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語境下中國美學的對外傳播

2024-04-29 23:26錢毓蓓
新聞傳播 2024年6期
關鍵詞:跨文化美學語境

錢毓蓓

(蘇州城市學院城市文化與傳播學院 江蘇 2151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边@是基于當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政治、經濟地位不相匹配的現實所提出的。從文化交流、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有賴于加強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重新審視中國美學為人類社會提供的獨特價值,從跨文化語境中尋找對外傳播的切入點,“講好中國故事”。

一、對外傳播的視覺美:中國及中國人真實形象建構

隨著國內外社交媒體進入以視覺傳播為主的新階段,短視頻、中長視頻在跨文化的互動性傳播中,成為新的媒介現象。以視覺畫面為主要傳播符號,把非語言符號如服飾、建筑、家具、食物、身體動作等眾多非語言文化形式展現在視頻中,帶有強烈且豐富的文化色彩。圍繞視覺進行對外傳播,可以展現一個真實可愛的中國形象,以及一群可親可敬的中國人。

展現視覺美是突破文化差異、跨文化傳播取得成效的最優方案。中國文化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信息意義寓于環境和參與者的關系中,高度依賴語境,語言本身能傳遞的信息有限,較少依靠語言編碼信息,帶有婉轉、迂回特征。因此,為了破除高-低語境文化之間傳播的隔膜,可將視覺美作為呈現文化語境的重要方式,將中國美學的審美體驗視覺化呈現。

“中華文化”在海外成功“圈粉”的實踐表明,極致視覺化的傳播策略行之有效。以“李子柒”“滇西小哥”“阿木爺爺”等為代表的網紅視頻博主,將富有中國美學旨趣的優質內容上傳到YouTube 等海外視頻平臺,以自然田園風光、中華特色美食、民族非遺文化、中式傳統服飾等為主要視覺元素向外國網友呈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中國故事。此外,在風靡全球的TikTok短視頻社交平臺上,多個關于中國的衍生話題流行,如#中國街拍(#Chinese-StreetFashion)、#中國微陶制作(#Chineseporcelain)、#漢服(#hanfu#hanfugirl)、#中國風格(#chinastyle)等,均有多層次、多面向、多維度的中國風視覺美呈現。

中國網紅的視頻內容以及中國風語境的短視頻話題流行,在YouTube和TikTok平臺上較少使用語言符號,語言僅作為一種語境的背景信息,并不是意義建構的主要元素。畫面與音樂的配合,讓這些傳播出海的內容在幾乎沒有語言文字作為意義符號輸出的跨文化傳播環境中,將中國技藝、中國潮流、中國風作為異質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精彩呈現在數字空間。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蘊含的中國美學,以“意象”為中心,深受儒、道、佛影響,它的核心問題是人生境界的問題,在這種審美境界中,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處于自由交往中,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中國美學中蘊含的意義多蘊藏在語境和關系之中,傳播者通常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借助各種不成文的規范、價值觀、儀式等信息,更依賴非語言符號傳播。視覺中心主義的內容表達,可以將這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文化語境直接展現在全球網民面前,突破語言文字的藩籬,將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傳播到世界,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經驗的東方審美樣本。

印刷時代、Web1.0 時代,中國人的形象長期被禁錮在“黃禍論”的延長線上,中國人從文明的鏡像中生發出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更難談到文化的對外傳播。這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不自信,是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認同泛化中形成的有失偏頗的觀點。事實上從具象的生活經驗來看,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形象是生動活潑的,是在集體主義的文化認同中形成的,同時又具有個體個性特征的文化審美體驗。這正是對外傳播需要更多傳遞的中國故事和中國人的真實形象。

二、對外傳播的意象美:中國精神的審美旨趣

在較長一段時期以來,國際社會對我國存在主動或被動的誤解,主要是由于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快速騰飛,突破了“外圍-中心”的依附體系,逐步推進并完善中國式現代化。因此,西方社會廣泛流傳著“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的論調,使得西方社會民眾對中國的印象長期停留在“黃禍論”“東方主義”等二元對立的“話語-權力”結構下。西方社會對我國的負面而刻板的媒介形象建構,給我國對外傳播、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東西方文化的相遇與碰撞橫跨三個世紀,兩者的復雜關系正是我國目前跨文化傳播的深層難點所在,其背后是支配、抵抗與同謀的復雜權力關系。中華文化出海的傳播實踐被西方媒體深深烙上了“文化擴張”的印記,以其自身的對外文化擴張歷史,對東方文明進行揣測,認定中國的對外傳播之今朝如同西方文明之既往。

“文化擴張”與“文化抗爭”是西方學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基本語境,但中國文化并不崇尚“對抗”,國際關系中的權力不平等以及文化與傳播秩序的重建和再定義,是我國對外傳播實踐與研究的母題。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設想,就是在試圖建構相應的理論圖景,解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不平等問題——在欣賞本民族文明的同時,也能欣賞、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就達到了一種和諧,就會出現持久而穩定的“和而不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提供的核心話語是“分享-吸引”,這種基于分享的文化在短視頻、中長視頻傳播中以中國美學的呈現方式,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替代“東方主義”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在博主李子柒的視頻作品中,她扮演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新時代中國農婦角色,在田間地頭、庭院灶間忙碌又熱鬧。這種田園牧歌式恬淡靜謐的、以傳統農耕文明為核心價值的媒介景觀,吸引了一大批處在現代性悖論、現代性反思中的中西方粉絲。她精心構圖和拍攝并創意十足的選題,給其粉絲帶來了關于“傳統”、關于“東方美”、關于“過去和舊”、關于“慢”的向往,為世界提供了充滿中國美學風格的“天人合一”的審美旨趣。這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理念,是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種精神享受,追求一種快樂和幸福的體驗,追求一種審美氣氛。

具體而言,在其制作的“一生系列”主題的視頻作品中,展現了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如黃瓜、番茄、土豆、油菜、西瓜、葡萄、小麥、豌豆、大蒜等。在其作品的視覺表現中,大量運用了近景、特寫景別來構圖,使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以更貼近、緊密的視角進入李子柒的“桃花源”世界;此外,延時攝影的拍攝方式被較多用在展現這些農作物發芽、生長、成熟、枯萎的全過程,給人熟悉又陌生的、關于生命的視覺體驗。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蔬菜水果,成為視頻拍攝的主題,以自然為審美意象,給人一種關于生命之力量、生命之美的意象世界,一種粗糲樸實的傳統中國的審美傾向,對“物”的實體性超越,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的精神家園。

李子柒在YouTube 上大獲成功正是用中國美學替代“東方主義”的最典型例子。在她的視頻中,她并不是作為一個賢惠溫柔的亞洲妻子的形象出現在西方人的視野中。而是一個東方詩意生活、傳承孝道的代表人物,向已經遠離“傳統”而具有“現代性傳統”的西方人展現中國自給自足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面貌。說明在新媒體國際傳播空間中,受眾更愿意認同和接受去等級化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個人之間的“鏈接”受到歡迎,因而國家形象的傳播也更有賴于多元主體的塑造。這種多元主體的對外傳播是對過去官方主導的國際規?;瘋鞑サ难a充,具有去中心化的顯著特征,更加適應跨文化的新媒體傳播語境,也更具有創作活力,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海外受眾對官方色彩濃重傳播的“對抗性解讀”,是一種真正的“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的跨文化表達。

三、對外傳播的人文美:中國文化的人文表達

東西方文化的復雜關系長期被西方的權力話語建構,很難逃脫“支配、抵抗、同謀”的權力關系視角,而真正的中國美學之文化取向則完全不同。中國美學所提倡的價值,是一種傳統的價值,是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晶,它完全可以突破權力話語的建構,為全人類提供一種屬于東方的審美框架。

美學價值和情感共鳴是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共通取向,中國美學在塑造中國形象方面有獨特的資源,可以為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贏得情感支持。近年來對外傳播“出圈”的現象級文化作品如2021 年轟動世界的河南鄭州歌舞團的舞蹈《唐宮夜宴》(原名《唐俑》)和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歌舞《洛神水賦》(原名《祈》)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短茖m夜宴》創作取自1959 年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13 件隋代樂舞俑,舞蹈展現了1300 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唐高宗與武則天在洛陽的上陽宮設宴,一群體態十分豐腴的舞姬在赴宴表演途中發生的趣事;《洛神水賦》則是再現了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賦》。在YouTube 平臺上,相關視頻播放量累計百萬次。

傳統中國的文學性想象,以及基于新技術的視覺呈現,是傳播中國人文美的全新方式。此外,現代中國的人文表達可以圍繞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的發展,激流勇進的中國社會蘊藏著大量具有戲劇性沖突和文化張力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跨文化敘述中,應破除宏大敘事的桎梏,多從具體的人的故事切入,避免高度抽象化,多一些人文主義關懷,盡量減少政治煽情。

美國學者歐文·白璧德在20 世紀早期就倡導的“新人文主義”,崇尚人的道德想象和人文理性,在“一”與“多”、自然與人性、統一與多樣之間保持最佳的平衡。把全人類共同創造的普遍性價值作為規范人性的基本立足點,同時對東方經驗特別是中國歷史中的經驗進行思想梳理和現代性詮釋,可以發掘其中對于全球倫理乃至全球思想文化的意義與貢獻。這是人們對現存世界文化、傳播秩序的批判中探求新的文化途徑的努力。

“西方中心主義”的衰落與歐洲殖民主義時代的結束和美國霸權的削弱同步,“非西方文明”得以獲得一定的復興。中國的“多元一體”人文美與西方文明強調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同,中華民族的“和而不同”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如今,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正是一種基于理性的開放心態,是一種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協商的世界文明新秩序。

進步主義的理論進路已難以解釋當今人類面對的現代性深層矛盾,歐文·白璧德堅持以“人的法則”反對“物的法則”,反對道德上的不負責任和過度放縱,有明顯的東方色彩,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特點。這種以人文美、新人文主義理論建構所提倡的新時代中國美學,是當代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最佳切入點。

中國美學關于“意境”關于“人生”的內在表達,以非語言符號為主建構意義,將傳統性與現代性深度融合的中國風、中國審美、中國故事影像化、視覺化呈現,讓藝術、技藝、非遺、服飾、妝容、民樂、武術等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體驗吸引更多不同文化背景、語言背景、教育背景的世界網民,破除跨國、跨文化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異質文化的交流中,實現全新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智慧。

結語

面對去物質化、去中心化、去媒體化的全球數字傳播體系,中國美學的對外傳播進入新階段,“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表達迎來新機遇。在這種傳播主體多元化、互動性強的傳播格局中,中國人實用主義理性的思維模式、人生觀念、生活信仰,在中國風、中國潮流、中國藝術、中國人、中國技藝的影視化、視覺化呈現中,成為有別于西方中心主義或西方文化視角下的“東方主義”的敘事樣本。將這種傳統性與現代性相融合的,建立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上的中國美學審美旨趣納入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成為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實踐與理論路徑。

猜你喜歡
跨文化美學語境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純白美學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妝”飾美學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跟蹤導練(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論幽默語境中的預設觸發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