀。坐在豪華吊箱內,上可瞻仰終年積雪不化、宛若一條玉龍當空飛舞的雪山主峰;下可俯瞰千姿百態的冰川奇觀;還可遠眺甘海子、白水河、黑水河、云杉坪等著名景點。索道上部站建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這里終年積雪。乘索道時,與冰川近在咫尺。仔細觀看,像刀戟一樣直刺蒼穹的冰林呈現出淡淡的綠色,晶瑩剔透、萬分絢麗。這就是玉龍雪山著名的“綠雪奇峰”景觀。

面向玉龍雪山,你會被它所散發的神圣和純潔所觸動。它讓你產生敬畏之情,這座雪山是如此的威嚴而莊重。

一條河:曾經澎湃如“龍”的盤龍江

昆明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假設沒有盤龍江和滇池,就不會有昆明城。盤龍江之所以得名“盤龍”,是因為河道“蜿蜒滂湃,猶如盤龍”,且雨季江水洶涌,勢若游龍。在漫長的發展中,昆明城與盤龍江相互成全、相互影響。

如今,盤龍江已成為昆明的一條美麗風景帶,春賞櫻花、秋賞滇樸,沿著盤龍江由北向南,一座座古橋,在歲月斑駁中,江與橋見證了昆明的時代更迭,留下城市發展的歲月痕跡,被昆明人視為“母親河”的盤龍江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河流文化與人文氣息。

一河見證城市歷史

通常意義上的盤龍江,是指從松華壩到滇池的河段,自北向南穿昆明城而過,全長26千米。據記載,在古時的昆明城,水運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因為盤龍江穿城而過,使其成為主要船運通道。盤龍江及各條入滇河道的水在滇池匯集后,從西邊的??诹鞒?,匯入螳螂川,這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

昆明人對盤龍江有著特殊的情感,千百年來盤龍江奔流不息,灌溉了萬畝良田,還是昆明百姓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是昆明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如今盤龍江更兼具航運、景觀、休閑等綜合功能。

現在我們看到的盤龍江,江岸幾乎筆直如線,偶有彎道,弧度也十分小,這是因為歷史上曾多次進行過將盤龍江“改彎為直”的工程。

相傳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在修筑松華壩治理水患時,建造了龍川橋和滾龍壩,以減緩水勢,讓盤龍江水分流到金汁河,既灌溉了萬頃良田,又減小了汛期下瀉洪峰對昆明城的威脅。東風路段上的南太橋不僅見證了昆明城的發展變遷,橋旁的“銅犴”作為歷史文物,成為記錄昆明人治水興城的歷史見證。傳說,銅犴形似牛而實非牛,頂具獨角,鑄造于盤龍江邊,目的在于鎮壓水患和預警水患。銅犴底座下方有口水井,井壁上有孔通盤龍江,當盤龍江水漲到井孔時,空氣便從銅犴背孔排出,發出翁鳴聲報警。這便是民諺所說的“銅犴叫三聲,水淹東大門”。

盤龍江既是一條有固定河道的河流,同時也有許多支流子河,共同形成了嚴密的水網,它們之于昆明,如同人身體內縱橫交錯的血管之于人的生命。

賞昆明四時風景

盤龍江流經盤龍、五華、西山、官渡等區域,一年四季,亦可沿盤龍江由北往南,欣賞沿途風景。昆明盤龍江上有很多橋梁,都很有歷史,記錄著一段老昆明的發展變遷、風土人情。

春天,盤龍江畔的櫻花、垂絲海棠競相開放,綠樹參天,與一江清水相依相伴。初夏,藍花楹盛開,紫色浪漫點綴下的盤龍江畔,水清岸美,藍花楹與河道充滿別樣的美!

昆明自從1984年從國外引進藍花楹后,河道兩岸便在每年春夏交替之時變為藍紫色花海,特別是從五華區的南太橋一路沿江北上至盤龍區的油管橋一帶可欣賞到較多藍花楹。每年“五一”恰逢藍花楹盛開,市民和游客可約上親友,乘上盤龍江游船,欣賞兩岸盛放的藍花楹。乘客從桃源廣場中心碼頭登船,逆流而上,過油管橋,在米軌鐵路橋附近調頭回程,越過桃源廣場,到達南太橋上游調頭返航,再回到桃源廣場中心碼頭,往返航程約5公里。

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任何一個季節,傍晚都有市民在盤龍江畔散步、游玩。夜色清柔,樂聲悠悠。緩緩流動的河水倒映著兩岸燈火闌珊,旖旎動人,繁華靜美。

沿盤龍江亦可一窺昆明古今橋梁文化。據《云南省城六河圖說》記載,盤龍江及其支流上的大小橋就有30余座,霖雨橋、龍川橋、登龍橋、五桂橋、白鶴橋、云津橋、雙龍橋、迎仙橋……

在盤龍江上游盤龍區龍泉街道辦事處上壩村東段,有一座南北橫跨盤龍江上游的“盤龍江第一橋”——龍川橋,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3—1278年),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橋之北有“滾龍壩”,壩高河低,洪水直瀉如“滾龍”分三股穿橋而過,故名龍川橋。

盤龍江上游有一座盤龍江上最長的古橋——霖雨橋,始建于明代,清嘉慶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現保存狀況基本完好。霖雨橋為三孔圓拱石橋,長45米、寬10米、高10余米,造型古樸、坡度平緩、孔拱勻稱,是昆明古橋建筑的佳作。

護國橋架于盤龍江護國路與東風路交叉口段,是由白鶴橋于1919年修整后改稱的,是為紀念1915年云南首義討伐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而得名。護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云南發起,護國橋的存在,向世人展示著護國起義的歷史勛績。

這一座座橋,一面是追隨城市化進程的車水馬龍,另一面是為歷史沉淀留出空間的緩緩水流。

一個湖:異龍湖

“香稻花輕玉露稠,月明漁話滿船頭,小蠻打漿溟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鷗”,這是清代詩人胡瀛筆下的異龍湖。古往今來,幻境般恬靜優美的異龍湖,引得歷代文人留下不少詩文。如今它已成為滇南的游覽勝地之一。

異龍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紅河州最大的湖泊,面積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93米。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此湖,湖水流經建水、開遠經瀘江進入珠江水系,為珠江西源頭。唐代石屏本地的民族烏么蠻,曾經在異龍湖中的末束島上筑城居住。當時異龍湖湖面將近60平方公里,海河與建水西莊的草海相連,湖中有大瑞城、小瑞城、馬堡龍三大島嶼,還有高家灣、青魚灣、白浪灣等九大湖灣和七十二個小湖灣,俗稱“三島、九曲、七十二灣”,造就了異龍湖美麗的山水風景。碧波浩瀚的異龍湖如幻境般恬靜優美,堪稱“第二西湖”。大小瑞城間,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歷史,戰事也曾幾度發生于此,多災多難間卻從未影響異龍湖之美。

相傳,異龍湖因白日見異龍升天而得名。異龍湖原名叫玉龍湖,以湖南岸的玉龍山得名。明朝崇禎時期的一天中午,原本風和日麗的玉龍湖上空突然烏云密布,雷聲大作,接著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在湖面上的漁民突然看見從湖里飛升起一條巨龍,直沖天際,令人驚嘆不已。清康熙《石屏州志》記載:“石屏見白日龍升天,因感到奇異,而把玉龍湖更名為異龍湖?!睋f這條直沖天際的巨龍飛到了石屏北部山區哨沖鎮、龍武鎮,成了當地彝族花腰人崇敬的龍神。

異龍湖及湖畔,風景名勝極多。湖畔遍植花木,環境清幽,四周良田綿延,荷池飄香。大瑞城上的海潮寺,小瑞城上的后樂亭以及來鶴亭、白浪水月寺、龍港廣胤寺、五爪山羅色廟,還有湖北邊的乾陽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來鶴亭為最。一年四季,異龍湖風景名勝區游人不絕,全憑小船飛渡。

乘木舟行于湖上,微風拂面,水波蕩漾,鶯歌燕舞,夕陽的余暉撒入湖中,泛起層層金浪,如珍珠裝點,似孩童般的笑臉。遠看青山為屏,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棄舟登亭,漁歌陣陣,鷗鷺紛飛,遠處炊煙裊裊,云卷云舒,自得其樂。亭上楹聯甚多,均為明清騷客韻士的遺墨。

近年來,隨著異龍湖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異龍湖畔建設了許多生態濕地,除了凈化水質,還為異龍湖增添了許多美景,成為一個集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科普宣教于一身的大型公園。公園內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大面積的淺灘和湖面為鳥類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和棲息之所,也使異龍湖濕地公園成為候鳥及其他鳥類的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冬季,從遙遠的北方遠道而來的紅嘴鷗也停留在異龍湖,為冬季的異龍湖增添了景致。2014年12月10日,異龍湖濕地公園獲批為國家級濕地公園。2019年申報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異龍湖四季美景皆如畫。春季,柳樹吐翠迎新,紫紅的三角梅欣然怒放,春的氣息在這里舒展。夏季,荷花并蒂開千畝,“荷上露,灼灼如明珠”的光景在這里也能覓得幾分意境。秋季,村民們搖船入湖,嬉笑著鉆入荷塘,在墨綠色的大蓮蓬上摘得滿筐碧綠的蓮子,催動湖邊蘆葦跟隨采蓮女的歌聲恣意搖擺。冬季,異龍湖上白霧披蓋,似輕紗漫舞,如曼妙女子若隱若現,成千上萬的海鷗飛抵,為平靜的湖面增添冬日的溫馨。

一個潭:“滇中第一古祠”昆明黑龍潭

昆明黑龍潭位于昆明北郊龍泉山五老峰下,黑龍潭分兩池,一池水清,一池水渾,“兩水相交、魚不往來”被視為奇觀。這里古木參天,泉壑幽邃,茂林修竹,潭深水碧。龍潭水旱年不涸,傳說有黑龍潛藏在這里,故稱為黑龍潭。

黑龍潭公園的古泉、古木、古祠薈萃,景色幽深,古韻悠長,清代文人碩慶則為黑龍潭題寫了對聯“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云”,淡墨山水畫卷的古樸園林景色使黑龍潭成為昆明山水文化精髓的代表。

觀黑白兩水涇渭分明之奇

黑龍潭,又名龍泉觀,山稱龍泉山,又名太極山、五老山。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益州郡滇池縣西北有黑水祠。黑龍潭公園是由最早建于西漢的黑水祠歷經千百年各朝代的維修和改建演變而來。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比昆明唐永泰元年(765年)建拓東城早870多年,被譽為“滇中第一古祠”。

公園內還有龍泉探梅、龍潭問謎、鵑谷鬧春、蕉林聽雨、古塔吟楓、漢祠溯古、碧溪流韻、松濤疏影、紫極玄都、英烈遺芳等景觀。四季舉辦花展,從入冬舉辦蠟梅、梅花節開始“龍泉探梅”,到春醉杜鵑、仲夏花園、秋觀紅葉,形成了四季花枝不斷、四時風光不同的良好景觀,為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褒埲矫贰北涣腥朐颇鲜》俏镔|文化遺產民俗類保護名錄。

步入公園就可見有深淺兩潭,深潭水清卻深不見底,淺潭則水渾泛白,但深淺兩潭水卻從不往來。深潭即黑龍潭,呈圓形,如今四周鑲石堤,圍著石欄,面積600平方米,潭深11米,泉水由底涌出,漫出的水沿溝道向東南潺潺環流而去。

有民間故事相傳,龍泉觀內有個道人,苦練修行,人們都叫他“秤砣仙人”,得到曾云游至此的張三豐點化成仙,并留給他一口鐵鍋,這鐵鍋如今被“掛”在一棵樹上,俗稱“背鍋樹”。

園內碑亭東面,有一梅園,白梅、紅梅、綠梅、臘梅,老態龍鐘,枝干橫蜷,都是幾百年的古梅,冬末春初,幽香一園,是昆明市民及外地游客傳統的賞梅佳處。黑龍潭公園除梅園之外,還有桂花園、杜鵑谷、紅楓林以及竹園、松園和苗圃等園地。園中的唐梅、宋柏、明茶,合稱為“三異木”,郭沫若游黑龍潭時贊不絕口,寫下了“黑水祠中三異木,千年萬代頌東風”的詩句。

尋明清建筑古跡之蹤

黑龍宮緊靠龍潭邊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景泰四年(1454年)世襲黔國公沐氏重修黑龍宮。黑龍宮三進四院,古樸幽雅,正殿供龍王,配殿供水族等塑像。黑龍宮正殿墻上鑲有清康熙年間云貴總督范承勛游黑龍潭題詠碑記。黑龍宮已恢復為古跡游覽區。

黑龍潭上觀分為雷神殿、北極殿、玉皇殿、三清殿、長春真人祠、通妙真人祠等5進13所大小院落,整個建筑群順山勢由南向北層層升高。第一層紫極玄都山門,第二層雷神殿,第三層北極殿(即祖師殿,側面為斗姆閣),第四層玉皇殿,第五層三清殿,重重殿宇有配殿和廂房。

雷神殿前通道兩側有兩株植于元代的孔雀杉,東面一株尤為茂盛,樹高約26米,樹徑約1米,西面一株于1979年被雷擊后枯萎,現僅存約10米的樹身及新發的樹枝。甬道兩側近“紫極玄都”牌坊的兩株是奇異的扭柏樹,一株左扭,一株右扭,俗稱“左扭柏和右扭柏”,兩株柏樹樹徑均在1米以上,右側一株于1984年被雪壓倒折斷,僅剩6米高的枯樹樁。碑亭東面,有一梅園,俗稱東花園,有白梅、紅梅、綠梅和臘梅等多個品種,梅樹枝干橫蜷,百年樹齡的古梅,冬末春初幽香一園。

龍泉觀碑亭內,保存著歷代大量珍貴的碑褐,除唐梅碑、凸字碑外,還有宋柏碑、張三豐畫像碑、阮元詩碑、黑龍潭全景圖碑及歷代興修黑龍潭的碑記。詩詞、書法、繪畫、刻工薈萃一亭,不僅是珍貴的文物,也是藝術珍品。

坐落于黑龍潭東面蒼松翠柏中的烈士陵園,安葬著王德三、吳澄、馬登云以及王復生、張舫和劉平楷等烈士。墓園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個瀑布:曲靖九龍瀑布

云南省,這片多彩的土地上,不僅孕育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還擁有著無數讓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在曲靖市羅平縣,一個不為大眾所熟知的自然奇觀靜靜流淌——九龍瀑布群。羅平處于滇、黔、桂三省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羅平還是中國的“油菜之鄉”,油菜花開的時節放眼望去全是金黃的油菜花梯田。九龍瀑布周圍群山環繞,阡陌縱橫,呈現一派田園風光。九龍十瀑之間,以淺灘或深潭相連,形成了一串輝映太陽光芒的明珠彩帶。

“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九龍瀑布群坐落于九龍河上,河流在這里經過億萬年的侵蝕與雕琢,在長約4公里的河道上,形成了十級高低寬窄不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如同九龍在山間嬉戲,因而得名。瀑布群或雄偉,或險峻,或秀美,或舒緩,美不勝收,絕倫無比。這里距離羅平的油菜花海僅十余公里,卻有著迥異的自然風光。

如果說黃果樹瀑布以其單體的寬闊和高度震撼人心,而九龍瀑布群則以群體的方式呈現,瀑布群的密集程度和層次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這里的瀑布群,更像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場視覺盛宴,每一級瀑布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故事。觀九龍瀑布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碧日灘,清澄平靜,灘下有河心小島,將水分成三股,形成三個寬窄不等、高約2米的小疊水,這是九龍十瀑中的第一瀑。此瀑細柔若絲,仿佛一根根絲線在隨風飄舞,河心島上蘆葦叢生,時有魚群弄瀑搶水,景致十分迷人。由此拾級而上,是一座鈣化天生橋,潺潺細流從橋兩側漫入潭內,與橋下的疊水匯成一個月牙形鈣化灘,呈扇形均勻地散開,水花翻滾,波光閃爍,這是“戲水灘”。順戲水灘上行,涉過4個高低不一的鈣化疊水,便是十瀑中最為壯觀的以堵勒大瀑布,它便是聲名遠播的“九龍第一瀑”,也稱神龍瀑布。

九龍神瀑是九龍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號稱九龍第一瀑,寬112米,高56米,水勢雄渾,蔚為壯觀,仿佛九條巨龍從天而降,融入壯美的山林之中。站在觀景臺上,望著這九龍神瀑傾瀉而下,那震耳欲聾的水聲和騰起的水霧,會讓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震撼。仰望瀑布,上部瀑簾呈扇形撒開,簾后有一直徑10米的水簾洞,瀑下為一半圓形腳潭,深不見底。豐水季節水流湍急、瀑面寬闊,河水從懸崖瀉出,以雷霆萬鈞之勢傾入崖底腳潭,響聲如雷,轟振河谷,宛如天河傾瀉;腳潭上空玉絮飛花、濺珠結霧,水霧彌漫空中,化為蒙蒙細雨撒下,在艷陽中化成五彩長虹。登上瀑頂回頭遠眺,碧日潭、月牙湖、戲水灘、鈣華臺階、蝙蝠洞,兩岸峰叢,河邊金色稻浪、綠草、灌木等躍入眼簾,組成了一幅絕美的水墨山水畫,美妙絕倫。

除了九龍神瀑,情人瀑、石龍瀑等其他瀑布也各不相同,它們或細柔若絲,仿佛一根根絲線在隨風飄舞,或水花翻滾、波光閃爍,或似天河瀉落,勢如雷霆萬鈞,震撼山河,或魚群弄瀑搶水,景致迷人,每一級都像是自然母親的杰作。瀑間淺灘深潭千姿百態、異彩紛呈,裂帛般的白瀑,綠玉般的流水,層層疊疊階梯狀的水臺繞著水瀑蜿蜓而下,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都會給人驚喜。霧氣升騰間,似有千道金光,飛花碎玉,閃爍炫目。水流滔滔中,壯闊如雷霆萬鈞,呼嘯奔騰,聲勢浩蕩,在這青山碧水間,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又隨四季更迭而景致各異,曼妙的山色和水景交織輝映,傾瀉于群山玉潭之中。

九龍瀑布群以其獨特的旅游體驗,吸引著每一位追求自然與探險的游客。這里不僅是壯觀,更多的是一種原始與野性的美,一種讓人心靈得以洗滌的純凈之美。在這里,旅行不僅是觀光,更是一次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如要想快速地欣賞瀑布群全貌,可以選擇乘坐纜車從山腳緩緩升起,穿梭于山巒之間,從高空中鳥瞰這一片壯麗景象,纜車的每一次停頓,都是一次視覺上的驚喜,給人以全新的視覺體驗。對于愛好徒步的游客,沿九龍河鋪設的棧道徒步是一條理想的路線。沿著棧道行走,可以近距離感受到瀑布的氣勢,聽到水流擊打巖石的轟鳴,觸摸到潮濕的空氣中水珠帶來的清涼。面對瀑布而行時,可以直接感受到瀑布的壯闊和力量,那種震撼人心的場景,讓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偉大。而背對瀑布而行時,又會有一種別樣的感受,仿佛將瀑布的壯麗景象留在了背后,心中充滿了期待與驚喜,每個轉角都可能迎來新的風景。

一座橋:建水雙龍橋

一江煙柳臥雙龍。在云南建水縣城西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跨于雙龍蜿蜒的瀘江和塌沖河交匯處,故有“一橋鎖雙龍”之意,得名雙龍橋。

在建水,除了逛千年臨安古城,看規模僅次于山東文廟的建水文廟,還不能錯過這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雙龍橋。建水縣內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眾多,具有元、明、清歷代建筑特點的寺、廟、塔、樓、橋和民居百余處,有“古建筑博物館”之稱,雙龍橋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云南古橋梁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多孔連拱橋。

雙龍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橋梁建造史上的一座寶藏。

雙龍橋原有三孔,后因瀘江河、塌沖河河水泛濫,河床變寬,原建的三拱石橋孤零零地懸于河半腰,當地居民只得在石橋南端以木架橋,使之能供人通行。然而,每當夏秋雨季,木橋極易被洪水沖毀,影響通行,當地人叫苦不迭。于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便續建了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共十七孔,而新橋與老橋的結合處也巧奪天工,絲毫看不出后來銜接的痕跡,當地人便把此橋稱為“十七孔橋”。該橋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

雙龍橋為典型的廊橋建筑,橋面兩側各有兩個石雕的龍頭和龍尾,龍頭在溪流上方。初建三孔寬5米,后建十四孔寬3米,全長148米,橋高和橋寬均為8.6米,橋基高5.3米。雙龍橋為單孔橋,徑跨達13.5米。整座橋的橋梁是由6根直徑約60厘米、長25.7米的大木柱構成,橋身用約500塊平整的石塊砌成,基石上疊放圓木當作挑梁,縱橫交錯向中間延伸,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有效地分散了橋梁的承重,保證了整座廊橋的穩固,使橋梁負巨重而能巋然不動。

橋南北中央各有三座亭閣,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大閣位于橋的正中央,是一座三層檐的方形主閣,為坊式結構,屋頂為琉璃黃瓦、歇山頂,上面的彩繪裝飾極具滇南特色。南端規模較小的雙層八角攢尖頂橋亭,高約10米,玲瓏秀麗,與大閣互相輝映。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六年(1856年),建水雙龍橋遭戰火破壞,橋上的閣樓化為灰燼,所幸橋梁未被損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當地鄉紳商定,凡是西莊壩在個舊經商開礦的人,按照錫塊、廠尖抽取銀兩,作為修橋費用。短短4年間,共籌得白銀3000余兩。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修橋工程動工,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落成。

重建的閣樓比原建的更為氣勢恢宏,層檐重疊、檐角交錯,樓內四面可開窗,漏窗屏門鏤刻著“三顧茅廬”“八仙過?!钡葌髡f故事。建橋碑文記載:“橋上建有飛閣三座,中間一閣層累為二,高接云霄。更加左右兩閣,互相輝映,巍巍乎西望大觀也?!笨上У氖?,在1916年的護國運動中,擁袁勢力在滇南發動叛亂,糾集土匪武裝攻打建水城,叛賊潰逃時,肆意焚毀了北端橋亭。

歷經多次修繕的雙龍橋,如今已有460余年的歷史。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親自考察建水雙龍橋,并將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古橋代表作之中。遠觀雙龍橋,十七個橋孔一字排開、孔孔相連,橋身倒映在碧波上,形成“珠鏈圓環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中央”的奇景。

通過巍峨華麗的橋廊閣樓走上雙龍橋,憑窗遠眺,山光野色、萬頃田疇盡收眼底。橋面上巨大的青石板已锃光發亮,歷史的滄桑與印痕,彌漫在整個雙龍橋上。百年來雙龍橋屹立在此,無聲地見證著古城變遷,見證著人來人往,承載著一代代人的鄉愁。

如今,便利的交通已取代雙龍橋的核心地位,但其歷史價值更吸引著四方游客前來打卡。每日清晨,當第一輪日照灑向水面,橋上就變得熱鬧起來,南來北往的行人從橋上經過,迎著日出,與一泓碧水為幕,開啟一天的愜意時光。中午時分,附近的村民閑暇時會倚靠在橋亭內的石基上聊天、小憩,恰有“林徑微風看燕度,石橋細雨聽鶯回”的意境。日暮時,一道殘陽鋪水中,橋身與余暉明暗交織,恰似一幅靜默的山水畫。若是運氣好時,還可能看到“金光穿洞”的奇觀。為了留住步履匆忙的人,雙龍橋的每一個時刻都讓人留戀。

遠道而來的朋友,如果乘坐建水古城的小火車,可以在此???0分鐘。但要拍攝雙龍橋最美的風景,建議日出或日落時分自行前往,不妨多留一點時間,和這座古老而浪漫的石拱橋來個親密接觸,靜聽閣樓上銅鈴的悅耳之聲,觸摸時光留下的痕跡。

一座城:云龍縣

滇西云嶺大山深處淌出一條不算很長的江水,叫沘江,沘江悠悠南流170多公里后匯入瀾滄江。沘江中下游交界的地方,江水繞出一個“S”形的大彎子,形成一個類似中國道教文化符號“太極圖”的天然地貌奇觀。在這“沘江中間有一條細細的小河叫諾水河,沿河往上4公里有一個名叫“諾鄧”的古村。諾鄧和沘江,記載著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陲的云龍縣2000多年歷史與人文故事。

古書記載:云龍“其名得于瀾滄江……曰:江上夜覆云霧,晨則漸以升起,如龍”。這個記載是直觀和真實的,至今云龍舊州一帶,清早打開窗戶一看,在高山深峽中的江面上覆蓋著一片白茫茫的大霧,隨著晨光透入,水汽上升,江面的大霧漸漸聚攏收成一條條長長的云帶向高空升騰,恰如一條白色的長龍在山中游繞,取其名為“云龍”可謂名副其實。

讓云龍引以為傲的是它悠久的歷史長河。如今云龍縣分布著白族、漢族、彝族、苗族、回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溯根追源,他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至少已生活了2300多年。

那些古老的部族發現這里產鹽。自漢朝開始,鹽、鐵的生產、經營直接受國家管控。史書記載,漢代云南有三口鹽井,其一為比蘇鹽井,比蘇井就是后來的諾鄧井。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滇后在瀾滄江以東置比蘇縣,在瀾滄江以西置嶲唐縣,云龍歷史由此而明朗。

舊稱云龍為“五云”,是指云龍有“五井”,即五個鹽井。明初五井專指諾鄧、順蕩、山井、師井和大井;到清代至民國則把諾鄧、天耳、大井、石門、寶豐稱為“小五井”,全縣實有八個鹽井。明清以來,大量內地移民進入五井地區,云龍各家族祖先不少于70%的人遷入此地原因都與井鹽生產和經營有關,云龍的古代史也是云南移民文化史、云南工業文明史,建立在鹽業經濟基礎上的云龍文化遺產無一不與古代工業文明的繁榮有關。

歷史上的云龍留存下風格多樣異彩繽紛的文化現象。有別于洱海周圍平壩地區的白族文明,云龍白族文化更多地體現著山地民族的特征。在云龍,佛教、道教及傳統儒學文化思想使得它同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息息相關的聯系,而本主文化、圖騰文化、山地巫俗文化等地域色彩在這里又十分濃厚,至今云龍各地還流傳著大量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還有眾多白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的音樂、山歌、舞蹈以及雕刻、刺繡、編織等工藝美術和傳統食品工藝等,而古村古鎮、古橋古道、古廟宇、古墓葬、古碑刻和白劇“吹吹腔”、五井洞經樂以及澡塘會、春牛舞、耳子歌、五井花燈等眾多的文化遺存更令人流連忘返。云龍物質與非物質的歷史遺產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它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云南邊遠地區生根發芽的最好詮釋。

清初以來,云龍涌現出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康熙時期的貢生董善慶,有乾隆時期的亞元(舉人)黃桂和進士馬錦文、黃紹魁,有道光進士黃云書以及嘉慶中舉后供職陜西巡撫的楊名飏等人;民國時期,還有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王九齡,有對怒江發展頗多奉獻的原講武堂教官楊潤蘭和對云南教育、交通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東陸大學校長董澤等,他們是云龍引以為榮的地方精英人杰。

云龍的社會風俗文化如鹽業生產習俗、農業生產習俗、馬幫交運習俗和以儒家意識為核心的禮儀風俗、誕育風俗、婚姻風俗、喪葬風俗、節慶風俗、飲食風俗等,隨著上千年歷史的演變,它們都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一同發展進步著。

在云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石雕工藝和竹、藤、草編等工藝很有特色,而最有特點的當屬山地白族婦女的刺繡品:樸實勤勞的山區婦女在生產勞作或山野放牧之余,手里總有一個活計,那就是刺繡。她們繡出的圍腰、抱裙、坎肩、花鞋、挎包、抱被、背帶等,其工藝和特色有別于壩區和集鎮地區,底料都是深色的,或深藍,或深綠,或大紅,更多的是黑色;繡出的圖案色彩鮮明、艷麗多姿,是一種源于自然出于勞動的完全地道的原生態文化產品。

風光優美的自然山水,生態盎然的高山、湖泊、森林、草甸、溫泉、溶洞、溪流、地貌等景觀,把美麗的云龍呈現在世人面前,那古風依舊的諾鄧村,那渾然天成的太極圖,那秀美天池、橋梁古道、山水森林等,無處不見云龍天生麗質的原真魅力。

云龍的山水自然,總體可歸納為天然太極的延伸;云龍的人文景致,今天依然可從諾鄧古村管窺。所謂太極文化,無論易道陰陽還是宋元理學,歸結的仍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歷史長河中發現天人合一的奇妙之處,這才是文化云龍的真諦與內涵。

一座寺:姚安龍華寺

在楚雄姚安光祿古鎮龍華山上,隱藏著一處不太為人所知的龍華寺。寺廟碑石記載,寺廟始建于后唐天佑年間(904—907年)。僅看牌樓門口的多塊碑帖就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感,它是云南規模較大、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寺的古老不僅體現在年代久遠上,更因為寺廟本身的威望。在明代,商崖禪師在這里開設佛堂念佛,各地名僧紛至沓來,700余僧人云集于此。姚安龍華寺便成了滇西地區的佛教圣地之一,因此龍華寺大殿匾額提名:東亞大雄。

龍華寺依山形而建,坐西向東,從山門進入,依次可見照壁、鐘鼓樓、碑亭、大雄寶殿、圓通樓、后軒北院等歷史建筑,其中圓通樓和后軒北院為明代建筑。整個寺廟的布局具有明顯中軸線,宮殿式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特色,也有濃郁的云南地方色彩。

牌樓式的山門是入寺必經的第一道門,主體為磚石結構,門框為雕花木結構,上面的壁畫被歷史褪去繁華,留下寂靜。僅看牌樓,絲毫沒有其他古寺院般披紅戴黃的高高在上的輝煌感,而是一種洗去浮華的蒼勁,與世無爭又積極入世的宏大。主體為磚石結構,門框為雕花木結構。屋頂一高兩低,有花格正垂脊和獸飾,門兩側大理石磚雕楹聯“佛生極樂世,山辟大唐年”為清代云南鹽運使代理省長由云龍題寫。

一面照壁,隔開兩個院落,從其兩側入內,可看到位于二進院落兩側的鐘樓和鼓樓,中間是藏經樓。穿過藏經樓的過廳,在護欄之外有一水池,池外依山形建有一個半亭式佛龕,和碑亭連成一體。亭內塑像被稱為菩提女,相傳是為紀念高太祥的女兒而造。

鐘樓下層擺放了一尊高奣映的銅鑄臥像?!冻凼吩挕酚涊d,銅像本有兩尊,一個呈“平”字形,已被毀,另一個就是現存的“安”字形銅像。銅像為明代裝束,髻發、頭枕葫蘆,兩手自然折疊搭于兩肩,兩腿卷曲相搭,處于閉目酣睡狀態,神態顯得安逸而自在。

他的一生著述頗豐,內容龐雜,涉及哲學、文學、教育、養生等,有《金剛慧解》《太極明辨》《雞足山志》《滇鑒》《妙香國草》等80余種。后人評價其學術成就可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并列,不過其身后影響所及,并未出滇。

當地百姓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自己哪里不舒服,就摸一摸這尊銅像的相應部位,據說有奇特的治療功效,而摸一摸其頭枕的葫蘆,還能獲得福祿壽的增益。

沿水池兩側臺階拾級而上,就到了大雄寶殿前的第三進院落。在這里可以看到碑亭和菩提女佛亭錯落相連的獨特構造。

大殿的斗拱裝飾木雕,亦是少見的龍鳳交替立體雕刻。大殿內供奉的三世佛置于精雕細刻的木質佛龕內,彩畫也是原有彩畫,可以說是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清代云南地方工匠的高超技藝。

整個龍華寺的建筑群既有北方布局嚴謹、中軸對稱的特點,又依南方山地特點對空間做了靈活布局,雖然占地面積并不龐大,但空間轉換靈巧而不顯局促,給人秀氣精致之感。

據史書記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云南境內游歷的時候,曾在楚雄的兩處寺廟留宿,一處是大姚妙峰山的德云寺,另一處就是姚安的龍華寺。在《滇游日記五》中,徐霞客留下了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二日,行走到龍華寺,受到寂空法師接待,并留宿寺廟的記錄:“寺號龍華,僧號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后軒東廂?!?/p>

一條古街:保山青龍街

陽春三月,田野間夾帶著微微薄霧,綠草吐露著淡淡的清香,整個保山壩沉浸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漫步在板橋鎮長長的一條巷子里,古驛商鋪連排成片,寬長石板鋪成的路面,讓人頓生幾分懷舊的心情,這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保山時稱之為“板橋孔道”的板橋青龍街。

青龍街長840米、寬7.2米,青石鋪路,古風盎然,大年初五的清晨,商戶們還沒有開門營業,整條街略顯寂寥,無意間闖入這里的我們,被清晨的陽光拉成長長的斜影。上午10點之后,一家家小店次第開門,“趕街”的老鄉也云集而來,青龍街瞬間被喚醒,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青龍街是板橋街的代稱,據說,很久以前,有兩個名叫丘梁玉、董胡子的人從內地順“西南絲綢之路”來邊疆做生意,到此后便把“三家村”四周的人們引來板橋進行貿易交往,約定每5日貨物交換一次,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來板橋“趕街”,再加上來往客商也常停留在此貿易交往,陸續定居,從此板橋形成了集市。據史書記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遣發江南數十萬大軍臨滇,邊亂戡定后,遣送江南民戶前來實邊,南京應天府、桃花流、柳樹灣等地來板橋安家落業者多。乾隆時期以前,這里火災頻發,請相士看過以后,認為板橋的街道像一“火”字。于是全鎮捐款,在街中段建魁閣,以斷火源;又扎一條青龍,每年七月初七當街舞龍,以龍治火。說來也怪,從此這里再也沒有發生過火災,青龍街這一名稱也就沿用了下來。

隨著交通和貿易的發展變化,民國時期板橋集鎮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青龍街也十分繁華,各行“堂”“店”“號”“記”懸掛鋪面,馬幫商旅不絕于道,曾有“為迤西一大集市”之稱,“逢甲已五日一街,入市約四萬余人,繁盛為全縣之冠”之說。當時的青龍街,名氣最大的莫過于“萬家的頂子(頂子指官員)、馬家的銀子、趙家的牌子、戈家的餅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館子”和“板橋米線”?!爸ヌm軒”和“桂香樓”的糕點面對面競爭,各有千秋。萬家的麒麟面條和林家的皮鞋聞名遐邇?!叭吞枴薄暗屡d號”“靜昌布莊”等店鋪在昆明、下關、鎮康甚至緬甸都開有商號。

過去,作為南方絲綢古道進入永昌城(保山城)前的最后一個驛站,板橋街形成集市的歷史至少已有1000年。以驛站為依托,人們在道路兩邊建起了鱗次櫛比的店鋪,店鋪一律青瓦灰墻,青石板鋪地,滇緬公路開通以前,這里一直是古道西渡瀾滄江霽虹橋后的第一大集市。如今,板橋仍是趕街的地方,“街子天”往往水泄不通。商旅的發達,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很多店鋪已經營了四五代人,斜斜的陽光照著店主蒼老的身軀,時光似乎已經停滯,但“老掌柜”們依然精明強干,不僅接客算賬對答如流,里里外外的活計也從不離手。青龍街上這樣的老人很多,做鞋的、刻碑的、打馬掌的、賣雜貨的,祖祖輩輩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不可想象的是,如果那些空闊的大屋里,沒有了這些老人,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

來到青龍街,就不得不嘗嘗街邊的小吃。簡簡單單的攤位上是保山的特色小吃,酸甜的木瓜水是夏天的解暑神器,素糕點是保山的特色甜食,漿餃是兩種不同食物的神奇搭配,豬腳更是有多種烹飪方式,總有一款適合你。

吃膩了,就到百年老茶館坐坐。歷經百年的老茶館依舊保持原來的營業方式,為來往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一處寧靜的歇腳點。幾張古董般的木桌,配著幾條被無數人磨得油亮光滑的長凳,一切都顯得那么簡單質樸。點一壺清茶,細品其中滋味,茶館里的一張張老照片也向不同的客人訴說著過往,講述百年來的風雨。如果想感受當年馬幫煮茶歷史,就品一品板橋馬幫烤茶,傳統的馬幫煮茶方式與圍爐煮茶的新中式飲茶相結合,在烤米煮茶的煙霧中可看到曾經的馬幫生活。

如今的板橋古鎮,在青龍街的基礎上,新增北津街、老320國道、北大街、梅花大街等四條大街,現代花園、通光路正在建設當中,古道花園、古道博物館正在進行規劃……物換星移,滄桑巨變,漫步板橋街道,但見古樓林立,商店成排,新老大街交相輝映,鎮容店貌煥然一新,作為一個南來北往、文化匯聚交融的場所,各種文化在這里嬗變、沉淀,青龍街在保山人的心中不僅是板橋的地標建筑,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保山人的記憶,成為保山市對外的一張靚麗名片。今天,當人們漫步走在青龍街上時,恍惚間似能看到千年前的永昌人的生活……

一道門:西山龍門

在昆明,滇池和西山是一對天然的伴侶,登臨西山龍門,可鳥瞰昆明城,特別是俯瞰滇池,感受“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壯闊無邊。而登西山龍門也因為“魚躍龍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好寓意,成為昆明人和海內外游客到昆明最值得去親身體驗的“滇中勝境”。每年,云南的學子都會有登臨龍門以期達成學業有成的美好心愿。人工鑿于羅漢峰懸崖峭壁上的西山龍門,遠觀山崖險峻、松柏蒼翠,親臨令人驚心動魄。大觀樓長聯中的“仰笑宛離天尺五,憑臨恰在水中央”,這句詩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西山龍門山高水長的奇險和壯美。

鬼斧神工皆是人鑿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黃河鯉魚跳過魚躍龍門(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陜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龍門在古代科舉文化中,指代科舉試場的正門,中進士被稱為“登龍門”。

而昆明西山龍門,位于幾乎垂直高出滇池水面300多米的羅漢崖斷壁之上,天造地設的真山真水,構造世間絕妙美景。遠望西山,真如一條巨龍匍匐,登臨它的頭部龍門,猶如騰空出世,氣象萬千。

近看,西山龍門則是一組雕鑿于西山羅漢崖懸崖絕壁上的石雕工程,包括舊石室、慈云洞新石室、龍門石坊、達天閣石室,以及連接各石室的隧道,是一個集元、清時期眾多的道家閣樓亭臺石窟壁畫等為一體的景點(包括三清閣、靈官殿、玉皇閣、孝牛泉、鳳凰巖、慈云洞等景點),而龍門石坊也有“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于下漁村的貧窮道士吳來清,先開鑿由“別有洞天”至舊石室的通道,這條石道“徑折路旋”,到舊石室豁然開朗,再完成慈云洞的雕鑿,工程歷時15年,全憑一個人一錘一敲鑿成。

至今游客仍能體驗到從沿著僅容兩人來回擦肩側身而過的棧道逐漸上行,最后一段路是開有側窗的隧道,人須低頭行走,望窗外萬丈深淵,感受西山的雄偉險峻和石崖邊的驚心動魄。

吳來清之后,還有楊汝蘭、楊際泰父子的鍥而不舍,鑿出云華洞,跨凌空伸挑的“龍門”石坊,便到“達天閣”,三人共前后歷時72年終于完工。這里是龍門最高處,“龍門”石坊上石雕成龍頭,狀如木柱銜梁,涂金傅彩,金碧生輝。門內為石室,寬、深各一丈五尺。石室外北側刻有“攬海處”三個大字,南側刻有明末傅宗龍草書聯:“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蔭?!笔覂饶媳北谏峡獭霸坪!薄笆帧彼膫€大字。正壁上嵌“提滇池餞別圖”等詩碑六方。一個石香爐上鐫刻著《贈吳道人》詩二首,贊頌吳道人開山鑿洞的不朽功績 。

登龍門一覽滇池壯闊

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一般說的是在昆明西山龍門賞月,位置在三清閣南面,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被譽為“云南第一風景名山”。

西山的美景在龍門,龍門勝景也是以“奇、險、絕、幽”為特色,雄踞西山眾多名勝之首,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登上西山無論是欣賞日出還是日落,俯瞰整個昆明城,都令人心曠神怡。

1986年10月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臨西山猶如“空中樓閣”的三清閣,舉目眺望煙波浩渺的滇池,鳥瞰春城,并在此專門設置的茶桌前品嘗了云南普洱茶。

龍門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風化還是人為破壞,已經所剩無幾了,但這些創傷更增添歷史滄桑感、厚重感。其中一處露天大佛還算精品,體態龐大、雕工精美,吸引了眾多游人。石窟盡頭還有一座橋連接兩岸,過了橋來到對岸,回望龍門石窟,更加驚嘆它的宏偉。

一處“龍”化石地:祿豐恐龍谷

雖然我們無法走進兩億年前的世界,但化石可以呈現;雖然我們無法看到曾經作為陸地霸主的恐龍是何等的威風,但祿豐恐龍谷可以,在那些身形巨大、青面獠牙的恐龍化石上,能依稀找到它獨霸一方的緣由。正值甲辰龍年,雖不能一睹神龍風姿,但與龍相關的動物就成了團寵,“世界恐龍之鄉”——祿豐恐龍谷絕對是今年必打卡之地。

1938年,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完整恐龍骨骼化石,在楚雄州祿豐市被首次發現,祿豐也因此聲名鵲起,成為世界聞名的“中國恐龍原鄉”“中國古生物研究學者心中的圣地”。

楚雄州作為中國恐龍原鄉、世界恐龍之鄉,除了有“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外,還給世人留下了“恐龍密集之謎、跨越時空之謎、集體滅絕之謎、頭向東方之謎、有龍無蛋之謎”五大千古之謎,令世人不得其解,使學術界眾說紛紜。

祿豐恐龍谷是中國最大的恐龍化石遺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從1938年開始,中外古生物學家不斷到祿豐進行考察、發掘,發現超過38種的古脊椎動物,建立起當今世界最原始、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群——祿豐蜥龍動物群,祿豐盆地因此在古生物學上占一席之地,成為研究爬行動物特別是原蜥腳類恐龍的早期演化,以及哺乳動物起源的重要地點。

一直以來,祿豐陸續出土的都是早期(晚三疊紀至早侏羅紀)的恐龍化石,而較晚期的地層里,也就是在比下祿豐組還要高的上祿豐組層位里卻從未發現過恐龍。這樣的“怪象”在1995年被打破:川街恐龍山一位青年農民在鋤地時,發現了這個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中侏羅紀晚期恐龍大遺址,一個曾在1.6億年前真實存在的“侏羅紀世界”。該遺址范圍達1萬平方米,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大遺址。據專家推測,其中掩埋的恐龍數量多達400余具,尤其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龍和龜同埋一穴、植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同眠一處的自然奇觀。調查還發現,在川街盆地內的早、中、晚侏羅紀地層都有恐龍化石及恐龍遺跡化石分布,晚侏羅紀地層發現的是恐龍腳印化石。這些發現也證明了從侏羅紀期的6000萬年間,祿豐都是恐龍生活的樂園。

目前,云南祿豐已發現較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超過120具,零散恐龍化石不計其數。曾有學者推測,10萬只恐龍死去之后,僅有一只能保存成為化石;100萬只恐龍死去之后,僅有一只能完整地保存成為化石,按此推測,曾經在這里的祿豐恐龍家族是何其龐大。

依托本地頂級的恐龍化石資源,祿豐市建成世界恐龍谷景區并于2008年4月18日對外開放。至此,云南無旅游娛樂主題公園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這里“走進失落的恐龍王國,穿越再現的侏羅紀世界,解讀地球生靈的興衰演化,共享留存地球億萬年的世界奇觀” 。

世界恐龍谷景區的核心景區由“恐龍遺址科考觀光區”和“侏羅紀世界游覽區”兩大區域組成。

“恐龍遺址科考觀光區”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由“中國祿豐恐龍遺址館(序館、主館)”和“科考營地”兩大區塊組成。其中,序館面積35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恐龍知識展示最為全面、專業,且最具地方特色、科技含量最高、互動性最強的恐龍科普知識館。主館是一座集遺址保護、科研交流、科普教育、觀光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遺址保護建筑。室內原址保護大廳里展示出極具震撼力的兩大世界級奇觀:一是震驚世界的恐龍大墓地,即1.6億年前的中侏羅紀晚期的地質剖面和恐龍掩埋、發掘原址現場;二是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恐龍骨骼化石裝架展示。遺址館外約2萬平方米的山巒緩坡則是科考營地,是青少年朋友們享受野外科考樂趣和獲取古生物及地質知識的科普樂園。

另一大區域“侏羅紀世界游覽區”則由“重返侏羅紀”“侏羅紀歷險”“阿納湖休閑觀光帶”“侏羅紀嘉年華”等區塊組成,是世界恐龍谷中最刺激的游樂項目。

未進入景區,在世界恐龍谷景區廣場,就已傳遞出“一代霸主”的氛圍感。廣場上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一只恐龍前爪化石模型托起一個侏羅紀時期的地球模型,向世人傳達出恐龍作為中生代地球霸主的王者之氣。邊上四根拔地而起、氣勢恢宏的青銅門柱,稱為“龍柱擎天”,龍柱上雕刻著240條惟妙惟肖、形態各異的恐龍,是由各國科學家根據出土的恐龍化石復原的恐龍模型。

進入景區,更是開啟了探秘之旅。在這里,游客可以平視、仰視、俯瞰等多角度、近距離觀看祿豐恐龍化石骨架,了解恐龍的起源、進化和滅絕等知識,還可以探索恐龍生活的痕跡。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有一條呈25度角傾斜、高15米、寬40米,長達130米的1.6億年前的中侏羅紀晚期的地質剖面被完整地保留在館內,為世界最大的室內恐龍化石原址保護大遺址。

祿豐世界恐龍谷大遺址館不僅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工作者永久保留了一方探究和解讀生命密碼的科考天地,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穿越時空”走進侏羅紀世界的機會,讓大家能夠走進侏羅紀,共享世界奇觀。

猜你喜歡
恐龍
發現恐龍
迷你恐龍
恐龍館
好餓的恐龍
恐龍笨笨
恐龍跑的快嗎?
這些恐龍為什么老是吃個不停?
恐龍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見,恐龍!
最后的“恐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