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臨縣建置沿革考(連載)

2024-04-29 12:20郭時鍵李長欣
文史月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方山縣臨泉縣太和縣

郭時鍵 李長欣

前 言

山西省臨縣的建置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周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智伯又求蔡(藺)、皋狼之地于趙襄子”中的藺、皋狼。如今的臨縣地區在戰國時期先屬趙國,后屬秦國。秦代、楚漢之間屬藺縣、皋狼縣。西漢屬藺縣、皋狼縣、臨水縣。東漢建武六年(30年),屬臨水藺、皋狼縣。約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今臨縣的絕大部分地區被羌胡占領,屬羌胡領地。后趙趙王三年(321年),屬離石縣。

北周屬烏突縣、定胡縣、窟胡縣、盧山縣,隋屬太和縣、修化縣、定胡縣,唐、宋屬臨泉縣、方山縣、定胡縣,金屬臨水縣、方山縣、孟門縣,元屬臨州、離石縣,明、清屬臨縣、永寧州。民國初屬臨縣、永寧縣。民國7年(1918年)屬臨縣、方山縣。晉綏革命根據地時期,先屬臨縣、臨(縣)南、方山縣。1946年1月,臨(縣)南劃入臨縣,方山縣所屬磧口鎮劃入臨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1年5月1日,析臨、交城、離石三縣部分區域置方山縣。2004年7月以來,臨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

明崇禎五年(1632年)九月至明崇禎六年(1633年)正月二十日,張有義、王豹五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先后占領臨縣地區,將當地的歷史檔案資料付之一炬。明代以前臨縣的建置沿革,大多是通過民間遺留下的石碑碑文等資料整理而成的,多有差錯疏漏。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通過網絡,閱讀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海量的古籍圖書,再也不用發愁無處查找文獻資料。

本次考證,依據“二十四史”中《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等書籍,結合《通典》《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等歷代輿地文獻和《山西通志》《大中華山西省地理志》《汾州府志》《臨縣志》等地方志書,參考《臨縣曜頭古城址》《南單于庭、漢都左國城發現記》等現代考古成果及《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國歷史地圖集》等當代歷史地理研究成果,展現了今臨縣地區從公元前456年以來,2400多年行政區劃變遷的過程。

可確定的建置沿革

(一)戰國到北朝

臨縣現轄面積2979平方公里。從有正史記載(前456年)到北朝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1000多年間,今臨縣地區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該地區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裕。從戰國到秦漢時期,今臨縣的北部、西部、南部屬藺,東南部部分區域屬皋狼。其間,西漢初到東漢初,還有部分區域屬臨水縣,具體方位待考。第二階段,該地區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約從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到東晉后趙趙王三年(321年),今臨縣絕大多數地域被羌胡占領,成為了羌胡的牧場,屬羌胡的領地。從后趙趙王三年(321年)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屬離石縣地。

1. 臨縣最早的行政區劃是戰國時期的藺邑和皋狼邑。曾有說法認為戰國時期的藺邑在今柳林縣孟門鎮。但近年來的考古成果表明,戰國時期的藺邑在臨縣曜頭古城,皋狼邑在方山南村古城。今臨縣當時屬藺邑、皋狼邑。

2. 臨縣的信史時代,是從戰國時期趙、魏、韓滅智伯開始的。夏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學界目前尚未有定論。至于臨縣“周屬并州、春秋屬晉”說法,亦未查找到正史相關記載?!妒酚洝ぺw世家》中記載:“(晉大夫智伯)請地韓、魏,韓、魏與之……智伯又求蔡(藺)、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薄妒酚洝贰顿Y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對這一歷史事件均有相關記載。據此,臨縣至少有2400多年的歷史。

3. 今臨縣在戰國時期,屬趙國至少176年,屬秦國61年。據《戰國策》記載:“秦攻趙,藺、離石、祁拔?!睋缎戮幠瓯怼房甲C,此事件當在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也就是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至遲從周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開始,到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今臨縣屬趙國藺邑、皋狼邑。

4. 今臨縣在秦代及楚漢之際,屬太原郡藺縣、皋狼縣。在秦代,郡是一級行政區劃,縣是二級行政區劃?!端涀ⅰし谒分杏涊d:“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立?!苯衽R縣從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到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屬藺邑、皋狼邑。從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屬太原郡藺縣、皋狼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楚漢之際,依秦制今臨縣地區屬太原郡藺縣、皋狼縣。

5. 臨水縣置于西漢初,而非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今臨縣地區在西漢初年隸屬臨水縣?!稘h書》中記載:“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蔽鳚h西河郡轄36縣,臨水縣便是其中之一。臨水縣在西漢初已存在,并非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才置。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到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臨水縣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置臨河侯國,以封代恭王子賢,別屬上郡。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后,改隸西河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侯國遷徙,遂更名臨水縣。

6. 王莽新朝將臨水縣更名為監水縣,更始政權又更名為臨水縣。據《漢書》記載:“臨水,莽曰監水?!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王莽建國之初,大改制度,廣易郡名,將西河郡改為歸新郡,將臨水縣改為監水縣。更始元年(23年)到更始三年(25年)間,西漢宗室劉玄所建立的更始政權將歸新郡復名為西河郡,監水縣復名為臨水縣。

7. 今臨縣在漢代并非僅屬臨水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山西通志》中記載:“按漢西河郡有臨水縣,莽曰監水?!鼻迩∪辏?771年)《汾州府志》中記載:“漢西河郡有臨水縣或以為即臨縣。然《水經注》與唐宋地志絕不涉及,無可證實闕之可也?!鼻骞饩w十八年(1892年)《山西通志》中記載:“戰國趙藺、皋狼地。漢西河郡臨水縣地,蓋因縣東湫水為名,湫水舊稱陵水,古本名臨水也。后漢省入離石?!泵駠?年(1917年)《臨縣志》中記載:“前漢置臨水縣,屬并州西河郡,說者謂因陵水得名。延及后漢,西河遷于離石,而臨水已省?!?993年版《臨縣志》中記載:“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臨水縣(亦作陵水),屬西河郡。西河郡屬36縣,地跨秦晉兩省,黃河以東為15縣,臨水縣其一。故治在今曜頭鄉郝峪塔村北古城梁??h境的南面為皋狼、藺、平周。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水縣。東漢,復名臨水縣。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36縣并為13縣,郡治(平定縣,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離石縣。臨水縣并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漢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睋稘h書·地理志》記載,西漢西河郡下轄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皋狼、大成、廣田、圜陰、益蘭、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谷羅、饒、方利、隰成、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觬是、博陵、鹽官等36縣,包含今臨縣曾存在過的皋狼、藺、臨水等3縣?!逗鬂h書·郡國志》中東漢西河郡下轄離石、平定、美稷、樂街、中陽、皋狼、平周、平陸、益闌、圜陰、藺、圜陽、廣衍等13縣,含皋狼、藺等2縣,已無臨水縣。因此,今臨縣在漢代并非僅屬臨水縣。

8. 臨水縣被省并是在東漢建武六年(30年),并非在永和五年(140年)?!逗鬂h書·光武帝紀》中記載:“(建武)六年(30年)六月辛卯,詔曰:‘夫張官置吏,所以為人也。今百姓遭難,戶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其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h國不足置長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條奏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痹跂|漢建武六年(30年)省并的400余縣中,包含了臨水縣。

9. 在漢代,藺縣、皋狼縣存在過近400年,臨水縣僅存在過200多年。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歷經王莽新政時期、更始政權,到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的392年間,藺縣、皋狼縣在《漢書》《后漢書》中都有記載。皋狼、藺歷經戰國、秦漢至少有645年的歷史,而臨水縣在東漢建武六年(30年)已被省并,從西漢初設置到東漢初省并,僅存在過233年。

10. 東漢靈帝末年,藺縣、皋狼縣并非被劃入離石縣,而是因戰爭被廢棄?!对涂たh圖志·河東道》中記載:“靈帝末,黃巾大亂,百姓南奔,其(西河)郡遂廢。黃初三年(222年)復置離石縣?!睎|漢靈帝末年(189年),今臨縣絕大部分地域被羌胡占據,變成了羌胡牧場。離石縣當時雖然未被羌胡占據,但一直荒廢了33年,直到魏黃初三年(222年)才復置。至于今臨縣后來成為離石縣地,是東漢滅亡后。后趙趙王三年(321年),石勒打敗羌胡后,才將今臨縣地區納入離石縣管轄。

11. 今臨縣從東漢靈帝末年到東晉十六國后趙,至少荒廢了389年。從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到后趙趙王三年(321年)約133年間,今臨縣大部分地區成了羌胡牧場,屬羌胡領地。后趙趙王三年(321年),石勒打敗羌胡后,該地區又歷經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魏、北齊等政權更迭。

12. 未找到臨縣地名與臨水縣地名之間的必然聯系。臨水縣僅存在過200多年,其后經過羌胡占據和隸屬離石縣,后來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縣,到隋朝置太和縣,唐代、宋代置臨泉縣,金代置臨水縣,元代置臨州,明初更名為臨縣。由此推測,臨縣地名與臨水縣地名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二)北周到金元時期

從北周時期經隋、唐、五代十國、宋、元多個朝代,今臨縣地區經受了除遼以外的北方草原部族和中原政權爭奪財物、地域的腥風血雨。這一時期,今臨縣的西部和北部,北周屬烏突縣,隋屬太和縣,唐屬臨泉縣和太和縣,宋屬臨泉縣,金屬臨水縣,元屬臨州。東南地區,北周屬窟胡縣和盧山縣,隋屬修化縣,唐屬方山縣,宋屬方山縣,元屬方山縣。西南地區,北周屬定胡縣,隋屬定胡縣,唐屬定胡縣,宋屬定胡縣,金屬孟門縣,元屬孟門縣。

13. 在北周置3郡4縣后,今臨縣地區重啟發展進程?!端鍟分杏涊d:“修化,后周置,曰窟胡,并置窟胡郡;開皇初郡廢,后縣改為修化;又后周置盧山縣,大業初并入焉,有伏盧山。定胡,后周置,及置定胡郡;開皇初郡廢,有關官。太和,后周置,曰烏突,及置烏突郡;開皇初郡廢,縣尋改焉;有湫水?!北敝艽笙笤辏?79年),先后置烏突、窟胡、定胡3郡和烏突、窟胡、定胡、盧山4縣。今臨縣地區荒蕪近400年后,重啟了發展進程。

14. 今臨縣北部和西部,屬北周烏突縣、隋太和縣、唐臨泉縣和太和縣、宋臨泉縣、金臨水縣、元臨州?!对涂たh圖志》中記載:“本漢離石縣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于此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583年)廢郡,以縣屬石州?!薄缎绿茣分杏涊d:“本太和,武德三年(620年)更名,置北和州,別析置太和縣。四年(621年)以太和隸東會州,貞觀三年(629年)州廢,以臨泉來屬?!本碇羞€記載道:“本臨泉,武德三年(620年)曰臨津,四年(621年)隸東會州,九年(626年)省太和縣入焉,貞觀元年(627年)更名,三年(629年)復置太和,八年(634年)又省?!薄端问贰分杏涊d:“元符二年(1099年)以葭蘆砦為晉寧軍,割石州之臨泉隸焉?!薄对贰肪砦逯杏涊d:“中統三年(1262年)十二月,升太原臨泉縣為臨州?!薄对贰肪砦迨酥杏涊d道:“宋置晉寧軍,金廢軍置臨水縣,隸石州。元中統二年(1261年)仍改臨泉縣,直隸太原府。三年(1262年)升臨州?!?/p>

綜上,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太和郡,太和縣改隸石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置北和州,別析太和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太和縣改隸東會州。唐武德九年(626年),省太和縣入臨津縣(今山西省興縣)。唐貞觀三年(629年)北和州廢,臨泉縣改隸石州。宋元符二年(1099年)葭蘆砦升晉寧軍,臨泉縣改隸晉寧軍。金皇統二年(1142年),廢晉寧軍,將臨泉縣更名為臨水縣,臨水縣隸石州。元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縣為臨泉縣,改隸太原府。元中統三年(1262年)臨泉縣升為臨州。

15. 今臨縣東南部,北周屬窟胡縣和盧山縣,隋屬修化縣,唐屬方山縣,宋屬方山縣,元屬方山縣?!遁浀貜V記》中記載:“后周置窟胡縣及窟胡郡,隋開皇初郡廢。后縣改為修化,屬離石郡。后周又置盧山縣,大業初并入修化。唐為方山縣,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三年(620年)州廢來屬。按舊史言,方山隋縣,隋史石州無方山有修化,豈隋末更名而史官失紀歟?”《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修化城,在(臨)縣南。后周置窟胡縣,兼置窟胡郡治焉。隋初郡廢,改縣為修化,屬石州。唐省。又(臨)縣東南有盧山廢縣,亦后周置,大業初并入修化縣?!薄对贰分杏涊d道:“(至元)二年(1265年)閏五月丁卯,以平章政事趙璧行省于南京、河南府、大名、順德、洺磁、彰德、懷孟等路,平章政事廉希憲行省于東平、濟南、益都、淄萊等路,中書左丞姚樞行省事于西京、平陽、太原等路。詔:‘諸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戶數繁庶,且當沖要者,不須改并。其戶不滿千者,可并則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隸州城。其散府州郡戶少者,不須更設錄事司及司候司,附郭縣止令州府官兼領。括諸路未占籍戶任差職者以聞。同年,十二月己巳,省并州縣凡二百二十余所?!薄缎略贰分杏涊d道:“至元二年(1265年),后司候司與孟門、方山二縣俱省入離石?!?/p>

綜上,北周在今臨縣南置窟胡縣及窟胡郡,東南置盧山縣。隋大業初年,盧山縣省入修化縣?!短剖贰分杏蟹缴娇h,無修化縣。隋唐之間,修化縣已省入方山縣。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方山縣省入離石縣。

16. 今臨縣西南部北周、隋、唐、宋屬定胡縣,金元屬孟門縣?!对涂たh圖志》中記載:“本漢離石縣地,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于此置定胡縣,隋因之?!薄杜f唐書》中記載:“隋縣,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628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633年),廢孟門入定胡?!薄端问贰分杏涊d道:“大觀三年(1109年)復以石州定胡縣來隸?!薄督鹗贰分杏涊d道:“舊名定胡,明昌六年(1195年)更?!薄缎略贰分杏涊d道:“至元二年(1265年),后司候司與孟門、方山二縣俱省入離石?!?/p>

綜覽,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在今臨縣南部置定胡縣及定胡郡,隋不改。唐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唐貞觀二年(628年)廢西定州,分置孟門縣。唐貞觀七年(633年)廢孟門縣入定胡縣。宋大觀三年(1109年),定胡縣改隸晉寧軍。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縣更名為孟門縣。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孟門縣省入離石縣。

(三)明代至今

臨縣之名,自明初臨州降為臨縣后,一直沿用至今。這一時期,臨縣的北部和西部范圍與今臨縣完全一致。東部和南部部分區域,明、清屬永寧州,中華民國屬永寧縣、離石縣、方山縣。1940年10月,臨縣被劃分為臨縣、臨(縣)南兩個縣。1946年1月,臨(縣)南、方山縣磧口鎮并入臨縣。

17. 明改臨州為臨縣,縣名沿用至今?!睹魇贰分杏涊d:“元臨州,屬冀寧路。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縣。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來屬?!泵骱槲涠辏?369年)以來,臨縣縣名沿用至今。

18. 明改石州為永寧州,至清末未變。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冀寧路石州隸太原府,省附郭的離石縣,州下僅轄寧鄉1縣。明隆慶元年(1567年)改名永寧州。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永寧州改隸汾州府,至清末未變。

19. 今臨縣磧口鎮區劃調整。明清兩代,今臨縣磧口鎮隸永寧州。民國時期,永寧州先后更名為永寧縣、離石縣,今臨縣磧口鎮隨之先后隸永寧縣、離石縣。民國7年(1918年)3月,析離石縣北部磧口、柳林、方山3處縣佐轄境置方山縣。今臨縣磧口鎮隸方山縣。1946年1月,今臨縣磧口鎮由方山縣劃入臨縣。

20. 晉綏革命根據地時期區劃調整。1940年2月至1946年1月,今臨縣絕大部分地區先后屬山西省第二游擊區行政公署,晉西北行政公署,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晉綏邊區行署呂梁行署,晉綏邊區行署晉西北行署,陜甘寧邊區政府所屬專署(專區)領導下的臨縣、臨(縣)南、方山縣。1946年1月,臨(縣)南、方山縣磧口鎮并入臨縣,屬晉綏邊區行署呂梁行署第三專署。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區劃調整。1949年9月至2004年7月,臨縣先后隸于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的興縣專區、榆次專區、晉中專區、晉中地區、呂梁地區。2004年7月以來,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的呂梁地區撤地建市,臨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其間,1954年7月1日,離石縣與方山縣合并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中陽縣并入離山縣,離山縣更名為離石縣。1971年5月1日,析交城、臨縣、離石3縣部分區域置方山縣。(上)

猜你喜歡
方山縣臨泉縣太和縣
鄉村文明新風尚——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移風易俗新事多
蛀蟲和蛀牙
太和縣人民醫院
——智慧醫療助推高質量發展
春天的孩子
中藥材助增收
呂梁市方山縣:脫貧摘帽任務圓滿完成
方山縣:營造良好正能量氛圍
“勤廉雙優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縣原縣委書記劉家坤受賄案紀實
“勤廉雙優干部”倒在石榴裙下(上)——安徽省太和縣原縣委書記劉家坤受賄案紀實
人口凈流出嚴重地區小城鎮規劃路徑探討——以安徽省臨泉縣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