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畫尋景看江南

2024-05-09 15:30郭笑微
中國收藏 2024年4期
關鍵詞:十景拙政園虹橋

郭笑微

若將中國古代山水繪畫以題材劃分,實景山水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類,這些畫作往往以自然山川、名勝古跡、園林別業等景觀為主題,將地方勝景納入畫卷。實景山水畫始自六朝時期,在兩宋尤為興盛,宋代畫家無論在形式還是技法上都更加追求對景致的“寫實”。元以降,實景山水畫隨著文人畫的發展得到了新的開拓,紀游圖、園林圖等與文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圖式成為了此時記錄山水實景的創新形式。進入清代,畫家們更多追求仿古,實景山水的創作逐漸衰微。不同時期的繪者對實景差異化的表達方式凸顯出審美的時代意趣。

在流傳至今的歷代實景山水繪畫中,以江南景致作為描繪對象的佳作不勝枚舉。以圖索景,我們將圖繪之景與江南今存實景作古今對照,一覽江南景觀變遷的同時,也可體味古代畫家體察山水時的精神世界。

圖1 杭州西湖

圖2 南宋 葉肖巖《西湖十景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 蘇州天平山

圖4 明 沈周《天平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暢神 山川交映

“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這是《世說新語》中魏晉文士游賞江南山水后的贊嘆。正是這些南渡士人在參與開發江南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江南山水之美,將山水發展成獨立的審美對象。魏晉人這種山水自然觀不但影響了其后歷代文人對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園的藝術創作,更為人們對探索、親近、開發江南山水奠定了情感根基。

在江南山水景觀中,如我們最為熟悉的杭州西湖(圖1),在唐代已頗負盛名。隨著南宋定都臨安,西湖之景被更多人熟知,以西湖為題材的宋畫不盡其數,“ 西湖十景”系列景觀的定名正是從宋畫中脫胎而來的。如李嵩的《西湖圖》、夏圭的《西湖柳艇圖》、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等都是以西湖景致為題的名作。南宋葉肖巖作的《西湖十景圖》(圖2)更直觀向我們再現了十景定名之初的面貌,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院荷風、雙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映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鐘、斷橋殘雪,十景悉數在列。到了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二帝的數次游賞,對西湖景致的開發趨于成熟。王原祁、董邦達、董誥等人因帝王對西湖的喜愛,常奉敕而繪,創作了多幅“西湖十景”主題的山水畫。因歷代的山水開發、藝術創作,今日的西湖十景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自然景物與人文藝術在此有機融合。攜著這些名卷佳作游賞西湖,在湖畔尋訪今日十景,古畫與實景對照之間是見證人文與自然逐步相融的過程。

江南湖泊星羅棋布,山脈資源亦豐,山景是古代江南山水畫中最不容忽視的元素。這里的山勢未必如泰山、黃山陡峭險峻,卻是山巒起伏連綿,山水相連,一派秀麗的湖光山色。如蘇州的天平山(圖3),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亦有“吳中第一山”的美名,以怪石、清泉、紅楓“三絕”而聞名。此山在唐代即是游覽勝地,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游賞天平山而感山中泉水清冽,作《白云泉》一首。到了宋代,宋仁宗又將此山賜給名臣范仲淹為家山,范仲淹在其所作《天平山》一詩中寫盡了山石的奇美之姿。其后,范仲淹17世孫、明代范允臨在山腳筑有天平山莊,又植古楓于山中,每至深秋,層林盡染。清代康乾二帝數次登臨天平山,為贊揚范氏忠義,多次題額賜匾。景富勝名,自然引來大量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在以天平山為題的山水畫作方面,我們所熟知的明代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張宏,松江畫派的宋懋晉,清代婁東畫派王炳、“海上四任”之一的任熊,晚清民國時期的吳昌碩均描繪過天平山的旖旎風光。在這些畫作中,沈周《天平山圖》(圖4)表現了天平山的山勢陡峭、怪石嶙峋,重點放在對山石的刻畫;而清代王炳的《天平山景》(圖5)則可以看到天平山自山巔至山腳的全貌,范云臨所筑天平山莊清晰可見。山木繁茂,山泉甘冽,沿著天平山步道緩緩攀登,行于山徑之間,與古人同享自然景觀予人的暢神之感。

圖5 清 王炳《天平山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6 蘇州拙政園

圖7 明 文徵明《拙政園圖冊》(局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8 清 汪鋆《江浙紀游圖·拙政園圖》 南京博物院藏

悅心 居園畫境

江南自古造園之風興盛,正是源于江南人對游于山水、居于山水之間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江南地區的造園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到了漢代已有私家園林的產生,留存至今的如蘇州滄浪亭、嘉興煙雨樓等在五代時期也已然落成。游園、居園在江南成為一種自古延續的生活習性,時至今日,園林依然是人們游賞江南時的必然選擇。

在藝術創作方面,江南山水園林與古代山水畫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園入畫,因畫成景”是江南獨特的人文傳統。一方面,游賞園林、居于園林是古代江南文士們的日常生活,以園林為題材的實景山水畫創作極盛;另一方面,山水繪畫對景物的構建方式又影響了造園藝術,明清時期沈周、文徵明等江南名士皆參與到造園設計中來,以山水繪畫指導園林筑造,享受山水帶來的樂趣。

以江南古代園林中的代表作品拙政園(圖6)來說,用以圖尋景的方式游賞是極具趣味的。文徵明在其所繪的《拙政園圖冊》(圖7)里記錄了該園初建成時的31處園景,另著有《王氏拙政園記》,為我們了解拙政園最初的景觀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史料。在其后的數百年間,拙政園屢易其主,迭有興廢,園景設計不斷更迭,已與文徵明筆下描繪的景致大不相同。但是清代諸多文士所繪的、以拙政園為題的山水實景畫為我們一觀園景的更迭歷程提供了便利的窗口。如清晚期畫家汪鋆的《江浙紀游圖》(圖8)中,就有其中一開描繪了其游歷蘇州所見的拙政園十二景,借此圖我們可看到拙政園歷經大修后,于光緒年間呈現的園景,現在的拙政園西部仍保持著光緒初年的面貌。

除了拙政園,現存古典園林的園景變遷大多有古代實景畫作的記錄可尋。如蘇州滄浪亭(圖9),該園雖建于五代,但在時代浪潮中幾經興廢。到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 5年),才由巡撫宋犖重建,移亭于山上,增建軒廊等景,成為今日布局基礎。清代畫圣、虞山畫派開山之師王翚就曾于康熙三十九年(170 0 年)作《滄浪亭圖》(圖10),憑此圖即可一賞宋犖所建的滄浪之景。到了道光七年(18 2 7年),滄浪亭又迎來了重修,由清代畫家陳敏筆下的《滄浪亭圖》,我們可見道光十四年(18 3 4年)的新修勝景。

正是因為有了這類園林紀游圖式,使我們得以按圖索驥,了解古典園林景觀的變遷史,以及古人進行山水布局時的巧思意趣,居園、游園皆為悅心。

圖9 蘇州滄浪亭

圖10 清 王翚《滄浪亭圖》 南京博物院藏

圖11 明代 陸世仁、文從昌《陸龜蒙祠圖》(局部)南京博物院藏

圖12 20世紀80年代修繕后的陸龜蒙祠清風亭。

圖13 元 趙孟頫《垂虹秋色圖》(局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14 吳江垂虹橋

趣玩 訪古覽勝

古代實景山水畫所記錄的景觀中,除了自然山水和園林山水外,古跡名勝也是重要題材之一,此類作品尤以明清兩代為多,這與當時人們喜好行旅的生活風氣相關。蘇州的虎丘、楓橋,鎮江的金山寺,南京的棲霞寺,常熟的西城樓閣等都是一再被描摹的對象,好似一幅幅“游賞導覽圖冊”。如明代吳門畫家陸士仁、文從昌所繪的《陸龜蒙祠圖》(圖11),描繪的是蘇州宋代古跡陸龜蒙祠內的景致。陸龜蒙祠位于蘇州甪直,相傳晚唐名士陸龜蒙曾居住并歸葬于此。北宋熙寧年間建成陸龜蒙祠,元明清歷代有過多次修葺。舊時祠中有清風亭、光明閣、杞菊畦、雙竹堤、桂子軒、斗鴨池、垂虹橋、斗鴨闌等“小八景”?,F祠已無存,僅剩石礎,但陸龜蒙墓冢尚在,19 81年至19 8 6年間又修繕了清風亭和斗鴨池(圖12)。這幅《陸龜蒙祠圖》對祠內景觀刻畫細膩,為我們了解古跡昔日景象提供了依據。攜明人畫作探訪宋代古跡,在祠內對照昔日八景所存痕跡,饒有趣味。

吳江八景之一的垂虹橋是古代江南文士喜好游賞的一處名勝。垂虹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松陵鎮東門外,跨太湖通往京杭運河及吳淞江的隘口。此橋初建于北宋慶歷八年(10 4 8 年),為石墩木橋,至元泰定二年(13 2 5 年)改建為聯拱石橋。垂虹橋上建有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飛檐,前后有拱門二道,可通行人,別具一格。因垂虹橋地處交通要道,車船往來密集,所以歷代文人雅士常行旅、匯聚于此,雅集唱和,也因此留下了許多以垂虹橋為題的創作。如北宋米芾作有《垂虹亭》詩一首,描寫了垂虹亭附近的太湖秋色。元代趙孟頫又據此詩意作《垂虹秋色圖》(圖13),圖中一江兩岸,遠山連綿,近處垂虹橋跨江而立,畫面富有詩意。今天的垂虹橋雖僅存東西兩端十數孔,變為斷橋,但是依然可見橋畔的秀美風光(圖14)。

古代山水實景畫雖非全然寫實,而是帶有一定繪者觀景、構景時的主觀意向,借景致抒發或深沉、或隱逸、或閑適的情感,但正是因為這種客觀實景與主觀精神結合的藝術創作,才讓我們更深入的感受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地關系的變遷以及人文藝術發展的詳細脈絡。實景與人文在畫筆下交融,流傳至今的山水佳作讓我們得以一睹江南勝景的昔日風采。

猜你喜歡
十景拙政園虹橋
再游拙政園
“園林之母”拙政園
劉楊作品
大慶市慶虹橋立交改造方案比選
劉楊作品
虹橋碧波太平湖
喜茶虹橋新天地店
蘇州—拙政園
大秦嶺·山水
書 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