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2024-05-09 18:53馬一德
紅旗文稿 2024年7期
關鍵詞:中華法治法律

馬一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法系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豐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要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激發起蓬勃生機?!敝腥A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華夏文明的肥沃土壤,世代延續、從未間斷。發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繼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弘揚法律文化中“民惟邦本”的“仁政”傳統,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新的表現形式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獨樹一幟、脈絡清晰的中華法系,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蹲髠鳌酚涊d,“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我們的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

民本思想是傳統政治思想的基石,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發揮著重要影響,也是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精華,深刻影響著統治階級治國方略和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踐。民本思想的表述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十分豐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等等。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不僅表現為“罰當其罪”,而且也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例如,秋冬行刑、死刑復核制、原情定罪、犯罪留存養親等一系列恤刑原則。歷朝歷代著名的政治家也都體恤民情、厚利民生,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既是民本思想的真實寫照,也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更迭所佐證。從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到清代“康乾盛世”,封建王朝的“盛世”景象很大程度上與主政者信奉民本思想和推行“輕徭薄賦”的“仁政”有關?!吧w君子之為政,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仁的最基本的內涵之一,就是“愛人”,重視人的生命。在立法層面,產生了體現“仁政”學說的立法創制,直接促成了后世長期沿襲的“德主刑輔”的法制指導思想。秦朝二世而亡后,繼起的漢朝總結秦亡教訓,漢高祖劉邦兼采儒、法、名、墨眾家之長,將孟子“仁政”學說與道家的無為學說相結合,德法并舉、寬刑薄賦、“無為之治”,漢文帝劉恒“絕秦之跡,除其亂法”,廢除了“收孥相坐”法,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率先廢除了身體殘害刑。民本思想、仁政學說通過長期的灌輸、傳頌,對數千年來的中國立法者、守法者、執法者產生深遠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惟邦本、隆禮重法、德主刑輔、罰當其罪、以和為貴等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在深刻總結黨領導人民追求法治、推進法治、厲行法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制傳統里提煉出精髓要義,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新的表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先后3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分別審議相關草案,鑄就了“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強調“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從“以民為本”到“以人民為中心”,民本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更多的法治要素,必將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如“天下無訟”與民事調解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禮法合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法治建設,這些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法治領域的生動呈現。新征程上,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應研究歷代法律制度和成敗得失,萃取諸子百家各學說中的精華,秉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元素,提升法律學術研究的文化自覺,系統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資源,構建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支持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法學學科發展,為中華法律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使其煥發生機和活力。

二、弘揚秉公執法、公正司法的法治傳統,完善高效公正的法律實施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古代中國的盛世都注重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秉公執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公平正義理念在法治領域的體現。

秉公執法、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鬃诱J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揭示了刑罰不公將會使民眾不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社會無序就會導致動蕩不安。荀子也將公平視作“職之衡也”,將中和視為“聽之繩也”,官吏司法行為的主要職責是嚴格遵守法律,不論當事人身份區別,依法對同樣的事務采取同樣的處置?!敖髦?,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主張去除自己的私利之心,注重對公平的追求,認為只有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才可以實現社會的公共利益,實現法的公正價值和社會的公正。韓非說,“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就是對秉公執法的贊揚。這種公平執法,君臣守法的觀點,雖然還達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近現代法律思想,但不可否認其孕育著這一價值觀念的萌芽。公平公正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價值取向?!氨弊鳛橐环N傳統文化,不僅在執法領域留下深刻印記,也對公正司法有豐富而鮮明的觀點和制度,如韓非子“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說;王安石“有司議罪,惟當守法”說;古代法制實踐中的會審、復審、司法監察等制度,這些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樹立司法公信力等,有著借鑒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各級人民政府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各級司法機關牢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重視秉公執法,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各級人民法院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類案多發高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優勢轉化為公正高效審判、促進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效能優勢,檢察機關探索“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我們也要看到,“現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延展。人民群眾對執法亂作為、不作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見比較集中,這要成為我們厲行法治的聚焦點和發力點?!痹谛抡鞒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生命線,完善高效公正的法律實施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應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構建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使其在行動上自覺將法治付諸實踐,使立法者根據法律實施狀況適時修改完善法律制度,使執法者正確適用法律和正確使用自由裁量權,使司法人員正確適用法律規范運用到解決具體案件的判決活動。另一方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堅決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各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實踐,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實施法治的法定職責,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理多層次多領域的突出問題,努力以法治的實際行動和群眾認可的成效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嚴格執法,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事,維護國家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使法律在嚴格執行中彰顯權威,充分釋放生命力。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強化人民對法治治理效能的信任感,通過良法善治將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

三、弘揚“禮法合治”“誠信為本”的社會傳統,完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體系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岸Y法合治”“誠信為本”是古代中國出現“盛世”“治世”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岸Y”即禮儀教化,明德旨在揚善;“法”即法律制度,刑罰旨在懲惡?!岸Y法合治、明德慎罰、誠信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法系的核心內容。

專尚仁義、慎刑恤典的《貞觀律》,輕其輕罪、重其重罪的《大明律》,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都在創造“盛世”“治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思想家都認為,不僅是民眾需要遵守法律,君王以及其下屬的群臣同樣需要對法律進行遵守,才可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先秦時期的法家通過“規矩”“繩墨”“儀表”的比喻表達了法是社會的公器。因此,法必須“一”“恒”“有?!?,即統一、明確、穩定。管仲說,“上亦法,臣亦法”“法令者,君臣之所共守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大治”。慎子說,“士不可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認為官吏不可背棄法律?!懊髦魇狗〒袢?,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認為君主應該帶頭守法,否則法律就會失去威信,就會被曲解,社會就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數千年的禮法文化逐步造就了遵禮守法、忠孝仁義、懲惡揚善的價值導向,也成為士大夫階層和普通百姓都認可的基本訴求?!懊鞯律髁P”,一方面表現了禮、法在制度上由原先的對立走向統一,另一方面表現了禮、法在統治方法上的相互補充和交替使用。同時,強調法律的實施以防止犯罪為目的,刑罰的實施以使人們棄惡從善為目的,提倡用調解的方式處理一般民事糾紛,主張用刑“中允”“寬平”、罰當其罪。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個體層面,古圣先賢留下無數箴言警句,例如,“人之所助者,信也”“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言不信者行不果”“兵以詐立,國以信存”??鬃痈浅珜А把灾倚?,行篤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梢?,誠信備受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諸子百家所推崇,成為中華法治文明的基石。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誠信典故,如:燕昭王千金買馬骨、晉文公退避三舍、商鞅徙木立信、季布一諾千金、晏殊誠實不欺、范仲淹封金不貪、郭進用人守信等典故影響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誠信為本對建設法治社會、誠信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征程上,我們應更加注重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堅持和發展好“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體系,依法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首先,應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推動更多法治資源向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傾斜,加大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等誠信問題的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其次,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基層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完善調解、信訪、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法治自信凝聚文化共識,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再次,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濃郁社會氛圍。加強公民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借鑒“以法為教”的傳統做法,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社會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體系中,制定相應的教材、課程,并將法律知識納入各類專業考試中。拓寬傳統法律文化的培育場域和傳播渠道,通過開展相關宣講課程等形式,讓人們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蘊含的忠、信、仁、義、和等價值理念,完善法治文化的傳播體系與話語體系,引導全民守法,形成遵法、學法的濃郁社會氛圍。

(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

猜你喜歡
中華法治法律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