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南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

2024-05-03 21:55秦袁春子
南方農機 2024年6期
關鍵詞:農村服務建設

秦袁春子

(中共獨山縣委黨校,貴州 黔南州 558200)

1 鄉村振興背景下黔南州公共文化發展現狀

1.1 黔南州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基礎

黔南州以綜合文化總站及其分站為文化場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力量,助力鄉鎮精神文明發展;以優秀文藝人才為保障,繁盛鄉村文化;積極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綜合性文化發展,補缺短板,提高基層公共文化發展效率和質量。

1.1.1 設立綜合文化站,打好公共文化基礎

截至2021 年,黔南州共有103 個鄉鎮綜合文化總站、137 個分站,其中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分館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發揮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貴定縣新巴鎮綜合文化站,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與民族手工蠟染刺繡工藝相結合,帶動當地群眾增加收入;又如貴定縣文化館,與該縣商業銀行合作,打造文化館分館,成立了“5060 俱樂部”,為當地退休職工、轉業軍人提供文化娛樂場所。

1.1.2 培養優秀文化隊伍,提供人才支撐

甕安實施“藝術之鄉”草塘火龍項目,截至2021年,已組織成立文化隊伍14 支140 余人,其中專業傳承龍獅藝術文化的隊伍就有4 支共70 余人。文藝文化隊伍、書法協會等組織開展山歌傳唱、書畫培訓、黨史學習等活動,通過龍獅文化培訓進校園、非遺舞蹈培訓進校園等宣傳龍獅、花燈等傳統文化,自2021年開展此類文化培訓活動至今,累計達50 余萬場,累計受益群眾達5萬人次。

1.1.3 發展搬遷社區文化建設,豐富精神文明

截至2022 年8 月底,黔南州12 個易地搬遷示范項目已全部完成,總投入資金120 萬元,建有獨立功能室61 個,免費活動項目53 個,10 個點納入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管理,藏書5.14 萬冊;開展文化活動86 次,讀書活動67 次,培訓輔導81 次,培育11 個群眾文化品牌;配備宣傳欄91個,文化設備19套,專兼職人員29 人,組建業余文體團隊23 支,文化志愿者428人。

1.2 黔南部分地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現狀

1.2.1 荔波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現狀

1)人才隊伍強化建設。荔波縣文化館及其相關文化部門不定期開展文藝骨干輔導和培訓,不斷提高文化干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目前已經開展基層文藝培訓20 場、荔波縣老年大學培訓10 場、縣機關合唱比賽培訓20 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培訓10 場,總計60 場,不斷加強文藝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理論的學習,努力為基層群眾做好文化服務工作,提升全縣總體文藝人才隊伍綜合素質。

2)財政經費扶持公共文化發展。2021 年荔波縣在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資金共59 萬元,用于文化活動室設備的添置、文化宣傳欄的制作、圖書的購買,通過創新文化隊伍的管理,組織開展好惠民演出、圖書進社區、戲曲進鄉村等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搬遷群眾文化生活。荔波縣民族體育活動中心體育場館免費開放,其項目資金共計304 萬元,2021 年支付30 萬元,支付率為10%,目的是完善體育場館基礎設施、加強對器材的維護,讓全民得到健身鍛煉機會,增強民眾的身體素質[1]。

3)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完善。荔波縣進一步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截至2021 年底,已建成了10 多個獨立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00多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應努力加強基層文化體系設計,著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整合農村資源,同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2]。

4)“智慧廣電”融合發展加快。荔波縣實現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推進實施“貴州省民族自治州所轄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程廣播器材配置項目”,按期完成建設覆蓋8 個鄉鎮41 個行政村的廣播器材終端和平臺設備安裝任務。進一步完善“貴州省老少邊及欠發達地區荔波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300 萬元,在覆蓋8 個鄉鎮41個行政村廣播器材配置建設的基礎上,新增覆蓋8 個鄉鎮18 個行政村廣播器材配置并升級縣鄉村三級平臺設備建設,全面實現縣鄉村三級平臺貫通。

1.2.2 獨山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現狀

1)培養優秀人才提升服務水平。獨山縣通過培養發展優秀文藝人才,建立文化志愿者、文藝小分隊、文藝輕騎兵等一系列文化、文藝隊伍,深入推進文化宣傳,豐富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21 年獨山縣已有文化志愿隊伍14 支以及文化志愿者600 余人,組織文藝小分隊圍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精品文藝鄉村行”等累計巡演200 余場,觀眾累計達50 余萬人次,為獨山縣群眾獻上精彩文藝節目,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讓黨的方針精神以及惠民政策滋潤民心。

2)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近年來,獨山縣在綜合文體服務中心建設方面已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實現全縣1 個圖書總館9 個圖書分館“一卡通”暢通閱讀,開放縣級公共文化總館和10 個鎮級文化分館。此外,獨山縣還健全縣、鎮、村三級應急廣播系統,已建成1 284個終端點位、覆蓋所有行政村(社區)30 多萬人,鄉村整體的公共文化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3)數字鄉村初步發展。獨山縣在影山鎮建立了數字鄉村示范鎮,進一步推動數字鄉村智能化和網絡化建設。在智慧鄉鎮的平臺上,各村鎮通過互聯網的治理模式搭建數字辦公平臺及治理平臺,實現以“黨建+管理+動態監控+數字電視”的治理模式。用數字技術實現了從村到戶的垂直化管理。在加大基層公共文化宣傳和管理力度的同時,不斷協調鄉村發展同數字化治理進程結合的發展模式[3]。

2 黔南州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發展公共文化對于營造新時代良好風尚和文化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通過多種形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在培養新時代農村建設人才發展過程中,將現代農業培訓知識融入其中。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也可以進一步發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導向,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在文化活力,盤活鄉村振興文化全局[5]。

3 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困境

黔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當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專業的文化管理人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缺乏充分利用,資源閑置;其次,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后期資金保障不足,發展受限;最后,數字化建設發展程度低、信息緩慢,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這些問題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不高[6]。

3.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專業管理人才,造成資源浪費

近年來,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建設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到不斷改善,文化惠民活動日益豐富。但在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無論是人才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卻難以匹配和適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速度。加之大多公共文化管理人員身兼數職,缺乏專業文化管理能力,造成了鄉鎮文化站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資源浪費。

3.2 公共文化經費保障機制制約,使公共文化發展效率受限

近年來,中央、省、州等上級部門在公共服務建設上的財政資金投入較少,使文化建設資金占公共經費的比例較小,尤其是基層文化建設陣地,資金投入不夠,許多優秀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缺乏一定的資金保障[7],不能得到充分開展。這使得農村公共文化領域資金比較欠缺,公共文化發展水平和效率低下。

3.3 協同發展機制匱乏,農村公共文化發展合力不足

由于鄉(鎮)文化站隸屬于當地政府管理,給文化主管部門在業務管理上帶來很大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與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無法高效開展農村公共文化相關發展活動,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群眾對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導致在鄉村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分緩慢。

4 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問題解決路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深入,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服務基礎活動建設進一步完善。如何建立起更具現代化的公共服務體系,滿足廣大鄉村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成為重要議題。應合理高效運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打造適應鄉村居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

4.1 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以人才合力盤活農村公共文化資源

4.1.1 培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需要培養一支促進和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的專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6]。進一步打造培養地方“文藝輕騎兵”,可通過農村文化傳承人培養計劃和農村文藝隊伍培養計劃,對鄉村有意愿服務于文化工作的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打造以農村優秀文化為核心的人才隊伍,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服務技能。同時提高文化管理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激發鄉村文化公共服務者的內生動力和創作熱情,為廣大人民群眾展現更多、更豐富的文藝作品。

4.1.2 激發農村公共文化發展內生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需要群眾的積極支持和同謀共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不能單純地只靠外界“送文化”,要依靠其自身的內生動力來促進創新。要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以發展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為契機,精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讓民俗、非遺專家走進鄉村、走進鄉村學校,開展優秀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講座。引導村民文化覺醒并樹立優良的民風習俗。增強農村群眾的家園感和責任感,引導農村群眾以實際行動參與農村文化實踐[8]。

4.2 打造多元投資機制,凝聚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動力

4.2.1 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各地基層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體系當中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的投入比例,明確政府財政的杠桿作用和資金鏈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社會組織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當中來。推動以農村農業為主體的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9],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供充足的財政資金支持。

4.2.2 激發市場活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產業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適當引入市場化機制,借助社會資本和專業機構,通過文化企業和文化社會組織的市場性功能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投資,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產業的后期資金保障。引入社會市場績效和市場評估,積極構建和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產業。以“鄉村文化——文化產業——產業經濟——回饋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思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體系產業;通過鄉村文化打造文化產業[5],文化產業發展形成產業經濟,權益經濟回饋保障鄉村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政府部門可通過市場競標的形式,積極引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組織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體系當中來,協調政府財政部門通過定向補助、稅收減免、激勵補貼等方式,激發非政府主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創造性和活力,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提供活力。

4.3 數字化賦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4.3.1 激發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活力

近年來,城鎮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城鎮化的推進給鄉村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傳統文化面臨著缺少傳承人、創新性不足等問題,從而發展緩慢。因此,借助數據化技術發展鄉村傳統文化,對于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對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生活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4.3.2 推進鄉村文化發展數字化創新

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產生活大數據資源建設,推動“互聯網+鄉村傳統文化”向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推進鄉村傳統文化數字化創新。充分運用AR技術。比如在宗祠、戲臺等傳統公共文化場所應用AR 技術,下載App 掃描建筑空間圖譜,生動再現祭祀等傳統儀式活動場景,打破時空局限,實現情感追認。還可以搭建“互聯網+鄉村傳統文化”的展示場景,運用VR 技術增強文化的情景式體驗。比如采用三維、全息、全景方式來展示花燈戲、戲曲等民間文化活動,讓空間和技藝“活”起來,給受眾帶來全方位、沉浸式體驗。

4.4 打造農村公共文化協調、供需機制,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4.4.1 打造公共文化協調機制

要發揮協同機制的積極作用,有效劃分當地文化站及政府職責管理。積極協調當地文化、主管部門與當地政府管理部門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緩解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壓力,讓他們專心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建設和管理。建立各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人才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以縣市文化管理部門帶動鄉鎮文化部門協同發展,共同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

4.4.2 構建公共文化反饋機制

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廣泛征求農村群眾的意見,凝聚共識,讓廣大群眾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問卷調查等形式,對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現實記錄、排查。掌握村民真實的文化需求,并將其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根據年齡、文化水平、知識素養,區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按照不同人群分別打造適宜他們需求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讓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努力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求相匹配,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總之,各級政府部門要提升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想認識,加強頂層設計,整合社會資源和組織力量,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為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選擇更合適的路徑,打造新時代發展機遇下的宜居和美鄉村[10]。

猜你喜歡
農村服務建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