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筆

  • 《草堂十志》技法精講(三)
    先提后按,向右下行筆,角度較平,再重按后向右出鋒,由粗變細出鋒收筆。3.反捺形態與側點相近,自左上向右下切入,漸重向右下行筆,中間可略有弧度,收筆重按,根據需要確定長短。五、點的寫法點有長短和方向的變化,還有與其他筆畫相近的形態。點的基本形態是尖起圓收,起、行、收在同一個方向,如側點、長點、垂點、橫點;變化形態是起、行、收改變方向,如俯點、仰點,還有的與其他筆畫形態相近而得名,如撇點、挑點、豎點、橫點等。1.側點其勢向右下,筆畫短小,呈俯視狀。起筆從左上向

    中國篆刻 2023年10期2023-11-03

  •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九)
    入紙后順勢回鋒,行筆時略有起伏,收筆或戛然而止。下面,我們取“言”字第二短橫為例放大解析?!把浴弊侄虣M的書寫筆法要領:①承上筆順勢入鋒;②順勢鋪毫;③調正鋒向右略鋪毫行筆;④駐鋒;⑤回鋒,平收。言(一)短橫字摹寫舉例我們選一個帶短橫的“言”字,解析單鉤摹、雙鉤摹以及整個字的筆畫順序。例1:單鉤摹宣紙蒙在字上單鉤摹單鉤摹效果例2:雙鉤摹宣紙蒙在字上雙鉤摹單鉤摹、雙鉤摹效果雙鉤摹效果例3:解析整個字的筆畫順序,七筆完成帶短橫的“言”字(二)短橫單元練習將下列帶

    老年教育 2023年9期2023-10-14

  • 《草堂十志》技法精講
    起輕收重,起筆與行筆的角度相近,大部分短橫起與行的方向是一致的,長橫從左上方落筆,轉向右行筆,中間略輕。根據形態長短分長橫和短橫,根據取勢分仰橫和俯橫,依據起筆方式分切入、輕按和逆入橫,收筆的方向、輕重有較多的變化,呈現出圓與尖的不同。1.左尖俯橫其勢向下俯,落筆輕快,自左向右切落后繼續向右行筆,中間略上拱,速度較快,形態稍短,要沉穩勁挺,收筆向右頓。一般在字的上部,如“草、沫、結、若”等字。也有在字的最后一橫,如“群、金”等字。2.左尖仰橫呈上仰之勢,起

    中國篆刻 2023年8期2023-09-15

  •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八)
    略駐鋒向右上順勢行筆;④順勢行筆,注意行筆中有提按微小變化;⑤略駐鋒;⑥向右下按(略頓挫);⑦略駐鋒,平收。(一)長橫字摹寫舉例我們選一個帶長橫的“李”字,解析單鉤摹、雙鉤摹,以及整個字的筆畫順序。例1:單鉤摹宣紙蒙在字上單鉤摹單鉤摹效果例2:雙鉤摹雙鉤摹效果宣紙蒙在字上雙鉤摹單鉤摹、雙鉤摹效果例3:解析整個字的筆畫順序,七筆完成帶長橫的“李”字。第一筆第二筆第三筆第四筆第五筆第六筆第七筆(二)長橫單元練習將下列帶長橫的字進行單鉤摹、雙鉤摹,并在此基礎上臨

    老年教育 2023年8期2023-08-23

  • 智永真書千字文寫法分析(六)
    稍橫行即轉向右下行筆,邊行筆邊按筆,由輕而重,至捺腳重按稍駐,向右側徐徐出鋒,如“夫”“菜”。智永真書《千字文》中有的斜捺寫的彎度較大,呈S形,柔婉中見筋骨。書寫時不可一滑而過,如“合”的捺,露鋒起筆先向上,再向下行筆,末端斜切而收,如“友”的捺,起筆行筆同上,收筆時微帶仰勢出尖,作放勢。平捺 平捺和斜捺相比,由于角度較平正,故稱平捺。一般在字的下方有托底之功效,常見“”和“”偏旁。寫法是逆鋒向右下行筆,轉筆向右稍偏下行筆,力量由輕而重,至捺腳重按稍停向右

    老年教育 2023年6期2023-07-19

  • 智永真書千字文寫法分析(四)
    、逆鋒兩種,中鋒行筆,至筆畫三分之二處,提筆出尖,猶如懸掛針,故名“懸針豎”。書寫時提筆出鋒,控制筆速,切忌末端出鋒時草率地一甩而出或是從起筆后驟然提筆,頭大尾細有鼠尾之嫌。末端出尖過程中,筆鋒大都居中結束,書寫時務求筆正鋒正,如“暉”字。智永真書《千字文》中也有筆鋒偏側的現象,此種寫法類似《蘭亭序》中豎畫的書寫方式,如“車”字,書寫時筆鋒需要偏向左側。還有一種豎,兩頭皆是尖形,如“年”“布”的豎,起筆露鋒、收筆露鋒,書寫不能過于僵硬,應求直中見曲的筆勢。

    老年教育(老年大學) 2023年4期2023-05-01

  • 智永真書千字文寫法分析(四)
    、逆鋒兩種,中鋒行筆,至筆畫三分之二處,提筆出尖,猶如懸掛針,故名“懸針豎”。書寫時提筆出鋒,控制筆速,切忌末端出鋒時草率地一甩而出或是從起筆后驟然提筆,頭大尾細有鼠尾之嫌。末端出尖過程中,筆鋒大都居中結束,書寫時務求筆正鋒正,如“暉”字。智永真書《千字文》中也有筆鋒偏側的現象,此種寫法類似《蘭亭序》中豎畫的書寫方式,如“車”字,書寫時筆鋒需要偏向左側。還有一種豎,兩頭皆是尖形,如“年”“布”的豎,起筆露鋒、收筆露鋒,書寫不能過于僵硬,應求直中見曲的筆勢。

    老年教育 2023年4期2023-05-01

  • 《復官帖》北宋·米芾
    ,起筆藏鋒,中鋒行筆,結體穩健,筆酣墨飽,充分顯示了米芾的書法功力。從第二行開始,則有了明顯變化,起筆不再處處藏鋒,而是或藏或露;行筆不再遲緩,而是加快速度,增加了草書的成分,且多有枯筆。這些不僅增加了字的動感和力度,而且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氣勢。在用墨方面,則燥潤相映、濃淡相宜,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和震撼力。釋文:一年復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檢舉告示下。若須自明,作一狀子,告詞與公同。芾至今不見沖替文字,不知犯由,狀上只言準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

    老年教育 2023年4期2023-05-01

  • 《復官帖》北宋·米芾
    ,起筆藏鋒,中鋒行筆,結體穩健,筆酣墨飽,充分顯示了米芾的書法功力。從第二行開始,則有了明顯變化,起筆不再處處藏鋒,而是或藏或露;行筆不再遲緩,而是加快速度,增加了草書的成分,且多有枯筆。這些不僅增加了字的動感和力度,而且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氣勢。在用墨方面,則燥潤相映、濃淡相宜,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和震撼力。釋文:一年復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檢舉告示下。若須自明,作一狀子,告詞與公同。芾至今不見沖替文字,不知犯由,狀上只言準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

    老年教育(老年大學) 2023年4期2023-05-01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六)
    ,頓筆后向右上斜行筆,收筆向右下重頓后寫豎挑。點的位置偏右,與橫畫離得較開。日字旁日字旁作為左偏旁時,應處理成長形,在字中的位置宜偏上。左豎略短,收筆向右下頓筆后向上提起收筆,橫的起筆承上筆意,向右上斜行筆,輕頓后寫豎,右豎比左豎長。兩橫可處理成一點一挑,或分開寫或連寫。目字旁目字旁比日字旁多了一橫,寫法類同。在本帖中,目字旁的三橫借作草書筆法,寫成相連的點、挑。位置靠上,形態較小,取收勢。白字旁白字旁在左時,呈長形,豎長橫短。首撇短小,勢不宜太斜,左豎落

    中國篆刻 2022年12期2023-01-06

  • 書寫規范字
    點寫法:起筆輕輕行筆彎,重重回筆到一半。垂點寫法:與側點運筆一樣,行筆方向要相反。撇點寫法:起筆重重行筆彎,輕輕抬筆收出尖。它的輕重變化與垂點是相反的。挑點寫法:起筆重重右上斜,輕輕提起收出尖。長點寫法:起筆輕輕行筆彎,稍長稍重回一半,就是將側點稍稍拉長。(二)常用的橫分為三種:長橫、短橫、斜橫。長橫寫法:起筆重重收筆重,左邊低來右略高。短橫分為:左尖橫和右尖橫。左尖橫寫法:起筆輕輕收筆重,左邊低來右略高。右尖橫寫法:起筆重重收筆輕,左邊低來右略高。斜橫寫

    新教育 2022年33期2022-12-09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十)
    落筆,頓筆后向下行筆,由慢漸快,至豎的末端頓筆后向左上出鉤。出鉤有長短,豎畫有直、向、背的變化。如“小”字豎鉤呈直勢,“對、何”的豎鉤呈背勢,“泉、拆”字的豎鉤呈向勢。橫鉤橫有直和弧的變化,收筆時向右下頓筆,再向字心鉤出。出鉤有長短,為了變化,可頓筆后向下行筆,略帶斜勢,再頓筆向左上出鉤。出鉤前頓筆的輕重、長短都有不同的效果。蟹爪鉤豎畫行筆至下端,先頓筆然后向左上或左下方行筆,再駐筆后向上出鉤。因形似蟹爪而得名,比豎鉤多了一個轉折。

    中國篆刻 2022年6期2022-08-02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一)
    ,向右下由慢漸快行筆,上部較直,中下部有一定弧度,收筆時先向右按,然后向上方出鉤,有時重頓可不出鉤。豎彎鉤又稱“浮鵝鉤”。起筆重頓,行筆可略向左下傾斜,轉折處要頓、按,但不能棱角分明,以飽滿圓潤為佳;橫向行筆要厚重,不可向下凸出太多,出鉤時先駐筆,用力向上出鉤,峻峭挺拔。臥鉤自左上向右下切落后由輕漸重弧行,再轉向橫勢行筆,至末端向右頓筆后再出鉤,方向對準字心,鉤形長且飽滿有勁。拋背鉤首橫切落筆,呈一定的斜度,緩緩向右上行筆,橫畫收筆時重頓后向左下行筆,有一

    中國篆刻 2022年7期2022-07-29

  • 硬筆書法運筆技巧(中)
    寫時,先由輕到重行筆,當筆尖接觸紙面后,力度逐漸增加,接著向右下方由重到輕行筆,最后筆尖慢慢抬起離開紙面,收筆。用鋼筆書寫時,由輕到重行筆,在結尾處稍頓下再收筆。左點:用中性筆書寫時,先由輕到重行筆,行筆方向稍向左傾斜,長短合適之后,再調整方向,向下方由重變輕行筆,最后抬起筆尖,收筆。用鋼筆書寫時,先由輕到重行筆,行筆角度稍向左傾斜,最后重停收筆即可。上下點:這種點有兩種寫法。第一種,上點稍平下點稍立,左對齊,位于字底;第二種,上點稍立下點稍平,兩點稍呈斜

    學苑創造·B版 2022年4期2022-06-19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九)
    ,稍頓后向下重按行筆,快速短促,空回收筆。橫點取勢橫向,類似短切橫的縮短。起筆自左向右切入,向右頓筆,向左重按收筆。承上啟下點自右上向左下切人后立即轉鋒向右下行筆,要輕快短促,再向右下頓筆,收筆向左下方出鋒。垂點自左上而下切入,呈尖狀,漸重向下行筆,稍頓后向上收筆。垂點有長有短,中段略向左弓出取向勢。豎點類似垂露豎的縮短。起筆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頓筆后向下行筆,收筆向右下重按。挑點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頓筆重按后再向右上行筆,收筆呈尖狀,與下一筆相呼應,挑出部分

    中國篆刻 2022年5期2022-05-21

  • 硬筆書法運筆技巧(下)
    頓筆,然后直向下行筆(中間可寫細也可不寫細)。用中性筆寫垂露豎時,結尾需在末端稍向左頓再原路退回,最后向下拉出小尖;用鋼筆寫垂露豎時,行筆到末端頓停即可。而無論是用中性筆還是用鋼筆寫懸針豎,只需由重到輕行筆至末端出鋒即可。豎鉤:先向右45°角方向稍頓筆,然后直向下行筆(中間可寫細也可不寫細),行筆至末端時,往左下方頓筆,再往左上45°角方向出鉤。注意,頓筆勿大,出鉤方向勿小,鉤應寫得短小有力。斜鉤:起筆稍頓后(也可不頓),往右下45°角方向行筆,中間放輕力

    學苑創造·B版 2022年5期2022-05-18

  • 第二講 基本筆畫寫法
    狀起筆,由輕到重行筆,收筆有重按和尖狀兩種。二、提的形態比點大。尖狀起筆,轉向后由重到輕,行筆的方向有斜、平之分,尖狀收筆。三、撇的形態長短變化較大,尖狀起筆,轉向后由重到輕,行筆的角度和弧度有多種變化。四、橫的形態有長短之分,短橫略向右上斜,長橫較平。尖狀起筆,轉向后向右行筆,重按收筆。五、豎的形態有長短之分,長豎垂直,短豎有直有斜。尖狀起筆,轉向后向下行筆,收筆有尖狀收筆和重按收筆兩種。六、捺的形態有長短之分,根據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有斜捺和平捺兩種。尖狀

    中國篆刻 2022年2期2022-03-29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六)
    左上向右下切入,行筆輕快,略作弧狀,再由輕漸重運筆,中部向左下方稍作弓形,重按后向右出鋒,寫捺最忌捺腳與斜畫棱角分明,猶如兩筆寫成,其關鍵在于重按時筆尖不能停滯。平捺取勢較平,形態較長。逆鋒起筆,略頓后向右下行筆(稍平),再頓筆寫捺腳。捺腳有長有短,如“逐”字的捺腳較長,角度也有變化。中間較細,逆起露收。短捺短捺形似斜捺,形態短小而粗,筆力內含,但勢態與斜捺有所不同。起筆切入,略帶弧勢,向右上拱,重頓后再提筆向右下出捺腳,捺腳宜短。曲反捺捺畫的收筆取勢向右

    中國篆刻 2022年2期2022-03-29

  • 《鮮于璜碑》技法解析(二)
    時藏鋒入筆鋪毫、行筆較慢,至中稍稍提鋒、行筆較快,收筆處略按筆、起伏明顯,如“中、東、惟”字中豎。一字多豎時應有變化,如“銘”,金字旁的兩短豎,起收輕重皆有不同。(四)撇撇畫分出鋒短撇、重收斜撇、出鋒直長撇、重收豎撇。①出鋒短撇如側點,多重起輕收,如“升、仲”字首撇。②重收短撇,自右上起筆斜下,輕起重收如“卒”字,有的也可自左下起筆向右上提,如“修”字首撇。③重收斜撇是重收短撇的延長,如“在、者”字。④重收豎撇,與中豎鉤同法,收筆用側鋒推出,起筆后右斜漸直

    老年教育 2022年2期2022-02-27

  • 第一講 起筆、行筆與收筆
    三個步驟:起筆、行筆、收筆。在運筆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向、力度、速度,并進行交叉組合后,就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筆畫形態。一、起筆硬筆書法的起筆方式為尖狀落筆,即筆尖凌空輕快入紙,產生尖狀的效果,而不是把筆尖先放到紙上以后再開始運筆。需要進行手指伸縮的專門性練習,并應用到運筆之中。起筆的方向根據不同的筆畫以及在一個字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有較多的變化。起筆的力度由輕到重,速度由快到慢。二、收筆硬筆的收筆分尖狀細收和重按圓收兩種。尖狀收筆是筆尖快速離開紙面,從

    中國篆刻 2022年1期2022-02-18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四)
    ,形稍方折,向下行筆速度漸快,收筆一般向左上,如果在最左邊時,應向右上收筆,以便與右部起筆呼應。上重豎起筆或藏或露,輕落筆,重頓后快速向下行筆,漸行漸提,線條漸細,收筆稍駐。呈上粗下細之形,常用在穿過數個橫向線條的字中,使縱橫交錯處顯得靈動自然。右弧豎起筆承上一筆意,先輕頓后再向下稍快行筆,中段向左微凸,面向右方,收筆向右下重按,如“中、劉”等字,也可稍駐后收筆與下一筆呼應,如“連、鶴”等字,有時也可出鋒收筆,如“郎”字。撇撇是向左伸展的筆畫,要姿態舒展、

    中國篆刻 2021年12期2022-01-04

  • 蘭亭講壇
    ,用力較重。向下行筆,至中部可略輕快,以便加強粗細變化,并略呈弧形以加強豎畫的力度,收筆時應重按后再向左上或右上收筆。懸針豎懸針豎顧名思義即如針懸于空中之形態。起筆與垂露豎相同,行筆至三分之二處時速度加快,線條由粗漸細,快速向下出鋒。彎尾豎這類豎形態較長,行筆到下端后略向右側轉,如“斷、新” 等字,筆勢要娓婉含蓄,收筆向右下快速出鋒,或回鋒向上;也有向左下出鋒的,如聲(聲)字。上尖豎上尖豎的形態為上細下粗,用筆上輕下重。落筆時自上而下切入,行筆漸重向下,中

    中國篆刻 2021年11期2021-11-27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二)
    下切入,輕轉向右行筆,中間輕快。整個行筆過程的速度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用筆由重到輕再由輕漸重,頓勢收筆。帶鉤長橫起筆常以露鋒切入為主,頓轉重按后向右行筆。收筆時重頓后向左下或左上出鋒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相呼應。帶鉤長橫一般為字的主筆,形態較長。該類模式主要特點在于將策略和交易賬戶實時連接,微量網實現將用戶策略與交易賬戶托管在云端,資金不出賬戶,切實保證資金的安全。并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展動態化安全防護,云交易可確?!?×24小時”全自動運行,使得用

    中國篆刻 2021年10期2021-11-01

  • 饑餓的老虎
    的兩種不同狀態。行筆時筆尖在筆道的中間稱之為中鋒,筆尖偏于筆道的一側稱之為側鋒。在楷書中,楷書的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中,中鋒與側鋒往往自然地轉換。中鋒行筆,筆畫圓勁厚實,側鋒行筆,筆畫俏麗活潑。書法家小故事: 張芝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相傳張芝學習書法非常勤奮,每天都要練字,有時竟然從日出寫到日落,連吃飯都忘記了。他每次寫完字,都要在門前的水池中洗筆洗硯,久而久之,清清的池水變成了墨汁一樣的黑色,因此有“張芝學書,池水盡墨”的說法。張芝這種勤奮練習的精神,

    雪豆月讀·中年級 2021年10期2021-10-26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一)
    ,輕頓后轉筆向右行筆,速度較快,形態稍短,要沉穩勁挺,收筆向右頓。短仰橫呈上仰之勢,起筆尖銳,自左上向右下方切入后轉筆右行。行筆中段下凹,弧度大小因字而異。收筆根據筆勢不同,有的向左上出鋒,有的頓筆后向下連帶寫下一筆。短俯橫其勢向下,筆畫短小精焊,呈俯視狀。起筆從左向右下方切入,略頓后向右行筆,速度由快到慢,用筆由輕到重,中部有一定彎度,收筆向右重按。左重長橫起筆稍頓后向右行筆,漸行漸提,故筆畫左重右輕,左粗右細,收筆輕按。長平橫落筆由左上向右下方切入,頓

    中國篆刻 2021年9期2021-10-08

  • 讀好點畫 邁好臨摹第一步
    起筆 點畫之始 行筆 點畫之程 收筆 點畫之止古人對臨摹之要曾總結的一句精辟話,就是唐代的孫過庭《書譜》里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句話的核心是“察”“精”“擬”“似”。既然是對著臨,觀察原帖要精密細致,這就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去揣摩筆畫的形狀、用筆的方法、結構的處理,也就是讀帖。臨摹讀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也是掌握經典碑帖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分析帖中用筆的意圖和方法,尤其要觀察字形結構、點畫特征,并體察字法、墨法和章法等因素特征與相應的審美情趣、審美特

    中國篆刻·書畫教育 2021年12期2021-01-02

  • 饑餓的老虎
    的兩種不同狀態。行筆時筆尖在筆道的中間稱之為中鋒,筆尖偏于筆道的一側稱之為側鋒。在楷書中,楷書的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中,中鋒與側鋒往往自然地轉換。中鋒行筆,筆畫圓勁厚實,側鋒行筆,筆畫俏麗活潑。書法家小故事: 張芝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相傳張芝學習書法非常勤奮,每天都要練字,有時竟然從日出寫到日落,連吃飯都忘記了。他每次寫完字,都要在門前的水池中洗筆洗硯,久而久之,清清的池水變成了墨汁一樣的黑色,因此有“張芝學書,池水盡墨”的說法。張芝這種勤奮練習的精神,

    雪豆月讀·中年級 2020年10期2020-09-10

  • 圖說 小楷技法(十四)
    而開揭其勢力?!?span class="hl">行筆宜抑揚頓挫,不徐不疾,從容不迫。收筆時,須提筆戰行右出,意即寫捺角時筆畫滿捺,已帶側勢,須用腕法帶動筆鋒,逐步衄挫,邊走邊提,將鋒提到離紙之時。唐太宗《筆法論》中說:“磔須戰筆發外,得意徐乃出之?!彼^“得意”,即收筆時能將筆鋒收歸畫中。1.平捺(圖1):①先朝左下逆入、略提,再向右下作一輕點,調鋒后反折向右上,至折角時提鋒轉筆。②向右下行筆,逐漸加重用力,使筆毫斜鋪展開,至下折角時,須借力于下,稍一頓駐,下便出現一棱角。圖1圖2圖3圖

    老年教育 2020年7期2020-07-13

  • 軟硬兼施(七)
    落筆,頓筆后向下行筆,由慢漸快,至豎的末端向左下重頓后向左上挑出。平 鉤平鉤的前段與豎鉤寫法類似,出鉤處不同,重頓后向左出鋒,鉤腳形態略長。有時平鉤的造型可短些,中段帶有弧形,如“所”字最后一筆。橫 鉤先寫橫,收筆時向右下頓筆,再向字心鉤出。出鉤時可長可短,有時為了變化,頓筆后先向下行筆,略帶斜勢,再頓筆向左上出鉤,如“虛”字。臥 鉤自左上向右下切落后由輕漸重行筆,再轉向橫勢行筆,至末端向右上頓筆,出鉤方向對準字心,要飽滿有勁。豎彎鉤又稱“浮鵝鉤”,起筆切

    中國篆刻 2020年7期2020-07-09

  • 行筆筆法勢和行筆筆法分析研究
    法勢理論”來分析行筆方式,就要考慮創作過程中使用毛筆的部位、毛筆的形態和行筆的筆法勢因素(毛筆不同使用方法),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主觀和客觀因素是相對而言的,使用毛筆的哪個部位來書寫和保持毛筆怎樣的形態、選取怎樣的勢因素行筆,對于創作者來說都是主觀因素,但作為行筆勢因素的“毛筆的部位”和“毛筆的形態”一旦確定了,就會變為行筆的客觀勢因素,包括“絞鋒”“鋪毫”“筆尖”“筆棱”“筆根”等,而作為行筆勢因素的筆法勢因素(即行筆方法)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

    江蘇教育 2020年37期2020-06-30

  • 蘭亭講壇——軟硬兼施(五)
    向右下切入,輕快行筆,略作弧狀,為第一波;由輕漸重運筆,中部向左下方稍作弓形,形成第二波;稍頓后向右出鋒,形成第三波。寫捺最忌捺腳與斜畫棱角分明,猶如兩筆寫成,其關鍵在頓筆時筆緩行但不能停滯。平 捺取勢較平,形態類似放平的斜捺。起筆逆鋒,頭部形態略粗,略頓后向右下行筆(稍平),再頓筆寫出捺腳,根據捺腳的收筆形態分為出鋒平捺和收鋒平捺。收筆時平坦地向右行筆,為出鋒平捺;收筆時重按后再回鋒,形成含蓄的捺腳,為收鋒平捺。短 捺捺畫收筆取勢向右,而反捺收勢向左,與

    中國篆刻 2020年5期2020-06-09

  • 軟硬兼施(四)
    忽直,忽伸忽縮,行筆輕快,“翩翩然自得其狀”,但需注意將力送至筆尖,不可草率將筆甩出,形成鼠尾之病。斜 撇斜撇形態較長,斜度適中,大約45度左右,起筆自左向右下切落后重按,再向左下方行筆,由重到輕、由慢到快,切不可匆忙撇出,以免使出鋒處缺乏力度,收筆處過于尖細。整個筆畫要寫得富有彈性。短 撇短撇寫法類似斜撇,形態較短。落筆由左向右切入,頭部露鋒而略帶鉤狀,出鋒速度要快。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弧度有變化。平 撇平撇一般在一個字的第一筆,角度較平,筆畫形態也更趨

    中國篆刻 2020年4期2020-04-27

  • 軟硬兼施(二)
    切落,作弧狀向右行筆,收筆處重頓后回鋒收筆。凸長橫勢態與凹長橫相反,呈下俯之勢,形態活潑靈動。側勢切入,頓筆后向右上略作弧形行筆,收筆重按后向左下回鋒收筆。左尖橫形態短小,起筆平勢切入,要輕快;收筆圓勁沉穩,有方有圓。右尖橫主要用于與下一筆連帶呼應,頓勢起筆,重按后快速向右上提筆出鋒。收筆下鉤橫落筆輕快,行筆向右上略斜,收筆向右下頓后,向左下出鋒收筆。形態呈下俯狀,和下一個筆畫相呼應。收筆上鉤橫這類橫主要用在下一筆是豎或撇的情況。起筆切入,呈尖狀,由輕漸重

    中國篆刻 2020年2期2020-03-23

  • 軟硬兼施(一)
    切落,輕頓后向右行筆,收筆略頓根據下一筆情況,有時向左上角回鋒,如“不”“在”,有時向左下方向收筆,如“諸(諸)”“丑”。短仰橫呈上仰之勢,起筆尖銳,自左上向右下方切入,行筆中段下凹,弧度大小因字而異,收筆有向上和向下兩種。短俯橫其勢向下,呈俯視狀,筆畫短小精悍。起筆從左下向右上方切入,速度由快到慢,用筆由輕至重,中部有一定彎勢,收筆向右重按。中細長橫該橫畫兩端粗,中間細。起筆時筆尖自左上向右下切入后輕轉向右行筆,速度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用筆由重到輕,再

    中國篆刻 2020年1期2020-02-08

  • 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部分,即:起筆、行筆、收筆。起筆和收筆是決定筆畫質量最主要的因素,行筆決定筆畫的主要外貌,所以正確掌握這三部分的書寫技巧非常重要。起筆:硬筆字(鋼筆字、圓珠筆字、鉛筆字)的起筆和毛筆字運筆方法原則上大體一樣,但由于書寫工具材質的不同,所以其筆端的彈性也不一樣,所以在書寫的力度、起筆的動作運用上有一定的差別。硬筆字顯得干凈利落,逆鋒的動作可以在空中完成,順勢頓筆取勢,準備行筆。頓筆取勢實際上就是以不同方向的點起筆,也有的可以直接露鋒起筆,這種起筆速度較快。行

    江西教育C 2019年9期2019-11-27

  • 飛白與枯筆的區別
    精辟地論述了書法行筆中“急”與“澀”的辯證關系,對后世影響深遠。正書之祖鐘繇曾向韋誕索看《筆法》未果,竟難過得捶胸以致嘔血,幸虧曹操贈以“五靈丹”,才使他脫離危險。蔡邕自稱其筆法得于“石室”,他悟出的飛白筆法今已失傳,無法考證,但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升仙太子之碑”的榜額,筆法婉約圓轉,靈逸飛動,應為存世唯一的飛白體書了,此碑主筆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薛稷和鐘紹京。從碑額文字筆法悟道,其飛白筆法應是澀勢行筆,筆毫與紙爭力,邊行邊蹲,蹲馭起伏,遲澀飛動,燥潤相融,筆

    南風·中旬 2019年11期2019-09-10

  • 淺談書法用筆中的“行筆”技巧
    在此,我主要選擇行筆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感受。一幅書法作品在寫完之后,便歸于靜止狀態,作品本身雖然也能透露出一些行筆的信息,但畢竟不能得見作者的行筆過程。學習書法的主要途徑就是臨摹古帖,我們面對已經逝去的古人和已成為過去的書寫過程,只有從古人留下的完全靜止的作品去追尋、去感悟、去實踐。面對一幅書法作品,其結體、章法、用墨等皆一目了然,唯有行筆時迅速消失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鍛煉、揣摩。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挖掘古人的用筆方式、體味古人的行筆過程和行筆特點,對于學習書

    老年教育 2019年6期2019-07-03

  • 《玄秘塔碑》名跡賞析(三)
    發現,溥儒先生的行筆其實更近似碑刻的效果,而與柳書原貌頗為不同。柳公權《〈送梨帖〉跋》墨跡中的筆畫無一硬直之處,而骨力自在其中。如下面一組字“若”“書(書)”“此”“太”,幾乎每一個筆畫都帶有自然的提按和彎曲,字中的長橫尤為明顯,如山路一般蜿蜒。從行筆節奏上看,柳體楷書絕非以怒張為能事,而是在悠游不迫之中表現出沉勁的風骨?!督饎偨洝罚ň植浚╀呷灞炭偸侨菀鬃審澢墓P形變得平直,讓豐富的筆形變得簡單。盡管如此,我們如果仔細體會《玄秘塔碑》中的筆畫形態,還是能

    老年教育 2019年3期2019-04-10

  • “按”與“提”北窗讀記
    ,起筆重按,鋪毫行筆,末端又按筆,向左回鋒再提筆。柳字“按”“提”的法度最為森嚴,已非魏晉古法。一個筆畫,一個字,至而一篇字,無不始于“按”,終于“提”。因此清朝學者劉熙載說:“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保ā端嚫拧拧罚鞍础迸c“提”不僅顯于起筆、止筆,于行筆轉向之處亦用之,故而還須從轉折的筆畫辨之。比如“日”之橫折、“出”之豎折,“光”之豎彎鉤,“寫”之橫鉤,“紅”之撇折,以及“阝”旁之橫撇彎鉤,一筆寫來,須借筆勢巧妙

    讀書 2019年1期2019-01-11

  • 書法技法講壇——篆書技法45例(二)
    向左(或向上)的行筆路線上。由于有了這個逆鋒回收的過程,加之紙張對墨的浸潤,其筆畫兩端自然就會是圓的。但較之于中段的按筆、澀行所產生的渾厚之線條,首尾處常顯得較尖而細,因而體現了“形如紡錘”“寓尖于圓”的筆畫特征。這是篆書線條中大小篆之間比較重要的一種筆法區別。(圖4)五、篆書的筆法——裹毫澀行篆書的線條必須保持圓勁,如樹干一樣,具有渾圓的立體感。要使線條達到圓勁而有立體感,中鋒用筆是關鍵,使筆毫常在筆畫中間運行。書寫圓潤、光潔、飽滿的小篆線條,保持中鋒、

    書畫世界 2018年3期2018-05-14

  • 《顏勤禮碑》名跡賞析(四)
    筆稍快,筆畫中段行筆舒緩,收筆斂鋒慢慢送出,形成尖利的出鋒效果。一般藏鋒起筆(如起筆與其它筆畫銜接,可不藏鋒),形成“蠶頭”,再轉筆向右下;中鋒行筆,逐漸鋪開筆鋒,使筆畫漸粗壯;鋪鋒達到充分時,短暫停筆,迅速收攏筆鋒,并順勢回筆輕壓;最后,筆鋒慢慢提起,適當轉動筆管,將筆鋒送出,形成尖狀,完成收筆。(2)捺畫的形態變化根據捺畫的伸展角度,《顏勤禮碑》中的捺畫可分為斜捺和平捺兩種。斜捺斜捺向右下傾斜,角度在45度上下,不能獨立支撐整個字,需與撇畫搭配。所以在

    老年教育 2018年4期2018-04-21

  • 《顏勤禮碑》名跡賞析(三)
    筆,略頓,向右下行筆,并回帶蓄勢,再向右上迅速出鋒,“三點水”的最后一點即是此種寫法,如“沈”字;另一種情形是向左下出鋒,書寫技法與第一種相似,只是出鋒方向相反——藏鋒起筆,略頓,向右下行筆,再向左回帶蓄勢,迅速向左下方出鋒收筆。出鋒點筆鋒外露,灑脫剛健,如“并”字。一般來說,所有筆畫的書寫總是經過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但對于點,這三個過程是連續的,要一氣呵成。起筆的動作要靈活,有的藏鋒,有的露鋒,要根據需要靈活處理。由于點的筆畫短促,書寫時要空中落筆,

    老年教育 2018年3期2018-03-31

  • 書法啟蒙·隸書 第二講
    豎,欲右先左”。行筆前把筆調整到中鋒,向右行筆時做不明顯的提按動作,不可沒有輕重地一拖而過。做挑筆時要漸漸把筆按下,然后向右上角漸漸提筆出鋒。副筆橫訓練隸書一字中多次出現橫畫,只能有一筆做“燕尾”狀的挑筆,其余只能做副筆橫或短橫,講究“燕不雙飛”的特點。副筆橫寫法與橫線寫法相同。豎法的臨習隸書字形扁,豎都寫得短粗,多是方筆起、方筆收,沒有出鋒收筆的懸針豎。起筆逆鋒向上,向右橫按下。行筆前把筆調整到中鋒,向下行筆時做不明顯的提按動作,不要寫太長,最后提筆向上

    娃娃樂園·綜合智能 2018年3期2018-03-22

  • 王羲之《蘭亭序》與趙佶《千字文》筆法之比較
    向均由左上向右下行筆;用筆力量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收筆均是在回鋒后完成。不同點——《蘭》入筆后由輕漸重,《千》則是一個穩定漸重的過程;《蘭》是圓弧回鋒,《千》直接折回回鋒;《蘭》回鋒后折回向右下出鋒,《千》回鋒后略為調整一下方向,向左方向出鋒?!短m》的曲頭點和《千》的側點僅僅入筆的差異。入筆后從左上向下行筆時有一個弧度?;劁h和出鋒基本相同。(2)豎點。共同點——均由上向下入鋒行筆;回鋒均向右上或上行筆。不同點——入筆后《蘭》行筆有一個弧度;回鋒收筆《蘭》是

    神州·時代藝術 2017年5期2017-11-14

  • 《蜀素帖》單字選析(五)
    鋒,先重后輕橫向行筆,至后段加重右斜上行筆,后收筆微挑起回鋒。這個平捺的寫法不同于一般捺的寫法,要注意其中的提按變化。右邊部分,露鋒輕下筆作橫撇,折向右短橫收筆。藏鋒作豎,行筆漸行漸重,收筆處折向右行筆,露鋒收住?!白咧钡淖詈笠黄睫嗌厦娴目瞻缀芡怀?,字中部的空白雖不大但不能忽視,包括右上“巳”部框內的空白,與其它部分形成疏密、虛實的對比。旖:露鋒重下筆,微右下行迅速完成點畫。藏鋒稍頓作橫,漸加重行筆回鋒收筆。露鋒重筆撇出,逐漸加重露鋒收筆,撇稍直幾乎不做

    老年教育 2017年4期2017-05-10

  • 《九成宮醴泉銘》名跡賞析(七)
    ;③中鋒右下均勻行筆至捺底;④保持上沿平滑,同時下沿逐漸收筆出鋒。書寫“捺”時,因用筆的輕、重、提、按、轉折等方面的力度不同,會呈現出“千姿百態”之狀。本小節,主要將捺分以下幾類加以比較:(1)斜捺逆向藏鋒,輕轉,中鋒向右下均勻行筆至捺底,保持上沿平滑,下沿逐漸收筆出鋒。(2)彎頭捺左上逆鋒起筆,輕轉,向右下由輕至重逐漸行筆至捺底,保持上沿平滑,下沿逐漸抬起,收筆出鋒。(3)細斜捺切筆入鋒(不藏鋒),其余筆法與捺相同,捺勢修長。(4)平捺左上逆勢起筆,輕頓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2017-03-08

  • 蜀素帖析(三)
    ,重筆藏鋒后漸輕行筆挑出;接著寫短撇,露鋒轉而以藏鋒下筆,然后輕行筆彎弧度撇出,與提疊加收筆。在短撇的中部輕下筆,寫短橫,再轉折后重下筆輕收筆,寫另一個短撇。最后,寫出短橫反捺,完成字的上部結構。后重行筆寫短撇折,收筆處稍回筆,或作空中回鋒。由重漸輕寫撇,順勢露鋒起筆,向右上寫橫,并逐漸變輕尖收筆完成。最后一橫較長,形成左部較大的空白,與右部的小空白呼應。凌:露鋒入紙,頓筆寫點,提筆出鋒后斜向左下寫第二點,筆鋒折向右上提出。露鋒寫短橫,截筆收住。重起筆,切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2017-03-08

  • 怎樣寫《乙瑛碑》(四)
    書是由篆書緩慢的行筆變為短速的奮筆,以疾取勁,行筆力戒遲緩拖沓。但是,“疾”決不是單指行筆速度,如果一味圖快,勢必造成筆畫無骨無肉,輕浮失態。澀筆,是指筆勢的遲重和穩健,行筆以逆勢而進,筆鋒好像在克服著一種阻力向前運行。澀進能夠入紙沉勁,達到渾厚沉穩的效果。如同不能把“疾”理解為一味圖快一樣,也不能把“澀”理解為一味求慢,行筆過于遲緩,必然會造成筆畫的呆滯。2.“疾”與“澀”是對立的統一明代大書法家祝允明說:“用筆不可太遲,遲則漫無神氣;不可太疾,疾則恐窘

    老年教育 2016年10期2016-11-23

  • 書法教學習字帖——《曹全碑》(一)
    尖筆,是筆鋒處于行筆的相反方向,直接落筆而行;斜筆,是筆鋒與行筆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也就是通常說的側鋒落筆。第二,行筆起筆決定行筆。因為,起筆的方、圓、尖、斜決定行筆的虛實轉換關系。行筆是點畫的中間形態,觀察帖中行筆有哪些起伏變化,是均勻發力,還是行筆中筆毫經過提按形成行筆的形態?第三,收筆收筆, 在帖中的形態也無外乎方、圓、尖、斜幾種變化。要知道行筆決定收筆,因為收筆是由行筆的筆毫狀態來完成的。

    老年教育 2016年2期2016-04-21

  • 書法用筆教學探索
    只有四個字“中鋒行筆”。關于“中鋒行筆”前人之述備矣。王澍在《論書剩語》中說:“所謂中鋒者謂運鋒在筆畫之中……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無往不當矣?!蔽縻鲇∩绯霭嫔缇帉懙臅ń滩闹幸矞蚀_道出了中鋒行筆的涵義即“毛筆筆尖始終在筆畫的中間運行,寫出來的線條兩邊光潔,勻凈有力”,只是教材沒有強調書寫時必須中鋒行筆,做到“筆筆中鋒”!判斷是否中鋒行筆古人常常用“屋漏痕,錐畫沙”來形容。清代的包世臣表述得更具體:“每以熟紙作書,則其

    新教育 2016年12期2016-03-01

  • 楷書點法向心論
    過點的外表形態,行筆走向、收筆的趨勢表現出來的點具有指向字或偏旁重心的性質。例如:走字底的上點(例字“通”),向右下行筆而對著它所在字的重心。三點水的三點(例字“涪”),前兩點向右下行筆而對著其所在字的重心,后一點向右上收筆而對著其所在字的重心。兩點水的兩點(例字“次”),前點向右下行筆而對著其所在字的重心。后點右上行筆而對著其所在字的重心。心字底的首尾兩點(例字“慈”),首點的收筆向右上而對著其所在字的重心,尾點從外表形態上看,它是右下左上向而指向其所在

    大觀 2015年5期2015-10-21

  • 李金泰楚簡書法賞析
    第一個“執”字,行筆暢逸,墨色厚重。緊接著“古御今”三個字,書寫力度盡展筋骨。第五個“閱”字,重新蘸墨,寫得隨意大方,倚邪反正,不齊中齊。第六個“眾”字,行筆迅疾,蒼澀勁健。最后一個“甫”,行筆略緩,斑駁敦實。下聯第一個“知”字,行筆快捷,呈現出一種干裂秋風的風骨。緊接著“白、守”兩個字行筆略緩,墨色適中。第四個“黑”字,行筆緩慢中收筆略快,使上方字體筆畫在飽滿中顯得粗細變化有序,下方兩點寫得有些樸拙大方。第五個“歸”字,將篆體反寫變形,并融合進楚簡粗細隨

    企業文明 2009年4期2009-05-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