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改革的實際困境及其應對

2024-05-08 18:53馮安然崔浩劉濟良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選科科目改革

馮安然 崔浩 劉濟良

摘? ? ? 要 新高考改革在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貫徹素質教育、兼顧教育公平與質量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實行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如學生選擇困境、制度結構困境、實踐過程困境等一系列現實難題。本文基于對這些困境的分析,提出了突破新高考改革困境的應對之策:加強學生發展指導,構建科學選科的長效機制;優化改革制度結構,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加強改革的基礎資源保障。

關 鍵 詞 新高考改革;主體選擇;科學選科;計分科學性;師資結構

引用格式 馮安然,崔浩,劉濟良.新高考改革的實際困境及其應對[J].教學與管理,2024(12):99-103.

傳統的高考“文理分科”制度在選拔高層次人才,助力社會蓬勃發展,實現國家教育大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隱患。過重的學業負擔導致學生多樣化發展落空、綜合素質欠佳,培養目標被肢解。為保障廣大高中學生的長遠發展,規避傳統文理分科模式的弊病,立足“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務院于2014年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一輪高考改革在萬眾矚目、千呼萬喚中應時而生。得益于“高考改革的江蘇貢獻”,浙江、北京、上海等前兩批試點省市采取“3+3”模式[1],第三批及之后的高考改革省份實施“3+1+2”模式。新高考改革已平穩實施多年,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省份順勢而為,匯入到時代的洪潮中。

高考改革牽涉甚廣,國計與民生雙重特殊屬性的加持使得其有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無數人的目光和心弦。它不僅與廣大學子的學業發展息息相關,更與國家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密切聯系,是一項周密而繁雜的工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新政策的實施運行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伴隨著未知的挫折和挑戰。為此,認真審視新高考改革中的實際困境,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之策,可謂當務之急。

一、新高考改革的實際困境

1.學生選擇困境

新高考改革明確提出“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其多樣化發展”,可見尊重并保護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是改革實行以來一直追求的價值。但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并不意味著學生真的會遵從政策意志,基于自身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考試科目,學生自身的“趨易避難”與教師的“理性引導”往往會左右其選擇。

(1)學生選科功利:唯高分論

趨利避害、爭考高分是學生選科功利性最明顯的原因。一方面,在高考改革的大環境下,很多學生在做選擇時較少程度地考慮甚至無視自身特長和愛好,將這門科目是否容易學、容易拿高分作為選科的首要依據。多年的學業競爭壓力、“他人即地獄”的觀念植根于學生潛意識中,這導致他們在高考選科時更趨向于遠離“強者”,打聽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所選科目,從而有意識地避開“弱項”,避免成為別人的“登山梯”和“墊腳石”,這種“田忌賽馬”式的選科偏離了高考改革“學其所愛,考其所長”的初衷,使多數學生陷入“學最容易的學科,考最高的分數”的負向循環。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講,學生在選科時就要考慮自己理想高校、理想專業的統一要求,“因校施選”。但長期以來,由于選擇性教育的缺失,學生個人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缺位,加之剛剛邁入高中的學生身心尚且稚嫩,自主選擇能力尚未成熟,導致他們難以高效地應對突如其來的選科制度帶來的挑戰,很容易再次“唯高分論”,陷入急功近利的桎梏。且傳統考試文化的消逝不會一蹴而就,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余威猶在,形成與高考改革的育人導向強烈沖突的功利化導向,與改革制度形成博弈[2]。

(2)教師引導選擇:理性至上

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到,在一定思維的影響下,個體會傾向于通過某種特定途徑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如聲譽、尊重、信任等[3]。長期以來,教師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往往會持續存在著“家長式”決策思維,這種思維在高考改革后仍或多或少地延續下來。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心理,教師通常建議學生在選科時謹慎考慮、“理性”斟酌,選擇“相對有利”的方案,這樣不僅可以迎合學生及家長的應試心理,同時能促進自身聲譽與學校升學率“更上一層樓”,所謂“兩全其美”。高考是中學生在漫長學業生涯中首次面對的激烈角逐與博弈的選拔性考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學校和教師應對新高考的第一步自由選科時慎之又慎。但秉承“理性至上”的觀念引導選科,勢必會局限于眼前的“趨利避害”,忽視廣大學子的長遠化發展與多樣性需求,與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理念相悖。如何在改革制度下真正突破絕對理性的“光環”,切實以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興趣需要為選科起點,實現高考選科的價值意蘊;如何通過教師 “深思熟慮”的引導,使每位高中生胸有成竹,正確選擇;如何革新教師引導選科機制,切實給予學生既滿足其個性需求又契合新高考意旨的選科引導,這些都是教師摒棄“理性至上”,引導學生選科時需要深思的問題。

2.制度結構困境

“制度作為規定或限制人們活動的約束集合,主要為參與者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互動規則,以減少在實現預期目標中的不確定性?!盵4]傳統高考制度的“文理分科在前,直接賦分在中,按分數錄取在后”與科舉制一脈相承,不論考生社會地位高低、家庭背景好壞,杜絕一切弄虛作假,堅持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將公平公正的原則一以貫之,在我國持續實行了近40年,選拔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然而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物質文明的騰飛,高考制度仍然固守公平公正的單一底線已不合時宜,社會的均衡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樣需要呼喚著更完善的高考結構。于是,等級賦分和“兩依據一參考”的新制度應運而生,但其在實施過程中均面臨一定的現實困境。

(1)等級賦分制的負效應

等級賦分制與改革中的“選科”制互相協調配合,它摒棄了原始分數的單純累加,其目的是消除各科因學習難度和考試難度差異造成的分數“不等值”現象[5]。在具體實行上,主要針對選考的科目(第三批及之后的改革省份為再選科目),將學生在報考科目中取得的原始成績進行排名后按當前確定并公布的比例進行區間劃分并賦予相應的等級分,計入最終的高考成績。等級賦分的本質是人為調節分數距離,在這種采用相對評價的制度模式下,考生數量、整體水平、試卷難度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考生相對優勢的因素。此外在人才選拔方面,等級賦分制的負效應也逐漸凸顯。首先,按等級賦分勢必會產生大量相同的分數,對區分度有一定影響,為后續人才選拔帶來了困難;其次,不同的學科、同一學科不同的考次所獲得分數之間不等效,可比性自然較低,這極有可能增加學校開展教學評價的難度;最后,等級賦分的初衷是淡化學生的分數概念,突破以往“一分定終身”的痼疾,但在實行過程中,原始分轉換為等級分之后是否精確,精確到什么程度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后加入改革的省份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在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考生為了規避因一分之差拉低得分等級的情況,不得不選擇“分分必爭”。

(2)綜合素質評價的阻力

高校招生作為新高考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對改革的結果起著直接影響?!皟梢罁?、一參考”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創新環節,其中“兩依據”依據的是最終高考成績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會考成績),“一參考”參考的是綜合素質評價。這就要求高校在招生過程中不僅要將考生的考試分數作為依據,同時還要考慮考生呈現出來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作為一種獨立于分數之外的全新評價標準,將其引入高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程序尚不明確,其在實行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阻力。其一,評價時間戰線拉得較長、多數學校從高一學生入學即開始,帶來的壓力持續整個高中階段;評價條目繁多、靈活性強,加大了評價過程中的工作量,給教師帶來了課堂教學之外的負擔;評價指標過于繁多,評價主體責任劃分模糊,種種因素導致綜合素質檔案的使用和其在高考錄取中的作用受到考生及家長的質疑。其二,就招生主體高校而言,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對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有清晰而全面的認知,并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出有效的使用方式,大部分高校在招生中“被迫”將綜合素質作為參照[6],“一參考”的落實在這種境況下遭遇阻力也就不足為奇了。最終的結果無非兩種,高校依舊以高考分數為招生依據或濫用綜合素質評價,將關乎無數考生命運的招生演變為大型“名利場”,成為腐敗滋長的溫床。高考改革是一個漫長的綜合性過程,教、考、招缺一不可、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各個要素只有相互配合,避免斷裂,才能補充改革的后續推動力,促進最終目標的實現。

3.實踐過程困境

2019 年 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因地制宜、有序實施選課走班”[7]?!白甙嘀啤笔且环N伴隨著改革實行的全新教學模式,它與多種選科“套餐”相匹配。為了實現 “應選盡選”、全面開展和落實所有選科組合,全員分科分層的“大走班”不可避免。但這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對教育資源配置和師資結構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政府部門的經費投入、教師編制、教室資源、教學設施等都是此次改革中亟待調整的因素。

(1)硬件資源配備不足

我國城鄉差異一直存在,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同時也映射在教育上。不同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實際與改革目標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硬件資源配備不足的問題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日益凸顯。以選科后分層走班為例,浙江等先行試點省份的高中生在“七選三”的科目設置下最多有35種學科搭配組合,第二批改革省份在“六選三”的背景下可選擇的組合也多達20種,這給教育資源落后的地區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了提高改革適配度、降低在實踐過程中的難度,后面三批加入的省份積極汲取經驗教訓,實施“3+1+2”模式,將其可選科目組合調整為12種。盡管政策一直在完善,但各地實際實施情況并不樂觀,不同省份、學校在教育資源占有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導致在踐行改革政策時囿于教育經費、場地硬件、師資儲量等暫時無力變更的現實條件,去迎合自身優勢、規避局限,推出遠少于政策規定的若干套選課組合,將目標中的多樣選科組合演變為“限量版”固定套餐,摒棄“大走班”,退而求“小走班”“中走班”。不難發現,高考改革中學生選科目標已基本實現,但基于教育資源總量配備不足和各地資源占有量不均的現狀,極易陷入“選科容易走班難”的尷尬境地,降低新高考的政策效能。

(2)師資結構失衡

2014年,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兩個試點省份正式啟動。政策落實后,因為學生選擇的多樣性,各學科教師需求也不同,出現了教師短缺或冗余的情況,如物理、地理、歷史、生物和信息技術等,原有的師資數量和結構難以適應新高考的需求。再者學生和家長在科目選擇上越來越重視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藝術,當學生在科目選擇過程中受到此類不穩定因素影響時,會帶來更嚴重的學科教師短缺或扎堆情況。此外,由于不同科目考試時段不盡相同,選擇某一學科的人數無法固定下來,導致不同學科的教師需要量也存在波動性變化,這也成為師資數量和結構失衡的重要誘因。如何統籌師資總量,協調師資配置,化解師資“潮汐”現象,是當前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突破新高考改革實際困境的應對之策

1.加強學生發展指導,構建科學選科的長效機制

通過增設選考科目,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增強學校辦學的多樣性,引導學生自主發展,提高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改革理念和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學生功利選科”、“教師理性引導”的問題,加強學生發展指導,破解學生有悖初衷的行為,構建科學選科的長效機制。

(1)強化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提高自我評估和選擇能力

在選科時,學生需要考慮諸多因素:自己擅長的學科、興趣、未來想要報考高校的要求、所在中學的優質師資、優等生的選科情況等等,這是一個復雜的決策過程。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蘭德認為,“所有教育都是或都將是生涯教育”[8]。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每個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多數高中學生尚未成年,個體意識發展不成熟,學業規劃認知缺失,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在規劃行為上也表現得被動和消極。

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有利于增強學生規劃自覺,拓寬學生規劃視野,避免因數據壁壘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盲選盲從”,提高學生在選科中不可或缺的自我評估與選擇能力。具體而言,首先國家層面要高度重視各類高中學校的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制定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指導綱要、重塑可操作的執行方案,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高中教育全過程。其次當地教育部門應積極響應,引導各類中學循序漸進地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和學業任務制定不同主旨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最后學校要明確自身的教育目標,“因地制宜”地探索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開發相關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內容可緊緊圍繞自我認知、科學選擇、學業生涯規劃、職業探索等核心項目開展,幫助學生摒棄“唯高分論”的痼疾,真正實現教育的個體屬性和工具屬性的統一。

(2)探索教師引導選科機制,兼顧自主選擇與國家需要

教師作為與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群體,需要思考引導學生選科的方式、目的和機制,以減少“理性至上”所帶來的影響。通過合理的引導機制,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正確的選科方法,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其一,全體高中教師要秉承改革的姿態引導學生選科。教育強國路線始終如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隨著新時代邁入新階段,新高考也成為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領頭羊。作為教育改革的前沿行動者,教師要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革新教育觀念,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多樣化選擇,推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其二,建構落實到人的“導師制”?!皩熤啤奔从擅棵麑熦撠熞欢〝盗康膶W生,全過程跟蹤指導學生做出選擇,為高考改革的首關保駕護航。其三,各導師應在精確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業知識和經驗指導學生選科。一方面,導師自身要認真解讀政策文件,通過班會或講座的形式幫助學生領會相關科目的考試時段、頻次、計分方式以及與科目組合相對應的高校專業報考情況,幫助學生分析科目間的關聯性和轉換難度,為他們提供科目選擇和組合方面的建議,促進學生對改革政策的把握與認同。另一方面,導師要精確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學科特長、學習興趣和職業理想,分析尋求適合學生的科目“套餐”,避免一哄而上,杜絕學生選科絕對化、放大化、簡單化,保障學生自主選擇的同時兼顧國家人才培養和建設發展的需要。

2.優化改革制度結構,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

(1)完善等級賦分制,加強計分科學性研究

將選考科目進行等級轉換后定級賦分的方式利弊共存,其好處在于可以均衡各選考科目的考試難度,避免出現大面積的“棄選”,但同時會使參加考試的學生群體成績變得相似與接近,尚且無法完全反映出考生的實際水平。選考科目成績的可比性問題伴隨著改革的持續進行日趨尖銳,成為計分制度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基于此,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等級賦分制、提高選考科目成績的可比性和轉換效度,增強計分的科學性迫在眉睫。首先,加大教育測評的理論與技術研究支持。在充分考慮國家總體改革部署的基礎上,結合本地考生數量、優質高校占有量等現有情況,使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模擬評估現有計分方式的合理與不足。在此前提下“因地制宜”,構建契合本省實際需求的成績轉換模型,以提高測評的質量和可靠性。其次,高考命題的前瞻作用不容忽視,各省應謹慎安排命題人員,保證命題隊伍的純潔性,優化充實命題專家庫,保證命題能力的穩定發揮,進而保證不同場次考試的公平與穩定性。妥當協調統考與選考,理清各選考科目之間的聯系,合理選擇題型結構,科學設計題目難度,促進考試計分與成績轉換的平穩公正。最后,賦分方式的選擇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各省市可根據自身的教育教學實施情況,合理行使自主權,在了解不同省市計分方式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并在實踐中完善符合當地教育實況的賦分方式。

(2)落實綜合素質規范,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綜合素質評價是“兩依據、一參考”框架中的主角之一,是新高考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思想品德、社會實踐等內容的綜合素質評價自實施以來,在推動育人方式的轉變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高考錄取實行過程中暴露出工作量大、衡量標準不一、量化困難等問題,其導向功能的實效性還需進一步改進。

其一,國家層面做好“掌舵人”,為高校人才培養把控方向。承擔好立德樹人重任,在高中與高校之間“兩手抓”,最大程度地保證高中學校呈上的最終評價材料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真實反映,幫助高校更加直觀地了解生源情況,并作為招生的一手材料,確保在多樣化招生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做好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順利銜接。其二,建立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循序漸進地提高平臺的影響力。出臺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說明,包括各個小項目的使用細則、評分標準等,將評價整齊化、精細化、具體化,提高各方面的可操作性,為高校參考提供便利,強化對綜合素質的有效應用。其三,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各大高校從自身做起,著重對“一參考”實踐應用進行監督和管理,設立獨立于招生的專業部門,在招生章程中明確綜合素質的使用方式,在招生錄取之后公示具體使用情況。杜絕權力在招生任意節點的擅用,避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異化,維護高考“最后一公里”的公平公正。最后,將考生本人的興趣與需求納入高校管理中,將專業分流、轉專業等考生較為關心的問題納入制度保障,確保所招錄的學生能夠真正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順利完成高中到大學的過渡。

3.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加強改革的基礎資源保障

(1)加強頂層設計,改善硬件配備

高考改革內容復雜,涉及主體眾多,需要加強系統設計和多方聯動[9]?;A資源供應和改革措施配套難以滿足當前改革進程的需求,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改善硬件配備。

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資源投入與統籌調配,夯實與高考改革相適應的辦學需求和基礎資源保障。正視改革基礎,完善設施建設,加大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進一步拓展普通高中辦學硬件資源,遵照辦學標準循序擴充、主動調整必需的教室、實驗室、活動場地和考試場地的數量,保障改革穩步推進。學校要從自身的實際條件出發,積極開展校舍勘察和場地調整工作,確定校舍和場地改建的優先順序,并制定相應的改建計劃和預算。積極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交流溝通,提出合理的需求和解決方案,及時就面臨的困難向上級部門匯報和申請。同時可以多方尋找資金支持,如向政府申請教育經費、尋找合作伙伴等,保障教育經費充足,順利推進設備條件的改善,為學校和師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另一方面,以高考改革為契機和背景,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轉型。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將優質經驗下沉,改善城鄉資源總量配備不均衡問題。探索智慧校園建設,為學生選科提供新興技術支持;加快從校到省、不同等級的平臺建設,完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數據支撐體系。

(2)形成團隊合力,統籌調配師資

高考改革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對所有學校的教師規模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大部分中學難以完全憑借自身的力量滿足對多樣化學科教師的差異性需求,存在師資結構失衡問題。

針對中學教師“潮汐”現象,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立在線師資配置平臺,如“學科教師銀行”,實時了解區域內不同學校和學科的師資供需狀況,并根據這些信息做好儲備調整工作,更加統籌和高效地利用學科教師資源。這將有助于優化教師編制結構、打破學校之間的隔閡,推進學校網絡合作,以完善的教學計劃來解決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此外,根據學生的選科情況,實現聯盟內教師的統籌調配,共享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質量。與此同時,團隊數量的壯大和質量的提升是團隊合力得以發揮的保障。高中教育和高考改革協調發展、齊頭并進的關鍵在于高中教師群體的建設,確保教師在人數與素質上與高考改革的需求相匹配。當前高中教師隊伍存在學科結構性缺編,性別、年齡、校際、區域分布不平衡等問題,因此應當及時增加教師隊伍的數量,合理調整編制和分配機制,完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有才之士從事教育工作。同時加強新高考改革、新課程改革、新教材改革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適應新要求的能力,建立健全教師管理和評價體系,加強對教師的考核和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專業發展水平。為教育發展和深化改革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推進新高考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 袁媛,劉海峰.新高考改革的先導:江蘇高考“08方案”的反思[J].大學教育科學,2021(05):32-41.

[2] 閻琨,吳菡.新高考改革的現實困境與突破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2(02):13-20.

[3] 皮埃爾·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74.

[4] 柳博.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現狀與思考:制度變遷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0(01):35-41.

[5] 邊新燦.21省份新高考方案綜合分析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1):131-139.

[6] 孟林林,劉世清.我國新高考政策的價值困境與政策建議[J].教學與管理,2020(01):77-7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19)[2023-05-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trs=1.

[8] 黃秀英.生涯教育“學科化”的路徑探索[N].中國教師報,2020-09-

02(006).

[9] 鐘秉林,王新鳳.新高考的現實困境、理性遵循與策略選擇[J].教育學報,2019,15(05):62-69.

[作者:馮安然(1995-),女,河南羅山人,信陽學院教育學院,助教,碩士;崔浩(1995-),男,湖北團風人,信陽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碩士;劉濟良(1963-),男,河南寧陵人,河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 趙武星】

猜你喜歡
選科科目改革
長春外國語學校新高考選科走班先行先試探索成功
2024年擬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發布
改革之路
新高考綜合改革下選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選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嘗試課前隨機提問,應對生物選科重壓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6年10期)2016-04-17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