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2024-05-08 12:14秦玉連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24年1期
關鍵詞:麥種基肥害蟲

秦玉連

(霍邱縣種植業發展中心 安徽 霍邱 2374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業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以往固化的小麥栽培技術已難以適應小麥生產的現代化需要,小麥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愈發受到關注,唯有將這兩項工作做好,方能為小麥高產、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本文從種子的選擇及處理、地塊處理、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灌溉管理等方面,介紹了小麥高產栽培的技術要點,探討了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為小麥種植戶提供借鑒。

1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1 種子的選擇及處理

選種是保證小麥高產的先決條件,亦是栽培管理的重點之一。在實際生產中,應基于霍邱縣氣候環境特征、地理位置條件等一應要素,秉持“綠色、高產”原則做好選擇,周麥23、皖麥54、新麥21 等皆是適宜霍邱縣種植的小麥品種。播種前要重視種子的處理,精選那些外觀齊整、顆粒飽滿的優質麥種,把摻雜于其中的癟種、壞種篩選出來,以保障種子發芽率。挑選好種子后進行做包衣處理,此舉可有效防范小麥苗期諸多病蟲害。沒有包衣劑的麥種需及時拌種,具體操作如下:一是對于真菌性病害較為多發的地塊,一般以2%戊唑醇100~150 g 拌100 kg 麥種,或者以15%三唑酮52 g 拌25 kg麥種;二是對于地下病害發生頻繁的地塊,一般以40%甲基異柳磷乳油,按照農藥與麥種1∶1 000 的質量比,進行拌種;在病害、蟲害時?;旌铣霈F的地塊,可以同時使用殺蟲、殺菌兩種藥劑拌種。

1.2 地塊處理

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數量較多的地塊,除了對麥種做包衣處理或者以藥劑拌種之外,在犁地之前還需按照4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磷乳油0.3 kg/667 m2的量,添加1~2 kg 清水,25 kg 細土,充分混合之后均勻撒施于地表[1]。這樣,藥劑便可伴隨耕地翻入土壤當中,如果使用辛硫磷微膠囊制劑防治,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在播種之前需將地塊整好,著重抓緊以深耕、鎮壓為核心的整地處理,同時注意3個要點:一是所有旋耕播種的地塊,一定要旋耕2 遍之后方可鎮壓耙實,確保旋耕深度達到15 cm;二是對于連年旋耕播種的地塊,需按照“兩年旋耕一年深耕”輪耕方式耕作,將機耕與機耙結合起來,為小麥的根系下扎提供更有利的環境;三是對于秸稈還田的地塊,一定要做深耕處理,耕深需保持在25 cm,確保秸稈可以翻入土壤中。深耕完之后還需機耙2~3 遍,將其中的根茬清除干凈,做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干凈,沒有明暗坷垃。

1.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確保小麥質量和產量的重要保障,保持適宜的種植密度,小麥方能全面利用光照、土壤、養分和水分等一應生長發育所必須的要素,為最終的高產創設適宜的條件。在播種深度以3~5 cm 為最佳,采取等行距寬幅播種模式,行距以22~26 cm 為最佳,便于后續的機械化操作。播種時以分散式粒播方式播種,確保麥種分布的均勻性,盡量避免缺苗斷壟、籽粒擁擠等現象的出現。如果采用機械播種,必須掌控好播種速度,做到下種要均勻、深淺要統一、行距要一致,防止出現漏播。另外,還要考量小麥的品種、地塊狀況、播種日期等條件適時播種。通常而言,最適宜小麥輪作的周期為3 a,如此可大大助推小麥成活率的提高,降低各類病蟲害的發病概率,為最終產量的提升提供更多保障。此外,輪作倒茬方式同樣有助于病蟲害的防控。

1.4 科學施肥

1.4.1 基肥

縱觀小麥栽培的整個過程,肥料的施加是關鍵所在,施好肥為小麥供應足量養分,保證產量和品質?;手饕鍪┯袡C肥,可以按照1 000~3 000 kg/667 m2的量施加施腐熟堆肥,或按照300~500 kg/667 m2的量施加有機肥,還要基于地塊產量水平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施加化肥。具體而言:產量為400 kg/667 m2的中產田,一般施加純氮10~12 kg/667 m2、磷5~6 kg/667 m2、鉀4~6 kg/667 m2,將磷肥、鉀肥全部充當基肥,總氮肥的一半充當基肥,另一半以追肥形式施加;產量為500 kg/667 m2的高產田,一般施加純氮12~16 kg/667 m2、磷6~7 kg/667 m2、鉀5~8 kg/667 m2,磷肥、鉀肥全部充當基肥,總氮肥的40%~50%充當基肥,剩余的50%~60 充當追肥;產量為600 kg/667 m2的超高產田,一般施加純氮16~18 kg/667 m2、磷7~9 kg/667 m2、鉀6~10 kg/667 m2,磷肥、鉀肥全部充當基肥,總氮肥的40%~50%充當基肥,剩余的50%~60%充當追肥[2]。

1.4.2 追肥

種植戶可以參照小麥的長勢,有側重性地在不同栽培時段追施肥料。若是地塊基肥豐裕,小麥分蘗強、長勢好,可以不額外追施肥料,反之則需及時追肥。一是苗肥。在小麥分蘗階段,按照3~5 kg/667m2的量追加尿素或者適量腐熟人畜糞尿,以加快小麥的分蘗。二是臘肥。在小雪前后,麥苗返青階段按照3~5 kg/667m2的量追加尿素。三是返青肥。針對那些肥力水平較差、基肥施加不足、冬前分蘗較少、長勢較差的麥田,在麥苗返青階段按照3~5 kg/667m2的量追加尿素。四是拔節肥。通常在分蘗高峰期后施肥,若麥苗較旺,不需額外追加氮肥,若麥苗較壯,則按照3~5 kg/667 m2的量施加尿素,搭配5~10 kg/667 m2過磷酸鈣、3~5 kg/667 m2氯化鉀;若是麥苗較弱,則按照10~15 kg/667m2的量施加尿素或20~40 kg/667m2的量施加碳酸氫銨。五是孕穗肥。當小麥長至孕穗期時,需及時為其追施孕穗肥,按照5~10 kg/667m2的量追加硫酸銨或3~5 kg/667 m2的量追加尿素。六是栽培后期的追肥。在小麥長至抽穗到乳熟這一階段,若是察覺到麥葉存在脫肥、早衰和發黃等問題,可在葉面均勻噴施1%~2%尿素溶液,用量50 L/667m2。

1.5 灌溉管理

灌溉的主要目的在于供應小麥生長的水分需要,栽培階段不同,與之相應的灌溉方案也要適時調整。小麥各生長階段需水量各有差異,在實際栽培中必須基于栽培實際做好灌溉管理,控制好不同栽培階段的灌溉量。水質好壞和澆灌方式是關乎小麥質量的重要因素,一般以自流清水方式加以澆灌,確保小麥的正常發芽,加快小麥的根系發育。小麥步入拔節期后,需水量大幅度提升,若是遭遇春旱,必須及時灌溉。具體的灌溉量應基于天氣條件、實際狀況而定,適時灌溉或者排水,既要防干旱也要防洪澇,保證水分條件的適宜性。在小麥過冬反青時期,要做的是將返青水澆透,確保最終的高產,田間灌溉事宜的推進應基于小麥栽培的具體狀況加以科學調整,使得小麥根系更具活力。

2 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2.1 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手段

2.1.1 農業防治

日常田間管理的不到位是導致病蟲害多發的主因,如除草不夠及時,使得田間野草叢生,除了爭搶小麥生存空間和養分外,也給各種病蟲創設了繁衍環境,必須強化管理。農業防治可有效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在栽培管理期間,播種之前需秉持深耕滅茬原則,保證耕整質量,同時按時做除草管理,盡量將病菌源頭控制住,可較好地防范白粉病、赤霉病的大肆發生[3]。播種期間要仔細觀察天氣條件,避免爛種問題,基肥的施加必須嚴格抓好,將各種類型的肥料科學搭配、合理施加,提高小麥植株本身的抗病水平,方能更好地抵御病蟲害的侵襲。

2.1.2 生物防治

病蟲害在爆發之前往往都會有一些征兆,為盡可能地減少各類病蟲害對小麥栽培的不良影響,農戶必須強化監測管理,進行更為全面、細致、有效、到位的動態化監測??梢越柚谛孕畔⑺胤乐魏οx,以人工方式合成紅蜘蛛、麥葉峰、金針蟲等一些常見害蟲的性信息素,對成蟲加以干擾,令其無法正常交配繁衍,降低麥田內的害蟲數量,抑制蟲害的發生。也可以利用天敵滅殺害蟲,小麥害蟲天敵類型多元、數量龐雜,借助于這些天敵滅殺害蟲,不但針對性強,而且不破壞生態,以達到滅殺害蟲的目的。

2.1.3 物理防治

大部分害蟲皆有明顯的趨光性,可以在麥田懸掛滅蟲燈,吸引害蟲向此處聚集,然后再通過水盆、電網等將其滅殺。這一方法安全性較高,且可持續較長時間,優勢明顯,是較好的防治選擇。此外,物理防治還可借助于麥種精選、光照控制和小麥吸盤等途徑,消滅麥種自身所攜帶的病菌以及害蟲。定期除草是應用最普遍的物理防治方式之一,除了減少害蟲棲息地外,還確??諝饬魍ㄍ?,較好地增溫、保墑。

2.1.4 化學防治

現下所使用的化學藥劑基本上都是無公害型的綠色藥劑,但若不依循用藥說明、長時間持續用藥或者用藥劑量過多,同樣會給麥田內的生態以及其他有益生物造成不良影響。因而,需要做好以下3 點:一是在噴施之前仔細察看藥劑的保質期限,確定在有效期限內后方可依循用藥說明的一應規定科學用藥,并注意搭配使用相對應的藥具;二是要用藥天氣的科學選擇,需在天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用藥,避開下雨天、大風天、炎熱高溫等不良天氣條件下用藥;三是操作人員要做好安全防護,以免出現誤食藥劑或者被藥劑腐蝕到皮膚等。藥劑噴完后,需保證防治覆蓋面積達95%以上,未覆蓋到的區域需及時補噴。

2.2 5種常見病蟲害的防治

2.2.1 赤霉病

該病害作為一種真菌性病害,具備很強的傳染性,在土壤較為潮濕的地段發病概率最高,在小麥栽培的不同階段皆容易出現這一病害,其中尤以抽穗期最為多發,一旦發病很容易導致小麥大面積減產,嚴重時可減產30%。見效最好的方式是在出現病變前便噴施藥劑,使用80%多菌靈微粉,用量為1.2 kg/hm2,或者50%多菌靈膠懸劑1 500~1 800 mL/hm2,添加清水450~600 kg/hm2,均勻噴施在小麥穗部[4]。

2.2.2 根腐病

該病害是多種真菌導致的一種土傳病害,在整個小麥栽培期皆有可能發病,其中尤其以栽培后期發病最為頻繁。發病后小麥出現一些較為零散的小片白穗,一開始只在莖基部、根部、分蘗節出現褐變,最后可致使整株小麥死亡。對于該病害可以用噴霧方式防治,在發病前期,使用25%丙環唑乳油50 mL,兌水20~30 kg,噴施于幼苗的莖基處。丙環唑本身具備較好的內吸傳導性,可以經由傳導將藥劑輸送至小麥植株各處,將病菌消滅掉,避免病菌的擴散。

2.2.3 小麥銹病

該病害同樣是小麥栽培期間較為多發的病害,葉銹病是最為常見的類型,是一種真菌性疾病,以較高的傳染性、較強的為害性著稱,會妨礙小麥正常抽穗,不利于麥粒灌漿,除了減產外,還會導致小麥死亡。藥劑噴施主要集中于麥葉背面,使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

2.2.4 蚜蟲

孕穗期和灌漿期是該蟲害最為多發的時段,主要為害小麥的莖部、葉片和穗部,害蟲通常以各處汁液為食,影響小麥的光合作用,導致小麥減產,蟲害發生頻繁時可直接導致小麥減產30%。該蟲害發生初期,按照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50~60 mL/667 m2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6~18 g/667 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20 g/667 m2的量,加水稀釋之后噴灑于田間各處。

2.2.5 紅蜘蛛

紅蜘蛛本身體積較小、發病較早且繁衍速度快,在管理中很可能被忽略掉,必須注意強化對蟲情的觀察、監測和預警,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將蟲害扼殺于點片發生階段。防治時可選擇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作為噴施藥劑,注意選好用藥時間,以10:00 和16:00 后為最佳,噴施時注意充分性、全面性,要以均勻的速度進行,確保麥葉正反兩面皆可以均勻噴施到[5]。

3 結語

綜上所述,霍邱縣作為重要的小麥種植地,唯有應用更為前沿、有效的栽培技術,采取更為全面、細致的病蟲害防控措施,方能助力小麥的豐產優質。要適時引入各種前沿栽培技術,立足于小麥種植現狀,應用最有效的栽培技術,自整體層面、全周期視角加以控制;基于小麥病蟲害爆發特征,采取與之相應的防治措施,依托于全面細致的種植管理與維護,在助力小麥高產栽培之余亦能為糧食安全添磚加瓦。

猜你喜歡
麥種基肥害蟲
不同基肥對濕加松生長的影響*
桃樹施基肥“五字訣”
蝸牛一覺能睡多久?
落麥種
冬季果樹常見蛀干害蟲的防治
棗樹害蟲的無公害防治
The Personality of Mumbi in A Grain of Whe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t Criticism
農業害蟲的冬季防治
不花一分錢,小麥也增產
不同基肥對地筍某些農藝性狀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