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知此事要躬行

2024-05-08 07:23張鐵榮
博覽群書 2024年3期
關鍵詞:語言

張鐵榮

譚汝為先生是一位勤奮的學者,他知識全面、功底扎實,為人幽默善良,對學問刻苦鉆研、一絲不茍。數十年來教書育人、筆耕不輟、緊接地氣,成果斐然。近年來,他老驥伏櫪、勤勉不懈、與時俱進、碩果累累。其重要的學術著作《漢語修辭學指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版)出版后,即得到了學界的首肯與好評,這本書是他學術著作中的代表作,必將成為我國修辭學著作中為數不多的好書。此書既有很深的理論基礎及學術造詣,同時也是非常適合教學與閱讀的教科書,又因其文筆穩健、風趣詼諧,使之成為一本舉例生動、輕松活潑、適合各層次讀者閱讀的好書。

通讀此書,以下三個特色,很值得稱道。

扎實的理論闡釋和學術造詣

作者譚汝為教授早年主攻漢語修辭學,取得豐碩成果,曾先后得到徐中玉、胡裕樹、宗廷虎、劉叔新等前輩語言學家的高度評價,同時為學界所矚目。這部《漢語修辭學指要》即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結晶,在漢語修辭學方面的理論貢獻是新穎而獨特的。

“修辭學”的概念何為、怎樣為它定義、修辭的本質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歷來眾說紛紜?!靶揶o學”按通常說法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是研究如何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及表現方式,使得語言文字表達得準確﹑鮮明、生動。大家都知道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修辭是加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如果說得再具體、細致一些,就各抒己見、人云亦云了。針對這些問題,汝為先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總結出在研究界在定義理論上存在著的共同缺憾。如:定義指向側重于文辭忽視語辭,使得修辭學研究對象趨于狹窄;把修辭過程局限于特定佳句,而不是著眼于策略實施的全過程;使用和研究對象局限于語言、詞句本身,而未能注重語言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大背景;此外他還拓展思維定式,提倡利用得體的話語和書寫體式激發接受者,使之達到互動互文和交往的目的意圖。通過這幾個方面的總結,更貼近了修辭概念和定義本身,并給這個固定的概念注入了新的生機。

眾所周知,修辭學屬于語言運用方面的科學,是一門獨立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它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盤根錯節,包羅萬象,一直為學界所重視。自古以來,關于修辭的理論與實踐就在各類典籍中出現,前輩學人也是論述頗多。究竟怎樣追根尋源、抽絲剝繭、答疑解惑、進而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它闡釋清楚,確實是需要下大功夫的。

作者在厘清古今中外修辭學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對于五四以來修辭學研究十分重視。他非常推崇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一書,重視其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巨大影響。嚴格說來,中國修辭學研究真正走向科學,是從《修辭學發凡》開始的。它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科學而完整的修辭學體系,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使修辭學擺脫了文學批評的范疇,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標志著中國現代修辭學已經走向成熟。作者指出陳望道的這部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修辭手法規律體系,成為中國現代修辭學的一座豐碑,對中國修辭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蔽艺J為,其重要性還在于為中國修辭學界培養了一大批專家學者,譚汝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漢語修辭學指要》關注到語音、詞匯、語法的三要素作用,同時強調修辭是對語言學三要素的綜合藝術加工,是語言三要素在語用中的體現。沒有修辭,語言即會寡淡無味。故而該書特別注意到修辭學理論建設的薄弱部分,如整體上廣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研究者關注點還在描寫語言學階段而對于修辭學重視不夠、修辭學和多種新思潮新理論關系密切、規模宏大、概括困難等。他認為:“世界是多元的,是豐富多彩的;語言也是多屬性的,自然也應是絢麗多姿的”,所以應該“把語言的人文面貌,把語言的民俗文化面貌,在語言研究中反映出來”。作者的研究是繼往開來又與時俱進的,他認為進入21世紀“修辭學應該有一個大發展”,并且“應該成為一門顯學”。這便是理論的力量,同時也是一個資深研究者的底氣。

適合教學與閱讀的教科書

譚汝為先生是執教45年的中文教授,他知識全面、備課認真,在三尺講臺授業解惑、舉一反三,致力于學以致用。這部書既是他的備課筆記,同時又是他的科研成果。展讀《漢語修辭學指要》,在愛不釋手之余,我們猶如走進了作者的課堂,聽到他對修辭學由淺入深、細致入微的條分縷析;還不時為他那詼諧風趣語言而發出會心大笑……

全書共12章。結構嚴整,布局層遞,邏輯性強。每一章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例如第一、二、十章都是四節,這部分講述的是修辭學的性質和詞語修辭選擇的要求和原則,每章用四個節段將問題剖析清楚即可;第五、七章各分五節,內容是文字應用修辭和側重于形式的修辭,稍微擴充,即點到為止,使之恰到好處;而第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則是六至十節,因為這幾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需要學生們認真掌握,同時也是作者研究的出彩部分。

第三章介紹《語法應用修辭》共六節,對各種句式的修辭分析,從長短句、整散句、常變式句、肯定否定句、主被動句、直陳與擬問句等,通過例句分析進行指要,令人印象深刻,茅塞頓開。第四章《語音應用修辭》用六節來表述,介紹語音、節奏、聲調、韻腳和雙聲疊韻,尤其是“人名的語音修辭”一節,讀來別有情致,也頗為有用。第八章《修辭學與語言文化》也是六節,這一章的文化色彩頗為濃重,先后介紹了修辭在漢文化中的地位、對漢文化的影響、人名用典和地名虛指,還有漢文化中的崇玉、崇龍、辱狗現象,開拓了研究視野,將修辭學和文化研究冶于一爐,別具一格。

第十一章《韻文的修辭》總計七節,主要講的是詩詞曲的格式與修辭藝術。這一章對于詩詞愛好者來說可謂開卷有益,特別是論及詞曲中的“鼎足對”部分,作者糾正了王季思在《元散曲選注〈前言〉》中關于“像鼎足對,就是詩詞中沒有的”之主觀論斷。作者說:“我們在研讀唐宋詞作品時,發現并札錄了大量的鼎足對例證?!彼信e出《行香子》《柳梢青》《醉蓬萊》《國門東》《水調歌頭》《眼兒媚》《水龍吟》等詞牌中的句格,僅《行香子》中就列舉了張先、黃升、蘇軾、李清照等人的經典句式,這樣的鼎足對例句就有23處之多。正可謂有理有據,令人嘆服,不然豈能給王季思先生糾錯正訛。汝為先生講過多年詩詞鑒賞課,他尚有《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詩歌修辭與鑒賞》《詩詞讀賞心解五十講》等專著,昭示他多年來孜孜矻矻,熟讀詩書的豐厚積累和扎實功底,令人欽羨嘆服。

第六章《側重于內容的修辭》共為八節,主要講的是比喻、比擬、借代、夸張、雙關、反語、層遞、互文等修辭手法。辭格是語言中提高表達效果的特殊的修辭方法,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總結和發展起來的,修辭格中的內容與形式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修辭中的互文現象盡人皆知,但作為專門章節在教材中非常罕見,但這一章節的分類闡釋,使人眼界大開,具有很強的實踐應用性。第九章《漢語語匯的修辭特質》也是分為八節講述,主要從修辭角度入手探究詞語的比喻性、具象性、駢偶化、象征義、夸飾感、韻律美、比喻型成語的修辭闡釋以及“虎”字成語的文化剖析等。作者的修辭學講授是接地氣的,該章第八節對“虎”的文化解釋,他先從褒義和貶義說“虎”字,然后以四種語義論述民族心理,再介紹漢語語匯中以“虎”命名的英雄人物、與之有關的事務、地名等不一而足。他絕不是那種干巴巴的就語言講語言,而擅長于將修辭和文化傳統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因而無論課堂講授還是文章寫作,都活力滿滿、生機勃勃、引人入勝。

第十二章《多角度研究修辭》內容豐富,是全書的收官之作,從模糊、變異、接受、社會心理、理據、闡釋、心理學、得體、話語、語用等十個領域,集中介紹了當代中國修辭學界主要的學術思想和理論創新的成果。讀后使人眼界大開,耳目一新。作者對這十個方面的介紹絕非泛泛而談,每一節中都有相當多的典型例句來支撐,講解這些方面的修辭概念條理清晰,論點突出,既有他人的成果,也有自身的體會,每有不足之處,定有補充和糾正。在這部書中,除了介紹有關修辭學著作以外,作者還站在學術前沿,對新近發表的修辭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品評。

記得魯迅在《憶劉半農君》一文中,談到過他對北京大學學者的看法:

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边@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這里指出他們的處事方式各不相同。人們常說講稿不可輕易示人,學院派的學者最重視的是研究著作、論文,輕視教材建設。說穿了也就是自己的家底不愿輕易示人。譚汝為先生是一個對任何人都敞開心扉的人,他盡心盡力、全心全意為了學生和讀者,將一個真實的自己,將全部學術家當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對此我們除了欽佩之外,尚復何言?

舉例生動、適合自學的絕好讀本

這部書的突出個性還體現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上。語言類著述本人收藏不少,但像譚汝為先生這樣寫得生動活潑的卻實在不多見。這部書收錄的參考文獻著作類就有65部,各類學術論文達數十篇,各章之中所舉的例句更是排山倒海、不勝枚舉。

該書引用例句,作者屬于古今中外派。他飽讀詩書、娓娓道來、為我所用,使得章節之間高潮迭起、亮點突出。比如在《語音應用修辭》一章中,就列舉了姓名諧音從古至今的切身利害。舉例說道光年間的殿試一甲名曰“史求”(死囚),因名字不好而被皇帝朱筆勾去,改為第九名的“戴蘭芳”(代代蘭芳)。進而還舉出了現代人因起名不好帶來的尷尬無奈,如:紀丹(雞蛋)、章欣(臟心)、尤炳(油餅)、朱逸群(豬一群)、夏建仁(下賤人)等,這些細細羅列起來定會令人哄堂大笑、忍俊不禁。他舉出幾個朝代的“測字”,既巧妙講述了文人的機智,又象征性地指出了時代的發展變化,如在第五章《文字應用修辭》中,用史料說話,給我們陳述了清末林紓《畏廬瑣記》中的福建譏諷楹聯;《后漢書·五行志》記載的漢獻帝時期京都童謠;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中關于“蘇黃遷謫”的故事;伊士珍《瑯嬛記》中記載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和夫婿趙明誠的天作姻緣;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七里面的政治笑話等等,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文脈清晰,情節生動,文字耐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論及漢文化對修辭的影響時,作者常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甚至不避俗套引用報章上發表的新聞稿,比如標題:《上午是包公、中午是關公、晚上是濟公——浙江兩干部結伴嫖娼》,談到三個時間段和三個人物,作者進而說:“上午是包公(道貌岸然),中午是關公(酒酣面紅),晚上是濟公(丑態百出)”;作者還說:“對于這種采用特殊修辭手法而形成的語義內涵,如果僅從語言學角度入手,恐怕無法進行透徹的分析,但如果從民族文化的角度進行闡釋,原來的疑惑就可能迎刃而解?!碑斎蝗魏伪扔鞫际怯腥毕莸?,作者在分析的過程中也進行了解釋。此外,關于“吃豆腐”來龍去脈的解析也很有意思,這是結合民俗文化背景對具體詞語的說明,使人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拔鲎峙c文藝創作”一節中,從詩詞、小說、戲曲中的析字入手,使我們詩興大發,許多名詩名句名唱詞紛至沓來,映入眼簾、沁人心扉。此外還引申出了“取名用字的講究”。在這里,作者從利用字體變化、人名與偏旁、追求字的形體美、用字忌冷僻等幾個方面如數家珍,旁征博引、材料豐富,讀后使人受益匪淺。在《修辭與語言文化》一章中,作者還特別增加了“人名用典修辭”一節,詳細列舉出源于《詩經》、《楚辭》、孔孟老莊、史書典籍、唐詩宋詞和成語中的名字,使讀者獲益匪淺。

當論及“變異修辭學”的研究時,作者認為在生活中有一些偶發性的詞語,也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他給我們講述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桃色事件,一時間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期間所產生的輿論余波,許多國家商人借勢制造銷售商機,中國也出現過相關的情況。據報載,廣西的一家飯店老板在店門口豎起了一個大的廣告牌,號稱新開發出來一道特色菜,名曰:“克林燉萊溫斯雞”。路人見之無不掩口而笑,有好事者一打聽,原來就是普通的燉雞塊而已,然而真正去品嘗的人卻很少。通過這個戲謔的方式,給商家制造了轟動的賣點效應,給讀者帶來了新奇的時代記憶,語言學在這里與國際政治學相結合,達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也形象地解析了變異修辭學的原理。

此外,書中還舉出近年來在大學校園里出現的,所謂“新新人類”慣用的諧音詞語,比如“特困生”(白天特別犯困、昏昏欲睡的學生)、“精英”(神經質的蒼蠅)、“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柴可夫斯基”(經常用自行車接送女友的司機)、“偶像”(令人作嘔的形象)等。如果沒有長期的大學校園生活、不去接近當代大學生、沒有進行過問卷調查的話,又怎么能夠得到這么多年輕人專用的、諧音別解的變異修辭語言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稘h語修辭學指要》是譚汝為先生出版的一部力作,是他潛心數十年苦心孤詣研究修辭學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是他教學四十余年給學生們授課的真實記錄。捧讀此書在獲益良多的同時,會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性格和人文情懷。

(作者系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語言
詩之新,以語言創造為基
(n,k)-語言及左-(n,k)-語言的一些性質
語言是刀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日常語言與播音語言
語言技能退化與語言瀕危
我有我語言
論語言的“得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