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慈欣:三體的征程

2024-05-07 13:30王小豪
看世界 2024年6期
關鍵詞:劉慈欣三體科幻

王小豪

2018,廣東深圳,劉慈欣參加中國科幻大會

缺少創作時間的他,找到了一個在上班時間摸魚創作的竅門。

1999年8月,世紀末的一個盛夏夜里,一位36歲的年輕人,來到青城山參加一場筆會。那是他第一次傾聽“中國最優秀的科幻作家們談論他們的科幻思想”。

筆會現場,許多高大的柱子圍繞著他。柱子上有繁星般的點點燈光,“使人仿佛置身外星世界”。年紀不小的年輕人,剛在《科幻世界》發表了兩篇短篇小說,還是默默無聞??苹米骷覀冋務摽苹脮r的深刻、嚴肅和執著,讓他深為感動。

年輕人也談,他認為,科學的美感被禁錮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要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窺她的一線光芒。而科幻小說,是企及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

但他自覺混亂,種種論點,都不對。

這種混亂,也是彼時中國科幻思潮的一種反映。但他轉念一想,與其說混亂,更像是一種混沌,“宇宙大爆炸后幾分鐘的那種混沌”。站在世紀末,這位年輕人對中國科幻的未來,展開了美好的想象:不久的未來,混沌的時空發生擾動,宇宙塵開始凝聚,使中國科幻的宇宙中充滿燦爛的星群。

其實,更多的時候,年輕人是山西陽泉的一名普通電力工程師,過著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閑暇中擺弄他的“電子詩人”,琢磨著帶點計算機自動生成的“詩歌土特產”,去往新世紀。

然而新世紀里,現實的引力在坍縮,讓他高枕無憂、肆意摸魚的電力廠,逐步走向關停,但此時年輕人的思想,早已飄行于星云間,并結出一連串碩果,《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詩云》以及《三體》,接連問世。

現在,想必你已經知道了,他就是劉慈欣。

彼時的劉慈欣,一定沒有料到,日后自己成了中國科幻界的一面旗幟,英譯本《三體:地球往事》榮獲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第一次獲此殊榮。他的作品被譯成26種語言,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他的小說還被接連改編成影視作品,成為支撐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重要文本資源。

從《流浪地球》到《瘋狂的外星人》,從2023年熱播的國產《三體》電視劇,再到如今Netflix版《三體》(今年3月21日開播),劉慈欣的科幻宇宙,已經閃耀著燦爛群星。

Netflix版《三體》海報

英國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他的著作《2001太空漫游》

浩瀚征程遠沒有結束,《三體》的影響力仍在持續擴大。諸如“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等概念和觀點,成為人們理解和看待事物的方法論。這個描繪人類與地球命運的故事,在社會環境日益動蕩的當下,已經變成一個具有普世性的現代寓言,為全世界讀者、觀眾所津津樂道。

可以說,憑借《三體》,劉慈欣以一己之力,改寫了中國科幻與世界科幻的格局。

《三體》往事

“人們還沒意識到這是多么偉大的時刻,人類的童年在今天結束了?!?/p>

1969年的電視采訪中,被問到如何看待人類首次踏上月球時,英國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如是說。

然而,在遙遠的東方,一位中國孩童的童年,卻以另一種方式被星空改變。

幾個月后的中國山西,7歲的劉慈欣,站在池塘邊,看著漆黑的天幕,一道星光緩緩飛過。那是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這給了少年劉慈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他對星空的迷戀,就此埋下了種子。

讀小學三年級時,劉慈欣從家里翻出一柜子書,有《地心游記》《太空神曲》《仙女座星云》,還包括日后成為《三體》關鍵道具的《寂靜的春天》。

父親對著凡爾納的《地心游記》告訴他:“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笨苹?,正式走進了劉慈欣的人生。但在當時,這些書籍被視為“毒草”,只能私密閱讀,這讓他有如置身孤島,“是很孤獨的一個狀態”,卻也為他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文革”結束后,一些科幻作品在國內解禁,彼時劉慈欣正在讀中學,他有機會閱讀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和一些蘇聯科幻小說。除了上課,他的時間都花在了讀科幻小說上。

1981年,劉慈欣的人生發生了三件大事。

其一,他考上了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其二,來到邯鄲上學后,某個盛夏的雷雨夜,一片僻靜的農田前,他目睹了一場球狀閃電,“橘紅色的光芒照出了周圍的雨絲,在飄浮中,約十幾秒后,它消失了”。

劉慈欣小說《鄉村教師》改編漫畫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美國外交部門向劉慈欣發郵件“催更”,被引為一樁趣談。

但比這些經歷更重要的,是第三件事:他在這一年讀到了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與拉瑪相會》。他記得,讀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個冬夜,他出門仰望夜空,周遭一切都已消失,大地變成了純幾何平面,雪白光滑,無限延伸?!皬拇艘院?,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外一個樣子了,那感覺像離開了池塘看到了大海?!?/p>

奈何星空太遠,還是要埋頭生活。

1985年,劉慈欣畢業,他被分配到山西陽泉的娘子關電廠,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電力工程師。

工作很閑適,日子過得也平淡、乏味。正值壯年,他有滿身的精力無處發泄,便把自己投入到了科幻的世界中,遐想著宇宙和遙遠的未來,超越自己平凡的生活。

他對科幻的熱情與日俱增,但這個愛好卻變得越來越難以啟齒。

他說,隨著年紀增長,“喜歡科幻”變成了一個不太好意思說出口的愛好,因為這會讓人覺得很幼稚?!邦I導可以容忍你在工作中出錯,但幼稚卻是不可容忍的?!?/p>

于是,愛好只能轉為“地下”,成為自己生活的調味劑。

1989年,在讀完《第一次旅行:特魯爾的電子詩人》之后,他“沖動不已”,隨后花了一周時間,做出了一個名叫“電子詩人”的程序,可以自動生成詩歌,“把萊姆的幻想至少部分變成了現實”?!霸娙艘呀洔缃^,詩意已永遠消失”,帶點電子詩人生成的“詩歌土特產”去往新世紀,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也正是在這一年,劉慈欣開始了自己的科幻小說創作,同年完成了《超新星紀元》首版和《中國2185》的創作,但未發表。直至1999年,他才開始在雜志上發表小說,正式成為一名科幻小說家。不過,當時的劉慈欣已經有了家庭,白天工作,晚上還要買菜做飯、接送女兒。缺少創作時間的他,找到了一個在上班時間摸魚創作的竅門。電力工程師的工作不忙,但又必須到單位坐班,大量時間無事可做。由于單位用的電腦液晶顯示屏質量比較差,稍微一傾斜,旁人就看不到電腦上的內容,他便充分利用這一點,坐在電腦前假模假樣地工作,偷偷地進行小說創作。

庸常的環境,誕生了瑰麗的想象。就這樣,他先后寫出了《地火》《帶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等,還順便成了中國科幻銀河獎的???。但稿費還是比不過工資,也談不上一夜成名。

2006年,《三體》開始連載。除了偶爾請假跟各地科幻迷聚會,他如常上班,但現實的引力,開始坍縮。能源戰略下,火力發電廠改制,機組一個個停了,并于2009年結束了歷史使命。此時,《三體》也寫到了第三部,劉慈欣調入陽泉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室,成為一名真正的職業作家。

《三體》已在國內的科幻圈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第一部和第三部獲得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單行本銷量不俗。得益于早些年豆瓣、貼吧等興趣社區興起,《三體》在網絡上慢慢積累了一大批忠實擁躉,那句經典的“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也成為熱梗,廣為流傳。

在互聯網科幻亞文化圈,爆發的態勢,正在醞釀。

事實上,這部小說構思了四五年。最初,《三體》名為《地球往事》,除了講述未來科技的博弈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以外,他想探索“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一直以來,劉慈欣對宇宙是否存在共同的道德準則的問題很感興趣。

譯者劉宇昆;《三體》英文版

劉宇昆是把《三體》帶入西方科幻界的關鍵人物。

《三體》更具體的創意,則來自天體力學的“三體問題”:把宇宙簡化為三個有質量的點,這三個點在質量與引力作用下,做完全無規則的運動。這樣的現實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呢?為此,劉慈欣設定了一個從“文革”開始、橫跨500年的故事背景,以恢弘的筆觸,描繪人類文明與三體文明的沖突。

2010年,《三體》出圈前夕,復旦大學嚴鋒教授對劉慈欣作出了頗具預見性的評價,他如此說道:“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h3>《三體》“出?!?/h3>

2012年,《三體》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發行。當時,劉慈欣自己都不看好這本小說的“出?!?,覺得“肯定沒有什么人會看”。

畢竟,當時中國科幻在世界文壇的處境,的確如此尷尬。一個小插曲,據學者宋明煒回憶,《三體》的英譯版完成后,遇到了無法發行的難題,沒有出版社愿意發行這部籍籍無名的中國科幻小說。最終,是幾位科幻迷的不懈努力,打動了托爾出版社的主編,《三體》才得以進入英語世界。

沒想到,《三體》在海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2015年榮獲雨果獎,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文學圈、科技圈大佬持續推薦,《三體》和劉慈欣的知名度迅速上漲。

與此同時,國際上亦掀起了一股“三體熱”,包括奧巴馬、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在內的政商名流,紛紛以閱讀《三體》為風尚。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在看完一、二部后,通過美國外交部門向劉慈欣發郵件“催更”,被引為一樁趣談。

之后,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三體》很快風靡全球,被相繼翻譯成德語、西班牙語、法語、土耳其語等26國語言,成為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科幻小說。

憑借《三體》,劉慈欣躋身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之列,成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除了小說質量足夠優秀之外,幫助《三體》走向世界、獲得雨果獎的英譯本,同樣貢獻巨大。

國產版《三體》劇照

劉宇昆是《三體》第一部和第三部的譯者,也是把《三體》帶入西方科幻界的關鍵人物。

劉宇昆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童年時隨父母移民至美國,他本人也是一名科幻小說作家,曾憑借《手中紙,心中愛》和《物哀》兩次獲得雨果獎。

2011年,劉宇昆開始進行一些中文科幻小說的翻譯。在當時,西方科幻圈子沒人關心中文科幻小說,他是唯一一位中英科幻譯者。2012年,劉宇昆接到了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工作邀請,翻譯《三體》的第一部《地球往事》。

這之前,他沒有翻譯長篇小說的經驗,但在讀完《三體》后,他被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于是接下了翻譯工作。

《三體》的主題關乎生存,講述的是人類在兇險的宇宙中求生存的故事。這一普世性的內核藏在十分中國化的文本之下,書中涉及大量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背景,而且使用了許多專有名詞和俗語,“對于沒有浸淫在中國文化中的讀者來說,它們大多都將是晦澀不明的”。

如何讓《三體》被英語讀者理解,同時在表達上做到流暢、易讀,成為劉宇昆在翻譯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學者宋明煒看來,劉宇昆的翻譯是按照美國人熟悉的科幻小說的方式進行,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強調作品的類型化。

因此,劉宇昆沒有完全采取直譯的方式,而是大量采取意譯,盡可能貼合英語世界讀者的文化背景與閱讀偏好。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對書名的改動,將《三體》翻譯成《Three body problem(三體問題)》。

三體問題是天體力學中的基本模型,指三個質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在相互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問題。

這個翻譯既凸顯了作品與科學之間的聯系,又直截了當地點明了故事中三體人所處的生存境遇。

對于一些專有名詞,例如“大串聯”和“大檢閱”,劉宇昆沒有選擇直譯,而是將其翻譯為“圍繞全國的革命游行”和“在天安門廣場參見毛主席的大集會”。至于那些涉及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知識,而又難以意譯的詞匯,劉宇昆則以“留下最少量的指紋”為原則,在文中添加了許多注釋,為英語讀者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此外,劉宇昆還調整了《三體》的敘事結構。他認為,《三體》原著的敘事結構有些混亂,于是他將以插敘出現在故事中段的“文革”時代放到了故事的開頭,改動后,整個故事擁有了更為堅實、合理的邏輯鏈條,同時凸顯了文本深沉、悲壯的氣質。

這一改動得到了劉慈欣的贊賞,以至于他曾建議懂英文的科幻迷閱讀《三體》的英文版而非中文版?!巴ǔ?,中國文學被翻譯成外語時,往往會損失一些東西,但我認為《三體》沒有這種情況。我認為它在翻譯中獲得了一些東西?!?p>

國產版《三體》劇照

在劉宇昆手上,《三體》在文本層面完成了中國性向世界性的轉變。

到了第二部《三體:黑暗森林》的翻譯,譯者和編輯都變成了外國人,他們對《三體》的改動更加凸顯英語世界的文化感受。

在編輯的堅持下,《三體:黑暗森林》修改了大量涉嫌性別歧視的內容,細致到了“說聯合國秘書長是美女就是性別歧視,四個面壁者全為男性,也涉及性別歧視”的程度,修改的地方多達1200處。

在各種譯介形式下,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碰撞,將會持續下去。

自《三體》出版以來,對其人物塑造過于“直男癌”的批評不絕于耳。英文版的修正,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這種觀感。即便如此,在Goodreaders這個全球最大的書評網站上,仍然可以看到大量英語讀者在性別敘事上對《三體》提出批評。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編輯的執拗堅持,在女性主義思潮愈發興盛的當下,《三體》的文本將會招來怎樣的爭議。

小說之外,《三體》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也很快輻射至影視領域。

科幻小說向來是影視作品的思想寶庫,作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IP之一,《三體》無疑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但是,《三體》又是一個公認很難改編成影像的文本,書中涉及大量抽象的科幻描寫,例如四維空間、三體人的形象等,如何將這些科幻元素影像化,不僅需要想象力,而且需要資本、技術的支撐。

國內的影視公司先后推出了動畫版和電視劇版的《三體》,但礙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在視覺效果的呈現上都不盡人意。

所以,當Netflix宣布拍攝《三體》時,觀眾們都很期待Netflix是否能利用美國先進的影視工業,還原一個波瀾壯闊的三體世界。

從宣布項目到最終定檔,歷時近4年,Netflix版的《三體》終于將于2024年3月21日與全世界的觀眾見面。不過,這注定是一次備受爭議的改編。預告片釋出后,來自中國觀眾的差評接踵而至,理由很簡單—這是一個看起來與《三體》原著毫無關系的故事。

在Netflix的“魔改”下,許多原著中為人熟知的角色被刪去,代之以劇集原創角色。更讓中國觀眾難以接受的是,這部由中國人擔綱主角的故事里頭沒有了中國人的身影,主角成了5名牛津大學的科學家,故事的中國色彩大大減弱。

Netflix“去中國化”的改編思路,引起了影視創作之外的爭議,一些觀眾認為,這種做法是一次成果的“竊取”和意識形態的“冒犯”。畢竟,《三體》在中國讀者心目中的地位超然,它通過一個極具中國性的故事獲得了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其意義超越了科幻文學的范疇,成為形塑文化自豪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三體》之所以能夠獲得世界范圍的成功,與其在主題和文本上的開放性密不可分?!度w》擁有中國科幻小說里少見的“行星意識”,其敘事沒有拘泥于中國的地理和文化空間,而是放大至地球、宇宙的尺度,講述了一個關乎全人類命運的故事。其被譯介為其他語言的過程,亦是一個文本不斷改寫、形變,最終成為被全球讀者廣泛接受的世界性文本的過程。

英文譯本的翻譯,便是一個生動的例證。但拋開改編問題,Netflix版《三體》質量上能否站住腳,只能等待觀眾的檢驗。

隨著《三體》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在各種譯介形式下,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碰撞,將會持續下去。英譯《三體》小說和Netflix《三體》電視劇,如此大幅度的修改,都在提醒我們,對于《三體》這種世界性文本的閱讀和改寫,應該放置在世界性視野之下進行。

也許,這更有助于我們深入地理解,科幻史中,《三體》從何而來、所處位置,以及將書寫怎樣的歷史。

Netflix版《三體》劇照

在中西之間

評論家多認為,《三體》在主題、結構和風格上屬于古典主義科幻。其厚重的篇幅、宏大的敘事以及對全人類的未來與命運的關照,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銀河帝國》《2001太空漫游》等西方科幻黃金時期的作品。

在德國海納出版社科幻及玄幻文學編輯塞巴斯蒂安·皮爾靈看來,《三體》之所以能夠在德國成功,正是因為它像荷蘭畫家揚·范·艾克筆下的畫作《喬瓦尼·阿諾菲尼夫婦》一樣擁有第二視線。透過它,讀者可以看到人與宇宙的聯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

Netflix版《三體》劇照

這是西方科幻小說失落已久的敘事,黃金時代之后,美國科幻小說迎來“新浪潮”,硬核、厚重、宏大的硬科幻被更柔性、注重人文性和文學性的軟科幻所取代?!度w》展現出來的對全人類未來圖景進行大膽想象的激情和野心,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西方科幻小說的視閾之中。

這也是托爾出版社的編輯莉茲·格林斯基愿意將《三體》系列引入美國的原因:“我不認為這類黃金時代經典科幻小說的需求已經消失,《三體》系列正是人們小時候讀過的那種書?!?/p>

《三體》與西方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親緣性并非偶然,劉慈欣曾謙虛地表示,自己的一切創作都是對克拉克的拙劣模仿,這至少反映出,劉慈欣在創作時有意無意地借鑒克拉克那種“太空歌劇”式的寫法。

因此,《三體》可以視為一場對西方科幻小說古典主義傳統的精彩回歸。

然而,作為一名中國科幻小說家,《三體》又難以回避自身作品的中國性。

劉慈欣曾謙虛地表示,自己的一切創作都是對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晚清時期,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由梁啟超、魯迅等人引入中國。其時,羸弱的中國被列強拽入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之中,從“天下”的中心變成了“萬國”的一員?!疤斐蠂钡乃ヂ渑c世界觀的轉換,在中國的知識分子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危機感。

短片《水滴》劇照

科幻小說以想象未來為根本特性,成為當時的知識分子寄托自己理想的文本空間。

學者王瑤認為,“科幻小說被譯介到中國時,更多時候是作為一種與‘現代有關的幻想與夢境,以督促‘東方睡獅從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舊夢中醒來,轉而夢想一個民主、獨立、富強的現代民族國家”。

像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預言了西歷2062年中國維新成功、諸友邦均遣使來慶賀的繁榮景象,在想象中重建中國作為“萬國”中心的地位;《新石頭記》則借《紅樓夢》的故事痛陳晚清社會的黑暗腐朽,反襯“文明境界”先進的技術、優良的制度。

這批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都有意無意地把中國作為寫作的起點,世界作為參照的對象,通過一種烏托邦的想象,思考和回應中國如何在“萬國”之中立足的問題,對國家衰落的主體焦慮進行回應。

民國以后,社會進一步凋敝,使得此前科幻小說家們對未來的烏托邦式暢想化為空影。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科幻失去了比照世界、構建宏大敘事的雄心,逐漸退居為一種地方性文本,專心個體化、私人化的敘事。

《三體》接續了晚清中國科幻小說的“全球視野”,重新將寫作“轉向外在”。也是從《三體》開始,中國科幻小說開始顯現出“行星意識”,不再拘泥于中國這個地理和文化空間,開始抒發對地球、星系乃至于宇宙的想象。

恢復宏大敘事、重新“轉向外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三體》是一部處于中西方科幻小說交匯點的作品。

不過,《三體》在綜合兩股傳統之余,還將其推向更深遠的層面。

無論是晚清科幻作家比照西方以回應中國問題的現實關切,還是《銀河帝國》《2001太空漫游》等西方科幻黃金時代的太空歌劇、星際殖民故事,無論這些故事的主題多么宏大,視野多么開闊,構成這些故事的根本矛盾都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就像阿西莫夫在強調坎貝爾的貢獻時所說的,“科幻作品首先必須來自真正的科學,同時,也必須是真正的歷史”。承認歷史在科幻小說中的位置,也就是承認科幻小說內在的現實主義特征,這種現實主義使得科幻小說實際上成為了披上科幻外衣的沙盤推演,所有的問題、矛盾,仍然要在人的尺度、觀念和造物中尋找解決之道。

但劉慈欣做了些不一樣的嘗試。在發表于2010年的科幻十周年回顧中,劉慈欣把自己的創作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對人和人的社會完全不感興趣的純科幻,這樣的小說“除了技術內核什么都沒有,它的文學描寫都集中在技術內核上,試圖使技術詩意化”;第二個階段由對純科幻意象的描寫轉向刻畫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三體》就是這一階段的產物。

在《三體》中,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形象出現,其受到的威脅和挑戰并非來自同類,而來自迥異于自身的其他文明,一些文明甚至超出了人類可以理解的范疇,上升到了“神”的維度。

這使得劉慈欣雖然繼承了古典主義科幻小說的主題和結構,但把作品的根本矛盾與之區分開來,人類的政治、歷史和文化不再作為推動因素被納入故事中,因為故事的矛盾已經從人與人的矛盾轉向了人與宇宙的矛盾,也即人與自然的矛盾。

這種將人類視為整全性存在的眼光,通過建構人類命運一體的觀念,創造出了一種新的世界性文本,以此超越了根植于中國科幻深處的民族意識,并賦予了西方古典主義式的“太空歌劇”以新的敘事可能性。

Netflix對《三體》的改編,可以視為英語創作者對《三體》文本的再一次改寫。問題在于,以什么角度而言,Netflix對《三體》去中國化的改寫能夠成立?

Netflix主創團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三體》描繪的是整個人類和地球的命運,“世界的命運事關當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主創團隊選擇創造更多樣的人物角色,突出《三體》這個故事內在的世界性色彩。

根本而言,是《三體》這個故事的普世性價值,給予了Netflix主創團隊“魔改”《三體》的勇氣。

關于人類存亡的寓言

劉慈欣曾表示:“科幻小說是一種可能性的文學,它描述宇宙和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度w》所描述的也是宇宙智慧文明社會的一種可能性,這是最黑暗、最讓人絕望的一種可能,但也只是無數可能性中的一種?!?blockquote>

《三體》這個故事的普世性價值,給予了Netflix主創團隊“魔改”《三體》的勇氣。

《三體》概念圖

因此,與其說《三體》是一部小說,不如說它是一場宏大的思想實驗。

人與自然的矛盾極化時,人類社會的未來圖景將如何展開?成為《三體》一書想要回答的核心問題。

為此,劉慈欣為《三體》定下了“黑暗森林”的灰暗法則,在這個法則的規定下,宇宙間的所有文明進入了霍布斯所說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的狀態,時刻警惕著被發現、被消滅。

對生存的渴求和被毀滅的恐懼,統攝了宇宙所有文明。消滅他者、保全自我,成為文明發展的內生動力。

這樣晦暗的宇宙觀與其說是一種現實法則,不如說是劉慈欣為了方便描繪自己想象中最黑暗的未來圖景而作的設定。

在《三體》中,劉慈欣絲毫不吝嗇于描繪人類文明在絕對力量面前的不堪一擊和脆弱無助:在三體人派出的水滴面前,人類社會花上百年功夫建立起來的宇宙艦隊,頃刻間灰飛煙滅;在歌者的“二向箔”面前,整個太陽系都難逃二維化的命運,直到毀滅,人類甚至都不能理解這種力量。

劉慈欣有一句模仿康德的話: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度w》中,劉慈欣設置了大量生存與道德相互沖突的情節。水滴擊潰地球太空艦隊之后,章北海與其他四艘逃脫出來的艦船成立了星艦地球,承擔起延續人類文明的責任。然而,由于5艘太空艦中的燃料和配件只夠支持一艘太空艦抵達既定星球,艦船之間必須互相消滅,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和人類文明的存續。

這種局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諾蘭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設置的游輪挾持:兩艘船上都裝有炸彈,其中一方率先按下按鈕,就可以犧牲對方保全自己。然而,劉慈欣筆下的章北海遭遇的是更絕望的情形,不毀滅他人,燃料就不足夠,不僅自己絕無生存的可能,人類文明也無法延續。

章北海唯一能做的道德選擇是,毀滅他人還是毀滅自己。最終,稍有猶豫的章北海就因錯失先手而被其他艦船消滅。

類似的情形發生在程心身上,在與三體文明抗衡的后期,人類文明利用黑暗森林的法則,發展出了一種與三體文明互相確保毀滅的恐怖平衡策略。程心作為制衡三體文明的執劍人,她的工作就是確保在三體文明侵略地球時,能夠狠下心來自毀。但正是因為程心保留了人性與道德,缺少邏輯與三體文明同歸于盡的決心,最終導致了人類文明的覆滅。

選擇道德和人性就是選擇毀滅,劉慈欣在《三體》里不斷復寫這一因果關系,本意是為了對人類社會的價值序列發起挑戰。長期以來,生存雖然是一種基礎需要,但在人類的價值序列里卻排序不高,被劃分為動物性,常常作為需要被人性克服和超越的對象。

在《三體》的宇宙圖景中,生存成為擺在文明面前最急迫的問題。此時,在價值序列中向來高于生存的那些品質,例如人性、道德,便擺在臺面上成為被拷問的對象。這種動物性對人性的挑戰,構成了生存與文明的辯證關系,這種矛盾濃縮在《三體》的那句經典名言中: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這種對人性與道德的深刻懷疑背后,不是反人性和反道德的思想,而恰好是劉慈欣對人類文明的前途命運的擔憂。作為一名技術主義者,他認為,人類不應該固守“人性”和地球,那樣固守的話,人類即便不亡于社會矛盾的總爆發,也有可能因權力的惡性膨脹而成為“非人”。

在他看來,人類未來的命運只有走向星辰大海,通過技術手段不斷向外超越,這樣才能維系文明的存在,維護人性和道德的尊嚴。整部《三體》,即是這樣一個關于生存與價值的警世寓言。

責任編輯何承波 hcb@nfcmag.com

猜你喜歡
劉慈欣三體科幻
劉慈欣素描頭像
PL-01:科幻飆車黨
到達科幻里的未來
劉慈欣文學院揭牌儀式
劉慈欣:如果有可能,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未來
基于遺傳算法的三體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體高速船總強度有限元分析
如何挑選100本科幻書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三體聯動”構建應對反傾銷的會計功能銜接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