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習難點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策略分析

2024-05-10 06:59董曉宇
課堂內外·初中教研 2024年3期
關鍵詞:革命文化教學策略

董曉宇

摘? 要: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有其獨特的育人價值,但部分學生因不了解課文所描寫的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而難以深入體會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更難與自己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這不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精神。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歷史事件、人物經歷和現實生活等,幫助學生讀懂內容、體會情感、促進思考。

關鍵詞:革命文化;語文課文;教學策略

一、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編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在語文教材中,以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的選文比例應為60%~70%,因此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的選文就有34篇(不包含快樂讀書吧、閱讀鏈接和魯迅單元的課文),占據全套教材課文總數的10.67%。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從內容上看,體現了循序漸進;從形式上看,呈現出豐富多元。例如,低年級主要以人民領袖、英雄人物故事為主,通過故事表現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優秀品質,如《鄧小平爺爺植樹》《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中年級適當增加了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比重,有的盡管依然是革命領袖或英雄人物的故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英雄雨來》,但課文內容及其承載的價值開始指向國家、社會層面,編排形式開始走向革命文化主題單元;高年級則編排了更多以革命文化題材為主題的單元,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責任與擔當”,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記在心里”,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理想與信念”。這些內容除了以選文的方式進行呈現,還通過課文插圖、閱讀鏈接、課后習題、單元導語、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來呈現,有讓學生查找資料,和同學做一份手抄報這樣的實踐作業,也有采訪革命英雄的實踐活動。

二、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特點

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因民族性、時代性、政治性等特點,有其獨特的育人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革命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因此,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有其鮮明的價值取向,獨特的育人價值,強大的育人功能。學生學習這些課文,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不但能從革命者的英雄事跡中感受到他們堅貞不屈、英勇頑強等精神品質,還能感受到他們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之情,從而受到革命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賡續革命精神,引導學生向革命先輩學習,讓黨的光榮傳統能夠賡續永傳;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與對國家的認同,使學生更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塑造時代新人,教育學生不忘歷史的同時,鼓勵他們學習先進文化,立下宏志,長大后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奮勇爭先。

三、學生學習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難點

(一)對背景知識缺乏了解

由于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所蘊含的深厚革命文化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課文所描寫的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距離感,因此學生對文中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人物經歷等缺乏了解,不知道的相關知識多,進而對重點詞句的學習理解便容易停留在表面。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情感的深入體會等。

例如,在理解《長征》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時,如果學生不了解長征的路線、途中的各種艱難險阻,是不能深入理解“遠征難”的,也就不能更好地體會到“不怕遠征難”所表現的大無畏精神;在理解《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局勢越來越嚴峻”時,如果學生不知道1927年李大釗被捕前發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等歷史事件,就不能真正理解“嚴峻”,理解李大釗當時所處的危險境地,不知道“南昌起義”的偉大意義,就不能理解他所做工作的重要意義,不能理解為什么他說不能輕易離開北京,也就不能深入體會李大釗堅定的理想信念。

(二)對精神品質難以深入理解

學生在學習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時,要想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價值,離不開對人物品質、精神的體會。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關注事件、人物言行等,卻只能淺表地體會到人物品質,不能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經歷等深入體會到支撐人物行為的是其崇高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等。

如學習《長征》,學生大多能體會到紅軍的英勇無畏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但“紅軍戰士為什么能這樣”“他們的精神意志來自哪里”卻是學生讀不懂的;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學生通過關注人物的言行、神態、外貌等,可以較好地體會到李大釗的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等品質,但“李大釗為什么能這樣”“李大釗為什么不離開北京”等問題卻是學生讀不懂的;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能通過文中事件感受到“中華不振”,但“中華不振”的原因,以及課后鏈接的周恩來詩中所寫的“邃密群科濟世窮”卻是學生讀不懂的。

(三)難以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

2022版課標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币虼嗽趯W習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時,學生要賡續革命精神,涵養家國情懷。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難以從對某個革命領袖、某個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質、崇高理想的感悟等方面想到一類人,即共產黨人、革命者的精神品質、崇高理想,從而思考如何深入理解革命精神;難以從革命年代想到當今社會、想到自己,從而思考如何傳承革命精神。

如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資料理解了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卻難以聯系自身,深入思考自己的讀書目的、夢想等與祖國、民族的命運有什么關系。

四、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策略

基于以上關于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學習的難點分析,本研究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在“梳理與探究”這一課程目標板塊中提出的“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以及在總目標中提出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結合歷史事件,理解內容

一是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理解上的難點,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內容,縮短學生生活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間的時空距離;二是指導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用不同方式進行整理;三是搭建支架,指導學生從搜集的資料中通過分析提取信息等。

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中,學生的難點在于對“中華不振”的深入理解。四年級的學生借助已有的閱讀經驗,能夠聚焦文中事件“周恩來聽伯父說租界被外國人占據,中國人只有繞道走”“周恩來看到中國女人被外國人欺侮,卻反被中國巡警訓斥”,抓住關鍵詞淺表地理解“中華不振”就是國土被占,人民被欺,卻因不了解歷史背景而不能深入理解國家、人民的苦難與屈辱。學生不明白“中華不振”的原因,也就不能真正體會“中華不振”四個字的沉重,不能真正體會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搜集清朝末年的相關歷史事件,如戰爭、割地、賠款等,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體會“中華不振”。

如果教師能提供學習工具,搭建支架,讓學生有目的地搜集相關資料,指導學生用表格梳理“歷次戰爭及結果”,用圖片呈現被帝國主義瓜分的時局,并思考這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什么,結合看過的影視、文學作品等,想象當時的人民生活,學生就可以通過搜集、梳理、分析搜集的資料,再關聯課文內容,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結合人物經歷,體會情感

針對學生不能較好地體會革命題材課文中人物的情感這一難點問題,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人物的革命經歷走進人物內心,探究人物行為背后的原因,從而體會并理解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

例如,在《梅蘭芳蓄須》中,學生很難理解梅蘭芳為什么寧可遠避香港,賣房度日甚至打針裝病險些丟了性命也不答應日本人的要求。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搜集梅蘭芳的藝術影響力、梅蘭芳的愛國事跡等,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梅蘭芳如果登臺演出意味著什么,就能理解為什么梅蘭芳寧死也不登臺的愛國情感、民族氣節。

在《十六年前的回憶》中,針對學生很難理解的李大釗為什么明知有危險還不輕易離開北京等問題,如果學生能通過搜集資料,結合李大釗的相關革命經歷,如參與領導“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組織等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等,就更能理解他為什么能將生死置之度外,以及他心中充滿的革命必將勝利的信念。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當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和結合背景資料深入理解了“中華不振”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青年時代的周恩來去日本求學時所寫的詩句,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理解詩句的意思,思考人物行為背后的原因,學生才能進一步明白周恩來在詩中所寫的“邃密群科濟世窮”的意思,也才能真正讀懂他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

(三)聯系現實生活,促進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學生要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自信?!睂W生通過學習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除了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從革命者身上感受到他們的崇高精神品質、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之情外,還應從中受到革命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聯系現實生活,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因此,體會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的精神內涵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由課文故事聯系現實生活,由故事中的人物聯系自身實際。這樣的聯系讓閱讀更深入,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更能促進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除了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深入理解“中華不振”,從而理解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外,還需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少年,自己為什么而讀書,從無數革命先輩為祖國為民族而努力奮斗,實現夢想的事跡中,認識到個人的命運是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個人的夢想與國家、民族命運相融就能煥發驚人的力量,從而真正在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在學習中理解并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在《小英雄雨來》中,學生在抓住雨來智斗鬼子時的表現,體會到雨來很勇敢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雨來為什么能在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甚至毒打時都能堅定地說“沒看見”,從而理解雨來心中的信念,同時發現,成為一位英雄,僅有勇敢和堅定的信念還不夠,還需要有與敵人斗爭的本領。而后,學生再將這一學習結果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形成對“英雄”這一概念的理解,即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勇氣,也要有本領,在面對挑戰時,才能真正成為英雄。

再如,教授了《金色的魚鉤》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采訪老紅軍,讓學生親耳聽一聽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教學了《延安,我把你追尋》后,教師帶領學生打卡紅色地標,手繪紅色地圖,追尋紅色足跡,親身體驗紅色精神的偉大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能夠寓教于樂,知行合一,加深學生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成長自覺地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李吉銀. 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的育人價值及教學策略[J]. 教育視界,2021(20):4-9.

[2]朱建麗. 強化“三個意識”,教好革命文化題材課文[J]. 小學語文教師,2022(06):68-70.

[3]徐啟芝. 長文短教的三個聚焦點[J]. 小學教學參考,2019(33):18.

[4]陳先云. 談談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的編排及應注意的問題[J]. 小學語文,2017(12):14-19.

[5]許淑家. 審美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革命傳統題材作品的教學策略[J]. 名師在線,2023(19):59-61.

[6]田苗.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教學初探[J]. 青海教育,2023(03):45.

(責任編輯:石子靜)

猜你喜歡
革命文化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舞蹈教學策略之我見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策略
新時期我國革命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文化自信的學理與增強路徑
試論革命文化對文化自信的作用
紅色革命文化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動策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