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信里的文化傳承密碼

2024-05-09 15:30
中國收藏 2024年4期
關鍵詞:箋紙信札名人

口述/王羊羽 整理/本刊記者 趙玉國

我在大學讀的是古書畫鑒定專業,那時對紙本身還沒有產生特別的感情。后來,在學習中我慢慢發現,紙張鑒定對于書畫鑒定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抓住紙上的一些蛛絲馬跡,常常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而真正對紙進行深入研究,是在2012年我開始專注于名人信札收藏之后。選擇收藏信札,一是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二是因為信札作偽遠沒有書畫那么猖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札對紙的要求更高,增加了作偽的難度。所以從那時起,我在收藏信札的同時,對箋紙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王羊羽

信札收藏家

書畫鑒定專業人士

百牘千函齋主人

2023年是其收藏信札十年整,“魚雁鱗鴻——百牘千函齋名人手札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行。作為一位80后,王羊羽對于名人信札收藏有著自身定位和取舍標準。

沒有以前講究了

以往,如果有人向書畫家求購墨寶,都會自己買紙送上門,紙上貼個標簽,注明上款人信息。如果求畫者對書畫家的用紙習慣不了解,很可能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比如給齊白石送上一張熟宣紙,那么對于其大寫意創作來說肯定是有制約的。所以,了解書畫家用紙,有時候在鑒定時會出奇效。

我曾在一位藏友處見到一冊民國北京某南紙店的紙品樣本,每種紙裁成小條,裝訂成冊,其中的許多品種現在已經無處可尋了。曾經的文人雅士寫信,大多不會用普通白紙,而會選擇專門的信箋。信箋有很多樣式,當時很多畫家都給南紙店畫過箋紙樣稿,南紙店根據樣稿雕版。過去文人墨客對于做箋紙制作的參與程度非常高,并且每一步都是純手工完成的?,F在做純手工箋紙的店鋪非常少,即便有也沒那么講究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現在用紙的人沒以前講究了。

為什么這么說?舉個例子,拿裝裱來說,現在的裱畫店是不是常出現這么一種情況,有人拿著一張畫去裝裱,很多情況下會問:“明天能裱好嗎?著急!”在這種快節奏的消費情況下,很多裝裱原有的細節一定會消失。真正的手工裝裱,一個流程下來怎么也得十幾天,再快也需要一周。而機器裝裱提升了速度,但對于材料的要求則下降明顯。沒人提要求了,經營者為什么還要講究?箋紙也是如此,現在很少有人寫信了,為什么還講究信紙呢?從這個角度看,一些手藝只有回歸到原有的功能上,才是對文化最好的保護。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在現代化的今天,紙張的紋樣、種類卻比過去落后了太多。目前,很少有渠道告訴大家,中國的紙是非常講究的。我甚至覺得這應該是課堂上應該設置的內容,畢竟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如果能讓小小的一張紙回歸到本來面目,才是對文化的傳承和文脈的接續。

箋紙可以這么玩

說到箋紙,順便說說木版水印。過去我們常用木版水印技術復制書畫,這在20世紀50年代的確是一種創新。而現在的印刷技術已達到非常發達的程度,這項技術如果還專門用在復制書畫上就稍顯過時了。曾經,木版水印技術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制作箋紙,但現在這個用途似乎消失了。

我也喜歡自己設計箋紙,所用元素與自己的收藏息息相關,包括名人題字、老拓片、印章、繪畫等。選好了元素,并非直接復制到箋紙上,而是要進行一番設計,取原素材哪一部分、紋樣置于紙張哪個位置、搭配什么紋樣……這些是要經過反復實驗和修改的。接下來還要與雕版師傅溝通,往往初稿都會進行一些細節的修改,比如文字是否有誤、怎么體現碑刻效果、墨暈感如何凸顯等等,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很好地還原原作的味道,以及設計者別出心裁的創意。

我收藏有一札張大千詩稿,上面多出了“珍重”二字,并且在兩個字上面留有一個墨點。我覺得很有趣,就把這兩個字和那個墨點摳出來設計成信箋,又專門找人刻了一方“張爰手跡”印章。我給此箋取名“珍重多一點”箋,送給朋友,寓意珍重友誼。

我還收藏過幾塊民國時期的雕版書頁原版,用自己所藏20世紀8 0年代的玉扣紙印刷,蓋上我自己的印章,送給朋友。這樣做就是要按照傳統的方式制作屬于自己的箋紙,紋樣不翻刻別人的,只繼承了傳統的方式。這種玩的方式不追求任何商業回報,并且能讓人靜下心來,其實是一種收藏樂趣的分享。

張大千墨書“珍重”

王羊羽自制的“珍重多一點”箋紙

不能本末倒置

我的信札收藏之路分為幾個階段。剛入門時大量購藏,因為要按照建立收藏體系的標準去做,就需要大量觀摩實物,熟悉每個人的書寫習慣、用紙用墨以及交際圈子。十幾年前名人信札還沒有被廣泛重視,所以常有一些成批購藏的機會出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收集,會發現一些重復的名頭,從中會淘汰一些品相和內容較為普通的藏品,這就進入了從大量收藏到精品收藏的階段。

我的收藏經驗也是在不斷收集、揀選、淘汰中陸續形成的。針對信札收藏,我首先要看是否為名人,作者一定要在某個領域是有影響力的人物,而收信方如果也是名人那就更為珍貴。其次是文獻價值,玩信札并不是要把它當作一幅書法作品掛起來欣賞,我們玩味的是信札的內容。同樣是齊白石手跡,不同的故事內容可能會造成其價格差異很大。而在同樣一位名人的筆下,使用花箋的信札,肯定比使用普通紙書的信札價值要高,更會受到追捧。但信札本身凸顯的是文獻性,其書法藝術不能被過分夸大,書法精妙、紙張考究這些考量因素應該放在末位。當下一些收藏者的收藏路徑有些本末倒置,拿到一封信札先看箋紙是否精美,把輔助因素當成了“主角”,這就失去了玩信札的根本意義。

清代朱為弼墨蘭與該畫箋紙雕版和箋紙成品

馬晉畫虎箋

張大千畫花卉箋

百牘千函齋設計漢代雙魚洗紋箋紙及原版

應有國際視野

目前的信札收藏圈,80后和9 0后藏家幾乎占據半壁江山,甚至還有20多歲的年輕人,群體年輕化傾向很明顯。

之所以能吸引年輕人,一個原因不能忽略,即玩信札常常能花點小錢就買到稱心之作。雖然文物藝術品市場行情整體有所下降,但信札市場相對穩定,藏品交易頻次相對較快。然而,這個門檻看似容易,但需要玩家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比如說,我目前收藏的信札名頭有幾百人,首先要弄清楚他們是誰,在哪些領域做出了哪些成績,這是需要邊收藏邊學習的。如果沒有學習的勁頭兒,把信札收藏玩出彩兒還是難度不小的。

另外,現在的年輕人與前輩們的收藏視角也有所差異。在老一輩信札收藏家中,有的從文獻角度收集,有的針對某一文學、藝術、學術流派,有的注重挖掘名人軼事,有的從書法藝術出發,有的只買鄉賢相關的藏品……而據我觀察,在8 0后、9 0后收藏家群體中,收藏的路子已經變寬了。年輕人不喜歡自己玩得過于局限,只要符合自己的收藏標準、收藏品位,盡可收藏。這是一種收藏思維的轉變。

在我目前的收藏體系中,早已不止于關注中國名人,外國名人手跡也是我關注的對象,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系列收藏。信是國際通用的溝通、交流媒介,其文化屬性經常有共通之處。通過收藏外國信札,我常常能發現一些已經被我們遺忘的文化原素。比如一些中國周邊國家的信紙是卷起來的,卷起的信紙首尾相接處會在反面寫字。而通過查閱文獻,這種書寫習慣是從中國傳出去的。放眼國際,通過信札能發現我們曾經對外國的文化影響。

從目前趨勢來看,文物藝術品收藏一定會越來越好。8 0后已經具備了國際性視野,而9 0后以及更年輕的一代,接觸世界的機會越來越多,會在收藏上更加國際化。收藏是不能固步自封的,如果沒有國際性的藏家,我們的文化如何向更遠的地方傳播?有了世界級眼光,收藏才能有未來。

猜你喜歡
箋紙信札名人
黃賓虹《致昂青信札》
魯迅對箋紙情有獨鐘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舊時信札
用手撕出來的建筑模型
略施粉黛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致衛東先生(信札)
名人書系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