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軸線攜手博物館

2024-05-08 13:33璞生
北京紀事 2024年5期
關鍵詞:天壇中軸線皇家

璞生

從內九外七皇城四,到九門八典一口鐘,從大運河送來了殷實富足的京城浮生,到皇家御園與百姓胡同相生相惜……北京這座規矩且靈動的城市總能給予惺惺相惜者足夠的驚喜,那或許是在漫步古街小巷時和一座有故事的小院時光穿越般的相會;抑或是沉浸在皇宮內院大氣磅礴的氣勢之中,卻被曾經主人對于生活的雅趣拿捏,心中萌生出的竊喜;也有可能是暢翔于一座博物館文化藝術殿堂的你,看著的是作品,想著的是歷史,相逢的是光陰,相融的是生命……

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實施。這條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再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北段的鐘鼓樓猶如太師椅的靠背,穩重扎實。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金水橋……猶如樂章的旋律或是高歌抒情,或是悠揚婉轉,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又為這由建筑音符譜寫的樂章增加了人間煙火之趣。

這是一條獨一無二的線,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曾這樣定義它: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論,清宮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為正中之南北中軸線……其布局尤為謹嚴,為天下無雙之壯觀?!彼谌嗣袢請蟀l表的一篇文章《我國偉大的建筑傳統與遺產》更是將這條線稱之為:“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p>

這是一條神奇的線,它不僅穿越時光、留守城憶,更因為發展與活力、變化與前行,讓自身有了新的意義、新的價值。尤其是與中軸線相守的博物館,如珍珠一般閃耀著各自的光芒,又因為這特殊之線的串聯,化身為城市文化中璀璨耀眼的珠串,成為了北京新的名片。甲辰龍年伊始,不如讓我們“把玩”一下這條珠串,咂摸一下京城的味道。

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

聆聽中軸旋律

如果有人提出疑問——北京的聲音是什么?相信100個人會有100種不同的回答。

那是繚繞于天際,深入于懷中的鴿哨與蟲鳴;那是串大街走小巷的吆喝;那是上可登廳堂雅苑下可入公園宅門的曲調聲聲……北京的聲音從來就彰顯著自由,猶如北京人生活中的灑脫與個性。北京的聲音一直都這么張揚,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或是有板有眼配合巧妙,或是各有所長爭奇斗艷。其實,甭管有多少種回答,有多少種展現形式,但定調的總會集中于那紅墻金瓦的皇家,正如提起北京總少不了想到故宮,而中軸線的誕生也離不開朝廷的安居、發展的規劃、統治的輻射……

2005年,中軸線的南端誕生了一座專門展現中國皇家音樂藝術的博物館——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在相關主題博物館中,這座博物館的年齡并不算老,但其所在地——天壇神樂署,則為這座博物館帶來了“主心骨”的作用,可算是“舍我其誰”?它的存在轉身,更見證了北京由建城到發展的演變歷史。

作為明清兩朝皇家最重要的祭祀場所,天壇的位置可想而知,神樂署正是這天壇的五組重要建筑之一,承擔著皇家祭祀大型樂舞的任務。有資料定義其為“擔任皇家祭天大典”,在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天壇曾經的名字為祈谷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早先皇家在這里是天地同時祭祀的,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大臣向嘉靖皇帝進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因為這“天圓地方”的講究,安定門外便有了單獨祭地的地壇,曾經的祈谷壇也轉為專為祭天預備,改名為天壇了。

可想而知,神樂署是與祈谷壇一同誕生的,所以其作用不僅僅是為祭天服務的。神樂署的名字同樣經歷著幾次變革,明朝時這里被稱為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據記載,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除了大興土木外,還開展了“人才流動”計劃,這其中就有300名樂舞人才隨駕進京,而后這里發展壯大至600人規格,到了嘉靖時,人數達到2200名。

清乾隆八年(1743年),神樂觀的名字改為神樂所,十一年后,又改為今天的名字神樂署。乾隆皇帝雖然將這里的名字一改再改,但其職能基本沒有改變,而且人員結構仍舊保持著由道士擔任的傳統。不過此時的道士與曾經的道士身份發生了改變,樂團成員從原來的單純服務傳承作用,增加了研究創作職能。

正因為這一角色的轉換,才讓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在繼承的同時得到了發展。如今的博物館除了對古代禮儀制度、祭祀文化、樂律學、樂器演奏、古典詩詞等進行展陳,還在講解中融入現場表演等游客參與性強的視聽互動環節,讓雅樂文化真正被公眾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中一塊明代鎏金編鐘可算是“鎮館之寶”,在一份資料上,我們看到:編鐘正背兩面鉦部浮雕“如意萬代”(如意卷云紋)須彌座無字牌額,牌額頂部分別浮雕飛鳳(朱雀)、行龜(玄武)。牌額左右各鑄乳釘9枚,兩面共36枚。鐘身,一側鑄浮雕海水云氣升龍吐珠,一側浮雕海水云氣降龍化魚(龍尾魚尾狀,為魚化龍造型)。龍紋頭部雙角似鹿,眉骨突起,眼似蝦目,口方扁平,兩個鼻孔向上似河馬,龍發后披,鱗甲細密,四肢健壯,肘毛飄逸,后肢足端五爪,四爪并列,一爪外伸折成直角,似人之手掌,整體造型為明龍特征。

其實,它的寶貴并不僅僅是因其精巧的做工與繁復的設計,其背后的一段傳奇經歷,也賦予了它新的意義。

那是1900年,風雨飄搖的紫禁城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他們的眸子中透著貪婪,他們將掠奪的手伸向清廷各處,作為皇家重要的祭祀場所,天壇自然未能幸免。當時在《天壇紀略》中記載:“英軍駐軍……撤離后僅存镈鐘、特磬、編磬,其余全部遺失?!边@塊精美的樂器便在流失海外的行列中,它的新家變為了印度軍隊地面軍團之第二槍騎兵團“園丁之馬”軍官俱樂部。(當時因為印度是英國殖民地)

時間的表盤轉動到了90多年后,印度陸軍參謀長喬希上將訪華時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當他以友誼的方式掀開塵封的面紗,那塊精美的明代編鐘再次回到了祖國的土地。據喬希上將解釋,當年他剛剛參軍時,就在上面提到的軍團服役,所以對編鐘的歷史了解一二。伴隨著時光流轉,一種將編鐘歸還中國的愿望與日俱增,機緣成熟之日,編鐘成為了一份擁有特殊意義的禮物,轉交給了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張萬年總參謀長手中,這也成為了中印友好往來的一段美好記憶。

2002年,神樂署迎來了它命運的又一次轉折,北京市政府設立“3.3億文物搶險修繕計劃”將它名列其中,曾經的居民被逐一遷出,古建修繕、古樹重青、文物征集……編鐘回家了,游客進來了,皇家音樂再次繚繞于天壇之中。

這是城市的韻白,這是北京的發言,這是北京人的生活演出場!

國家博物館,

尋找北京的“精靈”

在眾多中軸線上的博物館中,國家博物館就像這珠串中最大的那一顆,龐大的館藏量、諸多重器至寶的“鎮守”,承載中國各歷史重要階段的見證……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首”。就在這外觀莊嚴,內有乾坤的“中國第一博物館”中,一件瓷器卻以它的“靈動”博得眾人的傾慕。

這件瓷器名為“海晏河清尊”,通體施以霽藍釉,在展柜中聚光燈的照射下,綻放出寶石一般的藍色。就在一片寧靜的藍中,金彩的加盟仿佛在夜空中勾勒出顯眼的光痕,醒目而又恰到好處。在那臨近底足的位置,盛開的蓮花與蓮蓬相映成趣,一圈蓮子串成蓮珠,凸雕的工藝讓這水景更為親人,讓觀者的心中頓生祥和。就在你凝神靜氣之時,突然發現尊耳居然是兩只白釉燕子,它們的出現頓時讓這重器多了不少特立獨行的氣質,也增添了更多自然之美,靈動喜人。

此尊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制成,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并“安家”于圓明園海晏堂中。一個是皇家御園中的海晏堂,一個是出自乾隆皇帝心泉流韻的海晏河清尊,二者均是為了那句“河清海晏,時和歲豐”,霽藍象征河清,“海燕”為“海晏”諧音,喻天下太平之兆,自然寄托了一代帝王對于家國昌盛的期盼。據說,此尊曾經最初是一對,但經過歷史中的屢次動蕩,另外一尊不知去向,所以如今我們能夠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孤獨一只”才顯得更為珍貴。

不知有多少人見到這件出自京城的國之重器時,會被那兩只可愛的燕子所吸引,恰恰是因為它們的出現,才使得傳統意義上的瓷器有了生命,多了自然的和諧。不知乾隆皇帝在設計它時,會不會是受到了北海五龍亭下小燕子們的“開示”。

這樣的靈感激發是強烈且極具沖擊力的,以至于百年后的京城游客偶遇這些肆意穿梭于亭與亭之間、亭與天之間、亭與人之間的身影時,定會記憶深刻,定會留下對于北京的特殊念想。

這些精靈的名字叫作北京雨燕,雖然據資料顯示,在海晏河清尊誕生100多年后的1870年,它才在北京首次發現,但其流線型的身材與自由飛速的身影,讓我們不得不與海晏河清尊上的兩只白燕相互聯系。而且,作為世界上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它也成為了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數字形象。

每年3月底、4月初,雨燕出現在北京老家筑巢安居,繁衍后代,正因為它們多棲身于正陽門、北海五龍亭、頤和園等古建的梁柱縫隙中,所以不得不說它們也是北京城的光陰見證者,因此也被稱為“樓燕”。

千萬不要小看這小小雨燕的纖瘦身材,它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飛行冠軍。每年7月中旬,雨燕完成繁衍任務,開始漫長的遷徙工作。它們整理行囊飛向西北,進入內蒙古、新疆,跨越天山,途經中亞數國,再轉向西南飛行,后經過伊朗、沙特等國飛越紅海進入非洲大陸。最后,它們一路南下,途經肯尼亞、坦桑尼亞、安哥拉等非洲國家,于10月到11月抵達非洲大陸南端的納米比亞、南非、博茨瓦納作為御寒之地。來年2月,它們再次整理行囊,向北京返程,就看這一來一往所耗費的時間與經歷,它們對于北京的交情有多深,可想而知。

除了國家博物館的海晏河清尊,我們在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上也找到了燕子的身影,在三門峽虢仲墓中又看到了幾只潔白的小燕。南宋·毛益的《柳燕圖》中,它們則收起了往日的肆意,多了幾許端莊被那細柳飄逸所吸引……這自由的身姿、這京城的精靈,與城市相守、與中軸線相伴,飛入百姓家穿過御園掠過胡同,在畫中游走,隨時光穿梭。

中國工藝美術館,

傳承手藝的傳奇

就在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中國工藝美術館與承載奧運記憶的鳥巢相伴,這座又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藝術殿堂于2022年2月5日才正式向公眾開放,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博物館的空白。

整個美術館地上六層、地下兩層,一層大廳,一個巨大的不銹鋼樹,枝繁葉茂。這件藝術品出自藝術家劉恒甫,象征頂天立地、生生不息,被命名為《中華福樹》,筆者則認為,這棵樹更是對中華手工藝的形象比喻,中華大地囊括各民族文化藝術,正如這樹根汲取著豐富養分,伴隨傳承發展,才得以代代傳承枝繁葉茂。

美術館中的館藏可謂豐富全面,薈萃了建國后工藝美術珍品,有玉器、牙雕、木石雕、陶瓷、漆器、織繡、抽紗、景泰藍、金銀擺件、花絲鑲嵌、錫器、斑銅等。尤其是一座名為《群芳攬勝》的翡翠花籃,423厘米的高度,在玉器作品中實屬重器。作品采用掏膛工藝,將整塊翡翠挖出花籃形狀,再進行細致雕刻,尤其是連接花籃的提梁、鏈條、花葉,工藝之細致,讓人聯想到之前提到的故宮三聯璽。伴隨著石料紋路的巧妙利用,梅花、玉蘭等百花盛開于花籃之中,交錯有致,巧妙呼應。這邊“花開正旺”,那邊一扇翡翠插屏則上演著“龍騰四?!钡拇髿獍蹴?。這一高74厘米、寬146厘米的作品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創作。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融入俏色巧雕工藝,借助石料天然的綠色條紋,化身九條栩栩如生的飛龍,精神抖擻的飛龍穿梭于彩云水波之間,躍躍欲試如就要飛出。

除了這些精品藝術佳作的展示,藝術館還積極使用了最先進的AR增強現實技術。依托AR算法,觀眾能通過小程序掃描穹頂中感興趣的內容,了解相關圖文介紹、視頻資料、虛擬數字特效等,還能體驗虛實融合的數字人導覽。

猜你喜歡
天壇中軸線皇家
《穿越北京中軸線》簡介
漫畫北京中軸線(一)
行走中軸線 尋找城市靈魂
《天壇之美》
誰說皇家無真情
皇家游泳池
加拿大皇家空軍
圖志
丹麥皇家圖書館
北京中軸線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