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內在邏輯及當代價值
——基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角

2024-05-09 23:24何灃錦
關鍵詞:普遍性生產力共同富裕

程 晨,何灃錦

(貴州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一、引言

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最終目標和歸宿,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我國當前建設與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我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標志著我國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新階段?!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成為我們當下的實踐指向。這需要我們繼續深化對共同富裕思想內涵的認識,以克服在實踐中面臨的理論問題。因此,如何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從而指導共同富裕實踐推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

當前,學界對于共同富裕思想內涵的研究已經有頗豐的成果。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共同富裕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理解并做出創新詮釋。有的學者從共同富裕的字面意思闡釋共同富裕思想,比如肖金成等[1]、胡承槐等[2]對“共同”和“富?!狈謩e進行了詞源解釋,指出要以“富?!痹诹可系姆e累推進在質上的“共同”。也有學者從整體把握共同富裕內涵,如唐鑫[3]、周文[4]、袁媛[5]認為共同富裕就是要注重全民性和全面性、共創性和共享性、既重漸進性也重差異性。還有學者對共同富裕本質進行解構,指明其本質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如邱海平[6]、蔣永穆等[7]、邱吉等[8]認為,高質量發展能刺激經濟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更有學者將共同富裕的內涵擴展到人學范疇,如任政[9]、欒海清[10]認為社會主體的平等與發展是衡量共同富裕實現程度的標準。 以上研究從不同方面對共同富裕的內涵進行了豐富的闡釋,為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解構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多種研究思路。但是,想要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還需要對其做更深層的溯源。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與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諸多層面存在一致性。首先,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和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學范疇來看,二者都追求普遍性的哲學觀念;其次,從二者關注的對象來看,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和共同富裕思想都關注物質利益關系;再次,從組織形式來看,二者都關注人民和無產階級,強調無產階級的政黨組織建設;最后,基于發展前景來看,二者最終都指向共產主義,市民社會理論可以看成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礎,共同富裕思想則是對市民社會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因此,從市民社會理論去探索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更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征,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出發,厘清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邏輯,不僅能夠為深層次理解共同富裕的內涵提供參考,而且能夠助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二、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角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內在邏輯

要想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角下理清共同富裕思想的內在邏輯,首先必須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進行清晰的界定。立足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廣義概念,形成了有關市民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物質利益關系、階級組織形式與倫理主體的思想,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內在邏輯提供了邏輯理路。其豐富了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邏輯框架,也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內在邏輯建構了理論地基,構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本體論邏輯、實踐論邏輯、方法論邏輯和價值論邏輯,為共同富裕思想成為現實世界中尚待建成的真理奠定了內在邏輯。

(一)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內容劃分有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理清二者差別對理解市民社會理論尤為重要。從狹義上來講,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起點,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終點。這種劃分方式以市民社會一詞在其著作的出現位置作為標志,以市民社會一詞從概念上的不斷深化為主線。狹義上的市民社會理論是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之前揭示社會政治哲學的理論,因此無論從理論的完整性還是合理性來看,狹義的市民社會理論是一個尚未得到全面發展的理論。從廣義上來看,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的理論,既包括狹義市民社會理論,又包括從中發展形成的以唯物史觀為代表的、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目標的理論整體?!皩κ忻裆鐣慕馄蕬摰秸谓洕鷮W中去尋求?!盵11]這表明從宏觀來看,馬克思的后續研究始終沒有脫離市民社會批判的邏輯范疇。本文立足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廣義概念,探尋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與共同富裕思想的邏輯契合點。

(二)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為共同富裕思想提供本體論邏輯

1.市民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實現和維護普遍性

在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最為核心的思想便是市民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即實現和維護普遍性。馬克思通過對《法哲學原理》國家一章進行逐節批判,明確指出在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中“普遍的東西到處都表現為某種確定的東西,特殊的東西,而單一的東西則在任何地方都達不到自己的真正的普遍性”[12]52。普遍性與特殊性不是以邏輯上的正確得以確立,而是以思辨的規定得以確立,“使單一和特殊‘從屬’于普遍”[12]62。由此,馬克思得到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即“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市民社會自身的普遍性內涵就此確立。在與鮑威爾關于猶太人的論戰中,馬克思敏銳地洞察到猶太人被人鄙夷的自私自利的“猶太精神”不再是傳統的世俗理解,而成為生活在市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個體。原本由猶太人和基督教國家兩者之間的特殊性所產生的矛盾被消融在了市民社會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矛盾之中,其普遍性得以彰顯。因此,市民社會內在的普遍性成為維護和實現自身運行的基本邏輯。維護這一普遍性原則的邏輯貫穿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各個環節中,同時也為共同富裕思想在本體論邏輯的理論延伸上奠定基礎。

2.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本體論邏輯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本體論邏輯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本體論邏輯在內容、動力和目標三個方面奠定了邏輯理路,確立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是什么”這一本體論概念,形成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本體論邏輯。

財富的普遍性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內容。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實現與維護普遍性的思想構成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內容。實現普遍性,在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體現為對財富的普遍性的深刻探討。財富的普遍性邏輯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本體論邏輯的主要環節。從財富的內涵角度上來看,“財富的本質在于財富的主體存在”[12]292?!?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對財富所下的定義是“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13]479。所以,財富是普遍性這種概念在塵世中的物質表現。同時,這種普遍性本身具有普遍含義,體現出需要、才能、生產力等一系列豐富的內涵。這種普遍性按其性質來看,可以分為以物質為載體的普遍物和以意識為載體的普遍物。例如機器及人們通過機器所制造出來的以物質方式體現的商品可以認為是物質財富;以教育為代表的非物質方式體現的商品或服務可以認為是精神財富。質言之,財富是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種二分形式存在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東西。這一理論規定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對象物,是共同富裕思想作用的客體,即以物質和精神兩種形式表現具有普遍意義的物質形式的財富。

財富創造主體的普遍性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動力。保障財富普遍性的實現,必然涉及財富的創造問題。在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財富創造主體上的普遍性原則是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動力,只有在財富的創造上實現普遍性,才能真正意義上貫徹平等理念。財富來源分為勞動和自然界這兩種要素,它們在財富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14]77。在財富的來源中,自然界作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而存在,是無法作為財富創造主體的。能夠作為財富的創造主體的是具有勞動這種能力同時以普遍形式存在的勞動者。因此,財富創造主體的普遍性就變成了勞動主體的普遍性。勞動主體是以勞動活動的普遍性來確證其自身的普遍性的,這是因為“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2]310。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異化使勞動者無法從中得到自身的確證。

在揚棄掉勞動異化并“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勞動的普遍性才被正式確立下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提出了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后的十大政綱,第九條明確提出要“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他所強調的勞動的普遍性,是指在未來社會中,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成員都擁有勞動的權利,并共同承擔社會建設的任務[15]。由此,財富創造主體上的普遍性便得到了確立,確立的主體則是“現實的人”。這里所說的現實的人,是依靠自身肉體活動從事物質生產的并以此獲得生活資料的普遍的社會中的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財富創造主體的普遍性原則規定了現實的人作為財富創造的主體,通過參與勞動共同創造財富。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只有社會中普遍的人共同參與到財富的創造中,才能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為社會創造賴以分配的財富基礎。

財富占有主體的普遍性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目標。財富的創造必然涉及財富的分配與占有。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財富最終由誰享有、由誰占有,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最終要解決的問題。馬克思認為,財富占有主體的普遍性原則是共同富裕實現的落腳點,只有普遍占有財富,共同富裕才能得以實現。能夠作為被普遍占有的財富的物質載體,同時這一物質載體要能夠代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固有價值,并且要具有“普遍的”“獨立自在”的價值,這一物質載體就是金錢或者說是貨幣[12]194。其次,社會形態對財富的占有主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實現了普遍的貨幣所有權,卻沒有實現從普遍的貨幣所有權向普遍的勞動所有權的轉變”[16]。在私有制下,盡管每個人看似都具有占有貨幣的權利,但實際上,勞動所有權的非普遍性使得貨幣占有權看似公平,實則不公平,表現在社會中,是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和以勞動力換取生活資料的勞動者的普遍貧窮與以資本不斷增值的有產者生活奢靡的現象。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占有主體上的普遍性是無法實現的。在共產主義初級階段,隨著剝削的消滅和生產資料占有權利平等的回歸,“按勞分配”成為財富分配的主要依據,每個人的分配都是源于其勞動量的積累。但是,這種財富占有主體的普遍性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只體現為占有權利上的普遍性,而非徹底普遍占有。只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財富的分配原則轉變為“按需分配”,才能真正實現財富占有主體上的普遍性。

財富占有主體的普遍性原則規定了社會中普遍個體共同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占有。財富占有要遵循“按勞分配”原則,既要使普遍的社會成員參與到社會的財富創造中,又不破壞人民的勞動積極性,使生產力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共同富裕的本質就是要求財富占有上的普遍性,消除貧富差距,使勞動者勞有所得、勞有所獲,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綜上所述,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在本體論邏輯上為共同富裕提供了邏輯支撐,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優越性。

(三)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為共同富裕思想奠定實踐論邏輯

1.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的物質利益關系難題

馬克思將市民社會的本質理解為一種物質利益關系,其內涵包括物質利益和交往關系??傮w上來講,是對物質利益之間關系的把握,也就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關系問題。在這里,普遍與特殊構成了市民社會交往關系的向度,體現著物質利益的分配原則。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所闡述的中介并沒能真正意義上地發揮其固有作用,反而使國家與市民社會對立,表現為國家的普遍利益受到維護,剝奪了市民社會的特殊利益。中介成為普遍利益反對特殊利益的工具。而所謂的普遍利益,是“虛假的普遍等級、空幻的普遍等級,是特殊的等級的普遍性”[12]65。最終仍然是特殊利益內部矛盾,使普遍利益對特殊利益的關切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關切。

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決定了在物質利益關系中普遍利益對特殊利益的超越,想要在實踐中保障普遍利益,必須以生產力的提升為前提。普遍利益地位的確立意味著市民社會中的一切價值遵循都應立足于能夠代表普遍利益的群體,這個群體是現實的人?,F實的人“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17]158。由此,馬克思把對市民社會的研究轉向為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經濟關系的研究中。社會的經濟狀況由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所決定,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則是生產力。也就是說,生產力才能作為反映社會發展情況的主要依據,也是反映普遍利益實現程度的物質保障。從此,生產力開始成為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實踐原則,并豐富了市民社會的內涵,使市民社會成為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反過來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17]167。

2.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論邏輯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實踐論邏輯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論邏輯指明了實踐方向,探索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論邏輯。

一是發展生產力。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對物質利益關系難題的思考激發了馬克思對實現共同富裕方法的研究,也為馬克思提供了回應這一人類發展史中的歷史性難題的解決方案。馬克思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最首要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由生產力的雙重性質決定的。一方面,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狀況的代名詞;另一方面,生產力是衡量發展程度的尺度。生產力的雙重性質體現在社會發展評價和人的發展評價。

社會發展評價的生產力尺度衡量和反映社會發展的情況并始終作為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規定推動自身發展。這是因為“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17]340。生產力既衡量社會的發展狀況,又推動自身不斷發展。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生產由過去盲目對效率的追求轉向“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11]787。這一目的轉變歸因于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在這里,生產力作為衡量社會生產狀況的尺度發揮其內在作用。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推動社會形態變化,在不同社會形態的不同階段為下一階段提出新的發展要求和標準。當“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時,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和尺度是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作為人的發展評價的生產力尺度是人自身發展狀況的體現。對于這一方面,馬克思認為“人……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18]2。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人在生產實踐中提高效率,改善物質條件,生產工具的改良與創新推動著人們對新的更高階段的生產力水平的追求,也迫使人們提高和發展自身能力。因此,生產力成為人自身發展狀態的確證并為人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這為“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又能動的反作用生產力提高,促進物質水平提升。 因此,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須始終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目標,并始終以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衡量社會所能承載的共同富裕實現程度。

二是動態調整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追求意味著對市民社會這一“交往形式”的反思。根據馬克思前期與后期的語境變化及學界的現有研究來看,市民社會這一“交往形式”事實上就是“生產關系”這一概念的前身。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始終根據生產力的變化調節生產關系,特別是分配關系,以促進共同富裕的逐步達成?!吧a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盵17]340馬克思的這段論述既意味著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利益關系歸根結底就是生產關系,也意味著生產關系由當前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生產關系也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反作用。如果不對生產關系及時加以調整,勢必會對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起到阻礙。對此,馬克思將資本作為特定的生產關系,以生產力起到的反作用為例闡釋這一原則:“資本以前的各個生產階段都同樣表現為生產力的桎梏。而資本……只有……表現為對生產力的控制的時候,才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條件”[19]96。生產關系中最能體現物質利益交往關系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的利益分配關系,分配的方式恰恰由生產方式決定,因為“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11]699。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的生產方式也呈現出進步的態勢。對于分配方式而言,也要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進行相應抉擇,動態調控分配方式,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共同富裕不僅是未來社會的美好暢想,也是生產力發展與分配關系進步的必然要求。

(四)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為共同富裕思想揭示方法論邏輯

1.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階級組織形式

市民社會理論中對階級組織形式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指出只有無產階級領導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才能破除市民社會原有的一切腐朽的社會關系,推動社會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對社會基本矛盾,彰顯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因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11]2-3。因此,只有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才能使生產力從原有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種變革只有由“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20]228并領導的社會革命才能實現。

無產階級組織為政黨不只在形式上“通過組織而聯合起來”,還要在本質上“獲得知識的指導”[20]13-14。這就意味著無產階級政黨不只是一個交往形式上的組織,更是一個在工人階級中形成統一的思想意識上的組織,要在組織上和思想上高度統一,只有實現這兩點,才能使無產階級掌握“批判的武器”,摧毀現有的一切使人處于被壓迫的社會關系,從而獲得自身的解放和社會解放,使社會生產力成為無產階級自身能力的確證,規制社會生產力朝著以造福全人類的目標發展。

2.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方法論邏輯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方法論邏輯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實踐保障,論證了“怎么保障實現”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這一方法論問題,揭示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方法論邏輯。其中對階級組織形式的探討和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所做的一系列論述都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可資借鑒的組織保障。

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認為,只有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社會革命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因為“批判的武器”經由無產階級掌握所創造出的不只表現為“武器的批判”這種摧毀的力量,更表現為“創世紀”般創造的力量?!懊恳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盵17]180但是,由于他們所宣稱的維護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不過是用以掩蓋其特殊利益的手段,他們始終沒能超出維持自身狹隘的特殊利益,因此不可能促成全社會范圍共同富裕的目標。

與之不同的是,無產階級這個特殊的階級是具有普遍性的階級,無產階級政黨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特殊定在,它的特殊利益實質上是普遍利益的反映。無產階級由無產階級政黨組織起來,不只是推翻舊世界的方法論,更是創造新世界的方法論。無產階級打碎舊社會制度等一切壓迫人、束縛人的鐐銬,最終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再存在剝削和壓迫。在新世界中,人民的勞動與實踐活動都擺脫了被異化的命運,人們的活動重新成為自身力量的確證。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具有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還囊括經濟、政治、哲學等諸多社會科學于一身,是無產階級政黨用以指引人民建設新世界的工具與手段。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不斷結合時代特征與具體條件,充分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無產階級政黨才能夠團結和帶領全體人民,促進生產力不斷提升,滿足社會中全體成員的利益,實現社會中每個人的富裕。

(五)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為共同富裕思想指明價值論邏輯

1.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的倫理主體

君主制與民主制何者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是馬克思市民社會倫理主體建構方面的核心問題。

馬克思明確指出黑格爾在邏輯上所犯的主謂顛倒的錯誤,糾正了黑格爾用王權替代國家意識,將君主的肉體奉為人格化從而得出“朕意如此”的荒謬結論;拒斥了黑格爾以君主的人格化國家意識的特殊性代替國家中人民的普遍性的思想,將對國家主權的討論糾正到了王權與人民主權這種二元對立之中,并由此得出“人民主權不是憑借君王產生的,君王倒是憑借人民主權產生”[12]37的結論。他指出,在君主制中,君王通過政治制度來行使自身的身份特權,使自身外化。這種外化了的個體形式以部分代替整體,使整體從屬于特殊,而國家成了一種特殊的形式,喪失了其具有普遍性的應然。

在馬克思所論述的民主制中,無產階級成為倫理主體。國家中的每一個特殊環節都被人民的普遍環節所充斥,由君主外化而來的政治制度被以由人民公意的普遍規定取代,“形式的原則同時也是物質的原則”[12]40,普遍性與特殊性在這里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把制度上存在的邏輯問題轉向了受制度約束的主體中,并展開了歷史主體的論斷。對歷史主體的回溯意味著馬克思對倫理主體觀念的重塑,馬克思明確指出,這個能夠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體必須是 “一個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難而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他就是無產階級這個特殊等級”[12]213。

2.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價值論邏輯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倫理主體的建構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指明了價值主體,明確回答了實現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為了誰”這一價值論問題,夯實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價值論邏輯之基。

馬克思在市民社會批判過程中形成的以無產階級為表現形式的倫理主體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倫理主體奠定了價值旨歸,構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倫理主體。這一主體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馬克思的語境中也發生著變化,但始終作為共同富裕的倫理主體存在。共同富裕是這一倫理主體自身的要求,這一倫理主體對自身發展的要求也不斷推進著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

(1)語境的變化與倫理主體的發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外部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倫理主體的承載者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意味著在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與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對倫理主體的理解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本質上仍然沒有脫離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倫理主體的定義范疇。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及之后的著述中,馬克思多次將無產階級與全體人民作為同一個概念使用[21],凸顯其倫理主體的擴展。在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倫理主體以全體人民來體現。全體人民是推動生產力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生產者。因此,維護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享有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更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2)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倫理主體指向。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其倫理主體建構在全體人民之上,這是由實現共同富裕宏偉目標的條件所決定的。其一,共同富裕道路是全體人民選擇的道路,體現著全體人民的利益,全體人民成為自身生產勞動的倫理主體,也即共同富裕的倫理主體。其二,人的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人的發展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分工一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活動范圍”[17]165。社會生產力不是由某一個人的能力所決定的,是由這個社會中全體成員的能力水平所決定。全體人民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全體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認知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全體人民共同占有物質和精神財富,進而使生產力提高。從這個維度來講,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為了社會財富的進一步積累。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在實現了第一個條件后,生產力得到更高水平的發展,更高的生產力水平推進全體人民能力進一步提升,以實現物質和精神雙方面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從這個維度來講,社會財富的進一步積累又為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

(3)共同富裕最終形態是倫理主體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實現。馬克思在市民社會批判的過程中指明了市民社會自我揚棄的具體方向和實現條件,這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指明了路徑?!笆忻裆鐣侨繗v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盵17]167全部歷史的最終指向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從對市民社會的批判中引出了從市民社會通向共產主義社會所需要實現的一系列條件:其一,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其二,人類社會整體的精神水平極大提高;其三,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在一定的地域內實現的,而是要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的。共同富裕與共產主義社會在實現條件和方向上高度一致,共產主義作為共同富裕的最終形態存在,決定著二者是實現目標的階段性與目的性的統一。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條件不僅是對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更是對共產主義社會前景的階段性實現。

綜上所述,共同富裕思想實質上是一種變革生產關系的思想,其倫理主體始終是全體人民。同時,共同富裕是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階段性目標,最終指向共產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盵22]因此,共同富裕思想的價值論邏輯回答了共同富裕是為了誰的問題,共同富裕思想的倫理主體來源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是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在倫理主體方面的繼承和發展。

三、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當代價值

“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盵12]206理論不在實踐中予以實現,理論就始終無法超出思辨的范疇而被束之高閣。市民社會理論只有在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延展和實踐指引上發揮作用,才能實現真理的價值尺度。同時,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又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前提。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著人民對生活富裕的渴求,不平衡不充分意味著人民對共同與平等的追求。只有正確回應這一主要矛盾,才能使社會得到發展,使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實現??梢?實現共同富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經之路,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對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內在邏輯的梳理與解構最終必須既要指向實現共同富裕,更要指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才能真正實現其現實意義。

第一,共同富裕的本質是對固有物質利益關系的肅清。盡管共同富裕思想要求物質與精神雙方面都富裕,但歸根結底,物質上的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只有當物質上的共同富裕實現時,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才具有實現前提。因此,對物質層面共同富裕的追求即是對固有物質利益關系的肅清。這也意味著,盡管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但是在推進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對一切不符合時代發展的物質利益關系進行變革。具體而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對物質利益關系的理清是對財富的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的改革。在占有形式上,要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既是對以私有制為主體的物質利益關系的肅清,又是共同富裕實現的前提,更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重要手段。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之間并不矛盾,對私有制為主體的物質利益關系的肅清也并不意味著在現階段對私有制的全盤否定。要認清公有制對實現共同富裕繼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兜底性作用,也要認清多種所有制對刺激經濟增長、保障共同富裕實現,繼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所有制形式,在厚植發展命脈的基礎上,逐步脫私向公,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分配形式上,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動態地由按勞分配向按需分配過度。在當前社會生產力尚未達到充分涌流以前,仍要以勞動作為衡量分配多寡的尺度,以分配調動生產積極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物質保障。同時發揮好政府的調控功能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充分發揮其高效分配優勢,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也要讓政府積極作為,監督市場中產生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現象,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彌補市場在初次分配中造成的有礙社會公平正義的缺陷,以稅收調節和社會捐助平衡財富分配的非正義,逐步推進以共同富裕為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

第二,共同富裕不只是對倫理主體在經濟問題上的關照,更是對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政治問題等現實倫理問題的關照。倫理主體的范圍擴展到全體人民,意味著共同富裕的關照范圍的全面拓展,是對滲透在社會中每個個體的一切社會關系領域的倫理問題的關照。因此,共同富裕并不只具有經濟上的富裕一個方面,它內在體現著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期盼。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除了提高物質倫理方面的公平正義以外,還要綜合考察現實世界的各方面倫理問題,始終以實現共同富裕的倫理主體的渴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方位、各領域解決人民密切關注的各種有礙公平正義的倫理問題,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現十四億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和社會整體現代化注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如果不能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需要,那么既不符合對共同富裕的追求,也無法實現我國的現代化目標。因此,維護社會公序良俗,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將依法治國滲透進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要不斷提升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確保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加強社會面法治宣傳,努力提升全民法律素養,提高人民法治意識,讓憲法精神深入人心;提高司法人員的執業能力,深化專業人員對法律的正確理解,防止對法律的類推解釋,影響司法公正,破壞司法公信力。以依法治國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共同富裕實現之基,推進奉公守法的中國式現代化。

第三,共同富裕必須由科學理論武裝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來自于中國人民,是立足于中國大地的無產階級這個倫理主體的進一步擴展,具有更廣泛的主體內容,具有更深層次的主體意蘊。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武裝全黨,使全黨上下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真正做到了不僅在組織上聯合起來,更是在思想上聯合起來,真正做到了為共同富裕實現提供保障。在共同富裕推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為行動指南,更好地保障共同富裕實現。其一,在黨內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黨員的歸屬感與使命感,不斷統一全黨思想,使全體黨員始終緊密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其次,加強黨內的理論教育,提高全體黨員的理論素養,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全黨,為全黨披上堅實的理論鎧甲、點亮思想火炬。最后,進行全黨思想教育時,要堅持將正面典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對照正面典型,要讓黨員同志找差距、補不足、緊靠攏。面對反面案例,要使全黨曉對錯、思己過、令毋做。以科學理論武裝全黨的同時,提高全黨的思想高度,確保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猜你喜歡
普遍性生產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論哲學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體內的塑料微粒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