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小檔案——蓮鶴方壺

2024-05-06 01:15李想
百科知識 2024年8期
關鍵詞:方壺新鄭蓮瓣

李想

名稱:蓮鶴方壺

尺寸:通高122厘米,重64千克

年代:春秋時期

材質:青銅

出土:河南省新鄭縣李家樓鄭公大墓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稱:蓮鶴方壺

尺寸:通高117厘米,重64千克

年代:春秋時期

材質:青銅

出土:河南省新鄭縣李家樓鄭公大墓

現藏:河南博物院

橫空出世的“新鄭彝器”

1923年8月,太陽如火球一般炙烤著大地,河南新鄭數月未見滴水的土地漸漸龜裂,原本還綠油油的菜苗也因缺少澆灌而日漸枯萎,如果無法及時得到雨水的滋潤,農民今年將顆粒無收。在此情況下,新鄭李家樓的鄉紳李銳決定鑿井取水,以解燃眉之急。沒成想,這迫于無奈的決定竟然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享譽全球,在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李銳鑿井取水并非想想而已,當即他便在自家的菜園里找到一塊空地開始打井。這塊地土質堅硬,一直以來種什么都長得不好,李銳心想,如果能夠打井出水,那就算是變廢為寶了。然而,在此處鑿井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刨去表面兩米多深的松軟泥土后,下面的土硬得如同石塊一般,幾個雇工忙活了好一陣子,才鑿穿了這半米厚的堅硬土層。本以為接下來的工作會輕松些,但事與愿違,看似容易挖的紅土層好像經過了夯打一般,依然十分堅硬。有句話說得好,自己選的地,再硬也要挖下去。就這樣,雇工們一直挖到了地面以下近九米的地方,卻還是滴水未見??粗钇AΡM的雇工,李銳都有些想打退堂鼓了。

突然,清脆的金屬碰擊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天色昏暗,在走馬燈的照射下,李銳發現了聲音的來源—一件高約50厘米、口徑約40厘米的青銅鼎。最終,雇工們挖出了四件青銅器。李銳將一件大鼎和兩件中型鼎賣給了許昌的文物商人,凈賺800塊大洋。此后李銳讓雇工繼續開挖,又挖出了幾十件大銅器和一小批玉器。

李家菜園挖出“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四鄉八村的老百姓都跑來看熱鬧,一時間將李家圍了個水泄不通。剛巧,駐守在鄭州的北洋陸軍第14師師長靳云鶚巡防至新鄭縣,他聽說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李家樓掘出古物一事。雖為一介武夫,但靳云鶚一向重視傳統文化,認為“古物出土關系國粹,保管之責應歸國家”。他馬上派出官兵監護現場,隨后命令下屬在先前的基礎上繼續發掘,前后歷時40余天,在此處共出土100余件青銅器,同時還有一批玉器、陶器等。后經專家鑒定,此處為春秋時期鄭國國君的墓葬,遂稱其為“鄭公大墓”,又稱“李家樓大墓”,出土的器物則被稱為“新鄭彝器”。

新鄭彝器出土時正逢亂世,是不幸的,沒有經過科學的考古發掘,遺失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但是相較于其他同時期出土的文物,新鄭彝器又是幸運的,它遇到了心懷家國天下、一身正氣的靳云鶚,如果不是他極力主張出土古物歸國家所有,力保這批器物萬無一失,不敢想象身處亂世中的它們將面臨怎樣漂泊坎坷的命運。

器物主人之謎

新鄭彝器數量眾多、造型精美、裝飾繁縟,從出土遺物的數量、器物組合、規格等信息來看,專家一致認定墓主人應為春秋時期的鄭國國君。那么,這座大墓的具體年代是什么時間?墓主人又是哪位鄭國國君呢?對此,學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通過對有銘青銅器、銅器的造型和紋飾進行綜合研究,專家認為鄭成公、鄭鰲公、鄭簡公三位國君皆有可能是大墓的主人。

青銅時代的絕唱

新鄭彝器出土后便廣受關注,除了因為這批器物數量眾多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們實在太精美了,美到任何華麗的辭藻在它們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其中,尤以一對蓮鶴方壺最為經典。這兩件方壺形制相同,紋飾相似,大小相當,重量相近。蓮鶴方壺頂部打破了以往的形制,呈怒放的蓮瓣狀,分上下兩層向外張揚,中間立一振翅欲飛的仙鶴,作引頸長鳴之狀。其設計奇絕、鑄造精巧,給人一種華麗富貴、浪漫飄逸、昂揚向上之感。

蓮鶴方壺的主體形制采用了西周后期較為流行的方壺造型,壺頂有由雙層鏤空蓮瓣紋組成的冠蓋,每層有10片蓮瓣,猶如一朵盛放的蓮花。冠蓋內有一平蓋,上立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壺頸處有兩條巨大的鏤空雙龍,龍回首反顧,龍角豎起,軀干起伏,尾端上卷,生動靈趣又不失龍的威嚴。壺體四面以蟠龍紋為主體裝飾,腹前后上部各有一組相互纏繞的三獸。腹部的四角各鑄一條鏤空的飛龍,肩生雙翼,留有長尾,怒目圓睜,龍口微張,給人以呆萌的感覺。壺底有圈足,其上刻畫有低首蹲伏的小獸。圈足下踩著兩只卷尾獸,兩角豎起,頭偏向一側,吐出舌頭,似乎無法承受器物的重量一般。器物整體長頸、垂腹,線條柔和優美;器形由厚重變得輕靈,造型由威嚴變得奇巧,手法由神秘趨向寫實,裝飾紋樣也變得更接近于生活。

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藝,竟能將堅硬的青銅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時隔2000余年,蓮鶴方壺依然能令人一眼陶醉。蓮鶴方壺誕生于春秋時期,這是我國青銅采冶鑄造技術發展的第二高峰期,此高峰一直持續到戰國中期。這一階段鑄造的青銅器,造型日益復雜,鑄造手段更為多元,加工工藝更顯精密,還出現了兩種新的鑄造工藝—失蠟法和焊接法,以前工匠想都不敢想的造型借此成為現實。

失蠟法又稱熔模法,一般用于鑄造造型復雜、紋飾繁復的器物:先用蠟做出器物造型,在造型表面涂上特殊的泥漿;然后敷上一層特別的耐火材料,陰干后進行烘烤;蠟質模型受熱后會流出,形成一個空腔,向其內部澆筑青銅溶液;冷卻后,便可得到一件和蠟模造型相同的青銅器。焊接法是從分鑄法發展而來:先將器物的各個部位分開鑄造,然后用熔化的低溫熔點金屬將主體和附件焊接在一起,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蓮鶴方壺采用的鑄造方法就是焊接法:先在蓮鶴方壺器身上鑄造榫卯,然后將分鑄的立鶴、龍耳等構建插入榫卯內,最后倒入熔融的焊料形成一個整體??梢哉f,蓮鶴方壺充分地發揮了焊接法的精髓,將極為復雜的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如此,蓮鶴方壺被專家譽為“青銅時代的絕唱”,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興起。

鄭公大墓共出土四件青銅方壺,兩兩成對。剛出土時,由于認知上的偏差,在1923年由靳云鶚等編著的《新鄭出土古器圖志》中,將它們命名為“大方尊”,此后很多學者沿用了這個名稱。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其不是方尊,而是方壺。直到1930年,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才將其中兩件帶有立鶴、蓮瓣裝飾的方壺命名為“蓮鶴方壺”。一蓮一鶴,既朗朗上口,又鮮明地突出了器物的裝飾特點,實在巧妙。

多元交融的典范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青銅器不僅在鑄造工藝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器物造型也日趨多元化。這一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些國力強盛的大國對周邊的小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青銅器鑄造方面也有所體現。

細看蓮鶴方壺的紋飾和造型,會發現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

首先是中原文化的影響。粗壯、橢圓形的壺身和蓮瓣紋都是傳統的周文化元素,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西周頌壺,器形就是莊重的橢圓形;出土于陜西的“梁其方壺”,器蓋頂端有一圈立體的環帶紋,與之后的蓮瓣紋十分相似。

其次是晉文化元素的加入。栩栩如生的立鶴顯然是受到了晉國青銅器鳥形頂飾的影響—“以鳥為飾”似乎是晉國人的專享,如晉侯鳥尊、氣盉都以鳥為器形;天馬曲村墓地還出土了一件方形筒形器,器蓋之上也立有一只“鳥”。這樣的立鳥裝飾手法,在晉國以外的青銅器上確實比較少見。

除此之外,蓮鶴方壺上還有楚文化元素。鏤空的龍耳、吐著舌頭的小獸,與河南淅川下寺遺址出土的龍耳方壺、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方壺如出一轍,很難說它們之間沒有聯系。猶如楚國的楚辭,楚國制造的青銅器也充滿著浪漫的色彩,張口吐舌的伏獸和束頸垂腹的器物造型,一改中原地區青銅器莊重大氣、神秘凝重的風格,體現出楚人追求浪漫和標新立異的個性。正因如此,郭沫若先生贊譽蓮鶴方壺“乃時代精神之象征”,標志著我國青銅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蓮鶴方壺體現出如此多的文化風格,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西周末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鄭武公、晉文公、秦武公帶兵護衛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因護送有功,鄭武公將都城從今陜西遷到今河南洛陽以東,為了和以前的鄭國區分而取名新鄭。新鄭地理位置特殊,成為春秋列國要沖之地。后來,楚國、晉國爭霸,生活在兩大諸侯國夾縫中的新鄭,處境異常艱難,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只好一會兒投靠晉國,一會兒又依附楚國。這一期間,晉、楚兩國的文化都對新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新鄭制作的青銅禮器也兼有兩國青銅器的影子。其實,春秋時期,像新鄭這樣的諸侯國并不是個例,很多國力衰微的小國,只有仰仗國力強盛的大國才能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楚國當時國力強盛,有“楚地半天下”之稱,故而其周邊很多小國制作的青銅器都明顯受到楚器的影響。

顛沛流離,終成“遺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蓮與鶴都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譽為“花中君子”,象征著純潔、高尚。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代表著長壽、吉祥。然而,蓮鶴方壺的命運并沒有蓮與鶴所蘊含的寓意那般美好,在特殊的歷史年代,蓮鶴方壺顛沛流離、命運多舛。

1923年,以蓮鶴方壺為代表的新鄭彝器出土后,各方就爭先恐后地想要收藏這批青銅器。1927年,由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批準,決定把這批出土文物移交給河南省第一圖書館保存,后來又專門成立古物保管所來保存。古物保管所是河南省博物館的前身,可以說,這批文物的出土奠定了河南省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基礎。正因如此,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說“先有鄭公大墓,后有河南省博”。

如果故事就到這里,那結局就太完美了。然而,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珍藏在河南的這批新鄭彝器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國寶,河南省博物館決定將這批器物轉移至當時較為安全的武漢。經過緊張的打包裝箱,68箱珍貴文物從開封出發,經鄭州運抵武漢,暫存在當時的法租界;后來,又精選出38箱存入美國花旗銀行。不久,日本侵略者將戰火燃至我國長江流域,眼看武漢就要陷入危機,這批器物連同其他一起在武漢“避難”的國寶又被陸續運往重慶,安全存入當時中央大學在重慶磁器口的校舍之中。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敗退臺灣的國民黨決定把存在重慶的珍貴文物一并帶走,河南省存放的文物被國民黨政府運往臺灣38箱,其中青銅器11箱,新鄭出土的部分銅器亦在其中。所幸的是,第二架運載文物的飛機還未起飛,就被解放重慶的人民解放軍攔截下來,這些珍貴文物才得以保存在祖國大陸。

1950年,顛沛流離數十載的新鄭彝器踏上返鄉之路。后來,中央文化部從鄭公大墓、輝縣出土的青銅器中挑選了51件青銅器調往北京,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相隨相伴2000余年的蓮鶴方壺“姊妹”,一個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個被收藏在鄭州河南博物院。1996年,為支持深圳博物館建設,3件鄭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又走進深博。自此,鄭公大墓這批文物被分藏在海峽兩岸的四地五館。盡管這批一起深埋地下2000余年、漂泊十余年的文物最終沒有團聚,但是相較于在積貧積弱的年代被破壞、被倒賣出國、再也無法回到祖國的文化遺產來說,新鄭彝器還是幸運的,它們依然珍藏在中國的土地上。

希望有朝一日,新鄭彝器能團圓再聚首,一起向觀眾展示“青銅時代的絕唱”“時代精神之象征”的千古魅力。

【責任編輯】王 凱

猜你喜歡
方壺新鄭蓮瓣
非遺傳承背景下的中國古代蓮花紋飾簡探
“冠方壺”藝術特征芻議
淺析“弦儒無方壺”的創新特征
蓮瓣紋:我國古代瓷器主要裝飾紋樣
蓮鶴方壺(上)
論紫砂壺“蓮瓣”的造型藝術
新鄭產業新城:“屏”“芯”雙輪驅動,打造中部電子信息產業新高地
美麗鄉村——新鄭泰山
云南野生蓮瓣蘭形態分異與海拔的關系
淺談紫砂《六方掇球壺》的文化及其魅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