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變

  • 敦煌壁畫音樂的價值研究
    其中最為常見的有經變說法、百戲圖、佛經故事畫像樂舞圖等。這些音樂畫面中多以表現歡快、熱鬧的民間音樂為主,而經變說法圖樂舞則是樂像圖用于體現佛陀說法。雖說這些都屬于民間音樂,但是與佛教有一定關聯性?!岸Y教”在我國音樂發展中占據較高的比重。禮與樂充分體現了倫理道德。在我國古代,禮樂可規范、教育老百姓。古代國力強盛國家就通過禮與樂的方式引導人們學習倫理道德。我國引入佛學后就充分吸收禮樂制度,佛學世界中充分融入其中的優點。音樂值得所有人肅然起敬,其可以調節人性,是

    中關村 2023年8期2023-10-27

  • 敦煌石窟唐代界畫圖像研究
    現,也占據了大型經變畫大部分畫面?!皬膰栏褚饬x上來講,以建筑為主體的中國古代界畫,其實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一個分支?!盵6]從敦煌石窟早期的繪畫來看,建筑圖像并非是單獨出現的,而是結合山水作為背景出現;顯然,敦煌壁畫也不例外。敦煌石窟的圖像繪制雖以佛像為主體,但也繪制了不少山水圖像,其中大量圖像應用界畫技法繪制了建筑圖像。一、界畫圖像分布唐代,經變畫的流行,大量的巨幅建筑圖像出現,在壁畫中界畫技法的應用也隨之成熟,下面據可收集的資料將其列舉:初唐:觀無量壽經

    國畫家 2023年4期2023-09-01

  • 趙聲良著《敦煌山水畫史》出版
    長卷式畫面,隋代經變畫中也出現了大量樹木,注重人物與樹木的比例關系。北朝至隋代是山水畫探索發展的萌芽期,并且吸收中原畫法,山水畫技法不斷進步。唐代前期的敦煌石窟山水畫處于發展興盛時期,山水畫分量大大增加,對山、石、樹木細部刻畫深入,包括近景、巖石肌理、樹木的枝干葉等;敘事性經變、凈土式經變等表現了宏大構圖的重大成就,表現了佛國世界和人間世界的完美融合;以凈水為中心的表現,以山巒為背景的表現,已經具備了“三遠”的繪法。唐代后期的山水畫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表現得

    敦煌研究 2023年1期2023-05-30

  • 儀式與背景:基于莫高窟第148窟藥師經變的視角觀察
    、第148窟藥師經變的圖像層次莫高窟第148 窟的藥師經變構圖宏大,具有承前啟后的“原創性”特征。對于第148窟藥師經變的研究,前賢有系統的整理也有細部的描繪。其中日本學者松本榮一對藥師經變進行了系統整理[1]39-57。王惠民先生對敦煌隋至唐前期藥師圖像進行了總結,認為第148 窟藥師經變圖可將敦煌藥師經變分為前后兩個時期,148 窟藥師經變圖像上的創新,滿足了信徒的需要[2]293-323。羅華慶認為第148 窟藥師經變完整地表達了“致富消災”的主題思

    西夏研究 2023年1期2023-03-13

  • 文殊山石窟壁畫中建筑圖像解析
    佛洞東壁彌勒上生經變畫中,運用了建筑界畫的繪畫形式。界畫作為一種繪畫形式早期就被列為繪畫十三科中的一科,起源于晉代,發展于宋元,之后因文人畫的興起而逐漸衰落。這幅宗教題材的彌勒上生經變畫以建筑為題材,沿襲了唐宋的界畫形式。而界畫可看成是描繪建筑體量、造型樣式、形制布局的真實性體現。界畫具有寫實的特點,能客觀地描繪建筑物,而且嚴格控制比例和尺寸,像建筑工程圖稿。這幅占據前山萬佛洞東壁大面積的彌勒上生經變畫,筆法工整、結構嚴謹,其將建筑群以主殿、大殿、城門為中

    天工 2022年29期2022-12-14

  • 莫高窟第332窟涅槃經變壁畫特點及影響探析
    壁繪制有一鋪涅槃經變壁畫,它被譽為“敦煌壁畫中的白眉之作”,“《涅槃經變》發展的高峰”,[3]“有劃時代的意義”[4]。第332窟的涅槃經變是開創之作,也是集大成之作,并且對后世影響深遠,甚至直至明清時期的涅槃圖像仍呈現出諸多與其一致的特征,凸顯了其“原創性”的特質。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相關圖像的對讀,尤其是關注了以往討論較少的宋明時期圖像,以期更好地揭示332窟在涅槃圖像發展史上的特點與價值,豐富對古代涅槃圖像源流脈絡的認識。莫高窟第332窟為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22年4期2022-12-10

  • 規則與隱喻:高平開化寺報恩經變圖像敘事新考
    、北、東三面滿繪經變畫。壁畫開始制作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歷數年完工。其中,西壁(包括北壁次間)和東壁皆為長卷式壁畫,主題分別是“報恩經變”與“華嚴經變”,北壁東側則繪有“彌勒上生經變”(圖1)。圖1 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空間分布示意圖⑤空間示意圖為筆者制作。蓋因專業所限,壁畫上方的建筑彩畫紋樣取自李路珂. 山西高平開化寺大殿宋式彩畫初探[J]. 古建園林技術,2008(3):37,插圖2。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有研究者對高平開化寺壁畫進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22年5期2022-10-20

  • 《唐代莫高窟壁畫音樂圖像研究》評介
    括音樂圖像概述、經變畫中的音樂圖像、敦煌畫稿中的音樂圖像和敦煌文獻對音樂的展現。第一章音樂圖像概述從音樂圖像在洞窟中的位置,音樂圖像的界定和分類以及樂器圖像分類三個方面展開,這一部分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敦煌樂舞基本問題的進一步梳理與考證,其中結合文獻與圖像對“樂伎”與“伎樂”的區別,不鼓自鳴樂器和飛天樂伎、化生樂伎、迦陵頻伽樂伎等音樂形象的考證都有新的結論產生,值得關注,如飛天伎樂記載最早出現在南梁佛教類書《經律異相》中,(1)之前學界認為“飛天伎樂

    敦煌學輯刊 2022年2期2022-10-08

  • 莫高窟220窟藥師經變樂舞圖的內涵
    舞表演圖基本上為經變圖的一個內容,經變圖是用畫像來描寫與解釋佛經思想內容的美術作品,其中的樂舞是表現佛經中所描述的佛國音樂。莫高窟的樂舞圖中內含了很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其中包括了樂器的歷史、古代的樂隊編制、音樂形態、舞臺音響等方面的內容。本文以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的藥師經變中的樂舞圖為例,分析樂舞圖所表現的內容,以及內涵。一、藥師經的描述與220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220窟是一個初唐時期的洞窟(約貞觀年間),其正面是一個佛龕,南壁是阿彌陀佛經變,北壁是藥師

    黃河之聲 2022年11期2022-09-27

  • 歷史的本來樣貌與真實重構 ——榆林窟第25窟樂舞圖像研究
    壁所繪《觀無量壽經變》,包括不鼓自鳴樂器組成的天樂、迦陵頻伽樂伎和樂舞組合?!队^無量壽經變》畫面主體為阿彌陀佛說法場景,團花紋樣分隔出左、右兩側條屏,條屏左側繪“未生怨”,右側繪“十六觀”。說法場景上端為凈土天際部分,分別繪化佛與不鼓自鳴樂器。天際部分以下的整體建筑為前后縱置的雙院式布局,正殿為上閣下殿的形制,以仰視角度繪制,產生一種高聳的視覺感。正殿兩側前后縱置兩進廊廡,右后側廊廡上有一八角攢尖式鐘樓,內懸一鐘。與之相對的左側壁面僅存地仗層,情況不明。兩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7-26

  • 榆林第32窟四隅圖像研究
    (西壁)繪梵網經變、北壁繪維摩詰經變、南壁繪勞度叉斗圣經變、東壁門南北兩側上部分別繪文殊、普賢變,下部為供養人圖像,門上為一佛二菩薩說法圖??唔斁囊褮?四披繪千佛,各披中央繪釋迦、多寶二佛并坐。該窟當鑿于曹延祿掌管歸義軍政權時期 (976-1002)②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4頁。。圖1 榆林第32窟位置示意圖 (作者拍攝)對于該窟主室窟頂四隅扇形弧面內圖像的考察始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繪內容最初的辨識出現了四如來

    敦煌學輯刊 2022年1期2022-07-18

  • 從“說法圖”到“經變畫” —— 敦煌早期壁畫中一個關于圖式轉變的案例①
    210046)“經變畫”是敦煌壁畫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以繪畫形式來“圖述”佛經內容。敦煌壁畫的繪制形式是以“說法圖”“故事畫”到“經變畫”由簡到繁交叉發展。厘清其發展的階段性過渡表現,是我們了解敦煌畫工、供養人在石窟營建及隋唐之后大型經變圖式流行的重要環節。針對性對敦煌經變畫風格定名等相關問題進行集中論述的當屬施萍婷先生,先生將敦煌經變畫通過與佛經及文獻對照梳理,以代表經變為例作出辨識其特征的各相關依據。經變畫在隋代被認為存在有四類大的轉折,其中第四類“說法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22年2期2022-06-24

  • 首都博物館氟觀音經變圖像賞析與圖像學研究
    一套九幅的《觀音經變》圖混在其他水陸畫中。水陸畫所繪圖像基本遵循水陸儀軌的內容繪制,但查找水陸儀軌后均未見提及“觀音救難”的內容,所以筆者認為這套圖雖然裝裱和其他紙板牌裝水陸畫一致,但其作用或許并非是在水陸法會上使用,而是另有他途。一、關于《觀音經變》圖像定名首都博物館藏此套九幅圖像分別定名為《觀音》(觀音主尊圖像)及《觀音救難》(八個觀音救難故事圖像),此套作品為紙本,畫幅不大,畫芯為61厘米×34厘米,紙板牌式裝裱,背面用紙糊托裱,四邊用藍布封邊,兩面

    收藏家 2022年4期2022-06-18

  • 大英博物館藏吐峪溝出土《彌勒凈土》絹畫研究
    的一生事跡。彌勒經變依據經典繪制,主要畫面大致可以分為二組。第一組,表現彌勒下生前,閻浮提世界的種種景觀。以敦煌彌勒經變畫為例,有各種畫面來體現人間凈土翅頭末城的美好,如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出嫁迎娶、老人入墓、路不拾遺和國有七寶等場景。第二組,表現彌勒下生在翅頭末城的大臣善凈、凈妙夫人家,長大后目睹寶幢被毀而出家修行,成佛后繼承釋迦牟尼的袈裟繼續行道教化。主要入畫的場景有彌勒誕生、拆幢、降魔、剃度、三會說法、見迦葉繼承衣缽等。剃度場景一般分為男度、女度二組

    河北畫報 2022年10期2022-05-07

  • 絲路傳法旅行圖 ——莫高窟第217、103 窟尊勝經變序文畫面解讀
    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后文簡稱“尊勝經變”)(圖1)①見[日]下野玲子:《敦煌莫高窟第二一七窟南壁經變の新解釋》,《美術史》第157 冊,2004 年10 月,第96—115 頁,丁淑君中譯本見敦煌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編《信息與參考》總第6 期(2005 年),第74—86 頁;牛源中譯本見《敦煌研究》2011 年第2 期,第21—32 頁。 另見下野玲子:《唐代仏頂尊勝陀羅尼經変における図像の異同と展開》,《朝日敦煌研究院派遣制度紀念誌》,朝日新聞社,20

    敦煌研究 2022年5期2022-02-23

  • 唐代敦煌壁畫山水色彩初探
    描金等。三、作為經變背景的山水壁畫中國的山水畫在東晉時期開始興起,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唐代山水畫的線條勾勒、設色技法和畫面構圖都已經變得較為完善。早期山水畫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問題已經不存在了。唐代的山水畫大部分繪制于寺院壁畫之中,涌現出諸多山水名家,如吳道子、王維、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張藻等。沿著絲綢之路,大唐王朝同西域各國往來交流日益頻繁,中原內陸輝煌的藝術成就可以很迅速地傳播到位于絲路要沖的敦煌,進一步促使其成為當時的佛教文化中心。所以唐代

    流行色 2021年11期2022-01-21

  • 魏晉至隋唐時期莫高窟經變畫的世俗化
    曹 暇經變畫,是由佛經演變出來的圖畫。從廣義上說,“把佛經內容、故事、哲理畫成畫或雕刻成圖像”(1)施萍婷:《敦煌經變畫》,《敦煌研究》2011年第5期。,即為經變畫。而狹義的經變畫,特指依據一部佛經主要內容繪制而成的圖畫,那些只截取佛經一部分情節繪制成的圖畫則不屬于經變畫。(2)參見王惠民:《敦煌經變畫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2期。該文指出:“經變畫是指依據一部佛經來繪制的繪畫作品,主題鮮明,內容具體,有別于沒有情節的單尊像和說

    民俗研究 2021年4期2021-11-25

  • 西夏觀無量壽經變中的音樂史觀察
    部西夏繪觀無量壽經變一鋪,該經變畫構圖不同于以往敦煌石窟所繪觀無量壽經變,由于其打破了固有的凈土三尊為核心,種種莊嚴相向心圍繞的模式,而且對 “十六觀”“未生怨”的安排以及建筑風格、菩薩形象和樂舞場景都異于前代,因此被施萍婷先生稱為敦煌石窟觀無量壽經變的新面目和新風貌。②參見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239-240頁。經變畫整體為縱向構圖,畫面主體為通常的凈土世界佛說法場景,最下部裸

    敦煌學輯刊 2021年2期2021-11-11

  • S.0259V《彌勒下生經變畫稿》研究——兼論敦煌石窟彌勒經變圖像的制作
    59V《彌勒下生經變畫稿》,現藏于大英圖書館。此畫稿繪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背,[1]8,[2]52-60,[3]249-252,[4]647同卷背面還有蔣孝琬所寫的“破經”“并菩薩”字樣以及其他數字。經卷上下高為24.7厘米,長240.5厘米,材質為黃麻紙。目前學界對它的研究頗豐,日本學者秋山光和將其名稱定為“彌勒下生經變白描粉本”,并對畫面內容作了詳細分析,結合敦煌石窟中留存下來的彌勒經變圖像,進行了相關的比較研究。[4]648沙武田在秋山光和研究的

    藝術探索 2021年2期2021-08-15

  • 唐宋時期敦煌石窟彌勒經變的演變*
    30000)彌勒經變作為敦煌石窟佛教美術的一部分,它的淵源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受到自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原藝術不同風格流派的影響;其二是受到來自古印度、中亞、西域等地的藝術影響,并在中西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域外的藝術樣式,向人們展示了敦煌石窟藝術不斷本土化和世俗化的歷程。本文以敦煌石窟彌勒經變為研究對象,分析隋代訖宋,彌勒經變圖像發展演變的歷程,對彌勒經變的表現形式和彌勒經變的世俗化展開分析。一、彌勒經變的表現形式隋代訖宋,敦煌石窟中彌勒經變的表現

    大眾文藝 2021年11期2021-06-25

  • 新萃展示
    心生敬畏。維摩詰經變(莫高窟103窟)鄧敏90×180cm泥板壁畫這幅臨摹的是敦煌莫高窟103窟《維摩詰經變》的壁畫部分。這張臨摹基本上以線描為主,局部賦色,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奔放有神。畫面描繪了維摩詰圍繞“問疾”與文殊展開辯論的畫面以及諸菩薩弟子、帝釋、天王及國王大臣等都前來觀看這樣的場景。畫面人物眾多、情節豐富,構圖飽滿。我作為一個壁畫初學者,初次臨摹的就是這幅如此著名的壁畫,所能學習到的技法是非常多的,體會也是非常的新奇。使用了與慣用的傳統畫材不同的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1期2021-05-28

  • 敦煌唐代維摩詰經變中的珥貂大臣
    、敦煌唐代維摩詰經變中的珥貂大臣敦煌莫高窟現存唐代“維摩詰經變”共計33鋪,除漫漶不清的四鋪和唐初的七鋪相對簡單的舊式維摩詰經變之外,其余22鋪均以新樣維摩詰經變的形式呈現①。此種與南北朝圖像有著比較緊密關系的維摩詰經變,②又被稱為“長安新樣”或“貞觀新樣”維摩詰經變(后文簡稱“新樣維摩變”)③,最早出現在開鑿于唐貞觀十六年(642)的莫高窟第220窟中。此外,初唐時期繪制有新樣維摩變的還有第332、335窟,共計三鋪。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三窟新樣維摩變文殊

    藝術設計研究 2021年1期2021-03-13

  • 敦煌石窟密教經變功德天與辯才天圖像初步研究①
    石窟唐、五代密教經變可以作為相關研究的切入點。自盛唐以后,敦煌石窟的密教經變持續發展,其主要載體是石窟壁畫及藏經洞所出畫卷。其中,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千手千缽文殊經變、不空羂索觀音經變、如意輪觀音經變等密教經變中多繪有功德天或辯才天形象,這些形象與二者在印度本土的形象相去較遠,卻又存在內在關聯,顯示出獨特的圖像特征。諸圖像中,以冠覆披巾式功德天與冠附曲飾式辯才天最具有代表性。一、功德天的印度原型——拉克希米早在十六國時期的漢譯佛經中已可見關于功德天的記載。自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20年5期2020-12-24

  • 破地獄與生凈土:唐宋時期尊勝信仰與觀音信仰結合流行現象探析
    并進一步總結“二經變都注重對人間現實苦難或死后世界的救度拔苦”[4]228。張亮《四川大邑藥師巖新發現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及相關問題討論》一文對四川大邑藥師巖的尊勝經變的畫面進行考釋,并指出藥師巖K7-2 這種千手觀音、尊勝經變、尊勝大悲幢的組合,構成一個考慮到“現世免惡死— 死后不墮地獄— 來生得福報”的整體[5]71-81。黃璜《劍川石窟石鐘寺第8窟釋迦、觀音和尊勝佛母組合造像芻議》以石鐘寺第8 窟造像為重點討論了觀音和尊勝佛母為脅侍的造像組合,以及瓜州

    西夏研究 2020年4期2020-12-06

  • 俄藏TK58《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首版畫彌勒經變研究
    1-48卷首彌勒經變為木刻版畫,黃麻紙,經折裝,上下雙邊,用墨均勻,此件為彌勒上生經變。共有八折面,畫幅尺寸:長87.5 厘米,寬23.5 厘米。在陳育寧、湯曉芳著的《西夏藝術史》[2]152-157中,較為詳細地解讀了經變的內容。楊富學、樊麗沙的論文《西夏彌勒信仰及相關問題》[3]31-36,結合敦煌、寧夏等地西夏時期的彌勒經變和出土文物,闡述了西夏彌勒信仰的漢化元素和興起原因,對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但學界對此幅版畫彌勒經變的藝術特色,以及所反映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2020-09-04

  •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幡的圖像研究*
    的圖像普遍描繪于經變畫中。在整理敦煌壁畫中幡的圖像時,發現唐代幡的數量最多,品種和樣式也最為豐富,在早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幡,多用于禮敬佛塔而為功德,在南北朝時期所描繪的幡的圖像大都在塔的兩側。到了唐代時期,懸幡的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大都是懸掛在幡桿上。主要原因是唐代敦煌壁畫中,經變畫增加,之前在北魏、隋朝時期,敦煌壁畫是以佛教故事畫為主體,但到了唐代時期,出現了更多的經變畫,壁畫中的內容都是根據經文的內容或者是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的習俗,繪制出了幡的形象

    絲綢之路 2020年1期2020-08-04

  • 莫高窟唐代西方凈土變中水面空間設計研究
    佛經內容,亦可稱經變。經變繪畫可以表現在紙、娟或墻壁上。由此可見,凈土變就是依據凈土經典,繪制成的凈土經變。西方凈土變是根據西方凈土信仰繪制的經變圖,《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經》三部經書都是信仰西方凈土的經書,因此根據此三部經書繪制的經變圖舊統稱為西方凈土變,分別為觀無量壽經變、無量壽經變和阿彌陀經變。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壁畫主體部分見圖1,從圖1可以看到畫面中央有三個人物由于體量最大所以最為突出,其中中間人物的體積又略大于另兩位。在畫面的左

    四川建材 2020年6期2020-06-29

  • 南朝佛教石刻經變畫與山水圖像
    山水為主體的浮雕經變畫,銘文顯示發生時間在5世紀初至6世紀中期。[1]山水圖像在南朝經變畫中出現的現象,與現存最早的山水畫著作宗炳的《山水畫序》時間相當,這些圖像應是考察隋以前山水畫存在形態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一、南朝經變畫的內容及圖像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幾件南朝石刻造像碑上,不僅有浮雕經變畫,而且還有佛傳故事。劉宋元嘉二年(425)造像碑背面拓片(圖1),應該是中國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經變畫,其圖像涵義,長廣敏雄和吉村憐先后發表過不同觀點。[3]另還有兩件萬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20年6期2020-04-27

  • 敦煌壁畫中的罽賓人形象考*
    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中。第217、103 窟為盛唐代表窟,主室南壁各畫一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圖一)[2],此兩鋪經變畫最大的特點是出現記載經本傳譯之“序”文內容的畫面,與敦煌石窟其他同一題材的經變畫有區別。畫面中出現記載經本傳譯相關故事序文內容的情況不見于歷代大量的各類經變畫[3]。圖一 莫高窟第217 窟南壁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畫據下野玲子考證,在這兩鋪大型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中,表現經典序文的畫面是經變畫右側部分的大幅山水人物畫(圖二)。一直以來被藝術

    考古與文物 2020年6期2020-04-14

  • 試述甘肅地區迦陵頻伽分布與演變
    要出現在東方藥師經變畫、觀無量壽經變畫和阿彌陀經變畫(又稱西方凈土變)等壁畫中。初唐時期迦陵頻伽出現在莫高窟220窟、329窟和372窟的阿彌陀經變畫以及217窟的觀無量壽經變畫。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中的迦陵頻伽的數量明顯增多,這時迦陵頻伽集中出現在225窟和445窟的阿彌陀經變畫,45窟、320窟、172窟和148窟的觀無量壽經變畫以及148窟中的東方藥師經變畫。中唐時期,迦陵頻伽集中出現在7窟、112窟、126窟、159窟、199窟、201窟、258窟中

    社科縱橫 2020年11期2020-02-21

  • 睨視古今立于永恒:唐代石窟藝術
    畫、佛教故事畫、經變畫、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畫等。由于經變畫的盛行,一窟之內,往往經變畫成為最吸引人的主題,相比之下,其他的題材似乎成了配角。但不論是什么題材的內容,畫家都以極大的熱情進行細致的描繪,并賦予豐富的創造力,使這一時期繪畫綻放出絢麗的光彩。以說法圖表現佛像,是北朝以來的傳統。初唐第57窟、322窟等都在南北壁主要位置繪出說法圖,如第57窟南壁的說法圖,佛弟子和脅侍菩薩眾多,人物性格表情刻畫細膩。部分說法圖還著意表現背景中水池、樹木等,顯然受到經

    世界博覽 2019年20期2019-10-18

  • 關于敦煌的那些事
    暖燒掉?!毒S摩詰經變圖》前的淚水伯希和在敦煌究竟待了多少時間,無法知曉。幾個月吧。他取道蘭州、西安、鄭州,于1908年10月5日抵達北京,在此將敦煌遺書運往巴黎。然后南下上海、無錫,12月中旬,伯希和返回河內。在千佛洞,一位9世紀畫匠畫的用墨、金和彩色繪制成的壁畫,內容是北印度傳法僧來中國,引起了伯希和的注意。一名僧侶背著大背簍,里面放著經書。僧人彎腰,手握禪杖,奮力向前走著,眼光中閃爍著強烈的信念。千百年來,多少無名的僧人走在傳道之路上,這是一種偉大的信

    環球飛行 2019年2期2019-09-10

  • 十一面觀音經變的傳入對觀音經變的影響 ——以敦煌石窟為中心
    00)十一面觀音經變是依據密教經典《十一面觀音經》繪制的,該經現存的四種譯本中均有關于其造像儀軌的詳盡記載,是最早傳入敦煌地區的密教觀音圖像。觀音經變是依據《法華經變.普門品》繪制的,內容包括觀音菩薩的得名因緣、稱念菩薩名號的功德、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以及以三十三種應化身度化眾生等方面。從所依據的經典來看,兩種經變有顯密之分。但是,從民眾信仰角度來看,十一面觀音經變與觀音經變都是奉觀音菩薩為主尊,且都突出觀音菩薩的救護能力,可視為同一信仰體系。唐代初期,持明密

    大眾文藝 2019年14期2019-08-08

  • 敦煌石窟里的刷牙圖
    9窟南壁的《彌勒經變》中,這幅圖位于經變下部方,表現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宮娥彩女一同落發出家時,有人已經剃度完,先行清潔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古代埃及人早在1700多年前就懂得刷牙,2003年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發現的一張古埃及莎草紙上,就記載了一種“用來亮白牙齒的完美粉末”,這些粉末經唾液稀釋,就變成了“清潔牙齒的膏狀物”。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代,雅典醫生狄奧克萊斯(Diocles of Carystus)曾經說:“每天清晨,你應該

    華夏地理 2019年5期2019-08-03

  • 榆林窟中唐25窟南壁與莫高窟中唐112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樂器出現內容的比較研究
    壇筑體較小。該窟經變壁畫基本保存完整,分布于主室四壁,西壁門北側繪文殊經變,西壁門南側繪普賢經變,北壁繪彌勒經變,東壁繪密宗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變,南壁繪觀無量壽經變。音樂內容主要表現在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榆林窟第25窟約建于中唐末期文宗年間,為吐蕃占領瓜州時期。榆林25窟存有極為珍貴的唐時期原作壁畫??邇人谋诰斜诋嬂L制,有幸的是保存較為完整。門北、門南繪文殊、普賢經變,在莫高窟中亦有多見,如盛唐39窟東壁門南、門北;盛唐164窟東壁門南、門北;晚唐12

    齊魯藝苑 2019年2期2019-05-07

  • 莫高窟148號洞窟涅槃經變繪制金雞圖案探微
    豐富一改隋、初唐經變單一的形式,為“一窟之中,化盡十方。西墻面根據《大般涅槃經》所繪制大型的經變,這對研究此窟體現的主題有重要意義。李氏家族是唐代敦煌的大族,其社會地位不容小覷。在莫高窟開鑿家族洞窟有331、332、148。而148窟為莫高窟盛唐晚期代表性洞窟。一、涅槃圖像傳入風格的演變中原最早的涅槃圖像位于連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就藝術風格來看猶如常人死亡,應是中原藝術家依據已傳入我國的涅槃經,按照自己的理解所創作,與西域包括新疆克孜爾石窟當中右脅而臥的

    大眾文藝 2019年13期2019-01-28

  • 狗年說狗
    高窟85窟《楞伽經變》,是為宣傳佛教禁斷食肉的思想而繪制?!独阗そ涀儭吩诠糯《?、中亞以及我國新疆古龜茲地區石窟看不到,應是中原畫師首創,其中繪制屠宰房,表現屠宰賣肉情景,目的是勸誡善男信女不要殺生食肉。雖然畫面表現屠夫殺生賣肉的內容與佛教宣揚禁止殺生食肉大相徑庭,卻真實客觀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賣肉的景象,也能看到當時狗的形象。狗形象出現在藝術品上的歷史非常久遠,甘肅省永登榆樹溝沙井文化墓地出土的34件臥犬紋銅牌,以透雕技法鑄造而成,其中蜷曲動物的風格與

    華夏地理 2018年2期2018-08-06

  • 古代絲路之船
    大都出現在“觀音經變”“報恩經變”“賢愚經變”“佛教感通畫”及個別“金剛經變”“密嚴經變”“尊勝經變”中。大都是為表現佛教文本故事中提及的舟船,或為了表現宗教信仰對于海難的作用。1965年,蘇聯考古隊在撒馬爾罕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23號遺址房間內發掘出粟特國王拂呼縵(Vargoman)的大使廳壁畫。學者研究,北墻壁畫是唐高宗獵豹和武則天龍舟圖,描繪的是唐王朝皇室生活場景。船作為貿易工具,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重要物證,見證了多元文化交流和開放、共享的

    華夏地理 2018年1期2018-07-31

  • 敦煌莫高窟第138窟兩鋪報恩經變及其成因試析
    )在調查敦煌石窟經變畫時,我們發現莫高窟第138窟繪出了兩鋪報恩經變,兩鋪都是依據《大方便佛報恩經》繪制。學界在研究報恩經變及相關問題時,均是圍繞經變所選取的內容及構圖方式等問題展開;在討論第138窟時也只是注意到了洞窟中繪出了兩鋪報恩經變,沒有深入探討。第138窟位于莫高窟南區南段,兩鋪報恩經變一鋪繪于東壁門北,另一鋪繪于北壁西起第二鋪,兩鋪報恩經變在中央說法圖的表現上差別較大,且在其他各品內容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在同一洞窟中出現兩鋪同一題材的經變畫,必

    敦煌學輯刊 2018年4期2018-05-23

  • “一帶一路”視域下唐宋時期大足地區佛教民間信仰研究 ——以造像龕刻銘文為中心
    述了寶頂山《報恩經變》與敦煌的不同[10]。許孟青則通過大足石刻中的《古文孝經碑》及《父母恩重經變》等闡釋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相互融合的過程[11]。胡良學以《牧牛圖》為中心,論述了禪宗以牛喻心、以心喻佛、以牧牛喻調伏心意和禪觀修習[12]??傊?,國內對于大足石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論研究、宗教學研究、石窟考古、造像藝術以及文物保護等方面,而對于造像龕刻銘文體現出的佛教世俗化變遷和民眾的接受心理則缺乏相應的關注。二、造像龕刻銘文整理(一)刻經偈頌大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5期2018-03-22

  • 敦煌莫高窟經變畫中的舞蹈形象分析
    30)敦煌莫高窟經變畫中的舞蹈形象分析李婷婷 張夢恬 (西北民族大學 730030)經變畫是指畫家把佛教中的思想理念通過中國本土的繪圖方式展現出來,使信眾對印度佛教思想可以更通俗易懂的理解接受的一種藝術方式。經變畫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就一直存在,自唐朝到達興盛,每一時期的經變畫都能體現當時朝代人民的生活狀態,而伎樂舞蹈是經變畫中最常見也是最能體現社會文化縮影的部分。經變畫是莫高窟壁畫最具有代表特色的,在壁畫中,以佛教特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世界觀下,信眾對于佛教

    大眾文藝 2017年13期2017-03-11

  •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營建年代初探
    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一文,將該窟南壁經變畫考定為寶雨經變,并確定其營建年代在武周證圣(695)到圣歷(699)間。*史葦湘《敦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1-83頁。學界多有沿用。2004年,王惠民先生重新對該窟南壁經變畫進行考釋,確定為十輪經變,認為其與三階教有關,并將該窟的營建年代推定在705-720年間。[注]王惠民《敦煌321窟、74窟十

    敦煌學輯刊 2016年4期2016-12-07

  • 圖像角色的轉換與形成 ——以敦煌石窟觀音經變為中心
    —以敦煌石窟觀音經變為中心張景峰(敦煌研究院,甘肅 敦煌 736200)觀音菩薩,因《妙法蓮華經》的流傳而深入人心,北涼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從《法華經》中被抽出來別行,成為《觀音經》。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據《普門品》或《觀音經》繪制的壁畫,《觀音經》變相完全從《法華經》變相中分離出來,則是在初唐時期。莫高窟第217窟東壁的觀音題材經變是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意義的觀音經變,而之前出現的觀音題材類經變畫均沒有脫離《法華經》變相的范圍,只是法華經變的一部分,準確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5期2016-11-21

  • 敦煌220窟《東方藥師經變畫》樂舞圖像研究
    20窟《東方藥師經變畫》樂舞圖像研究陳卉(西安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710061)敦煌220窟《東方藥師經變畫》是唐代樂舞場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畫。壁畫中呈現的樂隊及樂器組合,反映的是在繼承秦漢樂府音樂的基礎上,經北朝以來吸收大量外來音樂而形成的燕樂。這種帶有濃厚西域音樂文化色彩的樂隊和樂器組合,可能常用于胡旋舞這種舞蹈形式中。胡樂、胡舞在唐代融入中國樂舞之中,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唐代音樂文化。敦煌220窟;《東方藥師經變畫》;樂舞圖像敦煌莫高窟始建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2016-10-10

  • 經變”者,少“驚變”
    太多變化。所謂“經變”者,少“驚變”?!敖涷灐蹦転橛蝇F實變化提供最好的心理準備??墒?,生年有期,時間無涯,人在歷史面前永遠幼稚而年輕。如果個體的自然生命無法提供足夠直接的閱歷積累,那不妨從歷史的間接經驗、從人類以往的集體經驗中延展生命的長度?,F實或許僅僅只是表象,細碎化的表象。嵌置于歷史坐標中“由遠及近”的現實,才是接近本質的、完整的現實。所有的現實都是歷史的累加,基于歷史的連續的現實判斷,更接近于客觀的現實。因此,能夠作出明智判斷,往往受益于歷史思維。

    人民教育 2016年23期2016-07-17

  • 敦煌莫高窟第98窟《報恩經變》研究
    窟第98窟《報恩經變》研究邵強軍莫高窟第98窟是敦煌曹氏歸義軍時期首任節度使曹議金出資營建。文章主要以文獻學和圖像學的方法,對第98窟《報恩經變》中的《孝養品》和《論議品》圖像進行了釋讀,經過與同類題材的對比分析,發現此兩品中表現出一些新的圖像特征:《孝養品》中對太子割肉、奉二親肉、刮余肉等情節置于圖像主體位置以重點強調;《論議品》中眾太子不但繪成未出家的形象,且著重表現相師為眾太子卜卦的內容。這些圖像特征不見于莫高窟其它同類畫面,它們集中表達了“忠君報國

    關東學刊 2016年10期2016-05-23

  • 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壁畫內容:《彌勒經變》中的凈齒圖《彌勒下生經》里說,生于婆羅門家庭的彌勒,拜釋迦牟尼為師。釋迦入涅槃時,為彌勒授記,預言彌勒之后,將上升兜率天宮,并于五十六億年后,下生閻浮提世界為佛,度脫人天。后彌勒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國王、王妃、太子、大臣等隨彌勒剃度出家。在敦煌石窟壁畫《彌勒經變》中就出現了反映剃度出家的畫面。這幅“凈齒圖”源自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畫面中一個剃度后的僧人祼露上身,脖間圍巾,右手執“嚼齒木”凈齒,左手握盛水的凈瓶,

    視野 2016年9期2016-05-14

  • 形跡的內化與精神的超越 —中國道釋人物畫的風格與旨趣
    流布而傳播,以“經變”的形式呈現,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之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畫家,形成豐富的技法體系與獨特的審美旨趣,并留下許多杰出的道釋人物畫作品,成為中國畫重要的一個繪畫門類。本文圍繞道釋人物畫的歷史流變來闡釋其發展過程之中信仰、心性、技藝與文化精神之間的互動與關聯,試圖突出其形式與內容在不斷地融合過程中的形跡內化與作品精神旨歸的超越。關鍵詞:道釋人物畫;經變;白描;內化的形跡道釋人物畫主要是以道教、佛教相關內容為創作題材的人物畫,廣義的道釋人物畫大體包括早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6年2期2016-04-07

  • 6世紀前期北方地區維摩詰經變的演變—兼論與南朝佛教圖像的關聯
    期北方地區維摩詰經變的演變—兼論與南朝佛教圖像的關聯于向東維摩詰經變是佛教美術本土化的變相,也是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佛教圖像之一。相比5世紀圖像,6世紀前期維摩詰經變樣式發生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維摩詰形象的漢化、隱幾、隱囊的出現以及畫面情節的豐富等方面。本文根據圖像細節分析及文獻記載,推測6世紀前期維摩詰經變樣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圖像。南北朝;佛教圖像;維摩詰經變;演變;影響維摩詰經變是依據《維摩詰經》創作的佛教變相圖像之一,南北朝隋唐時期,廣泛盛行于中國各地

    藝術設計研究 2016年4期2016-02-05

  • 童貞、童樂、童技 ——敦煌壁畫中的童子伎研究
    二為百戲伎、三為經變伎。筆者認為,經變伎是敦煌壁畫中最常見的內容,故在下文論述中,依次為經變中的童子伎、化生童子伎以及百戲中的童子伎。一、經變中的童子伎“經變”是指利用繪畫、文學藝術形式表現佛教經典。經變畫,也稱變相,即將佛經之文字內容,轉變成圖畫,有的畫在紙帛之上,更多的是畫在石窟壁上。在各種不同的經變畫中都反映了不同形式的樂舞,如“胡騰舞”、“胡旋舞”、“反彈琵琶舞”等,其中也有兒童樂舞。敦蝗壁畫的經變畫中,繪有音樂內容的佛經有27部,其中最多的是“藥

    中國民族博覽 2015年9期2015-12-21

  • 敦煌石窟華嚴經變作品的再思考
    舍那佛造像或華嚴經變屬于華嚴經美術的范疇,同時也是中國佛教美術中重要且常見的題材之一??俗螤柺?、敦煌石窟、安陽靈泉寺石窟等地區皆可見其相關作品。其中,延續時間最長、在原地保留作品數量多,可運用當地本身的文獻資料解讀當地華嚴經美術者,首推以敦煌石窟的作品為最。因此,本文擬就以敦煌石窟中的唐代華嚴經變為主要考察對象,配合敦煌遺書中的相關文獻資料,對其表現形式的宗教意涵進行系統性的再思考。關鍵詞:敦煌石窟;唐代華嚴經變中圖分類號:K879.21;K879.41

    敦煌研究 2015年5期2015-05-30

  • 淺談敦煌隋唐時期壁畫
    事和佛傳故事外,經變題材逐漸增多,新出現了如西方凈土經變,東方藥師經變,維摩詰經變等,畫幅一般不大,內容上比較簡單。隋代壁畫中的人物造型上,趨向于寫實。面相方正圓潤,體態均勻,比列適度。菩薩女性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在端莊亮麗中透出靈秀。鐵線勁健暢揚,暈染細致自然。當時的畫風從豪放日趨縝密工謹,直接催發和孕育了唐代富麗之畫風的誕生,具有明顯的過度期特征。(二)唐代敦煌壁畫藝術特點分析入唐時,敦煌莫高窟已經是擁有一千多個石窟的佛教圣地了。自唐代以來,世風浩蕩,國

    華人時刊·下旬刊 2014年5期2014-10-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