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食物觀的堅實基礎、重大意義與實踐路徑

2024-05-10 23:00生忠軍何盛洲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總體國家安全觀糧食安全

生忠軍 何盛洲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從國家安全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觀,對于破解當前糧食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大食物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糧食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統一關系的繼承和發展。樹立大食物觀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建設健康中國、保障好國家糧食安全。新時代,要堅持系統思維,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開發和利用食物資源,為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物質保障;要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走國際合作道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大食物觀;糧食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睒淞⒋笫澄镉^要求開闊思路,合理開發山水林田湖草資源,不斷優化食物結構,擴大食物供給。樹立大食物觀將更好地推進我國糧食安全和永續發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多元食物消費的需要,對于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大食物觀的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食物觀是大食物觀形成的理論基礎,回應新時代食物問題的挑戰是大食物觀形成的現實指向。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食物觀為大食物觀的生成提供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高度重視食物生產,將食物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突出強調了糧食生產力的提升為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可能。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為了“創造歷史”和“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人類社會歷史的演進與人的生產勞動緊密相關,而在人的生產實踐中,為了滿足自我需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生產處于基礎性地位。從消費的意義看,在人的消費中,生活資料的消費是最為基礎和根本的。因此,食物的供給和消費就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從社會勞動分工看,馬克思指出:“社會上的一部分人用在農業上的全部勞動必須足以為整個社會,從而也為非農業勞動者生產必要的食物;也就是使從事農業的人和從事工業的人有實行這種巨大分工的可能?!边@表明,社會分工的發展以及生產力的進步,需要以糧食生產的不斷擴大為基礎。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人本質的真正復歸,使人自身占有自己的勞動,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人的生命與健康,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食物觀為踐行大食物觀提供實踐經驗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并因時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食物策略,帶領人民走過了“養活中國”壯美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而且需要解決衣服、砂糖、紙張等項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 竹等的供給問題?!痹谏鐣髁x革命和建設時期,食物充足是維護國家安全和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根本保證。毛澤東同志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改革開放初期,伴隨著我國生產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展以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中國共產黨對糧食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有了進一步認識。鄧小平同志提出:“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苯瓭擅裢菊J為,食物“直接關系到人民和國家的安?!?。胡錦濤同志強調:“如果人民群眾吃飯問題沒有保障,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边@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這一系列重要論斷為新時代推進大食物觀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指導。

二、新時代大食物觀的重大意義

樹立大食物觀是順應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變化,在確保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基礎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維護好糧食安全的客觀要求,是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一)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強大動能

助力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一是有利于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大食物觀提倡利用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管理方法,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著力推進生物育種技術、耕作技術、數字化管理等方面應用,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大食物觀倡導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和諧統一,通過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現代化發展方式,保護好土壤、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促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一是切實保障食品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高效運行。大食物觀強調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持續性,將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納入考慮范疇。通過建立合理的食品供應鏈,減少食物浪費、降低食品運輸成本等,提高食品供應鏈的效率。二是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大食物觀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對于農業強國的重要性,采取推動農村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創業就業等措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二)著力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大食物觀順應了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食物需求。一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大食物觀蘊含著人民至上的價值邏輯,這一思想豐富了生命倫理學的深刻內涵,在實踐中為世界糧食安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價值指引。大食物觀體現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樹立大食物觀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讓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二是有助于構建多元化的食品消費結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樹立大食物觀順應了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讓廣大人民群眾餐桌上的美味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守護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和幸福,不斷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食物消費需求。

將有助于國家安全的維護。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為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家安全的維護發揮著關鍵作用。大食物觀是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觀的戰略性轉變和歷史性演進的進一步彰顯,它拓展了傳統的糧食邊界,推動傳統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轉變。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樹立大食物觀保障國家在端穩飯碗上持續發力,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維護好國家糧食安全,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三、新時代踐行大食物觀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踐行大食物觀,合理開發利用東北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并舉的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大產業?!臂`行大食物觀要著眼于實現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和總體食物供給安全可控的目標前提下,豐富糧食供給的種類。這就是要從更廣闊的視角挖掘食物供給潛力,全方位地開發食物資源,多途徑地拓展食物來源,多層次地完善食物結構,維護糧食安全。

(一)統籌推進好農業現代化生產與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平衡發展

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生產與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平衡發展,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關鍵所在。一是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萍紕撔率锹鋵嵈笫澄镉^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生物技術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平衡人類社會需要與自然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著力推進種子培育、微生物科技以及其他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二是在全社會樹立食物消費新觀念,推動居民膳食結構優化與升級。在全社會范圍,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鼓勵減量、營養、健康、綠色消費,反對浪費食物。要在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基礎上,引領農業現代化向廣度和深度拓展。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優化糧食供給結構,不斷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三是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大力開發食物資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同的食物需求。

(二)系統推進自然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

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一是大食物觀強調資源利用的合理性。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生態系統間的有機統一,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出發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二是大食物觀強調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大食物觀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從農業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出發,推動糧食生產體系從以高產目標主導向以綠色生態為主轉變,依靠綠色技術緩解農業水土資源緊缺、降低農業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糧食綠色低碳生產。我國國土資源廣闊,資源類型豐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糧食,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又要向設施農業要產出,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

(三)著力推進國際合作

大食物觀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不斷拓展國內國際資源,保障食物供給,加強國際食物貿易合作。糧食安全關系全球穩定,關系到全人類的福祉。在踐行大食物觀方面,我國充分利用世界農業現代化技術推進農業生產。同時,積極參與世界減貧和保障糧食安全工作,為經濟較為落后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積極推動糧食安全合作,拓展我國糧食供給,為穩定全球糧食市場、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該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痹趪H合作過程中,各國要共同應對糧食安全領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形成堅強合力。要著力加強各國在育種、耕作、貿易上的相互合作,共同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維護好生物多樣性。我國積極擔當作為,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多邊平臺,積極分享糧食體系創新轉型的經驗,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

總而言之,新時代大食物觀是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應然之舉,是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內在要求,將有助于國家糧食安全的維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88.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

[6]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7]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8]新華社.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001).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

[10]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年終國際經濟觀察[N].經濟日報,2023-12-23(001).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

[責任編輯:李偉杰]

猜你喜歡
總體國家安全觀糧食安全
“一帶一路”戰略下西部高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基本特征分析
“新安全觀”下高校國防教育新形式探索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關于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思考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導向的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