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里的中國》中山西形象的非遺影像建構

2024-05-06 21:15靳唯鳴
西部廣播電視 2024年2期
關鍵詞:山西人山西文化

靳唯鳴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

《非遺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推出的文化節目。該節目于2022年12月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截至2023年8月,節目全網覆蓋累計75.4億人次,視頻點擊量超2億次,引起了強烈反響[1]。節目通過精美的畫面、豐富的表演為觀眾呈現非遺技藝中蘊含的東方智慧與古典美學。2023年6月3日,《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在90分鐘的節目時間里,攝制組集中展示了山西省一大批非遺項目,向全國觀眾介紹了底蘊深厚的文化大省山西具有的豐富的精神寶藏,山西非遺背后的文化淵源也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

1 歌之舞之,農耕文明孕育勞動文化

音樂與舞蹈兩種藝術形式作為人們的情感外化表現,當受到生產勞動實踐的浸潤時往往會呈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山西的非遺歌舞同樣如此,其深深植根于中國古代長期保持的傳統農耕文化之中,產生了歌頌生產、贊美勞動的質樸親切鄉土情感。

伴隨著嘹亮高亢的山西民歌左權開花調,節目正式開始。山西民歌歷史悠久,是中華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一脈,《詩經》中就詳細記載了大量的山西民歌,如《伐檀》《碩鼠》等傳世篇目。開花調是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的小調民歌形式,也是山西省的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表現出濃郁的山西本土特色。地處山西腹地的左權縣不易受到外省音樂形制的影響,因此左權民歌長期穩定,特點鮮明。作為山西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的音樂形式,開花調自然受到了山西農耕文化的影響。在歌詞上,開花調善用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上句常以某物“開花”為起興,填詞的某物用作比喻,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某一事物?;ㄊ侵参锓敝车钠鞴?,以花為詞既表現出青年男女含蓄的愛情,又從側面反映出山西人民受農業文明影響深遠,密切關注農業種植作物,體現出了山西人扎根鄉土、積極農耕、熱愛勞動的地方文化。

絳州鼓樂與翼城花鼓是節目著重介紹的山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山西的民歌文化相同,山西的鼓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文物丁陶鼉鼓距今已有4 300余年歷史,被稱作“天下第一鼓”,是山西人民與天地自然同歡共存的重要象征。節目選取了斗鼓秀演的形式表現山西鼓樂,其中《滾核桃》選段利用快節奏的花鼓表演形象生動地刻畫出秋收時節,農民晾曬核桃時,核桃滾落發出陣陣聲響的場景,山西人對于土地的感恩與豐收的喜悅之情蘊含其中?!饵S河岸邊的鼓娃》與《黃河船夫》更是調用大鼓、號子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山西的鄉土故事,將山西人對黃土與黃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山西的舞蹈也同樣充分地反映了農耕文化的普遍特征,山西特色舞蹈通過舞姿展現了先輩們揮灑汗水、辛勤勞作的身影。山西的舞蹈是中原農耕文化的產物,無論是在田間地頭的自娛自樂,還是宗廟祠堂的禳災祈福,都與我國的傳統農業文明聯系緊密。在《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翼城渾身板頗受關注,在王家大院景區里充滿激情的渾身板舞蹈引來了游客的陣陣稱贊。作為山西省極具民族性的代表舞蹈之一,渾身板舞蹈是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一帶勞動人民創作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其表演道具正是勞動人民日常從事農業活動時,敲打谷穗的一種勞動工具,人們將工具末端鉆孔穿入彩色綢帶,敲擊身體各部位進行表演,其表演形式也有緩解勞動產生的身體疲勞的效果,但是主要作用還是娛神,通過在社火活動中表演以達到拜神求雨、保佑豐收的美好愿望??梢哉f,山西的民間舞蹈藝術充分地反映了農耕文化,展現了三晉大地上祖祖輩輩的生產生活面貌。

《毛詩序》言:“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笨v觀中國藝術史,一直以來,歌舞都是極其重要且不易分家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斗沁z里的中國》(山西篇)中盡善盡美的音樂舞蹈是山西非遺精神的延續與傳承,更是三晉兒女在農耕背景下熱愛勞動、歌頌勞動的集體無意識承續。

2 飲食吃喝,三晉水土呈現鄉土深情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毕惹貢r期的《左傳》形容山西地區為“表里山河”,險峻的山脈與奔騰而下的黃河使山西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也賦予了山西人極為濃重的鄉情與鄉土觀念。在《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中,對山西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的介紹完美地詮釋了山西人對于故土的熱愛。

《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介紹了兩項與飲食相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它們都與山西的水土息息相關。節目組首先向觀眾介紹了傳統面食技藝——刀削面制作技藝。刀削面的特點在于其外滑內筋的獨特口感,山西區域的水質偏堿性,做出來的面食外表光滑,加上山西氣候土壤條件下種植的硬籽粒冬小麥蛋白質含量較高,口感筋道、唇齒留香的刀削面正是山西水土條件下誕生的特色美食。提到山西飲食,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山西老陳醋,有著“無醋不成味”的說法。老陳醋釀制技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節目組自然也對其展開了詳細的介紹。老陳醋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名產,距今已有3 000余年歷史,具有酸、香、甜、綿、鮮的特點。山西老陳醋是山西獨特的經度、緯度與自然條件共同作用下通過釀造工藝制成的。此外,山西的水土多呈堿性,山西人民喜愛的面食也相對難以消化,食用老陳醋可以中和堿性、促進吸收,長此以往,人們便習慣了以醋佐食的方式。面與醋的背后實質上隱藏的是山西人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在外闖蕩的山西游子同樣對山西的飲食存在依戀,節目中介紹的另外兩種食物與漂泊在外戀家的山西人息息相關。太谷餅傳統制作工藝是面食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酥軟香甜的太谷餅具有酥而不碎、甜而不膩、久存不會變味的特性,以山西小米制作而成的小米稀是其味型與存儲特性形成的關鍵。晉商走西口的干糧就是山西的太谷餅,這種來自故鄉的食物填滿了晉商的胃,更撫慰了他們思鄉的心。恒曲炒粸這一山西特色食物更是將當地人對鄉土的情感發揮到了極致?!侗静菥V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背椿炇怯猛脸粗频男∶媲?,從中條山上采集黃土高原特有的崖邊白土,經過碾軋過篩之后濾出柔軟細膩的粉末,這些粉末具有良好的導熱性,將其煮沸放入切好的小面團,恒曲人出門在外緩解水土不服的定心丸就制成了。炒粸中不僅有家鄉的水還有家鄉的土,正如主持人龍洋所說:“吃的是故土,品的是家鄉?!背椿炘诩亦l水土與面食的交融中灌注了赤子情懷,是山西熱土上的鄉愁美食。

影視人類學的深度描繪體現在拍攝者和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變化,這里的距離其實就是在拍攝時如何去體會別人的情感[2]?!懊褚允碁樘臁?,具有區域特性的飲食習慣沉淀了當地的風土民情與文化基因,《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以非遺影像的形式將情感凝聚與傳播,幫助觀眾感悟山西人對土地的理解,以非遺表達實現了文化認同。

3 手工技藝,粗糙與細膩間凝聚文化價值

人類學家普遍認為手工藝品是具有承載和描述屬性的存在實體,制作和使用手工藝品既是人類行為,也是文化的體現。山西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使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粗糙的自然材料通過匠人的巧手雕琢成為凝練山西文化符號的精美手工藝品。

手工技藝是農業文明時期最重要的動力模式與生產方式[3]。山西的手工藝品承載著晉商的文化與精神內涵。作為中國的三大商幫之一,晉商可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新石器時代,山西地區生長的漆樹的漿汁就被原始先民用于涂抹器物,唐代開元年間推光漆工藝的地方特色基本成型,明清兩代由于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遠銷海內外?!爸袊拇笃崞鳌敝黄竭b推光漆器,粗糙的材料在匠人的精心加工下,通過將器物制作的“技”與描金彩繪的“藝”結合,經由開放進取的晉商千里跋涉走向市場。推光漆器是“技”與“藝”結合的完美體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就是推灰,將青磚碾為粗糙的磚瓦灰,提取材料中細膩的浮灰打磨漆器,經過匠人無數次純手工的推磨,手掌與漆面達到平衡的溫度,漆器表面材質被軟化,細膩的磚灰填入凹面,使其呈現明亮如鏡、光潔照人的效果。而作為“藝”的呈現,彩繪豐富了工藝品的藝術價值,精美的圖像使其承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方李莉認為,手工藝品上描繪的各種傳統的裝飾紋樣,常常是一種富有象征性的社會意義的符號系統,在傳統的社區中,人們依靠和服從這些符號化的系統,來組織自己的社會生活、管理自己的生產物品、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4]。推光漆器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將山西人的文化情感與晉商的精神呈現給全人類。了解漆器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其并非一帆風順,在唐代作為日用品的漆器被低廉的瓷器替代,曾一度陷入困境與落寞;明清時期,晉商要求匠人精益求精地雕琢將推光漆器打造為濃縮山西獨特的工藝美學與藝術價值的工藝品,使推光漆器發展進入新時期??梢哉f,平遙推光漆器承載著晉商勇于創新突破的進取之心。

玻璃是晉商貿易的重要商品與絲綢之路文化貿易交流的產物,沿路國家都喜愛山西省晉中市祁縣的玻璃制品?!斗沁z里的中國》(山西篇)也介紹了人工吹制玻璃杯的非遺技藝。堅硬的石英砂與方解石經過匠人們數十道工藝成為用心用情的藝術品。在絲綢之路上,小小的玻璃杯成為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器。玻璃杯的吹制技術作為中華傳統技藝承載著山西的文化屬性,晉商考慮到沿線諸國的風土人情又使其融匯了西方的藝術風格,實現了美美與共。

手工藝遺產一方面承載著遺產原生性主體的文化使命,按照自身發生、存在、發展、演變的規律存續;另一方面為滿足消費者文化趣向和商人的利益,手工藝遺產同時肩負著遺產的社會價值和商品的市場價值,在雙重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中變遷與異化[5]。節目中介紹的種種手工藝品,從粗糙的原材料加工制成精美的工藝品的歷程正是山西的晉商與工匠將山西文化沉淀與傳播的文化脈絡。山西的手工藝品也體現了山西人珍視生活、熱愛生活的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地區文化因素,充分吸收了生活區域內勞動人民的情感價值與精神追求。汾河與瀟河流淌滋潤著山西的土地,也沖擊沉淀出優質的土壤。早在夏商之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已熟練掌握制陶技術,也為山西民居磚雕的發展埋下了種子?!斗沁z里的中國》(山西篇)介紹了磚雕的制作工藝與其中的價值。山西人認為,“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建筑上的磚雕傳達了山西人對藝術的理解、對子女的教育以及對生活的祝福。山西的民居磚雕蘊藏著借喻,人們可以通過豐富的傳統故事、民間具有吉祥寓意的動植物體會其背后的精神價值。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山西民俗文化氣息,作為離百姓最近的凝固的藝術,建筑中的磚雕貼近生活,用質樸的藝術語言表達出民眾對生活情感的關注、對家族命運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山西人民對生活的熱愛。無獨有偶,節目中對山西剪紙藝術的生動刻畫也同樣表現了山西人民的生活理想。山西剪紙藝術的表現手法與漢代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出土的漢墓畫像石中有許多關于剪紙的圖案,由此可見這種民間手工藝形式具有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山西剪紙的手工藝從業者往往是農村婦女,剪紙圖案往往與神話傳說、祥瑞動物、節令禮儀相關。剪紙為她們的日常生活抹上艷麗濃烈的一筆,是她們審美情趣和勞動智慧的集中表現。山西的婦女用一雙雙靈巧的手創作出具有鄉土生活氣息和原始藝術美感的剪紙,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她們的理想和追求,同樣表現了山西人民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

手工技藝蘊含著當地人的生活觀念與經驗。中國的非遺傳承人中有很多是民間手工藝從業者,千百年來,他們用技藝傳道,遵循工匠精神的“民眾之道、無心之道、無我之道”[6]?!斗沁z里的中國》對山西傳統手工技藝的塑造,表達了對勞動人民與能工巧匠的肯定,反映了山西當地的晉商精神與人民熱愛生活的積極質樸觀念,在粗糙與細膩間彰顯了山西非遺力量。

4 結語

《非遺里的中國》是一部成功的非遺類文化節目,其中,山西篇通過多種表達方式向觀眾打開山西非遺,展現了山西這座文化寶庫蘊含的風土人情與非遺力量。當下,我國正值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時期,以《非遺里的中國》為代表的一系列非遺影像作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文化自信自強,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為當代非遺類文化節目如何講好非遺故事,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以及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充分可行的參考。

猜你喜歡
山西人山西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山西人為什么愛吃醋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
山西人為什么愛吃醋
山西嘆五更
轉型綜改看干部擔當
誰遠誰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