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及2024年展望

2024-05-07 05:53錢興坤陸如泉羅良才吳謀遠廖欽
國際石油經濟 2024年2期
關鍵詞:油氣能源

錢興坤,陸如泉,羅良才,吳謀遠,廖欽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

2023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全球油氣市場和油氣行業在調整重塑中漸進復蘇,呈現新的特點。中國油氣行業夯實能源保供基礎,努力提高能源系統韌性,油氣產業鏈運行總體平穩向好,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繼續推進。預計2024年,全球迎來選舉大年,將為全球格局和石油市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復蘇動能依然不足,國內外能源行業運行將呈現新的態勢。國內經濟景氣度回升勢頭向好,將進一步帶動油氣行業回暖。未來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穩定,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仍是我國能源行業的重要使命任務。

1 全球油氣行業發展與展望

1.1 能源格局深刻調整,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

2023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疊加新冠病毒疫情后遺影響,全球經濟形勢總體穩中帶柔,能源消費維持低速增長。2023年全球GDP增速回落至3%,低于2022年3.5%的水平。能源消費受經濟低迷影響增速平緩,2023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46.1億噸油當量,較2022年增長1.7%,增速增長0.5個百分點。

全球能源格局持續深刻調整,地緣沖突引發的能源供應端擾動頻發。烏克蘭危機對國際油、氣、煤炭等大宗能源供需格局的影響持續,巴以沖突尚未蔓延至中東主要產油國,但再次加劇了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盟禁止進口俄羅斯各種類型的煤炭,使得美國對歐洲的煤炭出口量大幅增長,俄羅斯將原出口歐洲的煤炭轉向亞太國家。天然氣方面,挪威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歐盟最大的管道氣供應國,來自美國的LNG供應亦大幅增長。石油方面,俄羅斯已成功將受歐盟和七國集團禁運影響的石油和石油產品出口轉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國際油氣貿易流向由“逆時針”轉向“順時針”的態勢加劇。

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繼續保持化石能源下降、非化石能源上升趨勢。2023年,全球煤炭需求再創歷史新高,但增速放緩至0.5%,增速較2021年最高點大幅回落5.3個百分點,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亞洲新興經濟體。在電動汽車加速普及和能效提高等因素推動下,石油需求增長逐漸放緩,同比增長2.1%,增長主要來自以中國為首的少數非經合組織(OECD)國家。天然氣需求扭轉上年下跌趨勢,消費量增長0.5%,增長主要來自北美和亞太地區。2023年化石能源整體消費量小幅上漲1.1%,一次能源消費占比較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首次跌破80%,達到79.7%。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增長4.1%,亞太地區和歐洲引領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增長。其中核能發電量出現回升,同比增加2.3%。以風電、太陽能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迅猛增長,2023年估計增加超過4.3億千瓦,累計量突破25億千瓦,同比大幅增長20%。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4700太瓦時,基本滿足全球發電量增長的70%。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穩步推進。

全球能源轉型相關投資強勁增長。2023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估計超過1.7萬億美元,較2021年增長超20%,清潔能源投資與化石燃料投資的差距拉大。清潔能源投資增長主要集中在以太陽能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兩大方向,以及鋰電池、熱泵和核能等領域。估計2023年太陽能領域投資達到3800億美元,對電動汽車的投資估計達到1300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超過1倍。

展望2024年,地緣政治沖突不確定性加劇,疊加高通脹高利率壓力,全球經濟仍面臨巨大下行風險,能源商品價格將繼續波動,能源產業將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領域。由全球能源危機引發的可負擔性和安全擔憂將使得各國政府和企業更加注重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氫能和核能將成為支持清潔能源發展和碳中和進程的重要力量,美國、日本等國家相繼更新國家氫能戰略,明確清潔氫能的戰略性地位;以先進核能技術、可控核聚變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方向將成為熱點;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儲能技術也將迎來重大發展。不斷擴張的能源行業將持續推動全球對關鍵礦物的需求,歐美等西方國家將進一步通過政策實現新能源產業鏈的本土化和多樣化,全球新能源和礦產資源競爭將更加激烈。

1.2 需求乏力、地緣溢價漸退,國際油價波動下跌

2023年,國際油價同比回落。布倫特原油期貨全年均價為82.17美元/桶,較2022年的99.04美元/桶下跌17%。全年走勢在地緣溢價消退及美聯儲持續加息背景下呈現波動下跌態勢。上半年,美聯儲連續加息以及歐美銀行業動蕩,宏觀經濟形勢擔憂主導市場情緒,國際油價震蕩下行;三季度,美元加息周期接近尾聲,沙特阿拉伯、俄羅斯自愿延續減產至年底,市場供應顯著收緊,石油庫存降至低位水平,國際油價一度持續反彈;四季度,盡管美聯儲停止本輪加息,但由于石油消費進入淡季,石油降庫速度顯著放緩,11月末“OPEC+”達成的減產協議未及預期,國際油價再次回落。

國際石油市場供需趨于寬松。美國等非OPEC產油國產量較快恢復,抵消了“OPEC+”執行的減產策略,全球石油供應增長170萬桶/日至1.018億桶/日;中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轉段后,居民補償式出行較快增長,帶動消費復蘇,全球石油消費同比增長210萬桶/日至1.017億桶/日,全年供應過剩15萬桶/日。下半年石油市場進入快速降庫階段,石油庫存處于5年均值低位水平。

2024年,國際石油市場總體寬松,國際油價繼續下移,但仍處于中高位水平。后疫情時代全球石油消費恢復性反彈階段結束,將逐漸回歸常態,中國石油消費增速明顯放緩,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對石油消費影響加大,預計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將放緩,同比僅增長95萬桶/日至1.027億桶/日?!癘PEC+”仍將克制性增產,預計全球石油供應增長低于上年,同比增長130萬桶/日,供應過剩進一步擴大至50萬桶/日。石油庫存仍將保持低位,對油價形成一定支撐。預計2024年國際油價可能高頻寬幅震蕩,中樞價格較2023年有所下移,布倫特原油均價將為75~80美元/桶。2024年,受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多國政府換屆,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影響外溢,中美關系等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前景仍不明朗,極易引發“黑天鵝”“灰犀?!笔录?,將可能使未來油價波動常態化,全球石油貿易格局繼續深刻調整。

1.3 天然氣市場持續調整,國際氣價高位回落

2023年,地緣溢價逐步消退,國際氣價大幅回落,天然氣市場緩慢恢復,供需趨于寬松。全年消費增速由負轉正,估計消費量為3.96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5%。其中,亞太消費穩步恢復,增速約1.8%,中國、印度等為增量的主要貢獻者;北美可再生能源利用增加,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至1.2%;歐洲天然氣消費同比下降約6.2%,連續兩年下降。估計2023年全球天然氣產量為4.28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8%?!懊郎斫怠壁厔菅永m,美國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5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3%;俄羅斯產量持續下降,至6420億立方米,同比下降4.5%;中東地區穩步增長,產量為738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8%。

氣價從歷史高點大幅回落。歐洲、亞太和北美三大市場氣價均回落至烏克蘭危機前水平,2023年歐洲TTF現貨、東北亞LNG現貨和美國HH現貨均價分別為12.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1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和2.5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分別下跌65.8%、54.4%和60.5%。

國際天然氣貿易格局演變進一步深化,更多俄羅斯管道氣退出歐洲市場,亞洲推動LNG貿易增長。全球天然氣貿易量1.25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0%。其中,管道氣貿易量6944億立方米,同比下降3.3%,俄羅斯出口歐洲管道氣僅為490億立方米,同比下降364億立方米。LNG貿易量4.11億噸,同比增長2.0%。其中歐洲LNG進口量為1.26億噸,同比下降1.8%;亞洲進口量為2.64億噸,同比增長3.5%;美國和卡塔爾LNG出口增速分別為9.5%和-1.5%,對歐洲出口增速分別為6.8%和-25.3%,對亞洲出口增速分別為17.5%和5.3%。全球LNG產能4.57億噸/年,同比增長0.9%,為近10年最低增速;全球LNG汽化接收能力10.42億噸/年,同比增長6.2%。全球新簽LNG長協總量回落,新簽長協與油價掛鉤占比回升至50.0%,平均掛鉤斜率升至13%~14%,與氣價掛鉤方式更趨多元。

2024年,全球天然氣市場將延續脆弱平衡態勢,不確定性風險增加。預計天然氣消費量4.02萬億立方米,增速1.5%。增量主要在亞洲,繼續由中國、印度和新興市場拉動。歐洲天然氣消費持續下降,自俄羅斯進口管道氣低位持穩。由于上游油氣投資增加,預計2024年全球天然氣產量4.37萬億立方米,增速2.0%。北美和中東持續增產,俄羅斯產量有望回升。全球LNG市場呈總體寬松、階段性緊張局面,預計全球天然氣液化能力實際新增771萬噸/年,LNG需求增長470萬噸/年。三大市場氣價“兩跌一漲”,波動更加頻繁。其中歐洲TTF現貨均價11.0~12.0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下跌6.7%~14.5%;東北亞LNG現貨均價12.0~13.0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下跌17.4%~23.8%;美國HH現貨均價2.6~3.0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上漲2.5%~18.2%。

1.4 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保持增長,油氣產量繼續雙增

繼2022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大幅增長后,2023年石油公司對勘探開發投資持謹慎樂觀態度,主要考慮烏克蘭危機、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能源轉型節奏變化和未來石油需求預期等因素,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5687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增幅低于上年。其中,俄羅斯—中亞地區投資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4.5%??碧介_發投資增加帶動全球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規模擴大。2023年,全球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規模約為3004億美元,同比增長10.2%。油田測錄試服務和鉆完井服務板塊表現好于其他板塊,油田生產服務和物探裝備及服務板塊市場規模增幅分別為7.5%和8.6%,低于平均水平。2023年,全球共獲得213個油氣發現,發現油氣儲量112.4億桶油當量,發現平均規模達5280萬桶油當量;與上年相比,油氣發現數量減少、發現儲量降低,新發現儲量平均規模大幅下降,創近5年以來新低。2023年超過5億桶油當量的發現有4個(3個是天然氣,1個是石油),其中2個位于伊朗陸上,1個位于印度尼西亞深海,1個位于圭亞那深海。

2023年全球油氣產量保持雙增,石油產量44.5億噸,同比增長7090萬噸,增幅1.6%。其中北美地區增量最大(6686萬噸),其次是拉美地區(3000萬噸)。產量增長超過1000萬噸的國家有美國(6490萬噸)和巴西(1919萬噸),俄羅斯減產1200萬噸。天然氣產量達到4.28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8%。其中北美地區增量最大(500億立方米),其次是中東地區(180億立方米),分別增長3.8%和2.4%。在歐洲、亞洲LNG需求旺盛刺激下,美國LNG出口增長帶動天然氣產量增長,美國天然氣產量達到1.15萬億立方米。因俄歐管道天然氣貿易減少,導致俄羅斯天然氣產量繼續下降,減少300億立方米。全球天然氣產量位列前三的國家分別為美國、俄羅斯和伊朗。

2024年,預計全球勘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1%,將繼續拉動全球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規模擴張。全球油氣產量也將小幅提高,美洲產量繼續保持增幅領先其他地區,俄羅斯油氣產量則將延續下滑態勢,但降幅會進一步縮小。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4年全球石油產量增長約為1.67%,增幅低于2023年;天然氣產量增幅約為2%,增速較快。

1.5 煉油乙烯產能繼續增長,毛利總體下滑

2023年,全球煉油能力升至51.8億噸/年,凈增5942.5萬噸/年,略低于2022年增量(6210萬噸/年),新增能力主要集中在中東、北美和中國。原油加工總量約為8240萬桶/日,較2022年增加約170萬桶/日,加工總量已恢復至新冠病毒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煉廠總體利用率從2022年的78.6%升至80%。經合組織國家煉廠利用率不同程度下降,亞洲和中東地區的煉廠利用率則出現較大上升。2023年煉油毛利較2022年高點有所回落,美國墨西哥灣中質含硫、西北歐輕質低硫和新加坡輕質低硫原油裂化毛利均分別回落至29.16美元/桶、12.11美元/桶和8.28美元/桶,同比分別下降18%、34%和36%。全球汽柴油和燃料油收率持續下降,航空煤油(簡稱航煤)收率繼續提升。

2023年,全球乙烯產能增速明顯放緩,乙烯總產能達2.28億噸/年,新增產能532.3萬噸/年,同比增長2.2%。乙烯裝置平均開工率小幅提升,從83.1%上升至83.8%。乙烯產量約1.89億噸,同比增長5.5%。乙烯價格仍較低迷,北美、西北歐及東北亞乙烯現貨均價較上年分別下跌29%、14.6%和18%。各主要地區乙烯毛利增降不一,北美乙烷裂解制乙烯毛利均值為410美元/噸,同比僅增長1.7%;西北歐和東北亞石腦油裂解制乙烯毛利均值分別為283美元/噸和3.84美元/噸,同比分別下降37.8%和90%。

展望2024年,全球煉油能力有望大幅增長,新增能力超過1億噸/年,主要來自印度、中國、泰國、尼日利亞、墨西哥等。非洲最大的尼日利亞丹格特煉廠(3200萬噸/年)有望最終建成投運。預期煉廠原油加工量同比將增長約100萬桶/日,煉廠利用率有望維持在80%左右,歐美地區煉油能力吃緊的情況有望得到化解。新投產乙烯項目將明顯減少,乙烯擴能的進程開始放緩,預計2024年乙烯總產能將達2.32億噸/年,僅新增產能433萬噸/年。乙烯需求將繼續增長,裝置開工率仍保持較低水平,乙烯毛利回升,乙烯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將持續推進。

1.6 地緣沖突新舊熱點疊加,海外投資環境更趨復雜

2023年,地緣政治大變局持續演進,烏克蘭危機引發的美西方與俄羅斯的對抗仍在繼續,巴以沖突爆發加劇了大國博弈和陣營對抗的烈度,大國對抗風險達到“冷戰”以來最高,世界政治格局“陣營化”趨勢加劇,隨著紅海襲擊事件持續發酵,全球貿易或受影響。

海外主要油氣合作區的政治經濟安全環境發生顯著變化。中亞地區政局總體平穩,經濟逐漸復蘇,2023年估計經濟增長5.7%。俄羅斯在美西方合力打壓下,政治風險居高不下,經濟增長雖然由負轉正,但能源出口受限、外資撤離、盧布匯率波動等風險因素仍在危及俄羅斯經濟復蘇。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經濟增速放緩,估計經濟增長2.0%,低于2022年5.3%的增長率。新一輪巴以沖突加大了中東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非洲的政治風險和社會風險仍是影響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各國局勢持續動蕩,尼日爾、加蓬和幾內亞等國發生軍事政變或政變未遂,蘇丹大規模武裝沖突持續,多國恐怖襲擊頻發,索馬里、布基納法索、馬里和尼日爾4國因恐怖襲擊死亡人數占全球死亡總數的43%,安全形勢持續惡化。拉美地區仍面臨較高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左右翼博弈加劇,經濟增長持續低迷,通貨膨脹仍處于高位,估計經濟增長1.7%,平均通脹率為4.9%,執政黨面臨治國理政的困難和挑戰。美國暫時放松對委內瑞拉制裁,使其國內局勢緩和,巴西、圭亞那、蘇里南等國家舉行海上油氣區塊招標,國際大石油公司加大對拉美深海投資,深海油氣合作機會增多。亞太地區風險較低,地區經濟增長勢頭明顯,估計經濟增長4.6%。緬甸政治和安全形勢持續復雜,社會形勢持續混亂,未來可能面臨美西方加大對其能源領域制裁風險。

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形勢的不確定性加大。中亞地區的俄羅斯形勢依然嚴峻,烏克蘭危機持續發酵,美西方對俄羅斯制裁常態化發展,俄羅斯油氣出口和經濟增速將繼續下降。中東地區巴以沖突外溢使該地區緊張形勢不斷升級,伊朗與美國關系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將長期化。非洲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蘇丹沖突呈長期化發展,恐怖組織活躍,乍得、馬里因過渡政府選舉存在政局波動風險。拉美地區左右翼政權博弈加劇,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等國家將迎來大選,政局面臨不確定性,委內瑞拉面臨受美國制裁的風險。亞太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因美國拉攏域內國家圍堵中國而持續上升,短期內緬甸軍政府與民族地方武裝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局勢仍將不穩定。

1.7 國際大石油公司重新強化油氣上游,降碳和盈利并重

2023年,受國際油價下行影響,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業績普遍下滑。前三季度,五大國際石油公司(??松梨?、bp、殼牌、雪佛龍、道達爾)合計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6%和10%,但投資和資本擴張意愿顯著增強,合計資本支出同比增長14%。五大國際石油公司原油產量出現了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回升,同比增長3.12%;受氣價大幅回落和用氣需求減少的影響,天然氣產量同比下降7.84%。

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調整戰略目標和發展路徑,認為降碳和盈利并重,重新強化上游業務,提高了油氣投資和產量目標,油氣資產并購活躍。bp公司將2025年和2030年油氣產量目標分別增加30萬桶/日和50萬桶/日,上調至230萬桶/日和200萬桶/日。殼牌公司撤銷了原定油氣產量年均降低1%~2%的目標。??松梨诠?、雪佛龍公司大手筆收購上游資產,總額達1252億美元,成為其21世紀以來最大收購案。其中,??松梨?95億美元收購先鋒自然資源公司,雪佛龍530億美元收購赫斯公司。收購完成后,??松梨?、雪佛龍的產量分別提高70萬桶/日至440萬桶/日、40萬桶/日至340萬桶/日,拉大了與同行的產量差距,提高了儲量替代率,展現出轉型路徑多樣化。

國際大石油公司積極探索低碳與油氣業務融合協同新模式。一是更注重盈利性,重新評估調整收縮低碳產業范圍,對可再生能源業務重新進行戰略審核,放棄部分發展前景不明或自身缺乏競爭優勢的領域。殼牌剝離了回報率低于預期的家庭低碳電力業務,??松梨谕顺隽私洜I14年的藻類生物燃料項目。二是更優先發展與油氣業務高度融合的低碳業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生物質能和氫能項目并購數量占低碳業務收購數量的60%;鋰電業務成為投資新寵,??松梨诔赓Y1億美元購買Galvanic Energy公司12萬英畝鋰礦探礦權。三是致力打造油氣業務與低碳業務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將油氣、可再生能源發電、氫能、儲能和CCUS等融合發展,實現以點帶鏈、聚鏈成群。積極開辟高增長潛力的低碳新業務。四是打造創新激勵機制推動轉型發展,例如殼牌制定實施了“殼牌能源轉型之路”評價體系,道達爾能源制訂了“綠色津貼”計劃等。

1.8 碳減排共識進一步凝聚,碳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

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相關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達到368億噸,較上年增加1.1%?!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就首次全球盤點、公正轉型等多項議題達成共識,按照1.5℃溫升控制目標,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需在2019年基礎上減少43%,2035年排放量減少60%,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國際航運業等提出更高的減排目標。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式進入過渡階段,目前設定覆蓋范圍包括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和氫六大行業。英國計劃自2027年實施;美國及澳大利亞等國也在加快推進碳關稅進程,旨在提升本土制造業的競爭力并減少碳泄漏。

截至2023年底,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已建成29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新增美國華盛頓州、印度尼西亞2個碳市場。歐盟碳市場依然是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受碳市場改革及能源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歐盟碳價在2023年2月首次歷史性突破100歐元/噸,全年總體呈高位震蕩態勢,均價92.21美元/噸,同比上漲7.6%,價格運行區間72.28~106.82美元/噸,價差較上年收窄27.1%。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碳市場覆蓋電力行業,運行較為穩定,年均碳價13.49美元/噸,同比基本持穩。北美西部氣候倡議(WCI)加利福尼亞—魁北克碳市場碳價創歷史新高38.73美元/噸,年均價格為33.03美元/噸,同比上漲16.1%,主要原因是加利福尼亞州計劃在2025—2030年減少配額預算,以及加拿大聯邦政府提出了更高碳價目標。英國、韓國和新西蘭的年均碳價大幅下跌,同比跌幅分別為29.2%、52.7%和24.0%。

隨著未來國際碳市場的規模繼續擴大,碳定價機制作用將更加突出。已建成的碳市場或將納入更多行業,泰國、印度、巴西、智利等多國碳市場建設將加快推進。對油氣行業而言,歐盟碳市場和北美西部氣候倡議已分別將煉油和油氣供應等環節納入覆蓋范圍,部分國家和地區出臺了碳稅以管控本地油氣生產和消費環節碳排放,歐盟更是計劃自2030年起管控進口油氣的甲烷排放強度。整體來看,油氣行業未來將面臨更大的減排壓力,企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 國內油氣行業發展與展望

2.1 立足安全清潔發展,能源行業政策體系加快完善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圍繞保障能源安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國陸續出臺或修訂了一系列能源行業政策和改革意見。

三大領域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氣市場體系改革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指導意見》(簡稱“三大文件”),明確了中國能源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在穩妥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政策方面,完善制度設計,對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做出安排,推動重啟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市場,并將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在有序推進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方面,發布了《自然資源部關于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以及《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等文件;延長探礦權保留期限,降低探礦權扣減面積比例,精簡了礦業權審批程序等鼓勵政策;提出了建立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調整完善了天然氣利用政策。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方面,推進電力市場化建設,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加快現貨市場建設,強化電網安全運行保障能力和電力負荷管理;積極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對煤電實行兩部制電價,穩定行業預期,促進煤電轉型發展。

把能源保供穩價放在首位。穩步提高能源自給率,加大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對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加強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推進海外能源資源供應基地建設,布局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對化工行業穩增長和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發布相關指導政策。開建一批“減油增化”項目,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企業。2025年中國煉油能力控制在10億噸/年以內,提高產業集中度,千萬噸級煉油企業產能占比達到55%左右。2030年,煉油行業化工原材料和特種產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綠氫煉化、CCUS等技術完成工業化、規?;痉厄炞C,實現煉化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

完善能源領域和“雙碳”標準體系建設。全面部署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相繼發布《質量強國建設綱要》《2023年國家標準立項指南》《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2023年能源行業標準計劃立項指南》,構建起目標清晰、框架完善、長短期兼顧的“雙碳”標準建設政策體系。明確了2035年前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八大領域,以及生物制造、新型儲能等領域,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開放融合的標準化工作體系,提升新產業標準化水平。

展望2024年,中國將繼續推動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以“三大文件”為指導,先立后破,圍繞“進一步落實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深化油氣市場化改革和電力體制改革”出臺更多政策措施,促進能源發展和減排、提升油氣安全保障能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總目標的實現,推動傳統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碳交易、綠證和電力三大市場,穩步推進“十四五”規劃目標的落實落地。

2.2 能源供需總體平穩,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有序推進

2023年,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持續增加。估計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57.2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7%。其中,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占比提高到17.2%;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占比分別為55.3%、18.3%和8.7%,同比分別下降0.9個百分點、增長0.4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全社會電氣化持續加快,估計社會用電量為9.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5%,快于GDP增速。終端能源領域電氣化替代加速,2023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49.5萬輛,較上年增長37.9%,市場滲透率達31.6%。

多元化能源供給體系更加完善,由清潔煤炭、油氣、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綜合協調發展的多元能源供應保障體系逐漸清晰。2023年,中國煤炭、原油、天然氣等主要能源產品生產均保持增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原煤產量46.6億噸,同比增長2.9%,增速有所放緩。油氣實現增儲上產,全年原油產量站穩2億噸,天然氣產量超過2300億立方米,連續7年增產超100億立方米??稍偕茉窗l電量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稍偕茉窗l電裝機容量突破14.7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1/2以上。其中,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突破10.5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1/3以上,同比提高6.3個百分點。

2024年,隨著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將進一步帶動能源消費增長。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速,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保持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仍是能源行業的重要使命任務。煤炭供需將延續平穩態勢,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持續發力,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和發電量持續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2.3 成品油消費加快恢復,石油表觀消費創新高

2023年,中國石油市場實現了供需雙側同步復蘇,多項指標創歷史最高紀錄,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運作平穩,行業有序發展。石油及油品需求大幅回暖,全年石油消費量約7.56億噸、原油加工量7.38億噸,均創歷史新高,同比分別增長11.5%和8.6%;石油對外依存度略有回升,仍然保持在72%左右;成品油消費量3.99億噸,同比增長9.5%,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98.6%。成品油中汽、柴、煤油消費量同比分別增長9.7%、3.3%、65.7%,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99.4%、98.7%、94.6%。國內原油產量穩中有進,達2.09億噸,同比增長2.1%,原油進口量創歷史紀錄達5.64億噸,同比增長11%。成品油產量4.44億噸,同比增長11.1%,供需寬松。成品油出口結束了連續3年下降的態勢,全年出口達4190萬噸,同比增幅超過20%。行業監管政策進一步細化落地,推動成品油市場繼續向有序、規范、公平方向發展。全年表外汽柴油資源量猛降至1469萬噸,同比收窄55.3%。

2024年,國家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經濟增長態勢將繼續回升向好,預計全年經濟增速在5.0%左右。石油及油品需求繼續增長,但恢復性反彈階段已經結束,需求增速將有所放緩。綜合預計2024年國內石油消費量7.64億噸,同比增長1.0%;成品油消費量4.0億噸,同比增長0.3%。其中,汽油消費雖然受到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影響,但增速預計仍將達到1.3%;柴油消費因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持續和LNG替代效應擴大,預計將下降2.8%;煤油消費得益于旅游業恢復,預計將增長13%。2024年鎮海煉化、裕龍島石化正式投產,將拉動國內原油加工量增加,預計全年原油加工量7.52億噸,同比增長1.8%;成品油產量4.51億噸,同比增加1.6%,產大于需至少5000萬噸,仍需要通過出口來調節平衡國內供需。2024年,石油行業將在高質量發展與市場有序運行兩方面繼續發力。

2.4 天然氣消費恢復向好,“全國一張網”加速完善

2023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3917億立方米①該消費量含儲氣庫與LNG儲罐凈采氣,對應的表觀消費量為3949億立方米,增量259億立方米,增速6.8%。,增量24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6%。主要受到三大因素影響:一是宏觀經濟回升向好支撐用氣需求。商業服務業景氣度快速提升,工業生產逐步恢復,推動商服與工業用氣需求增長。二是國內LNG價格下降,天然氣經濟性改善。國際氣價下行帶動國內LNG市場價同比下降28%,等熱值LNG與柴油價格比創近3年最低,車用LNG經濟性優勢明顯,LNG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00%,交通用氣快速增長。三是水電不及預期,氣電補位需求增長。需求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7%,較上年增長3.1個百分點;供應側,煤電同比增長5.8%,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2.3%和17.2%,但水電同比下降5.1%,氣電需求快速增長。

全年國產氣2353億立方米(含頁巖氣、煤層氣與煤制氣),增速為5.7%,增量達126億立方米,連續7年增產超100億立方米。受國際油氣價格下跌影響,進口天然氣恢復增長,2023年天然氣總進口量1656億立方米,增速為9.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42.3%,較上年上漲1.1個百分點。其中,進口管道氣受中俄東線增量拉動,達到67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4%;LNG進口量為98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7%。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國一張網”加速完善。西氣東輸三線湖北段、蒙西管道一期等管道投產,中俄東線、西氣東輸一線等天然氣主干管道實現互聯互通,截至2023年底,中國天然氣長輸管道總里程8.7萬千米。隨著西氣東輸四線加快建設,川氣東送二線以及中俄東線嫩江支線、濟寧支線等管線建成,天然氣長輸管道總里程將進一步增加。省級天然氣管線加速建設,山東省環網南干線正式供氣,湖南省桂陽至臨武輸氣管道投產。儲氣調峰能力再上新臺階,中國石油長慶油田雷龍灣儲氣庫、吐哈油田溫八儲氣庫,中國石化文24儲氣庫等相繼投產。截至2023年底,中國在役儲氣庫(群)29座,形成儲氣調峰能力23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8%,占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的5.9%。新天唐山、天津南港等6座LNG接收站投產(含擴建),合計新增LNG接收能力1880萬噸/年,創歷史最高紀錄。截至2023年底,全國LNG總接收能力達1.16億噸/年,首次突破1億噸。

展望2024年,受宏觀經濟穩步增長、國際氣價下降、替代能源供應增加等因素影響,預計天然氣消費量為4157億立方米②對應的表觀消費量為4189億立方米。,增速為6.1%。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發電用氣和化工用氣增速分別為6.1%、6.8%、7.5%和1.0%。2024年國內天然氣新增供應50%以上來自進口氣。國內天然氣產能建設穩步推進,產量將達2458億立方米,增速4.5%。預計天然氣進口量為1791億立方米,增速8.2%,對外依存度增至43.1%。管道氣方面,中俄東線進口能力持續提升,預計全年進口管道氣726億立方米,增速8.2%。LNG方面,受長協履約、LNG接收站投產、國際氣價回落等因素影響,預計全年進口LNG為1064億立方米,增速8.1%。

2.5 油氣產儲量保持增長,“兩深一非”成增儲上產新陣地

2023年,國內油氣企業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強化規模增儲和效益開發,取得顯著成效。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約3900億元,勘探和開發投資均創歷史新高。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約13億噸,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近萬億立方米。原油產量2.09億噸,天然氣產量2353億立方米。油氣勘探開發理論、技術、裝備的進步支撐深水、深層油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勘探方面,深耕海洋深水、陸地深層和非常規“兩深一非”油氣資源屢獲佳績,在新區新領域、老區新坳陷、新層系獲得多項勘探突破。塔里木、鄂爾多斯、渤海灣等盆地發現多個億噸級大油氣區,準噶爾、四川、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多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區;深層煤巖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開辟了新的增儲領域。

開發方面,深層超深層成為油氣產量增長新陣地,高效建成多個深層大油氣田;陸相頁巖油開啟新一輪“石油革命”,產量再創新高,展現了中國非常規石油發展良好前景。海上油田上產勢頭強勁,石油增產量占全國增量一半以上。

國內油服企業業務量顯著回升,國際業務的拓展促進油服公司持續向優發展,多數油田技術服務公司利潤攀升,經營呈現良好態勢;油服企業持續推進發展轉型,清潔能源相關新型業務為油服市場帶來增長點;核心工程技術裝備進步,為油服行業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4年,油氣田企業將在深層超深層、深水、非常規油氣等增儲上產的戰略接替領域持續發力,全國石油、天然氣新增探明儲量將保持高位增長,與上年保持同等水平;原油產量保持2億噸以上穩產,天然氣產量將達到2458億立方米。中國將引領深地油氣勘探開發的發展,在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重大工程技術裝備方面取得進步。油氣行業將深入貫徹落實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行動方案,探索形成多能互補、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加快形成油氣上游領域與新能源新產業融合發展、多能互補的新格局。

2.6 煉油能力繼續小幅增長,多項生產經營指標大幅反彈

2023年,國內煉油能力延續小幅增長態勢,增長1200萬噸/年,是2017年以來的最低增量,總煉油能力升至9.36億噸/年,穩居世界第一。產業集中度與規?;潭冗M一步提升。全國千萬噸級煉廠由上年的35家增至36家,合計煉油能力5.22億噸/年,占國內煉油總能力的55.8%。受成品油需求快速反彈、市場整頓持續推進等利好因素推動,多項主要生產經營指標明顯上升。其中,原油加工量7.38億噸,同比增長8.6%;煉廠平均開工率78.9%,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汽、柴、煤油產量合計4.44億噸,同比增長11.1%。

展望2024年,國內煉油能力將再次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凈增煉油能力2500萬噸/年,新增能力主要來自鎮海煉化二期和山東裕龍島石化,全國總煉油能力將升至9.61億噸/年。因投產項目均在下半年,對當年原油加工量、成品油產量增長影響不太大。預計全年原油加工量7.52億噸,同比增長1.8%;成品油產量4.51億噸,同比增長1.6%。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減油增化”持續推進,成品油供應過剩壓力有所緩解,但由于未來煉油能力繼續增加,煉油能力過剩的問題仍需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

2.7 大宗石化產品產能呈擴張態勢,民企崛起引人矚目

2023年,中國乙烯、丙烯、對二甲苯等大宗石化原料和三大合成材料連續第五年擴能,產能均居全球第一位。

截至2023年底,乙烯總產能達5195萬噸/年,新增產能242萬噸/年,連續5年增長,低于過去4年年均增長605萬噸/年的水平。民企乙烯產能占比已升至35.8%,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公司合計產能占比49.7%。乙烯價格顯著下跌,生產利潤進一步收窄。乙烯生產原料輕質化、多元化、一體化發展繼續推進。丙烯出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擴能,2023年新增產能高達729萬噸/年,總產能猛增至6334萬噸/年。新增產能的90%來自民營企業,民企丙烯產能占比升至28%。丙烷脫氫(PDH)產能占比30%,首次超過油基蒸汽裂解路線產能,成為國內丙烯最主要的生產工藝路線。進口丙烷價格維持高位,丙烯需求不足,PDH開工率降至70%以下,利潤不佳。對二甲苯新增產能570萬噸/年,總產能猛增至4210萬噸/年,為2018年的近3倍。三大石油公司對二甲苯的合計產能占比僅為39%,市場主體為民企。隨著國內產能的陡增,對二甲苯的對外依存度由2018年的61%降至22%。

2023年,三大合成材料中合成樹脂新增產能1342萬噸/年,同比增長13.3%(聚丙烯和ABS樹脂占新增產能的64%,聚丙烯增速明顯快于聚乙烯),是近5年來增加最多的一年,總產能已達1.15億噸/年。由于國內外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合成樹脂生產利潤總體下降,ABS樹脂、聚苯乙烯出現了明顯虧損。合成橡膠產能繼續增長,全年新增產能35萬噸/年,總產能達720.2萬噸/年,主要為順丁橡膠和丁苯橡膠,民企產能占比升至52.4%。合成橡膠各主要品種盈利分化,丁苯橡膠盈利有所改善,順丁橡膠、丁腈橡膠利潤收窄。合成纖維新增產能543萬噸/年,增量主要來自民企的滌綸長絲產能。

2024年,預計乙烯新增產能320萬噸/年,丙烯新增產能600萬噸/年,對二甲苯的產能將暫??焖僭鲩L,開工率有所回升,價格將維持中高位。三大合成材料產能仍將保持增勢,利潤水平仍將維持低位。合成樹脂新增產能1550萬噸/年,以聚丙烯產能增加最快;合成橡膠新增產能78.5萬噸/年,主要為民企;合成纖維新增產能185萬噸/年,主要來自民企和央企旗下的龍頭企業。

未來幾年,乙烯、丙烯仍將各有超過2000萬噸/年的新增產能,不少國內大宗石化產品的產能將趨于飽和甚至過剩,或將重蹈煉油快速擴張導致產能過剩的老路,使行業利潤維持在較低水平,以央企、民企、外企為主體的石化市場競爭將加劇。深化煉化一體化、消納過剩能力、突破技術瓶頸、延伸拓展產業鏈、大力發展中高端產品、實現進口替代并擴大出口、推動高質量綠色有效發展、由大做強已成為中國石化行業今后發展的主要任務。

2.8 海外業務提質增效,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2023年,中國石油企業聚焦戰略,互利互惠,全產業鏈海外油氣合作不斷深化。

勘探開發穩步推進,產量穩中有增。2023年,中國石油企業克服局部地區武裝沖突、美西方制裁等不利影響,瞄準權益產量目標,優化生產運行,海外油氣權益產量當量達1.88億噸,同比增長1.9%。其中,原油產量1.49億噸,天然氣產量480億立方米,主要得益于圭亞那、巴西等多個重大項目的投產,以及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大項目的高位運行。在圭亞那、巴西、俄羅斯、乍得等項目的儲量規模進一步躍升,海外資源基礎不斷夯實。

LNG、煉化、管道等業務穩步推進。突破安全和制裁導致服務和設備斷供的困難,中國石油的莫桑比克4區科洛爾浮式LNG項目按期投產;中國石化入股哈薩克斯坦最大的聚乙烯項目;恒逸石化文萊二期項目獲得政府初步批準。油氣下游領域取得可喜進展,中國幾家銀行提供融資后,中國企業與東道國陸續簽訂了東非各原油外輸管道項目建設協議。

加快資產處置,收購優質資產,優化海外資產配置。2023年中國石油企業加快了對低效、高成本資產處置的速度,同期獲得了多項重大優質資產。中國石油取代??松梨诔蔀橐晾宋鞴艩柤{1號油田作業者,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分別入股了卡塔爾北方氣田擴容項目,洲際油氣股份公司和聯合能源集團公司分別中標了伊拉克南部油氣田勘探開發項目。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把握機遇,不斷推動國際能源合作走深走實。建成了伊拉克米桑油田、沙特阿拉伯延布煉廠等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參與了俄羅斯北極、巴西深水、卡塔爾LNG等一批世界重大工程;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機制下的對話與交流,打造了“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圓桌會議等高端對話交流平臺。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峰會形成的共識和提供的機遇,不斷深化與阿拉伯國家、海灣國家,以及中亞等國家企業在傳統能源領域合作,能源合作由油氣上游向全產業鏈延伸,協同性與融合性增強。進一步由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領域拓展,中國石油在尼日爾二期上游的光伏項目、尼貝管道光伏儲能等試點工程進入施工階段。合作方式既有雙邊又有多邊,更加靈活多樣和務實。

2024年,中國的石油企業將繼續重點圍繞“一帶一路”機遇,深入開展與核心區域國家的能源合作,拓展新項目,優化資產結構,實現國際油氣合作業務轉型升級。隨著擬建和在建的油氣、管道、新能源等合作項目開展,全產業鏈的國際能源合作將再上新臺階。

2.9 國內石油公司聚焦“兩個核心”,砥礪奮進成績斐然

2023年,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積極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積極構建新型能源保障體系,業績顯著。

持續加大增儲上產力度。加強“兩深一非”攻關,向深地深海要油氣。頁巖油勘探開發穩步推進,新疆吉木薩爾、大慶古龍、勝利濟陽3個國家級示范區及慶城頁巖油田加快建設,蘇北溱潼凹陷多井型試驗取得商業突破,頁巖油產量突破400萬噸再創新高。陸上深層超深層勘探開發持續獲得重大發現,高效建成多個深層大油田,我國已成為全球陸上6000米以深超深層油氣領域引領者。非常規天然氣產量突破960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產量的43%,成為天然氣增儲上產重要增長極。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持續發力,通過創新成盆成凹機制、油氣成藏模式認識,在渤海海域、南海深水領域再獲億噸級油氣勘探新發現,開辟深水、深層、隱蔽油氣藏、盆緣凹陷等勘探新領域。2023年,國內油氣產量當量超過3.9億噸,連續7年保持千萬噸級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1170萬噸油當量,形成新的產量增長高峰期。

加快煉化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國內石油公司積極應對油價震蕩和化工品需求疲弱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以“油轉化、油轉特”為主的產品結構調整,強化煉化一體化和產銷協同,加快世界級煉化一體化基地建設,穩步提升高附加值化工產品和新材料產品比例。推進鎮海、海南、岳陽、洛陽等煉化一體化升級改造項目。千萬噸級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順利投產;獨山子石化二期、吉林、廣西等項目持續推進。持續提升重油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催化裂解、催化汽油吸附脫硫、柴油超深度加氫脫硫等技術,支撐千萬噸級煉廠建設。

突出創新引領和科技攻關。以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目標,國內石油公司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強基工程,加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積極推進重大裝備國產化。中國首個萬米深地科探井——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的開鉆入地,標志著我國向地球深部探測技術系列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鉆探能力開啟“萬米時代”。深地油氣勘探開發技術與相關理論有了大的突破。以“深海一號”為代表的一批深??碧介_發重大裝備陸續投用,海洋油氣開發實現了超深水的歷史性跨越。電動壓裂裝備、高端鉆頭、大型加氫反應器、大型煉油裝置分布式控制系統(DCS)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煉油全流程技術持續取得突破。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于油氣產業鏈的各主要環節,全產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新成效,通過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和智能化應用建設逐步邁向智能油氣田階段,智能化制造工廠、海上智能油田建設取得新進展。

加快向綜合能源公司轉型。國內石油公司積極布局新能源業務,油氣與新能源協同融合發展。多家與充換電、光伏發電、氫能相關的新公司相繼成立;新疆百萬千瓦級光伏電站、吉林大型集中式風電等項目建成;中國最大的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開建;國內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正式投用;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并網發電;氫能“產運儲銷”全產業鏈布局積極推進。

2024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國內石油公司將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全面提升能源體系韌性,加快構建成熟可靠的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夯實資源基礎,保持國內原油產量穩中有升、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加快新能源業務發展,推進綠色能源低碳轉型,逐步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尋求在氫能等新興清潔能源領域的突破;加大科研投入,強化創新驅動,在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氣管輸等領域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突破,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能源產業分工合作,加快構建以“一帶一路”為主的能源合作新平臺,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東盟等區域性、綜合性國際機制的能源治理,增強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方面的話語權。

2.10 碳市場建設步伐加快,油氣行業機遇挑戰并存

2023年,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明顯提升、價格顯著上漲。碳市場日均成交量87.6萬噸,為2022年的4.2倍;全年均價68.15元/噸,同比上漲23.2%;單日最高成交價自全國碳市場運行2年多以來首次突破80元/噸,達到81.67元/噸。價格上漲一方面受企業集中履約驅動,另一方面也受到國家調整碳排放基準值、適度收緊碳配額等因素影響。

全國碳市場建設步伐加快,配套政策逐步完備。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正式重啟,2023年印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 造林碳匯(CCER—14—001—V01)》《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實施規則》等文件,為CCER市場啟動運行奠定制度基礎。其中,新CCER方法學實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由生態環境部統一征集遴選后發布,不再由各方法學開發者申請備案。首批發布了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電及紅樹林營造4類項目的方法學。CCER重啟將推動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等對減碳增匯有重要貢獻的行業、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國家修訂發布2021、2022年度全國碳市場電力行業碳配額分配方案,實行配額年度管理,引入平衡值作為基準值制定依據,新增配額預支等個性化紓困政策,整體遵循適度收緊碳配額基準值、促進發電行業節能降碳的原則。碳市場與綠電市場實現有效鏈接,2023年天津、北京、上海和湖北4個試點碳市場明確了通過市場化手段購買的綠電碳排放核算記為零。

生態環境部進一步細化了水泥、電解鋁等行業排放報告核查要求,碳市場擴容信號愈發明確?!疤际袌觥G電”鏈接機制也將隨擴容而逐步清晰,碳市場交易管理相關規則和立法等頂層制度設計將進一步推進,未來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將逐步擴大,政策體系亦將進一步完善。

展望2024年,在全國碳市場加快建設的背景下,油氣企業面臨的減碳壓力越來越大。在推進節能減排、加強零碳技術攻關、實施能源清潔替代、加快產業轉型發展的同時,需關注碳市場加快建設帶來的機遇,以及利用CCUS、海上風電、光熱發電等潛在CCER項目開發并用于抵銷機制的市場機會,同時借助碳電市場互認互通機制,挖掘企業綠電項目的節能降碳潛力,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猜你喜歡
油氣能源
平涼,油氣雙破2萬噸
“峰中”提前 油氣轉舵
《非常規油氣》第二屆青年編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中國海上油氣》2021年征訂啟
用完就沒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中國海上油氣》2019年征訂啟示
福能源 緩慢直銷路
最清潔的能源
歡迎訂閱《中國海上油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