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特點及防控

2024-05-08 08:45安亞東
今日畜牧獸醫 2024年2期
關鍵詞:嗜血圈舍豬群

安亞東

(石阡縣大沙壩仡佬族侗族鄉人民政府農業服務中心 555100)

副豬嗜血桿菌病嚴重危害了養豬產業的健康生產和養殖發展。特別是炎熱的夏季,由于天氣高溫炎熱且濕度較大等因素,極易感染副豬嗜血桿菌病。因此,在夏季豬群養殖過程中,若是生豬養殖戶未做好豬群養殖的飼養管理和防護工作,便極易導致豬生長和發育受到影響有所減慢,甚至疾病感染和病死率上升,對豬養殖產業的生產發展產生巨大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加強預防和及時治療等措施,以提高豬生存率和養殖業的經濟效益。

1 豬副嗜血桿菌病特點分析

1.1 流行特點

副豬嗜血桿菌病通過呼吸系統傳播。當豬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綜合癥、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況下,該病更容易發生。環境差,斷水等情況下該病更容易發生。飼養環境不良時本病多發。斷奶、轉群、混群或運輸也是常見的誘因。副豬嗜血桿菌病曾一度被認為是由應激所引起的。且極易因病毒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所引發豬群感染并傳播,以高熱、高死亡率為主要特征,嚴重危害了豬群生長發育以及養豬產業的健康生產。在夏季時節,副豬嗜血桿菌病發病率較高,這是由于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高溫高濕環境條件會導致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迅速。副豬嗜血桿菌病常出現群發性感染情況,一旦在豬養殖圈舍內出現感染患病的癥狀,便極易導致其他豬感染該疾病,從而造成豬之間出現交叉感染。該病特點主要表現為病發突然,患病豬體溫升高至40℃以上、食欲廢絕、精神萎靡、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咳嗽等。部分患病豬還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蚴潜憩F為患病豬的機體皮膚發紅、眼結膜充血、全身淋巴結腫大和出血,耳尖和四肢內側皮膚出現紅斑以及出現流淚、咳嗽、流鼻液等癥狀。在夏季高溫季節,豬群易發副豬嗜血桿菌病,一旦發病,死亡率較高。而且隨著夏季的到來,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病情況將會更加嚴重。通常情況下,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兩種方式。同時,病菌還可以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每年5~10 月份是該病高發季節,特別是在6、9 月份發病率較高。而隨著氣溫升高、飼料營養不足以及其他應激因素等影響,豬群發病率越來越高。在夏季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平均死亡率較高,這主要是因夏季炎熱,氣溫迅速升高。且大部分豬養殖場所由于養殖空間不足以及資金成本投入等因素,極易出現豬群養殖密度較大、通風效果不佳等情況。而在高溫高濕養殖環境下便會導致豬散熱困難,使豬機體溫度升高,加重感染疾病的癥狀,從而導致死亡率增加[1]。

1.2 臨床癥狀

隨著我國畜牧養殖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大眾對于肉類制品的實際消費需求,豬養殖管理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在豬養殖生產和管理的過程當中各類感染疾病的病發率也逐步上升。而副豬嗜血桿菌病是在豬養殖生產過程當中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不同年齡階段和品種豬,均會被多種致病細菌和病毒等傳播或者感染,并且當豬在感染該病時,因該病常多發于氣候炎熱的夏季時節,其中高溫高濕的自然環境更加有利于病毒的傳播和感染,所以在豬群養殖的過程當中該致病病原的感染和傳播速度較快,對于豬群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根據患病豬的不同臨床癥狀分析,可將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表現癥狀大致分為3 個階段。

初期感染階段主要表現為患病豬體溫升高至40℃以上、同時伴有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和豬皮膚發紅、潮紅等,部分生豬還會出現呼吸困難和氣喘等癥狀,且伴隨腹瀉和便秘的癥狀,糞便多呈糊狀,有時還會伴有血便,其中出現腸黏膜性的物質,甚至會出現脫水癥狀。

中期感染階段則主要表現為患病豬的體溫正?;蛘呗杂猩?,食欲下降且精神萎靡、皮膚潮紅、蒼白。部分生豬的耳朵發紫或者發青。生豬外在皮膚會由初期的發紅、潮紅或者蒼白逐步轉變成體表毛孔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出血點,如耳根、腹部、臀部等部位出現青紫淤血和出血。同時,病豬的鼻腔、口腔、腸道等部位也會有出血的癥狀。這個階段的患病豬已經非常危險,且傳染性較高,預計一周左右即可蔓延傳播至豬舍內全部豬群,病發致死率較高。

后期感染階段,在發病過程中,豬機體內的呼吸系統會出現衰竭癥狀,部分感染患病豬會出現精神沉郁和腹式呼吸、呼吸困難以及咳嗽等癥狀,豬耳部和腹部皮膚出現斑點狀的紫色病變,后肢出現肌肉無力的癥狀,使得豬活動能力受到影響,行走活動困難[2]。

且由于該病發病急,死亡率高,一旦發病就會迅速在豬圈舍內傳播流行。通常,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7~21 d,發病病程也較長,約為5~20 d,在豬群中一旦出現了豬副嗜血桿菌病就會迅速傳播流行,對生豬養殖帶來極大影響。因此,在夏季高溫季節要加強豬群管理工作,做好豬副嗜血桿菌病防控工作。

2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防控措施

2.1 加強防控意識

有關部門應在豬群飼養管理過程當中,積極開展系列化的科普教育宣傳,通過各種媒體向廣大養殖戶、工作人員和消費者等各個群體普及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相關知識,宣傳疾病的危害以及預防措施,使其充分認識到生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特點,從而掌握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其防范意識和處理能力,減少該病的傳播流行,保證豬群的健康成長。并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建立相應的豬群疫情監測網絡系統,及時掌握病情變化趨勢,定期對相關養殖場所進行檢查、抽樣檢測,發現問題要及時匯報和處理,能迅速排除惡病,進行及時治療,并發布公告,避免病毒擴散感染其他家畜。因此,加強對于豬副嗜血桿菌病的防控意識措施需要有科學合理可行的計劃,需要養殖員對相關知識了解并落實到操作中,也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協作,才能夠真正提高豬副嗜血桿菌病防控的效果。

2.2 注重日常飼養管理

由于豬副嗜血桿菌病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疾病,所以必須注重豬群的日常飼養與管理工作。合理創建優質生豬養殖是防止疾病感染的最佳措施,若無法滿足豬群的最佳養殖條件時,便需加強對于生豬的日常飼養和管理工作,注重保持養殖場所的環境衛生,豬養殖圈舍統一進行封閉式管理,生活區域和生產區須嚴格分隔開來,設置統一出入口,并建立系統化的消毒處理模式,避免因出入人員攜帶病菌造成傳播感染。生豬養殖過程之中,要貫徹落實“自繁自養”的養殖理念,從母豬妊娠和分娩到仔豬保育等養殖環節,應采取“全進全出”的批量化喂養和管理方式,減少養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應激事件,降低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病發概率。部分養豬場所若需引入外來品種,需加強豬的引種管理工作,并在引種過程中,應科學選擇引入無病的豬,并對其加以隔離和觀察,嚴格排查可能攜帶的病原體和病菌,實行觀察期制度。對于豬養殖過程中極易引發疾病感染的各類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并制定相應的預防對策,在豬群日常養殖和管理的期間持續改善并合理規劃豬群養殖的環境和布局。

豬養殖管理過程當中應嚴格把控豬圈內部適宜的溫濕度,使之適宜于豬成長發育和健康生產所需的飼養條件。為保障豬養殖場所可以保持最佳狀態下發揮養殖的功能作用,豬養殖戶應根據豬群各生長階段的不同生產特征和實際養殖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豬圈舍內部規劃和布置,從而科學安排豬圈舍的日常飼養和管理工作流程,保證豬群飼養密度的合理性,防止豬群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出現養殖場所不足導致養殖密度過高從而過度擁擠、無法及時散熱等情況,豬養殖戶也需重點關注并加強豬圈舍內部的通風系統建設,做好豬養殖圈舍內溫度和濕度的調節工作,可以通過提高豬養殖圈舍內的空氣流通速度和調節溫濕度等方式來有效保障豬群的健康發育和正常生產,減少豬副嗜血桿菌病病發的概率[3]。

2.3 做好日常消毒管理

首先,應加強對豬養殖圈舍內空氣以及舍內、外環境的清理消毒工作,避免豬群的生長發育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響。當天氣炎熱的夏季時節,豬養殖圈舍內溫度和濕度過高時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或者是通風換氣措施,使豬圈舍內溫度和濕度保持在適宜范圍內,減少豬發生熱應激的概率。而豬養殖戶在日常養殖過程當中應及時清理圈舍內糞便和飼料殘渣等雜物,做好圈舍內的日常清潔和殺菌與消毒工作,保證圈舍的衛生和干燥。同時,應定期對豬群所使用的墊草和飲食槽與飲水器具等養殖用具進行清洗和消毒,確保工具的清潔和衛生,并且要注意對其進行管控處理,避免出現二次污染的情況。對飼養圈舍進行消毒時可以選用過氧乙酸或者是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噴灑消毒。另外在發現疑似感染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患病豬時,應及時將其安排隔離飼養,避免因豬群處于同一圈舍之內通過排泄糞便和飲水用具等傳播途徑造成大范圍的蔓延傳播。

2.4 重視疫苗接種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為了預防該病發生,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方案,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此來提高豬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具體而言,需要在疫苗選擇、免疫程序制定、免疫方法等方面進行充分考慮。

首先,在選擇疫苗時,需要根據豬品種和年齡以及健康狀況等因素進行選擇,以確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次,需要在免疫程序上做到科學合理,根據豬生長階段和免疫狀況來制定免疫方案,一般分為初次免疫、加強免疫和免疫保護期等。再次,還需要選擇適當免疫方法,如肌肉注射、頸部皮膚劃痕等方法,以確保疫苗吸收和發揮作用。最后,對于接種疫苗,在使用時要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接種,確保疫苗免疫效果。對于疫苗注射,注射的時間要根據疫苗種類和豬的年齡來決定。如果是注射滅活菌疫苗,初次免疫是母豬產前5~6 周進行,二次免疫是產前3 周前;或是產前4 周進行1 次免疫即可。此外,注射時不要只防疫仔豬,產前母豬也要進行防疫,這樣即可以減少仔豬呼吸道副豬嗜血桿菌的數量,也能減少仔豬定居菌株的血清型,如果仔豬帶菌量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4]。

2.5 注重日常飼料喂養管理

豬養殖戶需重視對于豬群喂養飼料的管理工作,需科學選用干凈且衛生的喂養飼料,日常飼料儲存的地點應選擇通風干燥位置,避免喂養飼料出現發霉變質等情況,以確保豬群食用飼料的安全性。在豬群養殖喂養過程中,應注意合理搭配飼料,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多西環素和黃芪多糖粉等,以此滿足豬群日常生長發育所需攝入的營養物質成分。同時,提高豬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和生產效率,可有效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5]。

2.6 重視藥物防控

通常情況下,當豬群之中出現大規模的豬副嗜血桿菌病后,以往較為傳統的防控措施已經無法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豬養殖戶應在該病感染病發之前,科學選用并搭配相關可增強生豬機體免疫抗病能力的藥物,對其進行預防,從而有效降低豬副嗜血桿菌病感染病發或者傳播的概率,即便在后期傳播并感染了豬副嗜血桿菌病,也可有效減少治療的難度。而對于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藥物預防,要選擇具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的藥物,可以選擇注射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類藥物,也可以選擇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但當前我國已進入“禁抗”時代,養殖生產過程之中對于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有所限制,因此,豬養殖戶便可以科學選用如魚腥草和板藍根等天然中草藥進行藥物預防,減少豬體內出現藥物殘留和致病病菌產生抗藥性等問題[6]。

3 結語

豬副嗜血桿菌病是一種引起家畜疾病的革蘭氏陽性桿菌。該病菌主要侵犯豬的淋巴組織、皮膚和肌肉等部位,導致豬感染副傷寒并出現敗血癥癥狀。其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傳染快且潛伏期短、發病急、致死率較高。目前對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治療缺乏特效藥物,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及加強飼養管理的措施,來控制和減少該病的發生和蔓延。在對該病防控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例如,加強豬群飼養管理和日常管理,改善豬養殖圈舍環境,以避免產生應激反應,做好免疫接種工作。通過合理搭配喂養飼料,減少營養不良及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加強通風管理和溫濕度控制。

猜你喜歡
嗜血圈舍豬群
豬群咳嗽多發季 養豬人如何應對
管好種公豬可提高受胎率
淺述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綜合防治
冬季發酵床與加溫舍養豬環境觀察
豬群發生傳染病時的控制措施
管好種公豬可提高受胎率
副豬嗜血桿菌病及其診治體會
河市某規模豬場副豬嗜血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
部分漏縫地板的母豬圈舍可鋪設秸稈
豬群亞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