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流媒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中的角色與責任

2024-04-29 16:22◎宋
傳播力研究 2024年9期
關鍵詞:科普物種公眾

◎宋 晰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10)

媒體在傳播科普信息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僅是科學家和環保人士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強大的影響力,其在推動公眾意識覺醒和行動引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媒體通過深度報道、專業解讀和生動呈現,不僅能夠向公眾傳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而且還能夠激發人們對這一議題的深刻思考。

一、主流媒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探索

(一)科普報道的現狀與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富實踐經驗和重大歷史性成就。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方面,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精辟的闡釋[1]。在此背景下,主流媒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呈現出一系列積極的新趨勢。具體表現為,主流媒體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報道明顯增多,重要的國內生態保護項目、物種瀕危狀況以及保護成果等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進一步推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的傳播??梢钥闯?,媒體在認識到生態問題對社會的重要性后,積極參與倡導公眾關注和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2]??破請蟮涝谛问胶蛢热萆弦渤尸F出多樣化和創新化的趨勢,傳統的文字報道逐漸融入了多媒體元素,使得信息更加生動形象,更有助于引起公眾的興趣。例如,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期間,昆明廣播電視臺通過所屬網站、APP、視頻號、抖音號、微信、微博全面覆蓋,以短視頻、H5、直播、新聞推送等多種形式,確保了生物多樣性相關主題在不同平臺同步發力,立體呈現,收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3]。同時,一些主流媒體開始采用更貼近大眾的語言,將專業的科學知識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有助于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這種多元化的報道形式和內容創新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的傳播效果。但同樣也需正視一些挑戰,如仍存在宣傳主體較為單一、宣傳方式有待豐富等問題,這需要主流媒體在科普報道中在注重科學性、準確性和客觀性的同時,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進一步精準定位科普內容,制定更為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確??破請蟮勒嬲钊肴诵?。

(二)讀者互動引導的實踐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的實踐中,主流媒體積極探索讀者互動引導的策略,以提升公眾對生態問題的參與度和深度,這一趨勢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顯著。一些主流媒體率先通過各種平臺,與讀者進行更加直接的互動,形成了一種雙向溝通的科普模式。例如,2023 年,大熊貓“強強”“國國”3 周歲生日來臨之際,“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強國熊貓周3.0”活動,通過留言板送祝福、參與互動闖關答題等形式,為熊貓“強強”“國國”慶生,也讓讀者在參與中了解大熊貓的相關知識,并以熊貓這一“傘護物種”為窗口,讓更多的讀者走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世界。同年,新華網主辦了“雙百”古樹推選宣傳活動,經過地方推薦、網上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推選出100 株最美古樹、100 個最美古樹群,讓更多的人了解古樹名木之美;央視網熊貓頻道通過“紅熊榜”、粉絲圈廣場、全時全景直播、AR 互動體驗等方式,構建了具有生態輿論影響力的媒體集群,激活國寶IP 創新活力[4],這種形式的互動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一種參與式的學習過程,使科普內容更易被讀者接受和記憶。一些主流媒體還通過開展線下自然教育活動、推出文創產品等方式,吸引讀者互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在這一過程中,社交媒體平臺正在成為主流媒體與讀者互動的重要場所,通過在平臺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內容,主流媒體積極引導讀者參與評論、提問,并及時回應讀者的關切,這種互動模式不僅拉近了媒體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而且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的交流和傳播。然而,互動引導也需要注意平衡,防范信息的誤導,主流媒體在與讀者互動的過程中,應確?;卮饻蚀_、權威,同時引導討論保持理性和客觀??破栈硬⒎莾H僅是傳遞信息,更是一種引導公眾思考、形成正確認知的過程[5]。

二、主流媒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中的角色

(一)新聞報道

通過新聞報道,主流媒體能夠將科學研究成果、生態保護政策以及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重大事件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公眾,引導社會對生態環境的深入思考和了解。首先,新聞報道在傳播科學研究成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我國主流媒體在生物多樣性報道中,沒有陷入極端或絕對平衡的困境,而是保持著中立而客觀的報道[6],這有助于提高公眾對生態系統、物種保護等方面的認知水平,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在社會中的傳播。其次,新聞報道在關注生物多樣性的重大事件方面發揮了監督和引導作用。生態環境的變化、珍稀物種的出現或消亡等事件往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主流媒體通過深入的調查和報道,揭示背后的原因、影響及可能的解決方案,進一步引導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加以重視,促使全社會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

(二)專欄專題

主流媒體通過設立科普專欄、專題等形式,發揮了深度解讀和系統傳播的重要作用,這種方式不僅使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更為深入人心,也有助于引導讀者更系統地理解和關注相關問題??破諏趯n}是主流媒體深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領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定期推出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專欄,主流媒體得以系統地解讀生態環境、物種多樣性的現狀、保護政策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專欄專題通常由具有專業背景的科學記者或生物學專家擔任撰稿人,以確??破諆热莸臏蚀_性和權威性。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設立的“每日物種故事”專題為例,該專題于2021 年6 月上線,每天圍繞一個物種進行主題科普。借助“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專家庫及各地方學習平臺力量,專題收錄了國家級以及各地最新權威物種科普圖文、音視頻資料,向讀者生動展示多樣物種之美和珍稀物種保護現狀。此外,“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還圍繞重要節點,推出相關專題策劃,如COP15 大會期間推出的“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專題,從新聞速遞、綠色答卷、觀點評論三個方面,展示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成果和思想觀點;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愛鳥周、國際森林日等節點,推出相應的主題專題;圍繞物種回歸熱點問題,推出“珍稀物種回歸家園進行時”專題;圍繞紅樹林、蝴蝶、古樹名木等,推出科普專題,等等。這些專題的推出,通過多角度、系統性的集納,能夠在短時間內引起讀者對某一話題的關注,同時也為長期研究探索這一話題提供了資料,成為細分領域的重要媒資庫。

(三)紀錄片和視頻報道

主流媒體通過制作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的紀錄片,將科學研究、野外實況等元素有機融合,通過視覺和聲音的雙重傳遞,深入地展現生態系統的奇妙之處,以及物種在其天然棲息地中的生存狀況。例如,2023 年8 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紀錄片,以中國第一批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和若干原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題材,以高質量的攝影技術和深度的科學解說,全面講述了在國家公園生態系統下,雪豹、東北虎、大熊貓、朱鹮等一批國寶級明星動物與人類相伴同行、和諧共生的故事。紀錄片的深度挖掘和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使得科普內容更具吸引力,更容易打動公眾的心靈,從而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度。

除了紀錄片,主流媒體還通過短視頻報道、微紀錄片等更貼近時下年輕受眾的閱讀習慣的形式,以碎片化、短時長、高度激發興趣的視頻報道,迅速傳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信息,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關注。例如,2021 年云南“野象北遷”期間,央視頻《這個星球有點野》項目,推出了系列科普視頻,其中包括邀請知名主持人康輝為亞洲象科普視頻配音,介紹亞洲象科普知識。這些視頻報道往往注重視覺沖擊力和信息的凝練傳達,更適合快節奏的社交媒體平臺,有效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的傳播效果。

三、主流媒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中的責任

(一)準確性與客觀性

主流媒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中擔負著巨大的責任,其中準確性與客觀性是不可或缺的原則。準確性保證科普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則確保傳播的信息不受主觀傾向影響,使科普報道更加權威、可信。首先,科普內容必須基于科學研究、可靠數據和專業意見,確保所傳遞的信息真實、準確、無誤導。這也要求參與報道的記者在具備新聞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并與科學界保持緊密聯系,以避免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誤傳和夸大。其次,主流媒體應當盡量避免主觀色彩的加入,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呈現科學事實,對于爭議性話題,媒體需要提供多方面的觀點,讓公眾能夠形成全面的認知,而非單一的立場??陀^性的報道也有助于媒體樹立更為可信賴的形象,增強公眾對科普信息的信任感。最后,主流媒體應堅持嚴謹的審校編發工作流程,使科普報道的可信性從工作機制上得到一定的保障。

(二)承擔社會責任

主流媒體通過科普報道、線上線下活動結合等方式,也在履行著教育與啟發的責任。首先,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媒體能夠幫助公眾了解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知識,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這不僅包括對瀕危物種的關注,還包括對生態系統重要性、人與自然關系、自然災害防范等方面的認知。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引發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深層次思考,讓公眾更好地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并喚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感,從而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并進一步推動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培養社會公眾的環保習慣,進而營造社會全面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三)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故事是中國生態文明敘事的一個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塞罕壩、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循環”等一批典型案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這些成就離不開中國政府、科研人員、企業人員、志愿者等社會各方的努力。講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故事,能夠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有助于營造更為關愛自然、尊重生命的社會氛圍,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形象,也為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傳播提供了契機。以云南“野象北遷”活動為例,它吸引了世界的圍觀,既是可愛中國形象在國際舞臺的一次高光展現,更是中國生態文明敘事國際傳播的一次巨大成功[7]。

四、主流媒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改進策略

(一)加強媒體與科學機構的合作

主流媒體應當加強與科學機構的合作,以確保報道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深度,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增強媒體報道的專業性,而且還能夠提高科普信息的權威性和可信度。為了加強媒體與科學機構的合作,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機制,媒體可以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機構、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確保在科普報道中得到專業的意見和支持。通過與科學機構的合作,媒體能夠更及時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數據,確保報道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此外,媒體還可以積極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專業人才,如生態學家、野生動植物學家等,參與科普節目的制作和報道,這樣能夠保障報道在科學性上的深度,避免一些誤導性信息,專業人才的參與還能夠提高報道的權威性,增強公眾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任感。以央視網推出的《生物之境》系列科普短視頻為例,該節目在策劃和制作過程中與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國際動物學會進行了深度合作。通過這一合作,節目得以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新成果,借助專業機構的支持呈現更準確、科學的信息,專家學者的專業性講解也讓受眾更容易理解復雜的科學知識,科普效果更強。

(二)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傳播效果

主流媒體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提升傳播效果和受眾參與度。例如,目前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和小程序推出了“動植物識別功能”等科技手段,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提供了更具創新性和互動性的傳播途徑。這些功能利用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使用戶能夠通過手機攝像頭捕捉到的動物圖像,迅速獲取相關的科普信息,這種功能使科普內容更貼近用戶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種直觀、便捷的方式來了解野生動植物。通過科技手段,主流媒體可以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中增加更多的互動元素,如利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點贊等功能,與受眾進行直接互動,回答他們的問題,搜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這樣的互動不僅增強了科普信息的吸引力,而且還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推動信息更廣泛地傳播。此外,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數據分析,深入了解受眾的興趣、關注點和互動行為,從而優化科普內容,調整科普信息的呈現方式,使其更符合受眾的接受習慣和需求,提高傳播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深度報道到科普專欄,從互動引導到創新科技手段的運用,主流媒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責任。通過媒體的引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得以提升,環保理念得以深入人心。媒體與科學機構的密切合作以及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為生態平衡的維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
科普物種公眾
吃光入侵物種真的是解決之道嗎?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科普達人養成記
回首2018,這些新物種值得關注
電咖再造新物種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