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傳播方式轉變及對公眾意識形態的深度影響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變革之路

2024-04-28 15:52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宋明軍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4年5期
關鍵詞:傳播方式觀點多元化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宋明軍

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以及較為廣泛的覆蓋面重塑了新聞的傳播路徑,且對公眾的意識形態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然而這種影響也是雙面的,一方面新媒體使信息傳播更為迅速、直接,使得公眾能更為及時地獲取全球范圍內的新聞和信息,這無疑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且增加了人們對于多元文化的認知理解[1]。但同時這也可能導致信息的碎片化、觀點的極端化甚至引發網絡輿論的混亂。因此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其對社會、文化及公眾意識形態的影響成為當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就將深入剖析新聞傳播方式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變,全面探討新媒體對公眾意識形態塑造的多維度影響,以期為相關研究與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

1. 新聞傳播方式的轉變

隨著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于手機來獲取新聞及其他信息,傳統的紙質媒體,如報紙和雜志就在逐漸被數字化的新聞應用所取代,這進一步導致了紙質媒體的閱讀量以及市場份額的大幅度減少,因此許多報紙與雜志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數字版自媒體公眾號及移動應用軟件來在數字化時代保持其影響力與讀者基礎[2]。隨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普及,更為個性化的推薦算法在新聞傳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算法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行為以及偏好為他們推薦定制化的新聞內容,這也使得新聞傳播能夠更加精準與個性化,但同時也引發了關于算法偏見以及信息繭房的隱患。此外還隨著虛擬現實(VR)以及增強現實(AR)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方式也在逐漸融合這些新技術,通過VR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新聞現場來獲得更為沉浸式的體驗,通過AR技術則可以將新聞內容與現實環境相結合進一步提供更為直觀、沉浸交互式的報道方式。綜合來講新聞傳播方式的轉變是技術進步以及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這種轉變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以及消費新聞的方式,也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我們可以預見新聞傳播方式將進行繼續演變與創新。

2.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角色差異

2.1 傳統媒體的信息主導性和傳遞模式

傳統媒體在信息傳遞中具有一定的信息主導性,即由專業記者及編輯團隊確定與選擇信息的內容還有角度,傳統媒體通過報紙、電視以及廣播等渠道向公眾傳播新聞與信息,它通常會采用單向傳播的模式。傳統媒體在信息的選擇、編輯和發布過程中擁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話語權。

2.2 新媒體的分散化和去中心化特點

新媒體的分散化及去中心化特點與傳統媒體有著顯著差異,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不再由專業編輯團隊來主導與控制,而是由普通用戶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的生成、傳播以及分享,新媒體主要強調多元化以及分散化的信息來源,即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創作者和傳播者。

2.3 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特點

用戶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成以及傳播過程中來,通過評論、分享以及轉發等方式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可以供用戶進行更為個性化的定制與選擇,即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獲取到感興趣的內容。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及新媒體在角色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媒體主要充當信息的傳遞者和主導者且擁有一定的權威性及話語權,而新媒體則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參與空間以及多元化的信息源,它強調公眾的主動性與沉浸式體驗,兩者在整個信息傳播體系中互為補充并共同影響著公眾的意識形態及信息獲取方式。

3. 新媒體對公眾思想觀念產生的正向作用

3.1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源

新媒體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信息源,與傳統媒體相比其內容更為廣泛與多樣化,通過互聯網公眾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觀點及立場信息,從而可以獲取更全面以及多樣的信息,這種多元化的信息源能夠拓寬公眾的視野,使得公眾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與意見。

3.2 打破信息壁壘,加強用戶參與

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所具有的信息壁壘,使得用戶可以主動參與信息的生成和傳播,同時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提供了用戶互動即社群分享的機會,使得公眾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信息的討論和交流中。這種參與的機會讓公眾能夠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進而增強了公眾對于信息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3.3 強化個人化的信息選擇和定制能力

新媒體強化了個人化的信息選擇和定制能力,使得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自主地選擇、定制信息內容。通過關注特定的公眾號、訂閱感興趣的話題和領域,用戶可以獲取到與自己相關、感興趣的信息。這種個人化的信息選擇和定制能力使得公眾可以更加精準地獲取到所需的信息,從而形成更為個性化的意識形態。

4. 新媒體對公眾意識形態塑造的影響

4.1 新媒體傳播對公眾輿論的影響

新媒體的傳播對公眾輿論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其一就是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快,信息幾乎可以即時傳播給世界各地的用戶,這使得公眾能夠更快地接收到各種信息,其中包括新聞、社會事件以及政治觀點等。同時公眾輿論往往會隨著信息的傳播而迅速形成,甚至會在新媒體上迅速擴散,因此新媒體成為許多重大事件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的首要信息來源[3]。其二,新媒體的傳播范圍變得廣泛而不再受到地域限制,通過互聯網還有諸多的社交媒體平臺,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到來自全球各地的信息和觀點,這進一步使公眾的視野更加開闊而能夠了解到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文化的觀點以及各種立場,這樣公眾在形成自己的意識形態時就能夠以更加多元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進而有效避免了對于傳統媒體較為依賴的問題。此外,新媒體的互動性也對公眾輿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即在新媒體平臺上公眾不僅可以接收到信息,還可以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意見,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公眾能夠更為直接地與他人進行互動討論,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態度,這種互動性不僅使公眾能夠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之中,也使得輿論更具有多樣性及民主性。另外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也會更加活躍及直接,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會更加注重對于情感把控情感以及個性化故事的呈現,以更接地氣的方式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與共鳴,這種更加直接的傳播方式能夠更好地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進而在社會議題上形成更為深入的討論,同時新媒體也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平臺讓那些在傳統媒體中難以發聲的人群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和觀點,這種多元化的聲音使普羅大眾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事實真相。

4.2 公眾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現象

新媒體的興起帶來了公眾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以及碎片化現象,不同于傳統媒體的集中控制與統一話語,新媒體平臺多樣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使得公眾可以通過多個渠道獲取信息,例如微博、微信還有新聞聚合平臺以及視頻分享平臺等等,每一個平臺上都存在很多不同用戶的不同觀點、立場及其話語權,新聞媒體通過選擇報道內容以及展現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進一步塑造公眾的意識形態,媒體報道的選擇性常常依賴于編輯以及記者個人的主觀意識和價值觀。傳媒研究表明,新聞媒體更容易報道那些能引起公眾興趣和爭議的話題,而忽略了一些重要但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問題[4]。這種多元化的信息源并不完全是負面的,它為公眾提供了更廣泛的信息選擇權以及更為多樣化的觀點。公眾有機會接觸到不同來源和立場的觀點,從而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問題,然而多元化也可能導致公眾在信息獲取及具體理解上存在困惑與分散化的現象,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往往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群體、行業利益以及不同的立場,公眾在獲取信息時往往會受到自身的興趣、環境以及社交圈子的影響而更容易接觸到與自己意見相符的信息和觀點,但當公眾只看到一方面的觀點時就容易陷入信息的片面性以及自身的主觀性而忽視了其他觀點的存在,同時也由于新媒體信息的碎片化以及快速流動性等特點,公眾往往只能通過零散的短文、圖片以及視頻等片段來理解一個事件或問題,加之個別自媒體及低質量信息的存在,公眾在獲取和理解信息時就會面臨信息的不全面、錯誤以及虛假等問題。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容易導致公眾對于某一事件或問題的認知存在偏差并容易被操控和誤導,另外新媒體的碎片化特點和重視點擊量、曝光率的商業模式也可能帶來觀點具有消極化以及情緒化等問題導向,即為了吸引用戶的關注以及參與評論互動,一些新媒體平臺可能會傾向于報道即強調具有爭議性和情緒性的信息而忽視了中立、客觀的報道原則,這樣公眾就會容易受到極端觀點和情緒化內容的影響而形成情緒導向的輿論氛圍,進一步導致意識形態的單一化。此外,新媒體的多元化與碎片化特點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選擇權還有更為多樣化的觀點,但同時也帶來了公眾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及碎片化現象,因此要求公眾需要保持思辨精神以及能夠主動獲取多個渠道的信息并注意辨別與篩選信息的真實性還有可靠性,進一步形成較為獨立以及理性的意識形態。另外,政府和新媒體平臺也需負起相應的責任,加強信息監管和提供高質量、中立客觀的信息,促進公眾的理性思考和意見形成。

4.3 新媒體對社會集體行動和社會熱點事件的影響

新媒體對社會集體行動及社會熱點事件具有重要影響,在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傳播速度較快且能夠迅速傳達和擴散信息,當社會發生重大事件或出現社會問題時公眾就可以通過新媒體迅速了解并傳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社交媒體平臺逐步成為公眾表達意見及互動的重要場所。公眾通過發布微博、發起話題以及發布圖文視頻等綜合表達方式快速將自己的觀點及立場傳達給更多的人,此外新媒體還能夠引發大眾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及討論,當一個社會問題或事件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后,公眾可以就通過點贊、評論以及轉發等形式進行互動和表達意見。這種公眾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與探討則能夠進一步引發輿論的擴散還有聚集,從而可以引起社會各界對該問題的關注及重視,同時公眾的意見及言論動態也會成為社會各方面討論及決策的有力參考。然而,新媒體對社會集體行動及社會熱點事件的影響也會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其一就是虛假信息還有謠言的傳播會引發社會混亂以及對于公眾的誤導,在新媒體平臺上虛假信息往往會以較為夸張以及情緒化的方式傳播,進而容易引起公眾的共鳴和傳播并對公眾輿論產生負面影響[5]。其二,以“去中心化”為特質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解構了以宏大敘事為主的傳統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環境,碎片化信息不僅造成了“元敘事語言”權威的削弱,也造成了網民的碎片化思維和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以快節奏為主的網絡社會的切割以及零星拼湊話語內容成為博取網民眼球的慣用伎倆和手段,公眾容易只關注自己希望聽到的而忽視其他立場及觀點,因此新媒體對社會集體行動還有社會熱點事件的影響十分顯著,它能夠動員和組織公眾的參與且可以迅速傳達信息讓更多人關注特定問題。同時,新媒體也能夠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和討論而推動社會對該問題的關注及重視,然而公眾在使用新媒體時需要時刻保持辨識力,且要主動獲取多樣觀點和信息來形成全面和理性的意見,同時政府與新媒體平臺也需要加強信息監管和提供高質量、中立客觀的信息來促進公眾的理性思考和行動。

5. 結束語

新媒體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源且強化了用戶參與即個性化定制的特點,然而新媒體也帶來了信息選擇的困惑和公眾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以及碎片化現象,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公眾需要注意保持辨識力以及主動獲取多樣性觀點和信息來形成全面即理性的個人簡介。政府與新媒體平臺也需要加強信息監管并注意提供高質量、中立客觀的信息來促進公眾的理性思考及行動,在未來新媒體的發展將繼續演變與創新,同時對新聞傳播方式和公眾意識形態的影響也將愈加深遠。

猜你喜歡
傳播方式觀點多元化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左維澤:肝炎的分類、傳播方式及預防
節日宣傳,讓傳統傳播方式換“新顏”
“自媒體”與“把關人”——微博作為一種傳播方式的法律問題
觀點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論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方式
業內觀點
新銳觀點
柔性制造系統多元化實踐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