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視域下的文化殖民主義批判

2024-05-10 08:56李包庚吳藝瑾
關鍵詞:殖民主義殖民文明

李包庚,吳藝瑾

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是一部西方霸權史,殖民主義正是以西方中心主義為核心的霸權文化的生動體現。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文化領域成為當今世界殖民擴張的新舞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西方文明視作文明中心,以同化其他文明的方式論證西方文明的優越性,其憑借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信息媒介技術,通過多種文化滲透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并進行文化擴張,導致民族國家的文化體系與文化自信遭受破壞,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發展遭受逆轉。

事實上,全球化進程是一個多元的、多維的過程,是各種文明求同存異的互動過程,各種文化與文明相互聯系與依賴,“任何對其一元化或簡單化描述的企圖都注定要落空”[1],任何以殖民主義為目的的文化同質化行為也都會湮滅。

一、傳統殖民主義向文化殖民主義轉變的歷史背景

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興起,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以暴力和血腥形式存在的傳統殖民主義已經湮滅,溫和且隱蔽的文化殖民主義從幕后走到了幕前。

(一)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開始對外擴張。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滿足本國工業發展的需求,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殖民擴張,對殖民地進行軍事侵略、政治壓迫、經濟掠奪以及文化閹割,給殖民地國家與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二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對西方老牌殖民國家的地位造成了沖擊,且它們曾展開的殖民行動也遭到了批判。與此同時,海外殖民地的民族意識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逐漸興起。亞非拉地區的原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脫離殖民束縛,相繼取得了政治獨立。埃及人民對英法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抵抗,伊拉克人民成功捍衛了革命成果,非洲國家陸續獨立,拉丁美洲的親美獨裁政權也相繼垮臺。這些變化體現了全球范圍內民族獨立浪潮的不斷高漲,非洲不再是黑暗大陸,拉丁美洲也不再是美國壟斷集團的附屬物。在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不斷發展中,殖民主義的囂張火焰逐漸被熄滅,傳統的殖民主義也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二)舊式殖民方式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

由于二戰后爆發了一系列民族獨立運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以軍事侵略、政治壓迫、經濟掠奪為代表的舊式的殖民方式也不再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首先,軍事侵略不適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在舊殖民時代,殖民者曾采取發動戰爭、侵占領土并要求賠款等方式對殖民地進行侵略,但在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暴力的軍事侵略備受譴責,在國與國之間產生利益沖突時,和平協商成為更被認可的協調方式。其次,政治壓迫不符合多極化的時代背景。在舊殖民時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自身的政治制度默認為完美的、優越的制度,并以此對落后的殖民地國家進行政治上的壓迫與操縱。但是如今,發展中國家不斷崛起,社會主義制度也在一次次的考驗中證明了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多極化的趨勢不斷增強,政治壓迫的可操作性也在逐步降低。最后,經濟掠奪不符合國際貿易的準則。世貿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其成員之間的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絕大多數,該組織旨在在參與貿易的各國之間地位平等基礎之上建立完整的多邊貿易體系,經濟掠奪顯然不符合國際貿易的準則,舊式殖民方式在當今時代已然難以為繼。

(三)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愈發重要

習近平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盵2]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大國的發展都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隨著時代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傳統硬實力間的競爭逐步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國家間日益激烈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競爭。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影響國家創新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成為國家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重要因素。因此,隨著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越發重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文化滲透作為突破口,開啟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以隱蔽的方式推行其文化產品與價值觀念,從而在文化與思想上影響并同化他國,延續著殖民主義。

二、文化殖民主義的本質與特征

文化殖民是一種以大眾為主要對象,在隱性文化滲透中全方位立體化開展的殖民活動,目的在于滲透文化,從而攫取政治和經濟利益。它形態溫和、滲透方式隱蔽,是西方中心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化身。

(一)文化殖民主義的本質

1.資本主義獲取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

殖民主義的邏輯內核是資本的運行,是對于經濟政治利益的無上限追求。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為了開拓“世界市場”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運用種種方式去突破任何民族國家的制度與政策屏障,全面消滅民族國家的獨特性,形成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同質化發展態勢[3]。他們力圖“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4]404,并“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4]405。也就是說,文化殖民主義“是與政治經濟的達爾文主義相關,由民族國家構建和培養的幻象的產物”[5]。在文化殖民的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滲透文化與傳播價值觀以影響、顛覆甚至代替其他國家的價值標準與文化體系,從而確立和鞏固自身在全球的文化主導地位,推動其他國家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西方的意志與利益思考和行事[6],并服從西方經濟和政治利益,進而維護“中心—邊緣”的政治經濟格局。

2.西方中心主義在文化領域的體現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力量,從最初的掠奪資源逐漸演變為全面征服和占領殖民地。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加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自身的認同感,并催生了西方對世界的優越感,形成了以至上性和主導性為特征的西方中心主義。文化殖民主義實質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變種,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文化殖民的目的在于實現世界的文化西方化、西方的文化普世化,從而形成以西方文化為價值標尺的一元文化體系[7]。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立足于“中心—邊緣”的世界政治格局,以不平等的態度強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單向地向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輸出,企圖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隨著文化殖民程度加深,在經濟和政治上本就處于弱勢的國家最終可能會失去其文化主權乃至國家主權,成為和平演變的對象。

3.殖民主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延續

西方中心主義的理念決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放棄殖民,時代背景的更替不會使殖民活動消失,只會讓殖民主義得到新的外殼。舊殖民時代,文化侵略和擴張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入侵、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而產生的副產品,文化滲透屬于殖民主義的附屬形式。二戰后,血腥暴力的殖民擴張已難行其道,傳統的殖民主義被迫退出了歷史舞臺。事實上,“全球化的過程本身也創造了自己的帝國主義”,“假如全球化將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現象,那么它就要通過殖民主義”[8]來實現,所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轉而通過文化殖民以維護既得利益,文化殖民從附屬形式上升至主導形式,以更加“文明”的方式持續向世界各國滲透,尤其是向廣大發展中國家隱性滲透,其危害不亞于舊殖民時期的暴力殖民,文化殖民主義只不過是殖民主義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延續。

(二)文化殖民主義的特征

1.以大眾為主要對象,不易防范

受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早期文化殖民主義的滲透對象主要定位在精英階層,例如黨政官員、有識之士和公眾人物,讓其成為西方世界的代言人,并充當西方人與本地人之間的中介,以此實現文化擴張。但由于其接觸壁壘較高,西方勢力由針對社會上層人士轉為針對普通社會人群[9]。一方面,強化大眾文化輸出。大眾文化包括電影、電視、餐飲、時尚等各種文化產品和服務,緊密聯系著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通過運用針對大眾的傳媒手段和推廣方式,以及大眾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巨大需求和接受程度,來推動西方文化和政治觀點的輸出和傳播。另一方面,以青少年群體作為滲透的主要對象。以美國為例,在布熱津斯基看來,“美國文化雖然有些粗俗,卻有無比的吸引力,特別是對世界各地的青年而言。所有這些使美國具有一種任何其他國家都望塵莫及的影響”[10]。事實上,青年群體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處于社會化過程中,青年既代表著積極的力量,也兼具有反叛的特質。他們是新生事物與新生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容易對本土文化產生逆反情緒的群體。因此,基于這一特質,將青年群體視為文化殖民的關鍵滲透對象是高效且低成本的選擇。

2.依靠隱性文化滲透,不易遏制

舊殖民時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殖民手段是軍事侵略、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是強硬的、顯性的殖民,是對物的掠奪。但在全球化中,在知識經濟極為重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里,殖民主義褪去強硬的外殼,轉而通過文化產品作為其依托,以隱性文化滲透的方式,向東方世界推行其文化理念,達到殖民的目的,這是一種溫和的、隱性的殖民,是對精神的掠奪。隱性文化滲透的實質是軟權力的表達,“軟權力”是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耐提出的概念,即一個國家能夠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力來達成本國的文化與意識形態訴求的能力?,F實生活中的隱性文化滲透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電影、電視劇展現本國的經濟實力以及紙醉金迷和高端奢華的生活,在物質上引發他國青年對于美國的向往;第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價值觀滲透至文化產品中,如美國通過電影宣揚英雄主義,通過肯德基、麥當勞類快餐宣揚快速的生活節奏,韓國通過選秀綜藝宣揚娛樂至上等,諸如此類的價值觀被包裝在文化產品中,在精神上潛移默化影響被文化殖民的大眾??梢?,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文化殖民更為隱蔽且悄無聲息,滲透過程順暢且不易遏制。

3.全方位多元化滲透,不易阻塞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相互交織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西方國家的文化殖民活動得以更深入地滲透至被文化殖民國家的社會各領域,在傳播的內容上也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新特點。在政治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力宣揚自身的政治制度、人權制度、政黨制度以及其他的規章制度等,傳播民主自由、人權至上、黨派爭斗等思想理念,意圖在政治領域占領制高點。在經濟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經濟全球化推行市場經濟,通過剝奪資源以獲得廉價資源,通過剝削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通過構建貿易不平等的體系以維持經濟特權,由此獲取更多的利潤和市場份額。這一系列行為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也為美國價值觀念的傳播奠定了根基。在文化領域方面,通過傳播自身的思想文化、精神、道德倫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滲透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從而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種文化殖民活動對于被殖民地國家和地區來說,往往會導致其自身文化的衰退和失去獨立性,以及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和追隨。在這個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思想和文化領域的殖民活動,進一步鞏固和擴展了自身的全球統治地位。由此可見,文化殖民的內容涉及范圍廣泛且系統,覆蓋全面,在滲透過程中不易阻塞。

三、全球化視域下文化殖民主義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殖民活動呈現出不減反增的態勢,在文化殖民活動中,西方國家炮制出了一套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體系,通過有形的“外殖民”活動破壞民族國家的文化體系,通過無形的“內殖民”活動消解民族國家的文化自信,以文化的同質性消解文化的多樣性,最終導致世界文化的逆向發展。

(一)通過外殖民活動破壞民族國家的文化體系

外殖民與內殖民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外殖民是外部施壓式的殖民,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我”對殖民“他者”施加的權力技術[11],通過軍事侵略、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等手段,占領、壓迫和剝削弱小國家、民族和落后地區,將其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行為[12]。內殖民則是在殖民活動的過程中,殖民地人民產生“自我殖民化”的心理。在文化殖民的過程中,外殖民與內殖民相伴隨,導致民族國家深陷于文化陷阱中。對于愈演愈烈的文化擴張,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作出了科學的預見: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4]40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文化產品為依托,通過隱性文化滲透的方式向東方世界推行西方文明理念并開展文化殖民,導致被文化殖民國家的文化體系遭受破壞,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文化元素多元化,元素之間呈現出雜糅狀態。如日籍學者加藤周一在《雜種文化》中將文化劃分為純種文化與雜種文化,并且將日本的文化歸為雜種文化,認為日本文化是現代西方與傳統日本的混合物[13]。此處的雜種文化并非貶義,而指的是不同文化混合在一起的狀態。日本是明顯受到文化殖民主義浸染的國家,中國文化、歐美文化以及日本的傳統文化相雜糅,共同構成了日本文化當前的形態,雖然不至于雜亂無章或涇渭分明,但是由于難以區分出主次導致其文化結構的支撐性不足。第二,文化自主性被削弱,文化自卑感強烈。韓國作為東亞另一受到殖民主義浸染的國家,文化自主性較弱,在進行語言表達與藝術創作時都更為依賴外來文化。由于自身文化的貧乏以及渴望得到認同,韓國文化抄襲現象頻發,文化自卑感強烈??偠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強大的文化產業體系和傳播媒介壟斷權,輸出滲透西方文明理念,嚴重破壞民族國家的文化體系,威脅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

(二)通過內殖民活動削弱民族國家的文化自信

在有形的外殖民發生時,內殖民也已悄然出現。受到文化殖民活動影響的國家產生了“自我殖民化”的問題,即“西方的東方主義論述已經影響甚至主宰了東方人對于世界及對于自己的想象”[14]。這實質上就是外部施壓式的殖民轉化成為了內部自我接受式的殖民。而這一轉化的結果便是民族國家對本國的文化認同感減弱,對西方文化過度擁護,國家的文化自信也隨之消解。首先,后殖民國家對本國的文化認同感減弱?!拔幕J同”從屬于社會認同,是人們對所屬的共同體或社會文化環境所形成的自覺意識,是對整個文化所展現出來的整體價值觀的認同[15]。在文化殖民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迫后殖民國家被動接受其價值觀念,形成價值認同,并且制造雙方文化的尖銳對立,相對地,后殖民國家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感會減弱,比如我國的香港地區因為遭受過殖民,并且現在仍在遭受西方的文化滲透,因此香港大部分青年崇洋媚外的心理比較嚴重,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度低。其次,后殖民國家對西方文化產生了過度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話語權被不斷增強。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國際受認可的電影電視音樂評價體系,如奧斯卡、格萊美等,由歐美國家建立,且以歐美國家的審美為標準;第二,國際學術評價體系呈現西化傾向,認可度高的期刊往往是歐美國家的期刊;第三,國際人才評價體系呈現出崇洋化,如重視國外的人才引進以及過度重視留學經歷??偠灾?,在外殖民發生時,內殖民也在悄然發生。在自我殖民化的過程中,后殖民國家主動甚至積極地接納殖民文化的行為,也許比外部施加強大壓力所推動的殖民化有更大的殺傷力。

(三)通過文化的同質化破壞全球文化的多樣性

習近平指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盵16]事實上,2001 年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尊重,以及維護不同文化的獨立性的決心[17],文化多樣化早已形成格局。這意味著,世界文明應該是以多樣化存在的,每種文明都有自身存在的意義。然而,由于資本邏輯的驅使,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政治利益,其依靠自身的霸權地位,通過文化符號系統的強勢傳播[7],試圖用他們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同質化世界文化,意圖用西方的話語表達方式和發展模式覆蓋全世界。湯林森在《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也指出,“用特殊取代普遍,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意識形態策略”[18],其認為,基督教以人類代言人自居實際上是對其他宗教義理的否定。同樣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自身文化視作最高級的產物,也是對于全球其他文化的否定。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貿易、金融、媒體等方面占據著主導地位,西方文化更容易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和塑造其他文化形態,進一步加劇了文化同質化的趨勢。這種隱蔽的文化殖民主義蔑視了其他文化的力量,威脅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消解著不同文化的存在意義。

四、應對文化殖民主義的策略

舊殖民時代的終結并不代表殖民主義就此消失,殖民主義只是換之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表現自我。從當前的國際局勢看,只要西方大國不停止擴張,殖民主義就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臺[19]。在席卷全球的殖民主義浪潮中,我國應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抵御文化滲透與殖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重塑世界文明交往形態。

(一)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抵御文化滲透與殖民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20]43。對于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馬克思曾經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 年手稿)》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21],蘇聯解體就是典型例子。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也曾認為經濟力量和意識形態的較量在21 世紀將成為決定性因素?,F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通過意識形態的滲透以實現和平演變的目標,給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帶來巨大挑戰,因此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迫在眉睫。

第一,掌握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蘇共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蘇聯建立到蘇共二十大召開之前,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且牢牢掌握著黨對于意識形態的領導工作權,然而蘇共二十大召開后,蘇共逐步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放松了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22],從而催化了蘇聯的解體。因此,以蘇為鑒,中共應始終掌握住黨對于意識形態的領導工作權,把握住高校、新聞媒體和網絡等意識形態的前沿平臺,建構意識形態宣傳的堅強陣地。首先,加強黨對于高校的領導,通過思政課理論教育與理論宣講,使青年學生加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其次,堅持黨性原則,加強對媒體內容的監管和評估,及時糾正和批評偏離正確導向的報道和言論,鞏固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塑造主流輿論的新格局。最后,加強網絡治理,激發網絡媒體的正能量,讓網絡成為意識形態宣傳的堡壘。

第二,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確保意識形態的統領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盵20]16因此,必須推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興黨興國。具體而言,“兩個結合”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一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之“的”,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相適應,從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抓住機遇,化解風險,實現目標;另一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獲得在中國發展的民族形式,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偠灾?,“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領地位的重要保障。

第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意識形態的安全建設。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價值體系中最基礎和核心的部分,對國家或民族的影響深刻且持久,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缺乏核心價值觀念的引領,就極其容易成為一盤散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與我國進行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從未放松過對我國的文化滲透,因此,必須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化解西方文化殖民的蠶食鯨吞,避免在文化滲透的浪潮中丟失民族自信心、消解民族凝聚力。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23],“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4],文化自信與國家發展及民族存亡直接相關,一旦一個民族摒棄自己的民族傳統或被另一個民族的文化所征服,該民族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因此,為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必要性。

第一,在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文明奇跡的價值中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盵25]縱覽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發展歷程,雖然期間歷經朝代更替、時代變遷、外族入侵與文化輸入等嚴峻考驗,可是中華文明依然延續至今,接續不斷地創造著燦爛文化,它所涵括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藝術成就、語言文字形態以及經典著作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藏,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中華民族扎根五千年,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對炎黃子孫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具有超越歷史的永恒性,即使經歷歲月蹉跎和風雨沖洗,也依然引領風騷、璀璨奪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6]260,它擁有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及文明都不可替代的寶貴價值,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也是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第二,在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作用中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路徑。在治國理政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26]164的精神特質被視作治國理政重要思想的文化資源。在發展理念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啟迪了當今中國堅持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7],為中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在社會治理中,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等,都強化了社會的公序良俗[2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其豐厚的內涵和精神品質支撐與滋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社會帶來凝聚力和文化自信,還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支撐和智慧,同時也為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成為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在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解全球性問題的作用中堅定文化自信。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全球性的難題涌現出來,包括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能源短缺、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恐怖主義等,這些問題事關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貴和尚中思想為核心,強調天人合一、善解能容、和而不同的理念,對于解決全球性難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理念能夠為化解生態危機,推動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善解能容”與“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夠為世界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問題提供借鑒,從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在化解世界性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展現出日漸顯著的影響力。

(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重塑世界文明交往形態

世界史幾乎就是西方爭霸史與殖民史,近代中國在“殖民”“霸權”的權力結構中備受壓迫,因此,哪怕如今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頗具影響力,但中國也從未意圖稱霸,而是致力于打倒非正義的權力結構,破除非正義的文明交往形態,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第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46,強調了文明交往的重要性?!豆伯a黨宣言》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薄案髅褡宓木癞a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盵4]404這些論述都深刻闡述了各民族交往的普遍性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交往的世界性。事實上,人類的社會本性與生存需求催生了交往,帶來了文明的融合與碰撞。只有通過交往,才能讓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交融成為可能,從而創造出新的思想和文化形態。相比之下,封閉隔閡只會使文明發展失去機遇和動力,束縛著文明的創新和發展。因此,與其閉門造車,不如打開大門,擁抱多元的世界文明,以文明的交流超越文明的隔閡,切實應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促進人類的和諧共處。

第二,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塞繆爾·亨廷頓認為世界文明主要分為八大文明,不同文明之間因差異產生裂痕從而引發文明沖突,文明沖突擴大化后會替代原本的世界沖突,簡而言之,“文明間的對抗才是現在和未來世界格局的‘最本質狀態’”[29]。但事實上,世界文明因多元而瑰麗,如習近平指出:“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盵30]應該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帶來的暴力與傲慢偏見,要始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在包容不同國家異質文化的基礎上增進理解,建立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認同[31],推動不同文明在互相借鑒中協同發展。

第三,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當前,以“普世價值”“文明優越”等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義論調仍活躍在世界舞臺,西方國家憑借強大的政治控制力、經濟競爭力和軍事威脅力,在文化交流中處于絕對主導和支配地位,由于對文明優越論的信奉,其在吸納、改造其他文化時始終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態度。賽義德在《東方學》2003 年版的序言中也曾提及:“以人類必須創造自己歷史的這一世俗觀念為基礎的反思、辯論、理性爭論和道德原則已蕩然無存并已為抽象的觀念取代,這些觀念高唱美國或西方例外論,貶低實際背景的適用性,嘲笑鄙視其他文化?!盵32]但是,人類文明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互鑒,馬克思曾經用“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色彩差異”[33],指稱文明形式的多樣性。在文明交流中,主體只有拋棄唯我獨尊的心態,尊重不同文明,才能實現文明的共同發展。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34]沒有任何一種文明能取代另一種文明,文明是因其獨特性而非同質性而美麗。

結語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披著文化外殼的殖民主義幽靈在世界各地游蕩。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每一個國家必然會被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并依靠全球化推動自身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世界體系中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靠自身的政治經濟優勢,通過全球文化殖民來實現資本的擴張,后發國家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會遭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殖民威脅。對于后發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既推動自身發展,又規避文化殖民的危害,成為后發國家亟需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中國應該在順應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抵御文化滲透,筑牢文化安全底線;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重塑世界文明交往形態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猜你喜歡
殖民主義殖民文明
請文明演繹
帝國視閾與殖民主義電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風景
漫說文明
殖民豈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莊和神秘字符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東北淪陷時期日本的殖民宣傳
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
終極真人秀:瘋狂的火星殖民計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