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區

  • 清初的康區貿易管控及其原因探析
    控措施使得蒙古在康區的貿易范圍大為縮小,并以大量康區蒙古駐軍撤出為條件,再次換得有限的貿易市場。[關鍵詞]吳三桂叛清;清朝;康區;貿易管控中圖分類號:C9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23)03-0126-08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打箭爐榷關與漢藏貿易發展研究”(20XMZ007)、四川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資助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李志英,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歷史。四川 成都

    民族學刊 2023年3期2023-07-31

  • 明中后期朝廷對藏交通政策的轉變及影響
    傳統,開始以途經康區的川藏道作為正驛。明中后期的川藏官道,大致路線應為:出碉門,過打箭爐,然后往北行經今天的道孚、爐霍、甘孜、德格,至昌都,最后抵達拉薩。明代漢藏交通重心南移,是明王朝根據當時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各方面形勢的變化而作出的選擇。相較西北甘青地區的動亂以及所面臨的蒙古部族的威脅,川藏道途經茶葉產地,方便食茶的賞給,同時也有利于保護朝廷在西北的茶馬貿易。十五世紀中葉以來,明王朝在漢藏交通問題上的政策轉向,不僅改變了內地與西藏之間交通的格局,導致

    民族學刊 2023年2期2023-07-14

  • 20世紀上半葉康區政治秩序建構與社會制度的歷史選擇
    0世紀上半葉,在康區被整合進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的過程中,既有清末新政脈絡下的西康建省倡議,也有民國時期省制框架下的地方自治,還有康巴精英格桑澤仁的“民族自治”主張,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目前學界從中央與地方互動、邊疆族群政治、地方主體性等視角對上述議題進行了探討①相關研究成果可分為四類:其一關于西康建省的整體性研究,可參見黃天華《邊疆政制建置與國家整合:以西康建省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其二對2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2023-03-23

  • 民國初年康區交通建設研究 ——以尹昌衡康區交通思想為中心
    其中,對于其經營康區的經濟建設思想,除了《淺析民國時期西康的公路建設及影響》等幾篇論文略有涉及之外[1],更少有論及,遑論專題論文。 本文根據歷史檔案、當時報刊的記載,擬對民國初年尹昌衡發展康區交通的戰略思想,作一初步探索。一、民初尹昌衡發展康區交通戰略思想之歷史背景康區,清末民初以來,又習稱“川邊”“西康”“康藏(地區)”等。 康藏線,始自秦漢五尺道、牦牛道,一般認為是“茶馬古道”,包括了川藏線、滇藏線等,是連接西藏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重要孔道,也是重要的交

    民族學刊 2022年2期2022-11-21

  • 多民族交匯地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區域 ——康區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歷史基礎、獨特地位及示范作用①
    南橫斷山脈地區的康區,正是這樣一個民族聚居區之間重要的連接地帶,也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匯地區。本文擬以康區為例,試就多民族交匯地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地位與示范作用,作一初步探討。一、康區是入藏通道和明清以來中央經營西藏地方的前哨與依托,有擁戴中央、維護祖國統一的深厚社會傳統康區主要指今川西高原大部、滇西北高原及青藏高原東部一帶,行政區劃大致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果

    中國藏學 2022年2期2022-11-17

  • 建設新西康:民國時期劉文輝治康方略述論
    ,穩定了劉文輝在康區的統治,促進了康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康、藏關系改善,對于維護國家統一、鞏固西南邊防起到了重要作用。關鍵詞:劉文輝;康區;建省;經邊;對藏從1928年劉文輝以川康邊防總指揮職兼領康區到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前后十余載。在此期間,康區歷經諸多政治事件和戰事沖突。為了應對國民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以及康區本地政教勢力、社會輿論等挑戰,劉文輝陸續提出“以政翼教,以教輔政”以及“三化政策”等治康理念,康區政府的威信逐步樹立。西康建省后,作為新的行省,

    文史雜志 2022年3期2022-04-29

  • 調適與互動:清前期多康與衛藏區域之間的政教互動
    譯①,所轄地區為康區,即青海玉樹、四川甘孜、衛藏昌都及那曲等地。有元一代,西藏薩迦法王政權不僅統治著衛藏十三萬戶,也從政教兩個方面強力影響著多康②區域。對多康區域的政教影響,主要是靠帝師等薩迦派宗教首領的個人威望,而對多康最直接的管理者,是為薩迦政權派往多康的“朵甘思本欽”及“朵思麻本欽”。朱元璋建立明朝,在攻下元大都后,即命大將徐達、鄧愈、馮勝諸人率軍西征。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進克西部重鎮河州,元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鎮西武靖王卜那剌等率各自所轄吐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2期2022-01-01

  • 民國康區教育改良及其促進民族交融之意義 ——以《康導月刊》為中心
    ,內容廣泛,涉及康區社會各個方面。該刊創辦之時,正值我國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之際,隨著西康建省、抗戰后方向我國西南轉移,康區開始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該刊亦是在此國情之下創辦?!犊祵г驴分性S多文章對民國中后期康區教育的發展進行了討論,其中關于民族地區教育及其促進民族交融、強化國家認同的進步思想,對今天仍有一定啟示意義。一、康區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康區是三大藏區之一,自古受藏傳佛教影響,致使佛教寺院教育為其唯一教育。查壩調查情況顯示:“至于教育,則人民均不知教育為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年12期2021-12-16

  • 西方英文文獻中的近代康區女性
    與四川腹地之間的康區,他們在當地的活動范圍日益擴大,與康區藏族女性的接觸交流日益增加,留下了大量英文書寫的游記、日志、紀行和考察報告等。西人筆下勾勒的康區女性形象日漸完善,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康區女性美麗出眾的相貌、多元的婚姻狀況、吃苦耐勞的品性、聰慧能干的“阿佳”以及離群索居的尼僧等幾個方面。不過,由于觀察者身份背景、個人旨趣的不同,其考察角度、評述立場、看法、觀點等紛紜復雜,對康區女性的褒貶亦殊異。西方英文文獻中康區女性形象的塑造,既反映出西方世界對東方

    民族學刊 2021年10期2021-05-09

  • 何以為界:雍正時期川、滇、藏行政界域劃分與康藏治理
    界線,通過加強對康區①傳統上,藏族將其居住地域分為三大區域,即藏語三大方言區,包括“衛藏”“安多”“康區”。川西高原的大部、滇西北及藏東一帶即被稱作“康區”,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現今西藏昌都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部分操藏語康方言的地區。參見:石碩《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過程探討》,《中國藏學》2014年第3期,第51頁。的實際控制,強化了對康區的直接統治,使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02-01

  •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角度談康巴文化 ——基于格勒博士在德格的講座和訪談
    讀康巴文化,總結康區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創造了康巴文化,成為藏文化及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后強調要傳承和發展康巴文化,須借鑒歷史才能繼往開來。(一)再談康巴界定“康巴”的概念,有兩點很重要,一是歷史文獻根據,二是康巴人的文化生活習慣。從歷史文獻角度,根敦群培的著作非常接近現代學術研究,如《白史》不像《青史》《紅史》《王臣史》等,開頭首先有一大段祈禱文,而是直接進入正題,談藏族的起源、康巴的解釋,具有類似人文科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01-29

  • 論歷史學的康巴學 ——康巴學的譜系之四
    巴史學研究。隨著康區歷史逐漸成為康巴學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增長點,在相當程度上,康巴學也呈現出康巴史學的趨勢。當然,在康巴學的演進過程中,關于康區歷史的研究,一直都是一個重心:活躍于康區的傳教士關注康區史,關注西康建省的經世者關注康區史,走進康區的人類學家也關注康區史。從更加普遍的立場上看,歷史乃是知識生產的重要資源,任何范式的康巴學研究,都不可能完全避開康區的歷史。否則,你既不可能理解康區的現在,更無以預測康區的未來。但是,重視康區的歷史是一回事,立足于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1年1期2021-01-28

  • 覺巴多吉藏傳佛教造像藝術淺析
    地區(以下簡稱“康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當時的吐蕃名僧,也是藏傳佛教“七覺士”之一的毗盧遮那在吐蕃王朝傳播印度留學帶來的密宗佛法。但是此舉受到早期吐蕃佛教和原始苯教的排擠。由于受到雙方的壓力,毗盧遮那不得已離開吐蕃進入康區。在康區毗盧遮那廣收弟子,興建寺廟,這標志著藏傳佛教正式進入康區。隨后,因為朗達瑪滅佛運動,導致大量吐蕃僧人進入康區,自此康區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生存發展的重要地域。[1]藏傳佛教在康區的發展,也讓藏傳佛教的造像藝術在康區扎根生長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11-09

  • 康區“三魔女”,還是“康區三度母”?
    ]二十世紀上半葉康區三位著名婦女精英甘孜的孔薩·央金堪珠、德格的夏克· 澤旺志瑪和瞻對的甲日·其美志瑪在康區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們之所以獲得權力,是因為康區的傳統習慣法以及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法律都允許婦女在一個家族沒有男性繼承人的情況下繼承名號和土司或頭人的地位。為了獲得和鞏固政治地位,她們往往陷入多方勢力的權力爭斗中,這些勢力包括其家族中的男性、來自其它家族的男性、地方軍閥、中央政府,有時還有西藏地方政府。研究揭示了正是康區在夾縫中生存的各土司統

    民族學刊 2020年3期2020-07-20

  • 茶馬古道的千年風雨
    普通藏民,尤其是康區藏民,是不講究茶葉品位的。生活在小橋流水間的江南文人,見了藏茶一定喝不下去,而生活在高原峽谷中的康巴漢子也一定討厭清淺無味的雨前茶,不以龍井、碧螺為珍品。雖然同樣喜歡喝茶,但藏漢兩地的風土人情差異之大,一如其海拔高度有天壤之別??缭教祀U的茶葉,茶馬古道的重鎮較之于茶馬古道更叫人耳熟能詳的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文人騷客留下的古邊塞詩,大都是絲綢之路上的觸景生情。而川藏線路的“茶馬古道”,自成都經康定,過昌都,至拉薩,至尼泊爾,甚而遠至印

    炎黃地理 2020年2期2020-05-21

  • 中華認同:抗戰時期康區邊地教育對當地藏胞的影響
    七”事變爆發后,康區在地理位置上作為抗戰后方基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處理好康區的漢藏民族間關系則對大后方的穩定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康區發展近代的邊地教育來培養藏胞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分子的觀念,既能保證康區形勢的穩定,也能開發康區資源以支援抗戰。為此,西康省各級政府在軍政長官劉文輝領導下,按照國民政府的相關法規要求,通過開辦中小學校,制定入學優惠政策等措施來發展康區的邊地教育,使得一部分當地藏胞在接受邊地教育后初步產生和發展了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0年1期2020-02-23

  • 民國初期康區土司復辟及其原因探析
    626001)康區為操康方言的藏族聚居地區,其地位于四川省西部,金沙江以東。由于地緣因素和宗教因素,與西藏有較大的文化共性,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但由于歷史、地理、政治和社會發展的不同,該區域的特殊性非常明顯。自辛亥革命爆發以來,康區被“改流”土司,值此國體變更之機,在西藏上層反叛勢力的支持下,紛紛復辟。表面上看,這僅僅在于被“改流”土司們抓住了千載難逢之機會,實際上其原因錯綜復雜。龔蔭所著《中國土司制度史》梳理了土司制度的淵源與衰敗,并分區域將全國邊疆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0年6期2020-02-22

  • 康區烏拉制度改革及失敗原因分析
    較之于其他藏區,康區的烏拉最為典型,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給康區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本文所涉烏拉特指運輸烏拉。一、元明清時期的烏拉概況13世紀中葉,烏拉制度傳入藏區,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在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康區并未像西藏那樣設立統一的地方政權(薩嘉政權),中央政府也很少涉足康區,這一時期的烏拉只是一種封建勞役地租形式,而非國家徭役。但由于康區地處西藏東南邊緣,是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連接的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故明清時期,中央政府開始在川邊地區推行土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9年11期2019-03-22

  • 劉文輝主康初期的民族政策探析
    峻有零碎的地形給康區交通和聯絡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康區還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處于川、青、藏、滇、甘藏區五地之交匯地帶,是藏漢等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與橋梁。康區還是川藏交通必經之地,由于聯系著富庶的天府之國,在川藏、滇藏、青藏三條入藏線路中尤以川藏線最為關鍵。而四川又素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歷史,以及“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相封閉性地理特征。加上清末、北洋、民國一路以來內外時局的交困,使這一區域的矛盾錯綜復雜。無論是想立足于此,還是想進一步治理

    傳媒論壇 2019年18期2019-03-21

  • 試論民國時期康區民眾教育的發展
    626001)康區是三大藏區之一,佛教文化濃厚,素有“五明以外無學術,寺廟以外無學?!敝f[1]。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在康區頗為慘淡。直至清季趙爾豐川邊興學之際,康區現代學校教育始有發展。在趙爾豐的大力推動之下,一大批現代學校在康區逐漸建立,此階段被譽為康區教育的黃金時代。民國肇始,康區陷入動蕩之中,教育事業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及至劉文輝主政西康時,康區教育逐漸復興。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民眾教育也在此時逐漸發展起來。民眾教育概念在民國時期雖有多種提法,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19年1期2019-03-14

  • “中心”與“邊緣”之間
    型便是漢藏之間的康區。這一區域如此之豐富,吸引學者們在這一區域作業,并提出各種概念來描述這一區域。概念與表述在中國歷史與地理語境中,中間地帶可以說有著具體但是十分豐富的含義,一般被視為處于農耕與其他生計方式混雜交會的區域,其中以青藏高原以東的區域最為典型。這是二、三階梯的過渡地帶,是農牧混雜區域,行政區劃變動不居,經濟上溝通漢藏,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流交融的典范,同時又存在著頻繁的民族沖突,其歷史過程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從內陸邊疆到民族地方的演進。對這一

    讀書 2019年2期2019-02-26

  • 危機與應對:鳳全事件后清政府對康區的治理
    蔡麗平 代 維康區有“西壚”“川邊”多種稱呼。[1]清末的康區,所轄范圍比較大,“北至甘肅之界谷,南至云南之阿墩,計程三十四站;東至四川之瀘定,西至前藏之恩達,計程三十八站?!盵2]以今日地域范圍來看,包括西藏昌都地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等地區。[3]清政府視康區為“西藏之后援”“川蜀之門戶”。[4]以藏民族為主的康區民眾在語言、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和西藏民眾有許多相通之處,兩地居民交往頻繁、關系密切。川邊藏區的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9年1期2019-02-19

  • 淺析天主教對康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影響——以康定為例
    瀟 孫露嬌前 言康區,又稱東部藏區,指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等部分。因其處于四川與云南、西藏、青海交界地帶,近代歷史上多指稱川滇邊[1]。該地區作為藏族三大聚居區域之一,由于地處藏區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地形復雜,交通相對不便,使之長期處于漢藏兩大勢力的末梢。近代以來,國際國內局勢發生巨大變化,我國西南地區的戰略地位逐步提升,康區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刀ǖ靥幋ㄎ?,為出入西藏的重要門戶,是茶馬古道上的經濟重鎮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9年2期2019-02-19

  • 簡論康區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制度。明正土司是康區具有代表性的土司,因其地位高、歷史沿襲長、統轄領地廣被冠以康區“土司領袖”。作為漢藏政治、經濟、文化的碰撞產物,康區明正土司制度研究有較大文化意義與價值。關鍵詞:康區;明正土司;政治過程;在地化土司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在以南方少數民族聚居和雜居處為主,通過任命當地族群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領袖擔任“土司”這一世襲官職,從而來統治當地行政、管理、司法及世俗等一系列事務的封建政治制度。土司制度是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部族勢力的半自治力量,在中央政府與本

    卷宗 2018年19期2018-10-24

  • 當代康區藏族作家的現狀
    10041)一、康區地域特色康巴藏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屬橫斷山系,大山大河遍及各地,康巴地區不同于安朵藏區有廣袤無垠的草原,也不同于衛藏地區有寬闊富庶的河谷農地,這里高山縱橫、河流密布、地勢險要、屬于高山峽谷地域。有學者認為康區地域主要存在六大特點:“(1)康區以橫斷山區為自然基礎形成的人文地理區域;(2)康區為江河并流的高山峽谷區,氣候、植被垂直分布;(3)康區是地理過度帶及青藏高原重要出水口;(4)康區地理環境具有阻隔性、分散性與多樣性特點;(5)康

    絲路藝術 2018年10期2018-04-02

  • 康區旅游翻譯文本中有關藏傳佛教資源英譯問題及對策
    開發價值。[3]康區作為藏區三大傳統地理單元之一,泛指今天的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以及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地區。[4]康區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既有以神山圣湖和寺院寺廟為代表的觀光型旅游資源,也有以佛教儀式和節日慶典為代表的參與型旅游資源等,其中不乏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文化旅游景點。然而,由于地理偏遠、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滯后等原因,康區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未得到有效宣傳,尤其英語翻譯對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8年6期2018-04-01

  • 維護國家統一與促進邊疆發展:邊疆危局下格桑澤仁康區治理思想再認識
    下川藏糾紛迭起,康區本土精英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這一認知前提下,對于康區治理建設的路徑探索等多重視域中系統分析。由此導致的是,對于格桑澤仁的康區治理與康區建設思想方面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不足,無法全面展現格桑澤仁這一重要歷史人物及其“康人治康”思想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因此,本文通過對于格桑澤仁治康思想的系統梳理和解讀,希望從歷史這面鏡子中,更多看到本土精英維護國家統一與主動探索實踐推進邊疆治理的歷史鏡像及其啟迪反思。一、康區社會變動中的格桑澤仁清末以來,

    思想戰線 2018年5期2018-03-31

  • 淺談康巴地區的服飾文化與其特點
    626001)在康區藏袍類型形色各異、有無袖、袍裙、圍裙、長短布衫、僧衣、襯衫等;喜穿傳統藏靴,因為行走舒適.帽類也形狀各異、禮帽、在以前狐皮帽最為流行;在男女裝飾上,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形體搭配,一般由金子、銀子、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細做而成,給人古樸莊重,貴重之感。1 康巴地區的衣著特點康區各地的服裝有不同的特色,比如藏文化發祥地德格、等地婦女在節慶時彌臘和綠松石裝扮,既華麗又有傳統的民族風格,據說格薩爾王時期;石渠、新龍等地男漢的裝束,富貴中透出剽悍

    西部皮革 2018年17期2018-02-15

  • 康巴藏區的想象與現實
    ,居住在“邊地”康區的人自然就叫“康巴”,這與我們習慣叫昌都人為“昌都娃”,甘孜、爐霍一帶人叫“霍爾巴”,巴塘人叫“巴巴”等是一樣的。三聯生活周刊:有學者將康巴藏區分為多個不同的文化小區域,比如以德格為中心的德格文化圈,以大渡河上游為中心的嘉絨文化圈,以木雅貢嘎山為中心的木雅文化圈,康北高寒草原的游牧文化圈。你多年在康巴藏區游歷考察,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些文化小區域各自不同的特點?格勒:我不是很同意康區隨意劃分文化圈或文化區域,比如游牧文化是歷史,現在牧民大

    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41期2017-10-18

  • 工布朗吉與清代康區政治
    勇士:工布朗吉在康區的興起》),則將目光聚焦在十九世紀的康區。她從一位瞻對土司工布朗吉的興亡史入手,探析十九世紀的康區政治以及清代中央和藏區地方的關系。玉珠措姆首先介紹了十九世紀的康區及處于危機中的大清和衛藏,從而幫助讀者理解工布朗吉崛起的時代背景。玉珠措姆發現,十九世紀的康區實際上延續了之前的分裂狀態,長江以西的康區由西藏地方政府任命的官員統治,而長江以東則由數十個地方土王、頭人所統治。這些土王和頭人有自己的軍隊,并可以在自己的領地征稅。進一步的,這些土

    讀書 2017年8期2017-08-08

  • 17世紀衛拉特蒙古在青海的擴張
    青海后進行的南下康區擴張戰爭和西進衛藏消滅藏巴汗的軍事行動做一探討,以期求教于各位同仁及專家學者。一、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進駐青海關于和碩特部南遷進入青海的原因,歷史學家觀點不一,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盟主地位的動搖蒙古和碩特部為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在進入青海前駐牧于新疆天山腳下。從16世紀中期開始,和碩特部的勢力逐漸強盛,成為衛拉特蒙古聯盟的盟主。但17世紀以后,衛拉特聯盟的另一個蒙古部落——準

    群文天地 2017年3期2017-05-31

  • 清末民初西方傳教士在康區的文化活動相關學術資源研究
    民初西方傳教士在康區的文化活動相關學術資源研究胡立耘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清末民初,一批西方傳教士進入康區,在他們以西方視角對康區進行多方位考察,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將西方的學術方法帶入了中國,間接或直接地產生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客觀上推動了中外學界對康藏文化的研究。在康藏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的今天,有必要對相關的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專業化保存,以開發、利用這筆難得的文化遺產。清末 民國 傳教士 康區 康藏文化康區地處青藏高原與云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7年2期2017-04-12

  • 近代康區政治變遷與傳統地方精英的角色調適 ——以末代明正土司甲宜齋為例
    變局與新生:近代康區政治變遷與新地方精英的長成“政治變遷” 是人類學、民族學中出現頻次很高的一個概念,尤其是在描述近代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時,該概念的使用得更為頻繁,與此同時,“社會變遷”“文化變遷”“經濟變遷”等概念的使用亦頗為顯眼。實際上,“政治變遷”也是政治社會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步入了近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方面均日益近代化,作為邊陲之地的康區,在社會大趨勢的影響下,亦產生了深刻變化。僅就政治變遷而言,其政治結構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7年6期2017-04-11

  • 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述論
    屬地區(以下簡稱康區)①的重要地位逐漸得到重視。康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以下簡稱十八軍)進軍西藏的重要通道,它的穩定和發展對和平解放西藏至關重要。為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中共中央西南局擬在康區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其間,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對康區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進行了全方位的指導,使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得以順利成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是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成功典范,然而目前學界就這一問題還沒有展開深入研究②。鑒于此,本文試圖對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9期2017-03-29

  • 高?!爸袊褡尻P系史”課程芻議 ——兼論歷史分析法在其教學中的運用
    清楚,讓學生明白康區的重要性,再以層層剝筍的方式來分析固始汗入康對清朝完成藏區統治的歷史作用,最終讓學生認識到滿、蒙、藏三族在明末清初所建立的聯盟關系對于清朝統治的確立以及我國傳統社會后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非同尋常的意義。在一分析過程涉及到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在“中國民族關系史”課程學習后的能力遷移。首先,歷史分析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在中國民族關系史問題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我國歷史悠久,歷史資料異常豐富,而不同的歷史研

    池州學院學報 2017年2期2017-03-29

  • 佛教文化在康區的發展研究
    00)佛教文化在康區的發展研究李藝宏 馬 雁(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昆明 云南 650000)藏醫學作為少數民族科技史的一部分,對研究少數民族科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佛教對藏醫學的影響表現在藏醫起源、《四部醫典》的來源、康區醫德及藏醫基礎理論和臨床診治等各個方面,其影響可謂廣而深,本文主要就佛教對康區藏醫學的影響進行研究。佛教;藏醫學;非遺序言藏醫學是世界醫學百花園中的一支絢麗奇葩,歷史上藏傳佛教曾對藏民族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生活等均產生深刻

    中國民族博覽 2017年4期2017-01-25

  • 近代康區移民墾殖研究
    占,曾 亮?近代康區移民墾殖研究朱映占,曾亮①摘要:近代以來,政府移民康區墾殖的倡議、計劃和實踐,既是中國傳統移民實邊政策的延續,也是近代民族國家建設的一項舉措,還是土地使用方式轉變的一次探索。與此同時,迫于生計或響應政府的號召,民間也有個體和團體加入到康區移民墾殖的活動中。政府和民間的墾殖活動,一同為近代康區社會帶來了諸多影響。關鍵詞:近代;康區;移民墾殖近代康巴藏族地區在國家化的推進過程中,從政府層面來看,先后采取和實施了諸多措施,如改土歸流、西康建省

    思想戰線 2016年1期2016-04-11

  • 民國時期對康區藏人的稱謂與語境
    石 碩民國時期對康區藏人的稱謂與語境石 碩①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藏區地方史《康藏史》編纂與研究”階段性成果 (10&ZD110);四川大學學科前沿與交叉創新研究項目資助作者簡介:石 碩,成都大學特聘教授,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四川成都,610064)。允 禮:《西藏往返日記》,載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86~87頁。民國時期,由于特殊時代背景及政治因素,對康區藏人的

    思想戰線 2016年6期2016-04-11

  • 南京國民政府的邊地戰時金融及其法律規制 ——以西康省為例
    法律規制的實踐與康區社會的嚴重脫節,使康區金融仍保持頑固的農奴制殘余。以西康省為個案,分析總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邊地通過法律法規推行和實施戰時金融統制的經驗和教訓,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西康??; 國民政府;戰時金融;統制金融;法幣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涌入,近代中國開始步入現代金融制度的初創期和自由成長階段,然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卻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這一生長進程,給南京國民政府實施統制金融增添了新的砝碼。中國的金融制度被迫進入戰時狀態,國民政府不得不通過諸多戰時

    貴州社會科學 2016年11期2016-03-15

  • 更慶寺—聽誦經,看藏戲
    的更慶寺,是四川康區藏傳佛教薩迦派主寺,每天都會許多虔誠的信徒來此聆聽誦經。位于更慶寺高聳的門墻之外,就已經能聽見低沉的誦經聲敲響骨膜,撞擊心靈。如果你來時正逢藏歷七月初一,還能在這里欣賞一出風格與特色自成一派的傳統藏戲——德格藏戲,盡享不一樣的藏族風情。Tips:更慶寺于1967年被毀,規模已不如從前。從更慶寺再向上還有大片的寺廟廢墟,可見往日規模之大。感興趣的可請喇嘛帶領去探訪一番。這里的山水草原是你不曾見過的清澈純粹德格遠離都市喧囂,因為位置偏遠,所

    當代旅游 2015年8期2016-03-07

  • 近代史上藏族康區政治秩序建構的重要意義——晚清康區改土歸流為中心的考察
    )?近代史上藏族康區政治秩序建構的重要意義——晚清康區改土歸流為中心的考察曹海霞(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摘要]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兩千年未有之變局,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晚清政府拋棄傳統的因地制宜的“羈縻懷柔”的治邊政策,開始走上化邊疆為腹地,國家建設政治一體化之路。改土歸流成為國家重構康區政治秩序的制度性選擇,改土歸流剔除了地方土司的割據勢力,使得中央政府的力量延伸到了基層民族地區,開啟中央王朝在康區大規模行政建制的濫觴,逐步將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2016-02-19

  • 占卜
    卜的內容。尤其是康區,苯教的影響比較大,而苯教歷來重視儀式和占卜,與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康區的占卜類匝嘎利流傳較多。最簡單常用的占卜術,一種是制作成各種圖紋的匝嘎利紙牌,讓需占卜的人隨意抽取一張,再對應卦書,解讀占卜結果,這個類似于中原內地道教的抽簽占卜;二是結合求卦者的生辰,看與年份是否相順逆,再做出禳解之法。有關占卜的匝嘎利內容有上千上萬種,比如有四象占卜、風水占卜、本命星占卜、婚姻占卜、障礙年占卜、時辰占卜、疾病占卜、死亡占卜等等,大多還需與天

    中國民族博覽 2015年3期2015-12-13

  • 康區佛教文化景觀的構成體系及類型研究
    然系統的組成要素康區位于康藏高原,是四川盆地過渡到世界第二級青藏高原的大地階梯,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舉世罕見的自然和文化的神奇畫廊。針對康區佛教文化景觀其自然系統主要包括山水植被等要素以及多種不同的自然空間要素。1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2文化景觀的構成體系更新圖3川西佛教寺廟分布示意圖1.1 山水植被要素由于康區特殊的地理特點,屬于由盆地到高原過渡的多丘陵褶皺地帶,高原寒溫帶季風性氣候,多山與平壩相結合,水系較為豐富,草本植物近200種,木本植

    風景園林 2015年8期2015-09-28

  • 淺談民國時期康藏研究期刊
    響力深體現了當時康區和藏事研究的最高水平,對當時康藏地區建設發展、藏漢文化交流、藏學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挡匮芯?期刊;民國一、民國康藏研究期刊簡述康藏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報刊是清末駐藏大臣聯豫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在拉薩創辦的《西藏白話報》。此后,在南京、西藏及周邊省,大量康藏類報刊相繼創立。據資料顯示,1949年前有關藏學的報刊多達87種,特別是1929年至1949年間,平均每年創辦7種報刊[1]。其中首都南京和康藏鄰省四川,康藏類刊物多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15年3期2015-03-20

  • 近現代康區民間槍支問題研究
    、殘酷性。近現代康區自然地理具備草原游牧的條件,也具備農耕生產的基礎,為此,槍支的雙重功能在這里得到了得天獨厚的發揮,槍支的二重性之間的緊張關系凸顯出來。故,這里擬以康巴藏區為例,就這些問題做初步探討。除極個別情況外,本文論述的時間斷限大致在1840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涉及的區域大致為傳統意義中的康巴藏區,即持康方言的藏族聚居區,具體指西藏昌都、云南迪慶、青海玉樹、四川甘孜以及木里藏區等。一“公元9世紀前后,武器進入了火器時代?;鹌魇抢萌紵谋ㄐ?/div>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2015-02-19

  • 康區頻現“糾紛”與土司制度的聯系
    [摘 要]清朝康區情況比較復雜,頻仍出現“糾紛”,眾所周知的有:“瞻對事件”、“大小金川事件”、“雜谷事件”“巴塘事件”“理塘事件”等。并且就連在吐蕃時期的奴隸大起義,也是先發跡于朵康地區。筆者考慮,這些事件在康區的發生有其深刻的原因。本文試圖對其根源作一剖析。[關鍵詞]清朝;康區;糾紛;原因一、土司制度的概況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在中國南方和西北等少數民族地區分封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政治制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康區土司制度經過元代的初建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9期2014-11-10

  • 康區寧瑪派著名學者——居·米旁嘉措
    至20世紀初期的康區,此時期的康區發生了諸如“瞻對事件”、“鳳全事件”、趙爾豐改革等一系列大事件,其中“瞻對事件”與他的人生經歷緊密相關。因此,本文有必要從19世紀50年代的“瞻對事件”入手探析這位康區歷史人物。瞻對 (nyag-rong),位于康區中部的雅江上游,屬于現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一帶。此地于清代之時,以土司為首,轄地“北接甘孜、爐霍;南連理塘、雅江;東界道孚,與明正土司接境;西北抵白玉、德格,與德格土司毗連?!保?]其地理位置居于康藏通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4年6期2014-04-09

  • 近十年來西康研究綜述
    。范召全《劉文輝康區民族工作思想》[1]闡述了劉提出的民族工作原則、政策、工作五法等思想。胡曉梅《劉文輝康區烏拉制度改革述論》[2]認為劉改革失敗原因在于封建農奴制的阻滯、地方財政的拮據、政令不暢、監察措施的無力、定價存在的問題。王川《劉文輝與西康地區藏傳佛教界關系述論》[3]一文指出劉文輝對待西康佛教界采取“竭力拉攏宗教上層和順勢而為策略”。廖華西《劉文輝治理西康的實踐及其思想述評》[4]對劉文輝在西康的實踐及思想分析后,認為劉文輝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2期2013-03-31

  • 《〈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庇坝∪尽?/a>
    圖書說明:民國時康區(東部藏區)乃多事之區,由于康藏糾紛不斷、西康建省及四川成為抗戰后方等背景,康區研究受到學界空前重視,誕生了當時三個主要研究康區及藏事的高水準學術期刊。本套??庇坝∪臼状稳嫠鸭?、整理和??绷嗣駠鴷r期極具學術價值和影響力的 《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三種藏學類專業學術期刊,是近年來嘉惠藏學界的又一重大基礎性研究資料成果。項目分兩個部分:1.對三個期刊的全本進行系統整理和原文照相出版。系統整理主要包括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

    全國新書目 2013年10期2013-03-17

  • 清末民初康區“邊學”初探
    張小林清末民初康區“邊學”初探張小林清末民初,康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在今天四川甘孜州的“邊學”高潮迭起。經考察認為:“邊學”興起實際是“邊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這一時期特定的政治背景聯系在一起。清末民初;康區;邊學;邊政四川甘孜州現代學校教育的興起始于清末,民國時期得到了較大發展。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清末還是民國,設立學校實為當時政府辦理“邊政”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倡導興辦康區教育的趙爾豐提出,辦學的目的在于“懷柔遠人,化民成俗”。而作為西康省主席的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試論影片《柯山紅日》對中國電影文學的貢獻
    劇形式反映了當時康區的社會狀況,以及解放軍進入康區后的各種利于康區社會變革的措施,顯示了民主改革的必要性與歷史必然性。單從影片本身來看,對于該片的評價,大多認為它是特殊年代的應時之作,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方面,都不能位列上層。但是縱觀整個中國電影史,甚至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將《柯山紅日》作為影視文學來闡釋,那么,則可以說無論是從文學樣式,還是文本本身的內容和形式方面,都填補了創作盲區,作了大膽的藝術嘗試。首先,有必要先強調“文學”的定義??v觀文學理論研究,“文

    電影評介 2012年11期2012-08-15

  • 關帝廟禮文化在康區的傳承與開發
    都610046)康區①關帝信仰是近年來研究藏區民間信仰的熱點之一。有學者[1]認為,在漢人遷入以及統治階層提倡的大背景下,存在于藏區民間底層的關帝信仰具有兼容性、實用性,這種信仰則是漢藏文化交流的一種標識。而對關帝信仰研究的切入點之一就是普遍存在于藏區的關帝廟,有學者從關帝廟與商人的關系角度指出康區有些地方的關帝廟(如康定河西的關帝廟)具有會館的功能。[2]如果從清代關帝祭祀傳入的角度來分析的話,那么關帝廟在康區又承載著什么樣的時代文化內涵呢?這個研究不僅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期2012-02-10

  • 近代康區陜商在漢藏互動與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陜商作為歷史上康區漢藏商貿的主要開拓者,直到民國時期,始終在漢藏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足跡幾乎踏遍整個康區,對漢藏經濟交流的貢獻頗大。學術界對康區陜商的研究,大多側重從經濟角度,集中探討具體的經商活動及其在漢藏貿易中的作用[1][2][3]。不過,陜商是以內地商賈的身份進入康區從事族際經商的,在與藏民的商貿交往中,陜商構建起層級式的商貿交易網絡,并通過主動強化自身與藏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族際互動,不斷地調適經商方式,開拓更為廣闊的藏區市場,無形中促進了漢藏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3期2011-04-12

  • 玉樹:根在藏漢之間
    上玉樹介于衛藏、康區和安多的交界,被視為“腹地”再過十多天,4月底5月初,就是一年一度蟲草采挖的時節了,在玉樹,最近幾年牧民的收入,大部分都來自于蟲草的采挖。在整個藏區,玉樹的蟲草是響當當的,產量集中,品質上乘,每年的夏季,在州府所在地結古鎮,最繁華的玉樹賓館旁的廣場上,都會形成一個蟲草交易市場,人們以斤或百根為單位,擺地攤做著蟲草買賣。玉樹的蟲草,是全藏區品質最好的,也是價格最為便宜的。每年都會有大批外地商人來此收購。不過,來一趟并不容易。玉樹地處青藏高

    中國新聞周刊 2010年15期2010-05-14

  • 發揚光榮傳統 為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而努力
    稱康巴地區,簡稱康區)派出醫療隊,開展巡回醫療、性病防治、衛生防疫、婦幼保健、人員培訓等工作。同年11月,衛生部和當時的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正式組建了中央民族衛生工作大隊奔赴康區。經過兩年的艱苦和卓有成效的努力,1953年12月衛生大隊勝利完成了各項任務。在這兩年時間里,衛生大隊的同志們走遍了藏族自治區的所有19個縣和色達地區。醫療隊共治療患者20多萬人次,為近4萬人接種牛痘,為 400多位孕婦進行新法接生,對14萬多人進行衛生知識教育,培養了4O多名衛生技

    中國民族 2001年11期2001-11-22

  • 來自甘孜州的問候
    。 甘孜州又稱為康區,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漢武帝時甘孜地方就與中央發生聯系;隋時,吐蕃勢力擴展到金沙江以東地區,當時這里的各部落紛紛求庇于內地朝廷;唐代,像甘孜這樣處于唐朝和吐蕃之間的諸部落,有許多內附中央,唐朝政權在當地設置羈縻州設其政而不改其制,以當地頭人治理,宋代繼之。元初,在羈縻州內推行土司制,分封當地首領擔任官職,受命于朝廷。明代"因俗以治,多封眾建",并進一步促進唐宋以來開展的"茶馬互市",當時的打箭爐(今康定)成為藏漢交易的商貿重鎮

    中國西藏 2000年4期2000-06-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