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下教育家精神的弘揚與賡續

2024-05-09 09:53安徽省馬鞍山市成功學校郭惠宇
教育文匯(綜合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育人時代

安徽省馬鞍山市成功學校/郭惠宇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它將顛覆多個行業,重構人類的生活及工作。受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傳統教育培養學生的優勢受到威脅,走向無邊界交互階段的教育使教師的角色面臨困境,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獨特性也受到挑戰。同時,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數字化,為教育發展開辟了新的賽道和新的突破口,成為衡量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上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為譜寫中華民族文明新華章,構建教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相稱的師者信念、品格、態度和境界,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提出無疑是對教師職業精神的凝練與升華,它從信念之維、德性之維、學識之維、態度之維、情感之維、境界之維六個方面,集中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激勵教師立足教育發展前沿,解決教育時代難題,為推動教育創新和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必將成為智能化時代中教師致遠力行的內在動力和行動指南[1]。

一、以育人智慧應對智能技術的教學挑戰,呵護學子的生命尊嚴和成長天空

人工智能時代多元化的知識獲取途徑以及對人的知識素養要求的提升,使得教師的知識權威、傳統知識觀被動搖。當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培養學生能力、素養、認知和情感變得更加重要。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學、學什么,都需要發生深度的變革。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學識水平和專業品質的反映,也是教育家精神在教學實踐層面的體現。啟智潤心,就是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滋養學生的心靈空間;因材施教,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遵循育人規律實施教學。二者都以學生為本,既注重教學的科學性,也體現教學的藝術性,努力在“啟”“潤”上下功夫,在“施教”上做文章,引領學生實現精神成長和全面發展[2]。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智慧為廣大教師面對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指明了方向和實施的路徑。我以為,在應對智能技術的教學挑戰上,廣大教師在教學行為上需要做三方面的轉向。

一是從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教—學)。傳統的教育方式注重老師的授課,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可以輔助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學生可以更加自主地控制學習進度、學習路徑和學習方式。教師需要重新思考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組織,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力量,實現課程內容、教學形式、考試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和變革,建立起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創設項目化學習、跨學科探索、深度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讓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生,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二是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知—智)。知識本位的教學將知識作為教學的起點,也作為教學的終點,被稱為“為了知識的教育”?,F代課堂,掌握知識不僅是狹隘地擁有知識點,更要掌握這一學科所涉及的能力和素養,把書本知識變成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面對復雜情境、現實問題時的思考能力、解決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借助智能技術,幫助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條件、環境,推動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把可能的發展潛力變為現實的發展智力與實踐,成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助產者”。

三是從關注分數轉向重視育人(分—人)。應試教育只重分數不看人,對分數的追求成為讀書的唯一任務。然而,強調統一性的標準化考試面對“強大”的人工智能會變得黯然失色,這不得不引發對教育本質的思考。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為依歸,能夠適應社會飛速變化的教育本質成為當今教育的追求,校園環境中數字媒介的無限延展和變化不僅帶來學習空間的新維度,也為學生豐富體驗,增強學習靈活性、互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營造了成長環境[3]。教師要客觀完整地記錄并形成學生發展過程的大數據,系統生成評價結果,構建多樣化、有活力的教育數字化生態,引領學校育人方式的變革。

當然,這些轉向本應是教育發展的規律使然,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逼迫著我們不得不盡快轉型,以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這更需要我們弘揚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去落實這樣的轉型。

二、以躬耕態度實現智能背景的角色轉化,傳承師者的君子風范和創新特質

當今的教育一直都在不斷翻新、不斷變革,我們改觀念、改課標、改教材、改技術……當然,雖也看到了其中的進步和變化,但教育的問題依然堆積如山,難以化解。所以,我們最終發現最需要改變的是人,是教師。不改變教師,再好的技術、再新的理念、再優的教材、再強的行動,都會縮水、走調、被肢解甚至被歪曲。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讓一些教師陷入了能力恐慌和角色轉變的困境。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是教師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夠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教師憑借個人經驗成為知識權威、真理化身的時代已經結束?!扒趯W篤行”就是教師要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適應知識的更新迭代,接納技術發展對教育變革的影響,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持續提升教育藝術和道德境界,學行并重,知行合一?!扒笫莿撔隆本褪墙處熂纫裱逃虒W規律,秉持嚴謹科學的態度,還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投身教育創新實踐,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教育家精神的躬耕態度將成為廣大教師職業踐行的基本要求和終身學習的根本任務。事實上,在日新月異的教育場域中,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而成的智慧教育,教育理論與觀念不斷更新發展,教學形式與技術更迭不斷、創新拓展,對教師素質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賦予教師多重身份和多元角色。教師不可能回到原來粉筆加對話的教學常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智能時代的教師的躬耕態度就是不斷地重新定義和轉化教師的角色。

第一,教師要成為課程的設計者。通常我們總是認為,教師只是拿著別人的課程圖紙進行施工的工匠。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明確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開發和建設上發揮更大作用,尤其在人工智能的教學中更需要教師轉變為具有創新力的課程設計者。如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逼真的教學場景,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學生定位等方式,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增強教學效果?如何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技術提供定制化的練習和測試,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如何利用新技術和數據來改進教學流程,解構教學模型,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其適時調整學習,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這些都離不開作為課程設計者的教師。

第二,教師要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從原來知識的主要提供者轉變為學習的合作者。一是要成為人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要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技能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厘清技術與教育的邏輯關系,平衡人機決策,精準施策,個性施教,從而共同作用于教育對象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二是要成為師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要成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推動者,借助智能教學系統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同時還要發揮教師的育人效用,通過互動創設的真實關系喚醒個體的內在德性[4]。

第三,教師要成為價值的引導者。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沒有自身的感情、觀點和價值觀,機遇與風險并存,我們必須警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貧w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關注學生在開發與應用人工智能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智能時代教師的責任所在。教師要成為智能時代價值的引導者,要引導學生提升數字素養,培養尊重科學、與人為善、團隊合作的精神品質;要引導學生形成智能時代必備的倫理道德,確立正確的義利觀;要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純凈靈魂,加強師生間充滿生命活力的交流與交往,避免智能時代人際交往的疏離。

其實,面對教育的新時代,教師需要改變的角色遠不止這些,需要我們切實承繼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來逐漸適應時代、教育、學生對我們職業的期許。

三、以弘道追求肩負智能時代的文化使命,彰顯教育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懷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對廣大教師在精神指向和價值導向上提出的新要求,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一直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教化角色。人工智能時代既給教育發展帶來無限可能,也在技術、價值和情感等不同層面帶來風險與危機,驚喜與憂慮始終相伴相生。例如,技術優勢促進教學過程技術化,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被弱化,而技術本身的滯后與失真,會阻礙學生的有效學習;對技術的盲目依賴,造成育人價值的缺失,使學生陷入并墮于思考的“舒適圈”泥淖,同時,技術取代我們的思考與言行,我們身處“信息繭房”,造成認知局限和價值偏向;“技術藩籬”帶來了師生間情感的疏離和教師情感素養的價值缺失,內卷化過度,人文關懷缺失??梢?,技術在教育中被過度應用,會引發教育生態失衡,網絡社會良莠不齊的文化與價值觀造成的倫理困境,將直接引發信仰迷失。正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在幫助人類解蔽事物的同時也限制了人類,讓人類自然而然成為技術的持有物?!盵5]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家精神的弘道追求正是對廣大教師在精神指向和價值導向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靶貞烟煜隆笔歉窬峙c情懷,新時代的教師要有洞察時代的眼光和兼濟天下的格局,以提升從教的境界,共同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新生態?!耙晕幕恕笔鞘姑c擔當,新時代的教師要有賡續文明的使命和復興偉業的擔當,豐富育人的方法,合力創造中華現代文明的教育新未來[6]。要完成肩負的使命,教師需要作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提升專業的學習力。學習力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學習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介入的挑戰,更自如地應對數據驅動下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教師要努力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時代給學習帶來的便利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要善于建立虛實融合的學習空間,自覺運用類似工作場景的沉浸式研修來解決現實的工作問題,積極參與多人協同、人機協同的混合化研修來組建智慧化的學習共同體;要加強自我反省、自身認知和自我展示的能力,通過數字技術,記錄個人專業發展的全過程,分享學習的體會收獲,提升個人的專業學習力。教師只有努力提升學習力,才有弘道追求的底氣和能量,才可以看到更深遠、更美麗的教育風景。

其次,培養個人的領導力。所謂教師領導力是教師把握組織使命并激勵成員(學生、同伴、家長)圍繞組織使命奮斗的一種能力,它是變革學校的新生力量,也決定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個人的領導力體現在自我成長上,教師必須高度認同職業意義、價值和使命,熱愛教育事業,自覺主動地投身教育教學改革,持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始終保持職業幸福感;體現在教書育人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和良好的班級管理能力,創新性地開展德育實踐和課程開發,為每個學生生命成長拔節助力;體現在專業引領上,主動分享教育經驗,協同完成課題,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專業學習共同體中釋放自己的影響力,提升職業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還體現在學校發展和家庭教育上,發揮骨干作用,驅動合力,成為建設學校組織文化和愿景塑造的內在力量,同時,在家校協同機制中發揮中堅力量,促進教育生態更加和諧。因此,教師領導力的修煉,著實讓弘道追求有了路徑與方法,讓教育抵達理想的彼岸[7]。

最后,發現潛在的創新力。創新力是教師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成為教育家的必需品質。其實,每一個教師都擁有創新力的天賦,可能是受后天環境影響,很容易被束縛、被埋沒。面對智能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們亟待去發現,也急需重啟、挖掘和塑造教師的創新力。具有創造力的教師,始終以研究者的眼光自覺審視、分析和解決來自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勇于在教育教學的每個領域主動自覺地進行改革探索;具有創造力的教師,能夠在其深厚的學科理解力基礎上,創造性地重組和理解教材,營造充滿生命張力的靈動課堂;具有創造力的教師,善于培育創新環境,運用多元方法、技術、策略,激活學生創新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支持學生的精神發展;具有創造力的教師,遵循教育的規律,擁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哲學觀和獨立的教育見解,具備寬廣的視野格局和開放包容的胸懷,引導學生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形成正確的三觀。發現并釋放教師的創新力,弘道追求便有了教育“以文化人”的內生動力,教育魅力也將得到無比生動的展現。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育人時代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