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雜病論》中桂枝的本草考證

2024-04-30 12:30王培珍潘子陽薛亞陳軍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上半月 2024年3期
關鍵詞:傷寒雜病論桂枝

王培珍 潘子陽 薛亞 陳軍

【摘 要】 桂枝藥用歷史悠久,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有其記載。但通過查閱梳理歷代本草與古籍文獻發現,唐以前的醫方與本草多以桂或桂心為藥名,并存在藥名與方名不統一現象。因此,筆者對桂枝在歷代本草中的名稱、基源、產地以及功效等進行系統考證,并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厘清《傷寒雜病論》中以及后世醫方中所用桂枝的歷史沿革與演變,以期為桂枝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桂;桂枝;本草考證

【中圖分類號】R281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4)05-0039-05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5.zgmzmjyyzz202405008

Herbal Research on Cassia Twig in Treatise on Febrile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ANG Peizhen PAN Ziyang2 XUE Ya CHEN Jun*

Abstract:The medicinal use of cassia twig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is recorded in Traetise on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However, through combing through the materia medica and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dical prescriptions and materia medica before Tang Dynasty mostly took GUI or Guixin as the name of medicine, and there was a disunity between the name of medicine and the name of prescrip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carried o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name, base source, origin and efficacy of cassia twig in the material medica of the past dynasties,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clarifi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volution of cassia twig used in Treatise on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and later medical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assia twig.

Keywords:Laurel;Cassia Twig;Herbal Textual Research

桂枝,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的功效[1]。在現代《中藥學》的教科書中基本將桂枝歸為辛溫解表藥,但實際臨床應用中,其治療作用十分廣泛,可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肮鹬Α币幻家娪凇秱s病論》,書中所載113 方被后世稱為經方并沿用至今,而桂枝是《傷寒雜病論》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藥味之一,據統計《傷寒雜病論》中含桂類方劑共39個,其中桂5個,桂枝34個,除桂枝人參湯外,桂枝藥味后都標注“去皮”應用[2]??v觀桂枝的加工炮制方法并無“去皮”一說,但仲景緣何在《傷寒雜病論》中言之去皮,因此了解《傷寒雜病論》中桂枝的藥用歷史,知曉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蘊含的不同內容,對現代醫學實踐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3]。本文通過查閱歷代本草,依次從桂枝的名稱、基源、產地、功效和現代研究等方面進行文獻梳理與考證。

1 桂與桂枝名稱考證

“桂”之一詞古已有之。始見于先秦著作《山海經·南山經》,開篇曰:“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4]《爾雅》中記載:“梫,木桂?!惫痹疲耗先撕艄?,厚皮者,為木桂[5]。在《五十二病方》中以桂、菌桂、美桂稱之,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養生方》也以菌桂、桂等稱之[6]。

“桂枝”一名始見于東漢時期的《傷寒雜病論》,在同時期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并未有桂枝之名,只載有“菌桂”和“牡桂”,但未描述其植物形態及藥用部位,因此無法確定二者是否就是桂枝[7]。三國時期的《吳普本草》記載了桂及其異名,曰:“桂。一名止唾?!?[8]其后,無論是晉代的《名醫別錄》抑或是南北朝時期的《本草經集注》都收載了菌桂、牡桂和桂;唐代《新修本草》分別記載了菌桂、牡桂和桂三物,但蘇敬等人在謹案部分將牡桂、桂、肉桂、桂枝、桂心視為一物,曰:“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9]可見在唐代,肉桂與桂枝被牡桂與桂作為異名來使用,桂心亦收錄在牡桂中。五代時期的《蜀本草》則繼承《新修本草》對桂的說法,仍將桂枝與肉桂作為牡桂嫩枝的異名[10]。曰:“牡桂葉狹,長于箘桂葉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肉中皺起,肌理虛軟,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藥中以此為善?!敝了未?,桂枝開始細分,認為桂枝就是桂的嫩枝部分,但據日本學者真柳誠從考古學、植物學、文獻學等多方面出發,對張仲景醫書中的桂類藥物進行了詳考,認為是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將《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中的所有桂類藥物統一改為“桂枝”,導致后世均認為《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就是桂枝[11]。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認為《本經》中的牡桂就是桂枝,并引用陳修園之侄解釋《傷寒論》中桂枝去皮的說法,“《傷寒論》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當年新生嫩枝,折視之內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見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陳修園之侄鳴岐曾詳論之?!?[12]上世紀五十年代始,桂枝與肉桂的名稱在各版本的教材中均開始明確區分,現行的《中國藥典》以及各地方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均將桂枝和肉桂作為兩味不同的中藥飲片來收載。

綜上所述,桂枝之名雖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有記載,但在同時期的醫學本草著作中并無記載,而桂、菌桂、牡桂則成為當時的主流之名。桂枝之名再次出現是在《新修本草》中,但并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作為牡桂的異名存在,直至宋代以后,桂枝才真正作為一味單獨的藥材被收載記錄。

2 桂與桂枝基原考證

關于桂的植物形態與藥材形態在古籍中記載頗多,先秦時期的《爾雅》記載:“桂樹葉似枇杷而大,白華,華而不著子,叢生巖嶺,枝葉冬夏長青,間無雜木?!保?]晉代《南方草木狀》記載了三種植物形態的桂,言其特性為“冬夏長青”,其文曰:“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交趾置桂園。桂有三種:葉如柏葉,皮赤者為丹桂;葉似柿葉者為菌桂;其葉似枇杷葉者為牡桂?!保?3]按肉桂葉呈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革質,上面無毛具光澤,下面披短柔毛。柿葉、枇杷葉和肉桂的葉形頗有相似之處,所以古人用這種比類方法加以描述,可以簡潔地說明桂的葉形特征。至于說“葉如柏葉”,可能是傳寫錯誤,后《新修本草》亦提出類似疑義。南梁《本草經集注》收載了菌桂、牡桂和桂[14],從藥材形態而言,“菌桂”從原來的“正圓如竹”變成了“惟嫩枝破卷成圓”,而陶弘景也提出疑問覺得此種“菌桂”并非真的“菌桂”;“牡桂”為“狀似桂而扁廣殊薄,皮色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桂”;“桂案《本經》唯有菌桂、牡桂,而無此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世用便有三種……所用悉與前說相應?!?/p>

宋《本草圖經》“桂”條下有八幅有關桂的植物圖,其中桂和賓州桂兩圖與肉桂形態基本一致(圖1、圖2),除葉形相似外,還顯示出樟科植物三出葉脈的特征,與《新修本草》“箘桂,葉似柿葉,中有縱文三道,表衷無毛而光澤”[15]所言一致。后世本草多引用前代本草對桂的描述,如《本草匯言》記載桂:“牡桂……葉色四時長青,凌冬不凋,如枇杷葉,邊有鋸齒,中心有縱紋兩道,宛如圭形。木皮紫赤堅厚,臭香,氣烈味重者為最。枝皮為桂枝,干皮之薄者為桂皮,厚者為肉桂、桂心。又菌桂……正圓如竹,小于牡桂,亦自為林,凌冬不凋。葉如柿葉,尖狹光澤,邊無鋸齒,中心有縱紋三道……亦以皮之厚薄,分桂心、桂枝之差等也?!?[16]宋代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保?7]從訓詁學的角度分析了“桂”字的象形意義,同時也符合桂的植物形態?!侗静菥V目》曰:“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色白,其皮多脂。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凈,有三縱紋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18]

1959年出版的《藥材資料匯編》將桂枝收錄在肉桂項下,為樟科常綠喬木,藥用為桂樹枒枝連木質的那部分[19]?,F行《中國藥典》與《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對桂枝的來源描述一致,均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3 桂與桂枝產地考證

《山海經·海內南經》曰:“桂林八樹在番隅東?!保?]提示桂的產地可能是“番隅”,即今天的廣東番禺?!侗窘洝分杏涊d“菌桂,生山谷巖崖間”“牡桂,生南海,山谷”。[7]據《漢書》記載,漢代的南??な菛|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郡治番禺,故推測在《本經》中菌桂與牡桂都有可能是作為當時桂枝的來源[20]?!赌戏讲菽緺睢费浴肮鸪龊掀帧保?3];《名醫別錄》記載“桂生交趾、桂林”;陶弘景云“今出廣州者好” [21];《新修本草》言“菌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巖崖間、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9]。 宋代《本草圖經》記載桂、菌桂、牡桂的產地基本處于交趾、南海、嶺南等南方地區,與今日桂的所產地基本一致,文曰:“桂,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保?2]金元的《湯液本草》延續了前朝桂及其他桂樹的產地,并進一步精確其產地,以柳州、象州最多,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陽。從嶺至海盡有桂樹,惟柳州、象州最多?!保?23]后歷代本草著作對其產地均沿用了此類表述,以上諸書所指地域基本處于廣東北江流域、廣西桂江流域一帶,

與現今桂枝的產地,主產于我國的廣東、廣西兩省相一致。

4 桂與桂枝功效考證

最早記載“桂”具食用價值的是《禮記·檀弓上》,當時與姜一起作為調味料來使用,曰:“曾子曰:喪有疾,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姜桂之謂也?!?[24] 古人云:“藥從食來,食具藥功,藥具食性?!贬t方著作《五十二病方》則多次記載了“桂”的藥用價值,也正是“藥食同源”轉換的具體表現之一,如曰:“【諸傷】:膏、甘草各二,桂、畺(薑)、椒毀一垸咅(杯)酒中,飲之,日【壹】飲,以其二?!保?5]

《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以前醫家對桂枝的認識,言其:“味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保?]魏晉時期《名醫別錄》對比《本經》中牡桂的功效增加了出汗,曰:“無毒。主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保?1]桂的功效極其多,幾乎囊括了現今桂枝加肉桂的功效,這與當時桂的來源不明確有關,其文曰:“桂味甘、辛,大熱,有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踈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碧扑螘r期,《新修本草》和《開寶本草》對桂枝的功效認識基本沿襲了《神農本草經》與《名醫別錄》。宋代寇氏在其《本草衍義》中雖只收載了“桂”,但在條目中將幾種桂的效用作了梳理。其文曰:“桂大熱?!保?6]《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薄侗静荨返谝挥衷疲骸隘熀詿崴?。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言甘辛大熱,此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經》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泵鞔_《傷寒雜病論》中的桂枝是除去外皮后桂的嫩枝。金元時期的《醫學啟源》認為桂枝具有四種功效,文曰:“治傷風頭痛一也,開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膚風濕四也?!保?7]首次提出了桂枝“解肌發表”的功效。到了明清時期,本草著作頗多,對桂枝的功效主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侗静菝审堋费怨鹬Α爸紊辖诡^目,兼橫行手臂,調榮血,和肌表止煩出汗,疏邪散風”[28],首次提出了桂枝具有“橫行手臂”的作用;《本草綱目》認為桂枝“泄奔騰,散下焦蓄血,利肺氣”[18];《本經疏證》對歷代的桂枝功效進行了歸納總結:“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29]近代張錫純認為桂枝能升大氣、降逆氣、散邪氣和引導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并將其歸結為力善宣通所致,又用其味甘詮釋善和脾胃之能。1959年出版的《藥材資料匯編》將桂枝的功效表述為發汗解熱降沖劑,溫經通絡?,F行《中國藥典》和《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對桂枝功效主治的描述基本一致。

由此可見,桂枝的功用是在歷史長河與臨床實踐中不斷增加并明確的。歷代醫家總結出桂枝的功效主要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溫經通脈,助陽化氣利水,平沖降逆,補中益氣,平肝,散下焦蓄血等。但從總結的功效上來看,有些功效在今天的臨床上或《藥典》《炮規》及教科書中并未有記載,這可能是早期的桂類藥物相混所造成的結果。

5 桂枝現代研究進展

藥理研究[30]表明,桂枝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腫瘤、鎮靜鎮痛、利尿等作用?,F代研究亦表明桂枝中的主要活性物質為以桂皮醛為主的揮發性成分,尚含有有機酸類、鞣質類、糖類、香豆素類、甾體類等成分,而目前國內外對桂枝化學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揮發油類和有機酸類。桂枝中的桂皮醛具有明顯的鎮靜、鎮痛作用,并能興奮唾液與胃液分泌而健胃,興奮汗腺而解熱,舒張支氣管平滑肌而平喘,同時改善外周循環;而肉桂酸則具有抗菌、利膽、升白、抗突變、誘導人肺癌細胞惡性表型逆轉等藥理作用;原兒茶酸是植物中抗炎、抗菌的活性成分。

桂枝的揮發油對急慢性和免疫損傷性炎癥均有顯著的拮抗作用,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影響炎癥介質生成及抗氧化等有關。韓愛霞等[31]將100%桂枝浸出液濾紙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抑菌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桂枝在體外對以上細菌均有明顯的抑菌作用。湯奇等[32]采用雞胚法,觀察桂枝揮發油和桂皮醛抗流感病毒生長的作用,結果顯示兩者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桂皮醛可能是其抗病毒效應的主要成分之一。桂皮醛具有良好的體內體外抗腫瘤效果,其作用機制主要涉及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和誘導腫瘤細胞產生凋亡。對體外培養的人皮膚黑色素瘤、乳腺癌、食管癌、宮頸癌、肝細胞瘤細胞的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對人腫瘤細胞發揮細胞毒作用的同時,也能誘發其細胞凋亡,且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具有保護和恢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33]。研究[34]還發現,桂枝中的桂皮醛化合物具有解熱鎮痛和抗驚厥作用,實驗結果顯示小鼠給予桂皮醛后,可延長其痛閾時間,對疼痛有明顯拮抗作用;其自主活動減少,可增加巴比妥類藥物的作用,同時拮抗士的寧作用,降低煙堿致驚厥,抑制聽源性驚厥等。

桂枝作為中醫臨床常用中藥,大量臨床實踐與實驗研究已證實其在多方面具有獨特的功效,因此,對桂枝活性成分和藥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臨床意義。

6 討論

綜上所述,桂枝一詞始見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但在與仲景同年代的本草書籍中并無桂枝一說,故無法明確仲景時期所用的去皮桂枝到底為何物;至唐代,桂枝作為牡桂與桂的異名出現,但在用藥部位上已經開始有所區分,藥用的為小枝或嫩枝皮;至宋代,桂枝開始逐步細分,藥用就是桂的嫩枝部分,之后大抵同意宋代的說法。桂枝產地主要集中在廣東北江流域和廣西桂江流域一帶,與今日桂枝的產區范圍相符合。在功用方面,桂枝主要入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與古籍記載桂枝能“調榮血、和肌表、利肺氣”基本一致?,F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中的揮發油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解熱鎮痛、利尿等作用。時至今日考證仲景方用桂枝的名實沿革與演變,辨清古今用桂異同,對研讀經書,指導臨床用藥,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288.

[2]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118.

[3]張波,姜良鐸.《傷寒論》運用桂枝(肉桂)之道淺解[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11):66-68.

[4]洪鎮濤.山海經[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2:1.

[5]郭璞.爾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153.

[6]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7.

[7]馬繼興.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87-88.

[8]吳普.吳普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7:60.

[9]蘇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74-175.

[10]韓保昇.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422.

[11]真柳誠,宇都真理子.桂枝湯中是桂枝,還是桂皮?[J].中醫藥文化,1992(2):30.

[12]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2016:450.

[13]嵇含.南方草木狀[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18:27-28.

[14]陶弘景.本草經集注[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215-216.

[15]宋立人.桂的考證[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7(2):73-75.

[16]倪朱謨.本草匯言[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5:317.

[17]范成大.四庫全書(吏部地理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9.

[18]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583-1591.

[19]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上海市藥材公司.藥材資料匯編(上集)[M].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1959:138-142.

[20]許利平,楊濤.桂枝古今名實發微[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3):64, 27.

[21]陶弘景.名醫別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3:30.

[22]蘇頌.本草圖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338-340.

[23]王好古.湯液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96-98.

[24]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 2017:124.

[25]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27.

[26]寇宗奭.本草衍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74.

[27]張元素.醫學名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41.

[28]陳嘉謨.本草蒙筌[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9:202.

[29]王玉環,于彩那.桂枝功效的本草考證[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3):66-67.

[30]劉萍,張麗萍.桂枝化學成分及心血管藥理作用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10):1926-1927.

[31]韓愛霞,綦躍華,邱世翠,等.桂枝體外抑菌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1):743-743.

[32]湯奇,劉蓉,楊發龍,等.桂枝揮發油與桂皮醛抗流感病毒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7):1622-1624.

[33]王小麗.桂枝的藥理作用分析及其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55):11025-11026.

[34]趙建一.桂枝的藥理研究及臨床新用[J].光明中醫,2010,25(8):1546-1546.

(收稿日期:2023-06-03 編輯:陶希睿)

基金項目:健康楊浦專項項目(2022~2024年)藥香傳四季童顏話芳草。

作者簡介:王培珍(1976—),女,漢族,本科,副主任藥師,研究方向為醫院藥事管理與中藥鑒定。E-mail:wpz608@163.com

通信作者:陳軍(1972—),女,漢族,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E-mail:chenjun72514@163.com

猜你喜歡
傷寒雜病論桂枝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桂枝香
《傷寒雜病論》中“護胃保中”思想的探討
運用芍藥甘草湯治療癌性疼痛探析
我的發現
淺談學用《傷寒雜病論》的三步曲
淺談《傷寒雜病論》中譫語的證治
芻議《傷寒雜病論》中舌診的特點
從《傷寒雜病論》探究心悸與五臟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