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主題寫出新精品
——淺談如何做好交通成就報道

2024-05-04 14:11經濟日報齊慧
中國公路 2024年2期
關鍵詞:經濟日報成就改革開放

■ 文|《經濟日報》 齊慧

成就報道是媒體的一種重要宣傳方式。對歷史成就、工作經驗、改革成效等進行總結提煉,可以起到弘揚主旋律、凝聚精氣神的作用,是媒體打好主動仗、守好主陣地、發揮“喉舌”作用的基本要求。

在重要的時間節點、歷史時刻進行成就報道,基本上成為新聞界的“規定動作”。每個媒體都會根據自身的性質、特長,選取相關領域進行報道,成為媒體間同臺競技的時刻。

不過,成就報道也存在諸如題材重大、內容嚴肅、宣教味道濃厚、時效性差等問題,容易陷入“高、大、上、硬、老、舊”等誤區。以交通為例,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能直觀體現經濟發展的成就,是主題報道的重要領域和話題。但做好交通成就報道也存在不少挑戰。一是成就報道反復做,做出新意不容易。近年來,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脫貧攻堅、建黨100周年、迎接黨的二十大等重大話題,各媒體都開展了回顧式報道,如何體現與其他媒體的差異、如何與自身以往報道有所不同是個難題,對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傳播手段變化大。以前的成就報道主要借助文字,最多配一些圖片,而現在的媒體競爭則是全方位的,短視頻乃至長視頻的應用也越來越頻繁,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三是受眾需求發生變化。碎片化新聞閱讀習慣與宏大新聞主題之間如何協調成為新的課題。

處理好以上幾個問題,做好受眾分析,提高傳播力,才能在老主題下寫出新精品。

│ 把握主題 寫出時代感 │

主題宣傳是成就報道的靈魂,成就報道是主題宣傳的依托。雖然成就報道多次做、反復做,但是每次的主題都不一樣。要想做出新意,必須把握好主題,不管是題材的選擇還是報道方式的確定,都需要圍繞主題展開。

比如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報道,主題是反映改革開放40年間黨帶領廣大干部群眾銳意改革取得的輝煌成就,闡述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同時也能激發廣大干部群眾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

而建黨百年報道,時間跨度更長,歷史更加波瀾壯闊,成就更厚重。要充分把握主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現建黨百年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黨領導人民的奮斗史、創業史、改革開放史,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展示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逐漸崛起的鏗鏘腳步,展示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

迎接黨的二十大報道,則要聚焦黨的十八大之后這10年,黨中央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世界大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有力有效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做好成就報道,需要緊緊圍繞主題展開,策劃、采訪、寫作、拍攝都要以此為基準,才能起到良好的社會輿論效果。

比如,2021年建黨百年時,《經濟日報》推出“路通國運興”等專版報道,從路網越織越密、科技大顯神通、補齊民生短板等方面入手,回首了百年來我國交通行業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發展成為交通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過程。

2022年迎接黨的二十大時,《經濟日報》推出“中國高鐵領跑世界”“交通強國建設蹄疾步穩”等多個專版,報道更加側重于高鐵技術領跑世界、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新基建助推新升級等高質量發展內容,生動展現10年來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的步伐。

│ 講好故事 寫出真實感 │

成就報道往往是就過去一段時間甚至是很長時間內發生的變化進行報道,具有全局性、廣泛性。因此,成就報道必須有高的視角,站在宏觀的角度、歷史的維度上,深入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對新聞素材進行梳理,全方位、多層次地揭示事件發展的規律和本質,從而烘托主題,將廣大受眾的注意力吸引到成就報道上,反映出成就背后的艱苦努力、英明抉擇、偉大領導。

然而,成就報道要實現好的效果,不能只有高度,還要有溫度,有細節,才能具備感染力。成就報道不能飄在空中不落地,不能只有數據不見人,要更多以普通人的視角來報道,講好經濟發展故事,講好民生改善故事。

見人,首先要見參與歷史的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展示參與創造歷史的人,用每個時間節點、歷史坐標上的人串聯歷史事實,這樣更容易讓讀者接受。比如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報道,《經濟日報》就推出了“改革開放40年·人物志”專版,通過參與交通建設的人和故事,反映時代變遷。

見人,還要從基層的角度切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成就報道主要是講變化,不能只講大不講小,要重點講普通人的親身感受,提升報道的接近性。比如,交通發展成就報道,不僅要報道長江大橋,也要講村口的溜索改橋;高速鐵路發展讓人振奮,鄉村公路更能讓農村居民有獲得感。多講講老百姓身邊的變化,更容易使人產生共鳴,提升報道的可讀性、可信度。

《經濟日報》近年來開展交通成就報道,除了宏觀敘事,還注重講故事、寫細節。比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中,筆者選取了獨龍江通車的故事。這雖然只是云南大山里的一個小地方,但很具有代表性。從沒有路,到人畜路,到簡易公路,再到高速公路,獨龍江交通的變化,完美契合了我國交通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脈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別了,溜索飛渡”“‘慢火車’帶來穩穩的幸?!钡纫幌盗行∏锌诘奈恼?,也有較好的可讀性,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材料可以堆砌,故事卻無法編造。這就要求記者在進行成就報道時,不能只在辦公室堆材料,而是既要掌握行業、社會的發展脈絡,也要走出去,深入基層,發掘鮮活的故事。

│ 創新手法 寫出新鮮感 │

隨著傳播手段的豐富,人們的閱讀習慣和信息接收渠道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紙到屏,從大屏到小屏,從兩微一端到抖音、快手、B站,花樣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碎片化,必須創新手法,增強成就報道的到達率、傳播率、轉發率。

一方面,要擺脫傳統成就報道的窠臼,盡量避免套路式報道。在素材準備上,要注重將手里積攢的材料和新近采訪到的鮮活素材相結合,要講故事,講新故事,讓故事和材料相互印證,相互補充,點面結合。在行文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各種寫法、體裁、結構,將所掌握的豐富資料和新鮮故事變成一道美味大餐提供給讀者。在語言使用上,要少用文件的話、空話大話,要多用群眾的語言、網言網語來反映生活的變化。這就要求記者多和群眾在一起,筆記本上多記群眾的話、鏡頭里多拍群眾的身影,以鮮活的社會實踐反映成就,增強報道的說服力和親和力。

數據的合理運用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數字是成就的直接體現,能夠提供大量信息,是做好成就報道的重要手段。但也要避免數據堆砌、內容干巴,不能讓文章成為總結報表??梢赃x取合適的數據制作圖表、動圖,豐富報道元素。同時去粗存精,加強數據對比、分析,既縱向和歷史比,也橫向和世界比,對交通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滿足受眾信息獲取的個性化需求,增加報道的信息量與含金量。

另一方面,要多種傳播手段嫻熟配合。記者在采訪中不僅要帶紙和筆,也要帶手機和相機,采訪、拍照、錄音、攝像,盡可能多地搜集各種素材,以便進行編輯加工,針對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呈現,形成報道合力,擴大傳播范圍、提高傳播效果。

2023年5月,《經濟日報》推出了深度調研文章《萬橋越黔山》,就是交通成就報道的一個例子。該萬字文章從橋“見”貴州、橋“見”希望、橋“見”奮斗、橋“見”夢想、橋“見”巨變、橋“見”未來等角度切入,既有宏觀大局也有故事細節,既條分縷析又娓娓道來,可讀性很強。同時,圍繞報道主題,采訪后制作了多期微信產品和視頻產品,在各網絡平臺進行發布,進一步擴大了傳播覆蓋面,增強了傳播效果。

猜你喜歡
經濟日報成就改革開放
了不起的成就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失戀“成就”的CEO
回顧五年成就
《經濟日報》整版報道:銀光集團在軍民融合中提升競爭力
今年財政補貼社保逾9741億元
《甘肅經濟日報》:在活動策劃中實現雙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